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汉的地名文化》 www.wenku1.com

解放大道全长23公里,西起汉水上游北岸额头湾,东北过丹水池到新马路,横贯整个汉口中心城区,沿途与45条道路相交。武汉市文史专家皮明庥称,解放大道及其周边建筑的发展,是武汉55年来发生沧桑巨变的最好印证。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道路周边多为湖塘荒野,平时人迹罕至。从50年代开始,武汉剧院、武汉展览馆、武汉饭店、中山公园相继在道路两侧建成,后来又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汉体育馆、武汉商场、武汉广场等陆续耸立,“扎堆”出汉口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

解放大道当初仅有江汉路至航空路1800米的土路,建于上世纪初,1929年,汉口市工务局招标建成碎石路,并将江汉路至中山公园路段命名为“中正路”。1949年5月,武汉解放,随即改名“解放大道”。放大道真正成为“大道”是在1951年以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路又经过了多次拓宽改造。从去年6月起,武汉市投入3.2亿,解放大道再次为畅通而改造:管线入地、绿化改造、道路由六车道拓宽成八车道,铺上沥青„„目前,循礼门地下汽车通道已建成通车,香港路高架桥、5座过街天桥和通道正在兴建中。

凡有城市便有地名,地名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它连接着城市的文化源头,是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历史见证。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它记录城市风物,也反映乡风民情。地名既是城市的标识,她也能向你诉说这座城的沧桑之变。

地名也是城市的档案馆,地名越多越复杂,说明城市规模越大;地名变更越快,说明城市发展的节奏越快。武汉城区现实地名8666条,历史地名3596条,共提供地名信息 12262条。而在这以后大约每年以几十上百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着新地名,可见这座城市的规模。在1990年的现实地名中,自然实体地名有山、峰、河、湖、港、海、矶、口、汊、塘及其它共10类255条;聚落地名有城、道、路、街、里、巷、村、湾、墩、嘴、坊、岭、台、桥、山、口、湖、店、区、宿舍、杂等21类4905条。另外就是一些文史地名和经济地名。

你会发现武汉地名中的许多聚落地都是由自然地名演变而来的,像山、洲、岭等,而且它们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路、街、里、巷这些人文地名。这就说明了自然因素在地名中占有重要成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先勾勒了武汉三镇的基本面貌,而古往今来的武汉人在其中开山筑路,修堤建桥,盖屋建房,才密密匝匝地织出了五彩四溢的街道蛛网,于是才有了一张密集的城市交通图和地名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家园。武汉三镇鼎立的大体格局,便是由长江、汉水所定。公元14世纪60年代以前,汉口都是一片芦洲,与汉阳相连,那时以前的武汉都是双城并立之形。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汉水忽从今郭茨口冲出一道,从原由龟山南麓入江改为由龟山北麓入江,将汉阳一分为二,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以后才有了汉口的迅速发展。

地名是城市的纪念册,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因而,地名成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武汉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命名的地名,它最能表现武汉地形、地貌和街区的特征,如三眼桥、姑嫂树、双洞门、鼓楼洞、月亮湾、三层楼、六角亭、铜人像、笼灯堤等。它们形象生动,上口易记,富于独创性和乡土特色,因知名度较高而往往成为区片名称,如六渡桥、司门口、堤角、单洞门„„。

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城垒、军港和与军事人物有关的地名:偃月垒、夏口城、诸葛城、梁废城、锁穴、铁门关。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磨刀石;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与黄盖有关的黄军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武汉具有军事城堡的重要功能。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地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河南药材行)、万寿宫(江西馆)、福建街(福建公所)、宝庆码头(湖南宝庆会馆)、广东巷(广东公所)、安徽街(安徽会馆)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产生于大革命 时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起义门、首义路、彭刘杨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地名是无形的历史文物,许多地名证实着武汉的地理变迁。如“汉阳”,证明了汉水曾经改道,“新河”分明是一条人工河,“辛安渡”说明这里曾是古渡口,“口”印证着这里有一座特殊的桥,它处在河的入江口处,“黄孝河路”证明了有一条消失的河„„这些地名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沧桑之变。

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了,如鹦鹉洲、知音路、舵落口、骡走庙等。还有一些因谐音和雅化而变化多端的地名,如八吉街、谋知巷、半市街、时人馆等,它们深藏的内涵往往变成了一些“地名之谜”,这就更会引发人们考究的兴趣了。 蛇山为脊

三镇之一的武昌有过许多称谓。早在西汉它称沙羡县,到三国叫夏口城,东晋以后又称汝南县(这个名称透露了武昌有大量的河南移民的信息),直到隋朝开始称江夏县。江夏这个名称使用时间最长。民间根据所修城垣也把武昌叫郢城、鄂州城。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武昌这个名字却并不属于武昌,而是属于湖北的鄂城。三国时,吴主孙权曾取“因武而昌”的意思,将鄂城取名为武昌,并且还将都城也移到这里。直到民国四年(1913

年),国民政府才将武昌县(就是现在的鄂州市)改名为寿昌县;而将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可见江夏才是武昌最著名的古称。

相对于水文化色彩相当突出的汉口而言,武昌可以说得益于山了。对武昌旧城区,民间用“九湖十三山,外加一个黄河湾”的说法来概括它的地形地貌。其中仅仅自然实体类的山名就有69处,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依傍着一座山,例如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华中理工大学背靠喻家山,华中师范大学修在桂子山,而武汉工业大学位于马房山„„。在众多的山中,惟有蛇山是众山之首。蛇山不但在地理上是武昌的脊梁,在城市发展史上它也是武昌城的历史起点,是武汉的人文发祥地,因此,可以说蛇山是武汉的祖山。

公元223年,濒临长江天堑的黄鹄山被一位军事家看中,认为它是“上控蜀川,下视吴起”的要地。于是他便命令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坚固难摧的城堡,在城头的黄鹄矶修了一座军事盯望台,以观烽火狼烟。这位军事家就是三国吴主孙权,这个盯望台日后就演变为声震中外的黄鹤楼。这个城堡非常小,周围不过二三里,只开有二个城门,因而它只产生了一个地名夏口城。到了南朝,它就扩展为“郢城”,以后又经过了两次大的扩建,唐代改名为鄂州城,明代改名为武昌城。由此观之,武昌共有1 700年的建城史了。夏口城的建立成为了武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古以来,武昌城是以蛇山为原点辐射开来。蛇山横亘城中,将城分为南北两块,历代军、州、府、县四级衙门密密匝匝地环布蛇山四周。城内街道大体顺着山势横平竖直地发展,山南为商业闹市,而街道多由湖堤变成,有些是明代楚王府的宫殿楼阁。山北是密集的万家民房,街道多依山傍湖。清末洋务运动中大兴土木,建厂修路,使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而在本世纪以来它的变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产生的节奏也不断加快。

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它城门地名多,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1 100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多: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多: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特别是三国遗址地名多:曹操庙、刘备郊天台、吴主庙、白马洲、关公桥„„。这说明三国英雄人物曾将武昌作为他们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 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而且长久以来都保持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

山水变奏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 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的。在这以前,汉阳也叫过石阳、曲阳、沌阳、汉津。

汉阳的建城史还要早于武昌。它最早的城叫谷 卩月城,是东汉一位姓戴的监军御史所修,由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所守。它的位置在龟山以北靠近月湖的汉水入江口的河床处,大约就在现在的江汉一桥之下的河道中。它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一座城。在公元206年,吮凰锶üテ贫羡萘恕?

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1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汉阳在武汉三镇之中,是古今变化最大的地区。这主要决定于大自然在这里使用了许多“大手笔”,而这都能从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汉阳本应处在汉水以北,才叫汉阳,现在却处在汉水的南面,这分明是汉水曾经改道。而汉水果然是改道过,其结果是使汉阳的版土几乎失去了一半。学术界认为,汉水改道是在明成化年间,它从原龟山以南入江,改为从今龟山以北入江,这就将原来汉阳、汉口连成一片的版图一分为二了。汉水的这一“大手笔”虽然使汉阳失去了大片疆土,但却使汉口脱颖而出,飞速发展,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又如,偌大一个鹦鹉洲,能藏兵数万,能宴会宾客,却忽然就湮没在水中,身消形隐,不见踪迹。而在江边又淤起一块巨型沙洲,使汉阳的面积陡增了20km2。那么还是叫鹦鹉洲吧,以表示对古鹦鹉洲的纪念和怀念。不过,此鹦鹉洲并非彼鹦鹉洲,武汉人就应该具备这些地名常识了。

汉阳的确是座山水变奏的城。它的老城区有大量从堤湖演变过来的地名,如三槐岭、顿 甲岭、月湖堤、笼灯堤„„

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禹功矶、鹦鹉洲、郎官湖„„这些地名中有道不尽的文化内涵。

与水争地

过去,汉口也叫“汉镇”。民国初年,称为“夏口县”。旧时的文人喜欢称它“汉皋”、“汉上”。远在春秋时期,这里称为“夏”。《左传》中解释说,夏,就是夏水(古屎核酉?弯弯曲曲地流入大江的地方。

比起有1 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汉阳来,只有500多年历史的汉口就算个小兄弟了,但它却是三镇之中的后起之秀。可以说你想象不到它是在多么狭小的地盘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的形状象一条卧倒在地的长长的扫帚。老武汉人大都知道,汉口街市起源于汉水入江口上下的沿河、沿江一带,这条依水的街道是汉口经济的发祥地,曾经店铺密集,竹楼林立,也是汉口的第一干道。

长堤街原来是一条长长的大堤,长堤街以北,包括现在的中山大道是百里平湖一片。长堤一修,正街 、中街、夹街才在它的保护下兴盛起来,这狭长的一带,便是“扫帚”的“柄”。

建堤取土,在长堤以外竟挖出了一条人工河,上自石乔口将河水灌入,下到现在的东堤街,水又环流入河,因此命名为玉带河。玉带河上有33

座桥,这便是汉口地名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桥的历史原因。燕山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都曾是玉带河上的桥,著名的六渡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以前,黄陂、孝感的农户到汉口来进行农产品交易,就可以从黄孝河一直把船摇到六渡桥来。于是有人考证,六渡桥原来是“绿豆桥”,它是农户交易绿豆的专用码头。这一说也不无道理。

“狭长的扫帚”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拓展势在必行。汉口的第二次拓展是城墙的修建。这条13里长的半月形城墙建于1864年。它上自石乔口,下达沙包(现在的一元路江边)。这城开了8座城门,由西向东依次叫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这道城墙与汉水和长江终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保护体系,因此,汉口也有了“汉口堡”的称谓了,以后也有了不少的城门地名了。比起有10座城的汉阳和3座城的武昌来说,汉口只能说有半个城墙,人们把这弯弯的半个城叫做“月城”。1907年,既挡水患,又挡来犯的城墙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拆除后,就改为后城马路了。它就是现在的中山大道,它是汉口的第二干道,也是汉口的“脊梁”。

真正让汉口定型的是张之洞于1904年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壮举。他在汉口的西北角到东北角主持修筑了一条30余里长的大堤。这不但使堤内大片沼泽地变为万顷良田,而且使汉口城区大体定型,大堤当然应该命名为张公堤。直到如今,三干道——解放大道、四干道——建设大道、五干道——发展大道都在它的庇护下兴建起来的。汉口是在与水争地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城市。这印证了《汉口丛谈》的作者范锴所说的“汉镇之发展,长堤是赖也”。从中也可以得见张之洞这个人物在武汉城市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也难怪武汉三镇中与他有关的地名竟不下10个:张公堤、张之洞路、抱冰堂、奥略楼、警钟楼、方言街„„。

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也就不奇怪了。堤、桥、湖、海类的地名很多,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就是“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墩164处,汉口就占了一大半。

汉口的历史地名中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霞飞将军路、巴黎路、洋园„„它揭示了这座城市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

如今看来,蛇行环曲的汉口街道似乎杂杂无章,其实不然,它的命名是很有规律的。凡是与汉水长江平行的街道称为“大道”或“街”,而街是汉口最古老的通名,如汉正街、黄陂街、花楼街、大夹街等,它们往往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季;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街道则称为路”,如江汉路、南京路、天津路等。从大兴路到堤角,共有21条路与大江垂直,它们大多处在原租界内,其中的建筑有异国情调,而“里”、“巷”散落在它们中间。因此可以说,汉口的街道是由长江和汉水共同谱成的城市旋律。■

工匠“拓展”了武昌城

站在汉阳门,临江大道阔且长,车水马龙。这里原是武昌城外的一片荒芜地,也是江西工匠们的聚集之所。

明代末年,为躲避长期的战乱和灾荒,江西吉水县一批制作筷子的工匠们,相约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去寻找他们的栖息之地。最终,他们来到武昌城外,选择了依靠大江和湖泊的地方定居下来,重操旧业。当时的筷子以竹子作原料,制作工艺中有两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浸泡筷子和晾晒筷子。为了制作的需要,工匠们在一个小湖堤旁搭棚居住。这个无名小湖因为长年浸泡大量的筷子,被称为筷子湖,而晾晒筷子的堤防则被称为筷子堤。随着岁月的流逝,筷子生意越来越红火,棚屋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一条街巷,遂被称为筷子街。

这里生产的筷子质量好,经久耐用,所以特别受消费者的欢迎。筷子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作坊达到100多家。每年从阴历八月十五起,筷子就开始俏销,订单似雪片般飞来,工匠们须忙过了小年,才有空走亲访友。有意思的是,筷子街的工匠们流行着不成文的规矩:手艺传媳妇,不传女儿。大概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落后观念,匠人们害怕手艺外传,削弱了筷子街的名头吧。

民国以后,筷子街逐渐萧条冷落,但地名一直保留到解放后,后来随着临江大道的扩建而消失。所以,如今的汉阳门怎么也不会和筷子扯上关系了,可毕竟,这里曾是筷子工匠们的聚集之地。正是他们的勤劳,让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地方,成了工商业聚集之地。如此看来,说江西工匠们“拓展”了武昌城,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广利巷、太平路、歆生路——

地名演变再现江汉路沧桑

作为国内闻名的步行街,江汉路两旁店铺林立,以其大量独特的历史建筑,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游人。可行走在江汉路,你是否想到,这条路曾先后有4个名称?这些地名带着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江汉路的百年沧桑。

据《武汉地名志》记载,10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小段狭窄的人行土路。先民们为这段土路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广利巷。公元1861年,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后,将广利巷拓宽,改建成了碎石路,长度从武汉关大楼至鄱阳街口。因这条路紧靠英国租界,人们取“对外忍让,唯求太平”的含义,改名“太平路”。

此时,鄱阳街口至解放大道一段,还是沙滩洼地。1906年起,武汉“地皮大王”刘歆生组织填土公司,取后湖之土填基垫高,在此建房筑路,始成街道。为迎合英殖民主义者的需要,刘歆生一边让基建路抬高地价,一边将花楼街口以北至中山大道地段,纳入英租界,以换取英帝国主义的庇护。为表彰刘歆生,英租界当局特呈准英皇,将这段新马路命名为“歆生路”。

1927年,太平路南端的武汉关前,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三惨案”。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随之而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政府最终收回了英租界,并将太平路和歆生路合二为一,取其南端耸立的江汉关海关大楼特有建筑物为名,命名为江汉路,并沿用至今。

历史上,江汉路曾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等。而其临街则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

如今,江汉路上仍遗留有13栋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从华景街到华清街——

近代武汉史的风情画卷

在江岸区三阳路和公安路之间,原是武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华清街。华清街早先并不叫华清街,叫华景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汉口开埠以前,这里曾是黄陂、孝感两地农民进入汉口的必经之路。汉口开埠后,5国租界逐渐开辟,这条路毗邻德租界。1898年5月开始,德租界动了坏心思,想把这块地划入德租界。为了保护这块地盘,湖广总督派人在这里修了一条灰石马路,设立了警察分所。同时,由华商陈景堂出资,在马路北边建起成片房屋,形成街道。为了强调建立街道的目的,给街道命名时,便特别强调要带上一个“华”字,但出资修建这条街道的人也功不可没,便又从陈景堂的名字中取出一个“景”字,合二为一,定名华景街。

华景街并不宽大,长仅250多米,宽4米。由于最初的房屋多是板壁房,1916年7月30日这里发生火灾。火灾并不大,却给了德国当局一个很好的借口。德国驻汉领事借保安全为由,向湖北督军王占元提出照会,要求将华景街划入德租界,并要求在这一带设立巡捕,维持治安。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华景街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收回主权。

在民众压力下,大总统黎元洪要王占元保住华景街。经过多次交锋,德国领事被迫同意华景街之事缓议。1917年3月14日,随着中国和德国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德国租界被正式收回,那些曾企图把华景街划入德租界的德国人,不得不在48小时内离开汉口。

后来,华景街改名为华清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韩永清取代了陈景堂。韩永清是民国时期商界中的传奇人物。他家境很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靠母亲出苦力养大的。在贫困中成长的韩永清非常用心读书,尤其对英语感兴趣。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边读书,边打工,为自己的未来做着积极的准备。他的机遇来自张之洞。韩永清19岁时,在一次商务活动中,被张之洞相中,推荐到巡警道署做翻译。他和外商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不久就被同乡杨坤山推荐到英商和记洋行,被任命为长沙收购庄经理。

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国内颇有实力的实业家。1919年,在汉口的实业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景堂命中家要败,赌博输了一条街。”陈景堂输掉的就是华景街,而赢得这条街的正是从南京回到武汉的韩永清。韩永清在这里修建了武汉第一家菜市场,形成了汉口颇有名气的副食品商业市场。这时,一些人为讨好韩永清,便提议将华景街改名为华清街,这个市场也就此被称为华清市场。

华清街是汉口近代史的一个见证,曾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之举,也见证了一代商业奇才对城市建设的贡献。遗憾的是,2005年,华清街因为旧城改造被拆除。

修建袁公堤顺便修石桥

告诉你硚口的前世今

现在,人们提到硚口,都觉得“硚”这个字很别扭,为什么不是“桥”呢?这要从早就消失的袁公堤说起。原来,硚口依汉水兴起,地域内多河流滩涂。河流多了,桥梁就多,就要修堤。最早修的堤是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修的袁公堤。取名袁公堤,是因为此堤是当年的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在修建该堤时,还顺便在玉带河和汉水之间修了一座石桥。如果把玉带河上的37座老桥排个序,这座石桥是第一座。随后,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人们在挖土修筑城堡后,又在城堡外的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这也是一座石桥。

我们知道,硚口历来多桥,而最先修建的两座竟是石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这里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据悉,在国内,用“硚”作地名的,除硚口外,只有四川自贡的“硚头”。因此,硚口在国内算是特有地名。

袁公堤位于哪里?就是现在的长堤街。当年,袁焻主持修筑袁公堤,是非常有眼光的。该堤上起硚口,环绕镇北,呈半月形,东至堤口,直抵大江之滨,长约5公里。别看堤不长,在当时的作用却很大,堤外是湖汊,镇南滨临汉水,地当汉江之冲,沿河一带,回曲成港,非常有利于泊船,因此码头遍布,商贾云集。当年取土筑堤时,环绕堤北掘土成沟,沟宽两丈,西起硚口,连通汉水,东经江汉区近江地带,通往长江,以其回曲襟带市镇,取名为玉带河。后来,玉带河上修桥30多座,渐渐成了居民聚集之地,硚口雏形初见规模。

在硚口的历史上,还有一件大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公元1864年,环汉口市镇西北,修筑了半月形的城堡,城外开挖护城河,城堡则可代堤防,玉带河也因此逐渐消失。长堤内外却从此人烟稠密,成为街市。由此看来,硚口能成为今天的滨水商贸强区,袁公堤可谓功不可没。

双街、来福巷、跨鹤街、米市巷„„

消失巷道记述曾经的繁华

如今的汉阳南岸嘴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上了年纪的老武汉人都会记起,当年的南岸嘴巷道交错,民居成片,热闹非凡。

提起南岸嘴昔日的繁华,不得不提高公街。从铁门关向汉水走,便是高公街。这里曾是密集的居民区,有大庆街(洋油街)、老街、双街、来福巷、跨鹤街、米市巷、码头巷、渣砖巷、天符巷、品字巷、弹夹巷、打扣巷、南岸嘴等,居民们多以卖鱼为生,加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好不繁荣。

在这些巷道中,双街又最为繁华。双街西起米行巷,东至南岸嘴,长不足400米,宽不过两丈。清代以来,如果从汉阳到汉口的集家嘴、四官殿,双街下的渡口,绝对称得上是要津。于是,这里店铺毗连,短短的街道上,天天是人挤人,人挨人;岸边,有篷的货驳,无篷划子,天天是船挤船,船挨船。这样一来,这里就给人以街中套街、街中有街的感觉,因此才有了“双街”之名。

然而,双街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得此地利而兴,也因此地势而衰。奔腾的汉水日夜不息地冲刷着河岸,剥蚀着双街,导致河岸逐年崩塌。于是,民国以后,商铺别迁,商市冷落,街面日渐萧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此处已经只剩民居。

跨鹤街则因神话传说而闻名。不远处的长江边,有“记载”大禹治水功绩的禹公矶。而禹公矶又被武汉人称为吕公矶。原来,相传唐代道人吕洞宾曾在此矶上吹箫。最后,吕洞宾得道成仙,驾鹤而去。因此,他驾鹤升仙的地方就成了跨鹤街。

如今,随着南岸嘴的改造和晴川桥的修建,高公街已化为乌有,只有彩虹飞架。桥下居民迁走,荒芜数年后,形成林木葱翠,升为“中国角”,成了武汉一景。

给武汉留下“城市的根”

“武汉的老地名已消失得太多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忧虑。”采访中,武汉地方志专家董玉梅告诉记者。她说,老地名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承载着民风民情、历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废除和改变武汉市的老地名,应该慎之又慎

诚然,纵观武汉,很多地名刻印着先民开拓城市的历史进程,有的地名还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息息相关。从某一角度说,一部城市地名的演变史,也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试想,当老地名在我们的城市完全消失,将来,我们的后代又如何去评判自己的家乡?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旧城区改造的加速推进,大量的老地名不见踪影,如汉阳高公街、汉口汉正街里面的许多商业街都没有了。许多老街名也随着街衢巷陌的消失而消失。在城市的建设中,人们希望能够有意识地保护原来的地名。但存方寸地(名),留给子孙识。老地名作为先民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值得全社会珍惜与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掌故
唐家墩,易家墩,武汉为什么有那么多叫<墩>的地名?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二十集 江湖武汉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建设之父——他为武汉城市建设做了些什么?
龙年江城寻“龙”迹
李鲁平:武汉,一道道大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