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良生 | 客家文化如何产业化?这里有你想了解的现状、对策与展望
@导  言近些年来,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但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吴良生博士,在大量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为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互为借鉴之经验,也为其它地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化评述
吴良生【摘  要】:客家文化产业化是客家族群文化经营的延伸。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客家人都在建构客家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并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产业的链条。面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机遇,客家人应在增强客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意,互为市场、深入合作,拓宽营销渠道,在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保护好客家文化资源,活化客家社区。
【关键词】: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文化产业
作一个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并不久,但业已形成初步的产业体系,在发展经济、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和为人民增加福址各方面已经显现出其重要作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文化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在地域性。中国各地域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石,客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文化是唐末以来由中原南迁汉民带来的中原文化与赣闽粤边当地的土著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在与相邻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自上世纪30年代客家学开始创立以来,伴随着学术、政府和社团的推动,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客家族群中逐渐得到推展和认同。出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文化产业就是这种经营的延伸。
“文化经营”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中“经营”一词,并非专指现代所言的以谋利为目的的商业和经济行为,而是还原到其本来的含义,并引申为规划构建、营治管理各种事业。正如人类学者所言,文化经营即是以文化为对象的经营,其核心是意义和权力的创造,及其生产和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联系到文化资源、地方社会的历史等方面,经营文化也就是文化的经营。详见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客家文化产业对于客家族群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尤其如此。一个民族或族群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竞争中要占得优势,就必须对自我的文化进行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客家的自我文化经营形式很多,而文化产业这种新的方式不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背负文化生存的使命,同时也将为客家地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因此倍受关注。本文就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意义在于为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互为借鉴之经验,也为其它地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一、客家文化产业现状。
在大陆客家地区,尽管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提法及宏观产业政策出台较晚,但是,客家文化产业在节庆活动和旅游及相关行业早有行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下简称世客会)、客家文化节等会议节庆活动成为先锋,此类活动所拉动的产业链条有出版、媒体、广告、酒店、餐饮、景区、娱乐、文化纪念品和商贸等,是产业形式中最综合、最集中的。此类活动作为文化产业的引擎起到很大的作用。更为常态的客家文化产业化形式是以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进而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文化纪念品等的发展,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产业集群。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兴起于2000年后,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产业特点在表征上与大陆客家文化产业比较类同,但在政策推动和文化创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大陆客家地区借鉴。
客家有文化产业中的节庆活动以世客会为代表。1971年9月28日,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在香港召开。此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相关城市举办。大陆最早举办世客会的是梅州,为1992年,后相继有龙岩、赣州、成都、郑州、西安等地举办此会。在大陆所办的每一次世客会,都会伴有大型的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活动,颇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味道。[1]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活动的带动下,客家饮食、文化旅游、出版物、艺术演出、广告传播和特产及文化产品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以2004年赣州世客会为例,世客会为赣州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赣州市政府2003年将旅游业列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游客接待量从2003年的382.45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698.69万人次,在星级酒店大为增加的情况下开房率也从不足60%增至77%以上。世客会对客家文化产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其它方面。如广告业,90年代末期以前,赣州的客家自我认同度很低,[2]政府与学界对客家认同的推动在世客会达到了高峰,赣州客家人的客家认同得到了飞速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广告行业以客家文化为本地文化基础,在广告策划、设计上大量加入客家文化元素,由此推动了客家文化在广告行业的产业化。其它行业中的“客家”及相关的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世客会的成功示范,各客家地区又相继举办客家文化节等地域性的客家文化活动,如博白的客家文化节、赣州的客家文化饮食节、赣县的中国客家恳亲大会、河源的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等。2009年在梅州举行的“首届世界客商大会”又开创了客家文化节庆类产业的另一种形式。
文化旅游是客家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主要的带动力量。客家地区文化旅游开发也相对较早,以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为例,早在1984年就时有游人光顾,有楼主开始向游客收取少量参观费,但相对正式的旅游开发始于1995年的第一届土楼文化节之后,更多的游客进入土楼,政府与村民都加入到旅游开发中。赣闽粤边几个地区的政府于2000年前后将旅游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以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成为其重要或主要部分。各地相继打出客家牌以吸引游人,如赣州的“客家摇篮”、闽西的“客家祖地”和梅州的“世界客都”以及近年来河源提出的“客家古邑”。一批客家文化景区也被开发出来了,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闽西永定和南靖二县的土楼、梅州叶帅故居、韶关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四川成都洛带客家古镇等成为其中的代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茶园式度假型旅游区——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又成为其中的领头雁,其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富有创意,在客家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业中堪称典范。
客家文化节庆与旅游的互动性很强,前者为后者打响品牌,吸引客源,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文化和活动内容,两者共同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产业进程,成为了客家文化产业化的两张王牌。
节庆与旅游开发的双管齐下,使客家文化得到了初步开发,产生了不少文化创造,世客会本身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其它行业,客家文化的产业进程也在开始和继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客家交响乐——《土楼回响》的创意与运营。这是由作曲家刘湲受中国第一位女交响乐指挥家、闽西客家籍音乐家郑小瑛之邀创作的交响诗篇,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由我国唯一实行总监负责制的“民办公助”全职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用市场化的模式对《土楼回响》进行了成功运作。先是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后在在永定土楼代表——振成楼内演出,反响强烈。而后又在惠州、深圳、河源及台湾等客家地区和国家大剧院、美国、日本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客家文化与当代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土楼回响》在自身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近年来兴起的演出类客家文化产业项目还有梅州的由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创作的《客家意向》。
除此之外,客家文化的其它产业化进程也有开展。如客家饮食文化也在产业化过程中壮大,其范围不但是在客家地区,在珠三角、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获得了推大推广,客家餐厅、东江菜渐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大陆客家地区,台湾客家文化资源相对缺乏,但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大力推动文化市场化进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受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触动,2002年,台湾“行政院”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台湾地区重点发展计划中。[3]“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简称“客委会”)针对客家文化的急速流失,客家地区的人口外移和城乡差距加大与没落及客家地区产业的空洞与失业等问题,也提出了提升客家族群与客庄全面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赋权政策与计划。其中执行最具规模且推动较具成效的当属客家桐花祭。
台湾客家地区上世纪70年代遍种桐花,桐子及产品成为当地客家人的重要产业及收入来源。2002年,台湾“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推动客家族群的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同年,台湾当局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客委会”随即注意到了客家地区漫山遍野的雪白桐花和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启蒙于日本的樱花祭,希望透过油桐花祭典,能够吸引游客,分享和感受客家之美”,[4]由此联合台湾多个客家县市推出了“客家桐花祭”这个文化产业项目,以复兴客家族群文化,培育新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2002年“客家桐花祭”一推出,就受到了岛内的热捧,2003年桐花祭相关活动更是汇聚了18万人潮、2004年举办600多场客家文化活动、活络数十个客家乡镇、带动了35亿(新台币)以上产值。2005年一共有108个客家文史团体,超过50个乡镇的热情参与,北、桃、竹、苗、中、投六县市的通力合作,伴随满山桐花而来,有接近千场的人文、旅游活动,把客家生活文化、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工艺,如一阵春风在各地蔓延铺陈开来,而客家电视台及其它媒体热播客家电视剧《寒夜三部曲》、《桐花之恋》等,更是带动了一片桐花热、客家热。桐花祭已不只是每年可预期的一场客家文化盛宴,它已经温柔地形塑了全民共同的客家记忆,可以说是族群“和谐共生”最美丽的诠释。经过几年的经营,“客家桐花祭”得到的回响,已不再只局限于岛内,各地客家反响也很强烈。筹备以来,已陆续接获洛杉矶、澳洲、日本各地华侨的询问,强烈表达参与的意愿,而大陆客家人对此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2010年的桐花祭由花莲、宜兰、苗栗等11个县市、36个乡镇、81个单位共同主办,共有800多场艺术文化及产业活动,吸引游客上千万。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的代表,透过其中,我们可观察到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几个特点:
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力度大。台湾“行政院客家委会”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它于2002年至今每年都有明确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施政计划,并强力推动实施。每年的“桐花祭”,不但“客委会”全体出动,农业、旅游等相关政府官员也很重视,交通部门甚至加开“桐花列车”提供南下及北上的运输服务,让民众轻松的抵达各地,免受塞车的困扰使得这个客家文化产业能迅速开展。
产业化方向明确,与市场结合紧密。“客委会”一开始就很注重让桐花祭不仅是一个休闲观光的节庆活动,还能制造出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2006年的桐花祭就结合了61个业者、25个营销点,其中与多家公司结盟,开发桐花相关的文具礼品、生活用品、个人佩饰、瓷器、居家用品等,扩大桐花商品的市场能见度。
客家文化学者参与多,注重其中的文化创意。“客委会”在制定客家文化产业化政策的同时,还制定了推动客家文化研究、培养客家文化人才的措施,“桐花祭”相关的节庆仪式、文化产品策划有不少客家学者参与。文化创意是“桐花祭”的核心,为此,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如为了与现代结合,吸引年青人参与,“桐花祭”邀请了台湾著名的流行乐团“五月天”的成员为“桐花会的形象代言人,不但代表了五月桐花开的文化意向,更突出了客家族群在台湾发展的新动向。
桐花祭的过程还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台湾为自我生存进行的文化经营与抗争。“客委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台湾推动客家事务的主要机构,客家文化的复兴是其工作重点,“桐花祭”的开展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台湾客家的族群生存与发展问题。在“桐花会”经济受益的背后的客家族群认同的增强就是一个开始所期待的效果,正如“桐花祭”网站所述:“数字累计见证桐花林下的魅力,随处可拣拾溢美词汇形容文化节庆的成功,但阿公和阿婆腼腆述介绍老街旧巷、几近荒没乡野的老曲调再传唱、游人忘神于客家文化展演…等。“老族群、新感动”才是最无法换算的价值。”
二、客家文化产业的业态特点与存在问题。
基于客家文化本身的特性和客家地区的产业现状,现对客家文化产业的业态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1、客家文化的产业类型分析结合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实际,将客家文化产业类型归纳如下:
产业类型
包含内容
产业典型
客家文化旅游
主要包括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酒店、旅游纪念品及特产、旅游节庆和旅游娱乐项目等。
雁南飞
永定土楼
苏家围
美浓客庄
文化节庆与会展
包括客家地区的现代文化节庆与会展活动,也包括传统客家节庆,如客家大型庙会日、粤北姓氏节、各类祭祀活动等。
世客会
客家文化节
客商大会
桐花祭
客家传统工艺
含服饰、日用工艺品和艺术品及传统制作工艺。
长乐烧
客家娘酒
博白编织品
油纸伞
客家饮食
包括各式客家餐厅、小食店和客家大宴。
东江菜
擂茶
客家艺术演出
如采茶戏、山歌剧、杂技团等演出团体的表演。
土楼回响
客家意向
客家影视及出版物
包括电视剧、MTV、电影、音像出版物和客家文化读物与文学创作出版物等。
《围屋里的女人》、《寒夜》等电视剧、各类客家文化著作、文学作品
客家文化传播及广告创意
如杂志、报纸等以及以客家文化为创意点的广告、整合营销策划等
《客家风情》、《客家》等杂志
文物展览与贸易
如各类客家文化博物馆、展览室的经营和文物贸易。
各地客家博物馆、赣州文物街
从上表可观察到,现在客家文化产业类型较多,文化产业类别在客家地区大体都有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精品,如《土楼回响》、成都洛带镇文化旅游开发和桐花祭等。值得一提的是赣州市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建设了“创意大厦”,成立了文化产业公司和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企业。但是,客家地区利用本地客家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类别却不多,如广播电视里客家题材的节目所占比例就非常少,表明客家文化产业链条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在这样一个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成为了主导力量和推动者,通过产业计划、政策扶持等引导和支持客家文化的产业,在半公益、半营运的产业领域和大部分产业起步阶段起主导作用。企业是产业化的主角,经济利益促使企业担当客家文化产业的主要市场运营任务,客家文化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市场化,也是未来客家文化产业市场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团体,如崇正会、各地客家联谊会和其它社会文化团体,他们以族群生存发展为目标,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文化产业现象。
2、客家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尽管客家文化产业化取得了初步的效益,但始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品牌。旅游业是客家文化产业中比较成熟的产业,但就客家地区的旅游行业而言,产品项目简单,不能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的问题仍旧严重;又如,客家饮食行业在广东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广府粤菜相比,其档次与产值远不如后者;闽西和赣南的客家菜的产业化处境更不如人意。
产品开发简单,市场化程度较低。客家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推向市场可直接成为产品,加上文化智力投入缺乏,不少地区在产业进程中“坐吃山空”。如客家土楼开发的“先行者”——永定振成楼,在黄金周期间,其产品也只是土楼观光加几个简单的民俗表演。大多数地方因为对文化挖掘力量不够,连祖先传统文化的老本都吃不上。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市场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地区市场没真正运作起来,如旅游行业不少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又如客家艺术团体多为公益演出,缺乏商业运作,没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与现代技术结合少。科学技术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意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构筑竞争的壁垒,科技的未来发展不断拓展着创意产业的领域。[5]然而,客家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很少,这与客家地区科技实力不强,人才缺乏有直接的关系。
文化力量未受到真正重视,导致创意不足。客家文化产业基础之一是客家文化的研究,80年代以来,客家研究兴起,相对周边赣文化、闽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研究而言,其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是,虽有学者在产业过程中有一些参与行为,但对于客家文化的产业发展而言是不足够的。这其中有客家学者对经济缺乏把握的问题,也有政府和企业对学者作用未能正视的原因。总之,学者在多种情况下缺席文化产业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缺少创意、开发的层次低,最终导致市场竞争力弱,甚至不少所谓的“文化产品”根本就无文化可言。
大陆客家地区的政府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产业政策不明确,倾斜度不够。赣闽粤边的客家大本营六个地区(赣州、龙岩、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中,梅州是最早将“客家文化产业化”出现在政府文件的,但也是在2004年。各地的文化产业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税收、管理、人才与资金投入等扶持措施相对其它产业而言没有明显优惠,甚至有不如其它产业之处。
此外,两岸客家传统文化的在全球化浪潮中加速了流失的速度。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对减缓文化资源流失,活化客家社区的问题远未重视起来,文化资源有被消亡的危机。
三、客家文化产业化对策与展望。
针对客家文化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文化创意,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护好客家文化,才能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快速与持续发展。
1、加强创意,延伸客家文化产业链条。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尽管客家文化本身就是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但要进行产业化仍有一个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意。如《土楼回响》就是一部用现代交响乐的方式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它把客家山歌音乐融入其中,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两个音不变的“新打梭镖”号子主题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题,全曲共分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五个乐章,再加上厦门爱乐乐团娴熟的市场化运作,成为客家文化产业的经典之作。梅州雁南飞、四川洛带古镇等亦是此类代表。
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依赖于创意。台湾 “桐花祭”的产业链条体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以源发于客家服饰的“蓝衫”系列产品为例,单六堆地区就有从事客家服饰工作坊33个,另台北27个,台中10个,桃、竹、苗地区11个。[6]这些工作坊就是一个个文化创意车间,将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起来,并推向市场。而这正是大陆客家文化产业所需要的经验。
加强创意,必然要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经营者能有机会交流互动。目前两岸客家研究者多从事基础研究,对于文化产业这样的新事物参与并不深广,而有相对丰富市场经历的产业投资与管理者又未能够把握文化之脉络,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同时,参照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创意经验,形成自己的创意模式,可实现文化产业的流水生产,扩大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2、增强全球客家认同,拓宽营销渠道。
客家文化产品需求的动力是什么?客家文化作为边缘的地域文化,其营销(即传播)过程伴有客家人追求自我文化生存空间的意味,当然,其它文化亦是如此,但客家文化是比较突出的。这种意识成为客家文化产品营销的核心动力。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现已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内部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又突出表现在寻根意识上,在海外客家人身上体现得十分强烈,“他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虽然远隔重洋,在海外繁衍了十几二十代,生息了二、三百年,却念念不忘祖国,不忘曾经孕育客家民系的故乡。无论是在迁徙之地,还是重返中州,他们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隆重的祭祖仪式;无论怎样飘洋过海,怎样跋山涉水,他们都要重返故土,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文化之根。”[7]因此,各地客家团体对世客会均表现得非常踊跃。不仅如此,各客家地区特别是海外客家人对原乡的寻根情节使得他们经常到客家地区旅游观光,成为当地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客源,也大大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越清晰,对其文化产品的兴趣就越大。
此外,文化认同的加强也增强了客家文化的自信,使其更能引起人们的尊重与兴趣,成就文化魅力。客家人只有不断认识自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最终让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客家文化产业营销的另一个核心动力来自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全球化环境中各种文化形式共生并存,人们对异文化的好奇与探求使得客家文化的市场空间被越放越大。与其它文化的差异越大,客家文化产业的特色就越明显,其产品在这个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人们对异文化总是带有好奇心,总想了解别的族群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市场消费的心理原因。一方面,客家文化在各省乃至于海外均是“边缘文化”,赣闽粤边客家大本营地区亦是如此,而这种“边缘”就是特色,对赣北、闽北、闽南、广府等文化区和海外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成为文化产业化中的特色资源;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赣粤交界处多有四点金的围屋,而闽西土楼众多,粤东北围垅屋比较常见。这些差异成为了促进客家地区内外部文化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客家文化认同的强化,对于其它族群而言就是文化差异的强化;而与其它族群的文化差异的突显,又可能增强客家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对多元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中作用亦是根本的。因此,要打开客家文化产业的市场,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客家文化认同,在客家文化营销传播中强调或制造差异,以驱动客家文化的市场运行。
3、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应增进交流,增强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竞争能力。
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近年来各有发展,然交流甚少,未能形成有效互动进而形成在世界文化产业界的整体竞争力。
要增进交流,笔者认为一是两岸客家文化产业要联动开发,互为借鉴。大陆可学习台湾文化创意方面的成就,而台湾可借引大陆客家原乡的文化资源进行再生产,最终形成两岸客家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二是要联合营销,在一些重要的营销场合共同向世界传播客家文化,推介两岸客家文化产品。三是互为市场,客源交流共享。近些年来,台湾客家人到大陆原乡旅游观光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客家地区也开始兴起台湾游,但这种两岸客家客源的交流仅停留在自发阶段,如相关部门和企业能主动策划,两岸客家文化互为体验,产品互为市场的局面必将出现,对两岸的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实为双赢之举。
4、产业化过程中保护客家文化资源,活化客家社区。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客家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文化流失严重。不少客家村落社区由于年青人出外做工,只有老人小孩在家,文化难以传承。因此,保护客家文化、活化客家社区成为了客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在活化社区、保护文化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客委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台湾推动客家事务,客家文化的复兴是其工作重点,“桐花祭”的开展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台湾客家的族群生存与发展问题。
大陆客家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如江西龙南县在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同时进行农民培训系列活动,扶持乡村文化能人,举办各种传统工艺大赛,推广包括酿酒、客家女红在内的工艺和产品等,收效良好。这种以文化保护、社区活化为前提的文化产业模式应成为大陆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方向。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经营,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体系初见端倪,但相比发达地区仍有不小差距。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与形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有可能要淹没在百花齐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者的经济规律下。”[8]在继续建构客家文化体系、强化客家认同和活化客家社区的基础上,在人才、创意及前沿科技融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是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Zhou-jianxin, Hakka enthnic group ident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 anthropologicanlysis about the world Hakka conference,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fall 2007
[2] 黄志繁.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3] 俞龙通、洪显政,赋权政策与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2006年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人物与地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C],2006年12月
[4] 俞龙通. 文化创意、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观点、策略与案例[M]. 台湾师大书苑,2008年4月
[5] 王仲伟. 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C]. 厉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A].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6] 林尉瑜.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行销策略之研究︰ 以六堆地区创意蓝衫为例[C],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发展策略学术研讨会》,2006 年
[7] 罗勇.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2)
[8] 王琛发. 论客家文化在全球化境遇里的忧患与进路[C]. 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A],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 E N D ——
“ 作者简介:
吴良生,1980年1月生,广东南雄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博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执行院长,《世界客家文库》产业化专家。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说客家方言“粄”字背后的饮食与文化
客家文化之台湾(下)
潮汕文化的历史与潮客关系
客从何来,客至何去:探索客家人的文化与精神
客家人
客家家训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