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购物车里,还缺一个男朋友
 2017-11-11 甘如怡 南风窗
“双十一”成功将对单身者的关怀抚慰变成了全民优惠大促销,皆大欢喜。

又一年双十一。

 

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商家生造出来的全民购物狂欢节,最初是为单身群体而设的,用以抚慰他们的“孤独寂寞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单身与反单身,似乎成了两股针锋相对的力量,在每一扇紧闭的家庭大门内、在每一个公园相亲角落里、在电视上每一个以相亲之名行作秀之实的娱乐喧嚣里,殊死搏斗,烽烟四起。

 

相比外界对单身青年们(他们更喜欢自嘲为“单身狗”)一根筋式的“逼婚”立场,单身青年对待自身的态度则复杂微妙得多。但不管如何,眼下,对单身者包容与接纳,是比改变他们单身状态更为紧迫的事。


 

社会:关怀与歧视的撕扯

对待单身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一般而言,大城市对单身接纳程度更高,人们普遍的观念更为开明。

 

在珍爱网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职场单身人群婚恋需求报告》里,针对12102名职场单身人士的调查显示,23%的职场单身人士坚信自己可以在一线城市脱单,5%的职场单身人士为了留在大城市,愿意选择放弃爱情。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185.6万对“旧人”离婚,离婚率前四的城市是北上广深。其中,北京被称为婚姻最大的“天敌”,在这里,有39%的夫妻在民政局门口挥手作别。

 

同样,对于从未踏进过婚姻的单身者而言,大城市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界环境。

 

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非其天生自带的善意。

 

道理很简单。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缩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空间。丰富多元的休闲娱乐、线上线下无处不在的低廉社交,也消解了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与依赖,单身不再等同于孤独寂寞让人难以忍受。

 

这种因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而给单身者带来的福利,吸引了越来越多单身者,反过来也扩容了单身群体。当他们规模大到掌握足够的话语权,自然更积极为自身利益发声,争取更多宽待与善意,这也促进了社会对单身者更宽容。

 

但,大城市毕竟只有那么几个,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单身者就没有如此幸运了。而实际上,就算大城市,对待单身者观念的改变,也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

 

在我曾生活过的一个内陆二线省会城市,人们普遍能接受的最晚结婚年龄是二十七八岁。过了这个年纪的单身者,不是被调侃“眼光太高、太挑剔”,就是被质疑“有毛病”。


过了三十还单着?那估计很多人就对你还能否结婚抱悲观态度了。而在我的老家,农村适婚年龄还得往前推个一两岁。过了三十的单身青年,是会连带父母亲人都蒙羞的,所以会被定性为“不孝”。

 

在更广大的国土上,到了年纪就结婚,是多数年轻人的选择。为这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的,是代代相传的“到了年轻就应该结婚”的朴素观念。如果要深究,恐怕根源还在于婚姻的本质——传宗接代和经济利益最大化。

 

是的,你没看错。婚姻最早的起源,就是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并通过男女双方——以及背后两个家族的联合——压缩生存生活成本,为养育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条件。


也就是说,最早的婚姻,其实更多是出于种族繁衍与现实利益的考量。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与核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事了。

 

农村、城镇或小城市,往往对婚姻最初的本质传承较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信只有通过缔结婚姻才能实现幸福,而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让单身者感受到了抱团取暖的好处。


传统加之现实需求,让单身群体自觉选择尽早结束单身、步入婚姻——即使爱情缺席。而大城市的单身者则不存在或较少有此考虑。

 

这种对待单身的巨大差异,当然不只体现在城乡间,而是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精明的商家大概是最早发现这其中的关窍和商机的,但怎样成功将社会话题变现,则考验商家的功力。


“双十一”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现如今,每到这个“节日”,大家一起来,抢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才是王道,至于你是不是单身,谁Care?成功将对单身者的关怀抚慰变成了全民优惠大促销,皆大欢喜。

 

但一不小心,也容易树立反面典型。前不久,某知名家具品牌的一则电视广告就引发了大量吐槽。一句“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广告词,加之画面里父母对单身和有对象的女儿“两副面孔”,被指歧视单身。最后以商家匆忙撤下广告并道歉告终。


 

单身者:从自怜到自得

上述广告之所以得罪了广大单身群体乃至非单身者,是因为它认知上出现了错误:现在的单身群体,可以自嘲“单身狗”,可以感叹“单身不易”,但主流情绪已经转变为“我单身,我乐意”,甚至“我单身,我骄傲”。商家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就难怪被唾弃了。

 

还记得那句对母校的经典阐述吗?“母校就是,我可以说它不好,但别人一说它不好我就跟它急的存在。”单身者对自身,也是类似情愫。

 

之所以有如此底气,主要是在单身者看来,单身只是个人的选择,不对他人与外界造成干扰与损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为了自由”足以成为抵挡外界一切试图改变他们单身状态的最佳挡箭牌。

 

有人找到了比婚姻更有意思、更值得追求的事物。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一次惊险刺激的旅行……或者认为自身性格不适合婚姻,都能让他们安心享受单身。

 

即使婚姻风平浪静,但只要一想想年轻时的激情有朝一日蜕变成柴米油盐,婚前光鲜的男神女神,婚后成了“油腻大叔”、“油腻阿姨”,更何况,漫长的婚姻家庭生活,意味着你要一直忍受对方各种你无法容忍的坏习惯、坏性情,为他和家庭操碎了心……很多人就会感到不平:我一大好青年,凭啥要受这罪?算了,还是愉快地单身着吧。

 

而现实里,与爱情、婚姻有关的奇葩、狗血事件,也滋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日常恐婚族。连年攀升的离婚率、明星出轨的新闻、生孩子的风险,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都成了躲避婚姻的理由。哪怕只是文学作品、影视剧的虚构情节,也足以让很多人哀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当然,这也并非说单身者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向往。相当多的单身者,只是处于暂时短期的单身状态,这只是一个临界点,待时机成熟,他们自会抓住机会。

 

更多单身者的状态是,不对单身本身有意见,但对外界无休止地想要帮他们结束单身感到厌烦。

 

很多已走进围城的已婚者认为单身者增多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年轻人只想要自由,而缺乏责任感,不愿付出与承担。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看到了单身状态的光,而看不到婚姻生活的亮,或者看到了,但考虑到机会成本与风险,害怕一番努力后仍逃不脱命运最坏的安排,而将自身退回到婚前更差的状态。


他们只是太现实太冷静。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另一种对自己、对婚姻负责吗?

 

“不羡慕街头拥吻的情侣,只羡慕小巷牵手的老人。”能说出这样话的单身者,谁说就是抱着“坚决单身,绝不结婚”的人呢?


 

“最高级别的关心”

单身群体的扩大,离婚率的上升,可以视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进步,社会接纳个人多元化选择的胸襟更开阔,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好比反对和批判单身者所曾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不结婚怎么过上幸福生活”一样,其逻辑漏洞简单明显: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个人可以把单身或是婚姻作为自己的选择,但对社会、国家而言,家庭才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有语境下,家庭直接与新生人口有关。选择单身的年轻人越多,意味着组建家庭的人越少,势必会造成新生人口的减少,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这无疑是有害无利的。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国家将促进人口增长视为重要国策。特定时期,甚至出现了“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的极端规定,儒家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便是今天,家庭和谐幸福,也被视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体现(不是唯一),可见,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历经时间的洗礼从未改变。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国家层面的“为单身青年操碎了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

 

5月,团中央“发话”:将帮助大龄未婚青年找合适伴侣。这些政策或制度,被称为“国家级别的关心”。随即,广东等地方团委也纷纷出台细则,为单身青年寻觅对象疏通关节、创造条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为解决本单位员工的单身问题,策划实施各种创意举措。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待婚恋问题,单身群体与国家社会层面,虽立场不同,但也有很大的共同利益诉求。找准契合点,才是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有几个前提是不能变的:为单身者提供平等、开明的社会环境,在尊重他们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为他们寻找伴侣,鼓励单身者通过婚姻或其他途径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槽值:北上广,职场女性最好的天然避孕药
结婚率降至“冰点”,主动剩下还是被迫单身?
单身潮与“空巢青年”形成了难解的循环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龄女青年找不到对象?
超三成年轻人进入单身潮,真的爽到了?
论我国“剩女”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