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李清照(六)

 走进李清照(六)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

 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李清照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生活的又是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权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会引起哪个有缘之人的注意呢?

  以李清照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得到别人的青睐,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对李清照心存好感的这个官宦子弟赵明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父亲赵挺之又是何许人也?李清照对赵明诚又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有了一个不错的缘分。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们不难设想,已经到了出阁年龄的李清照,一定会对自己未来的爱情生活有着一番浪漫而温馨的憧憬。那么,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是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实记录这种憧憬与感悟呢?而她与赵明诚是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才华出众的李清照,用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传达着自己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李清照虽然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官宦世家,很多行为举止可以不必像那些严格恪守封建礼法的家庭一样,但是,她毕竟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可能跳出大的封建礼法和伦理规范。因此,虽然自己有一颗对爱情的憧憬之心,却很难真的会在婚前与意中人谈情说爱,共诉衷肠。如此说来,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互相倾慕的意中人会见面吗?康震老师对此又会有什么相关依据呢?

  李清照与赵明诚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可是,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男女婚嫁的权利毕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而李清照与赵明诚双方的父亲又是水火不容的政敌,这样的人如何做得了儿女亲家呢?他们会为自己的儿女幸福考虑而放弃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吗?而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能否成就秦晋之好呢?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上任。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在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赵明诚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了呢?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地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后,李清照还能写出优美的词句吗?

赵明诚和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称得上是一对神仙眷侣。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像李清照这样才情俱佳的女子要想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那么,伉俪情深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的生活会幸福吗?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当李清照带着闺中少女的天真烂漫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不过,面对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许有人会问,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无非就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超出我们的想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觉得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在人来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何等的幸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与赵明诚充满闺房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爱情生活,并没有能够维持太久。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了李清照的头上。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一场突来的横祸打破了李清照甜蜜的生活。李清照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自己的父亲和公公由于政见上的不同,两个儿女亲家不能顾及平日的交情而产生对立。致使父亲李格非离开了政治舞台,远走他乡。为了解救父亲,李清照向自己的公公求援。那么,此时的赵挺之是什么态度呢?他是否愿意解救自己的亲家公李格非呢?

  面对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直言不讳的讥讽,赵挺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与不敬。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连所谓元祐党人的子孙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助的边缘了。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地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惟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那么,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这种甜蜜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双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蔡京而被辞官。不久,赵挺之便死于政治争斗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山东青州。那么,回到青州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幸福吗?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挫折呢?

  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如初,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就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这对恩爱夫妻在感情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显露出来。李清照在词中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李清照究竟想要说什么呢?在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哪些难言之痛?她与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在这首《感怀》诗里,我们能察觉到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那么,赵明诚独居莱州时究竟做了什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难道是赵明诚嫌弃李清照人老珠黄不成?如果赵明诚不是移情别恋,不是因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呢?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什么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又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却面临着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

  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宋金双方,以长江为分界线形成了军事对峙,双方有了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在这个与众不同的才女心目中,英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李清照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写下如此激昂慷慨诗句的时候,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情?他的贪生怕死将会给李清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中国封建时代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逃跑之后,赵明诚会有怎样的结局?李清照对自己丈夫的这件丑行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地接过,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那么,他们真的会从此退隐江湖了吗?两个人还会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历呢?

  赵明诚离开池州之后,李清照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段时间,等赵明诚觐见完皇帝后,两个人一起奔赴湖州。可是,一件突发的事情再次打破了李清照的美好愿望,而这件事情也把她推到了足以改变她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并让她肝肠寸断,悲痛欲绝。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究竟会让李清照有着怎样的改变呢?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上任。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在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赵明诚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了呢?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地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后,李清照还能写出优美的词句吗?

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一路艰难辗转,奔波劳苦,他们共同收藏的文物也遭遇了重大损失。此时,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正承受着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与文物损失的多重打击,身心疲惫,心力交瘁。那么,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将怎样度过?已经百转千回人生还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刚刚经历了众多苦难的李清照,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是刚刚好出现的那个人,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那么,张汝舟能否满足她的这个要求呢?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可谓遇人不淑。然而,张汝舟对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双方忍耐的底限。在李清照看清了他的面目之后,她将如应对她的又一次人生劫难呢?

  仅仅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石破天惊的离婚请求,而张汝舟为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费尽心机,此时还没达到目的,岂肯尚罢甘休?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从来只有丈夫休掉不满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动提出离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那么,如果张汝舟不同意离婚,李清照又该怎么办呢?

  李清照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在那样一个年代殊为不易。然而李清照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大才女,娘家与夫家都是社会名流,自己与丈夫珠联璧合享誉当世。在丈夫死后的晚年却上演一出再嫁又离婚的戏码,那么,其他人对她的离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李清照的再嫁婚变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不论是讥讽、嘲笑还是无力的辩护,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此事的不赞同。那么我们要问,在宋朝,一个女子孀居再嫁真的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吗?

  根据康震老师的解释,在宋朝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离婚再嫁是比较宽容的,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点的理学大家程颐,在自家人遇到再嫁后,仍然用默许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我们迷惑了,既然社会对再嫁之事是宽容的,那么为何独独李清照的再嫁要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佳人:李清照的乱世情
李清照的乱世情
李清照:天生李易安,清辉照古今
李清照的另一面,丈夫去世后,五十岁再嫁,不久又拼命离婚
一个极不风流的时代,她活出了她的风流3
从无忧无虑的少女到颠沛流离的妇人,揭秘千古才女坎坷凄美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