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亡清兴六十年11辽阳陷落

 演讲人:阎崇年

讲师简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介绍了明军同后金军队进行的战争,明朝以失败告终,后金迁都辽阳的影响以及明朝失败的原因。

全文:

沈阳失陷是在天启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仅仅过了五天,努尔哈赤的八旗大军就兵临辽阳城下。辽阳,是辽东的首府,是辽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辽阳是一座古城,在辽、金、元都是重镇。明朝把它作为整个辽东的首府。隆庆元年(1567年)以后,辽东总兵由广宁(今北宁)移驻辽阳。所以辽阳是辽东的根本重地,谁占有辽阳,谁就能够统治辽东。因此,后金和明朝争夺辽阳是整个辽事的一个关键。  

辽阳城是明朝辽东的镇城,规制宏伟,守御严密,居东北诸城之首。城高广大,墙垣包砖,四隅有角楼,周围有城濠,沿濠排列火器枪炮,环城四面分兵把守。辽东经略袁应泰、巡按张铨部署兵力,登埤坚守,并命令放代子河(太子河)水于城濠(护城河),想用濠水加强抵御后金的军事进攻。

一、 辽阳激战

明天启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后金军与明辽军展开辽阳攻守战。

第一天(十八日)——兵临城下。努尔哈赤率领6万大军扑向辽阳。明军哨探飞报:后金大军,“来攻辽阳,旌旗蔽日,弥山亘野,莫测首尾”!可见八旗兵军力之大、军威之盛。明朝方面也不敢怠慢,严密布防。努尔哈赤先派人到辽阳城外,想把护城河的水放干后填上土和草,以使骑兵通过。因为辽阳城大,后金军不愿分散兵力,因而没有四面围城,当天驻营城外,等待战机。

第二天(十九日)——城外激战。日午,后金军进抵辽阳东南城外。辽东经略袁应泰乘后金军尚未全部过代子河(太子河)之时,急催总兵官侯世禄、李秉诚、姜弼、梁仲善、朱万良等,率兵5万,出城五里,扎营结阵,准备迎敌。袁应泰亲自出城督战。努尔哈赤面对明军阵势,十分清楚这将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恶战。两军在厮杀交锋当中,后金军死伤惨重。《朝鲜光海君日记》记载:“老酋曰:‘一步退时,我已死矣。你等须先杀我,后退去。’即匹马独进。”老酋,指的就是努尔哈赤。可见八旗军队形势严峻。皇太极引军,奋勇直前,驱骑向敌,奋力冲杀,进击明兵营左侧,明兵放炮接战。皇太极破明军营,杀入营内。时后金左翼四旗兵赶到,两面夹攻,明兵始退。明军第一道防线溃散,第二道防线又顶上来。双方激战,状态胶着。当夜,明兵在城外扎营,经略袁应泰宿营中;努尔哈赤也在城南七里地方营中过夜。

第三天(二十日)——两面攻城。明步骑3万,安营城东门外,列枪炮三层,连发不已。后金军从外渡壕,大呼而进。袁应泰亲自督战,还派由家丁组成的“虎旅军”助阵。明军步兵在前,骑兵在后,火炮连射不止。两军交锋之初,明军火力势猛,后金军威受挫。努尔哈赤命令绵甲兵,推拥楯车,进战明兵。后金军擅长野战争锋,明军渐渐抵挡不住,总兵梁仲善、朱万良战死,步骑兵大溃,后金兵紧跟追击。明军人马蜂拥退向城内,许多官兵被挤入濠内,死者满积,濠水尽赤。袁应泰退入城内,与巡按御史张铨分责固守。当天夜里,城内明兵举着火把拒战,矢镞纷飞,直到天明。明道员牛维曜、高出、邢慎言胡嘉栋,户部郎中傅国等,乘乱缒城逃跑。

第四天(二十一日)——辽阳陷落。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悉尽精锐,发起总攻。袁应泰列楯大战,奋死守城。傍晚,后金派入城内的谍工放火骚扰。小西门火药起火,城上各军窝铺、城内草场俱焚,守城军士溃乱,全城土崩瓦解,谍工巨族内应,后金夺门而入。史载:“薄暮,谯楼火,大清兵从小西门入,城中大乱,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亦盛饰迎门,或言降夷导之也。”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辽阳失落时的情形,与开、铁和沈阳有所不同,那时后金军入城后都遭到兵民的顽强抵抗,因而杀戮很多,据说攻破沈阳后兵民死7万人;有很多百姓看到守城无望,选择了自杀,有记载说,开原城破后,“木无空枝”。辽阳城内虽也不乏刚烈之士,但不少百姓对后金军是开门迎候,妇女甚至要打扮一番,可见此时辽东民心起了变化。

后金在辽阳之战中取胜,也是里应外合的结果。据载:“李永芳儿女亲家马汝龙亲弟马应龙子马承林,于天启元年三月十六日,与柯汝栋为奴酋多带奸细进辽阳城,藏匿于家窖中。二十日,献城。”因而,实际上仅作战三天,辽东首府辽阳城陷落。

辽东经略袁应泰在城东北镇远楼上,见西面城楼火焰冲天,知城已陷,佩好剑印,自缢而死。其妻弟姚居秀同死。他的仆人唐世明伏尸恸哭、纵火焚楼而死。应当说,袁应泰还是忠于职守的,但是作为辽东最高军事统帅,仅有忠心显然是不够的。比如在辽阳战前,有许多后金的人投降,别人劝他不要接纳,里面可能有奸细,他不听。结果投降的人里面藏了大量奸细,在后金攻城时内应外合,攻破辽阳。所以,袁应泰虽是忠臣,勇气可嘉,力竭而殉;但缺乏谋略,不听谏言,丢失辽阳——因而他并不是能够克敌制胜的大将之才,且负有陷城失地的历史责任。

辽东巡按御史张铨被俘。张铨,山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任辽东巡按御史,同袁应泰守城。城破被俘后,李永芳劝降,张铨不理他;天命汗诱以高爵,张铨山立而不跪,就是像山一样挺立,拒绝跪降。并声言“我身为天子大臣,岂能屈膝!”后金贝勒举刀相逼,张铨引颈而待。问将他送回明朝如何?张铨说:“力不能杀贼,无颜求归!”皇太极敬佩他的忠诚精神,引宋徽、钦二宗被大金天会帝所擒,屈膝叩见受封公侯的故事,劝他不必执迷不悟。张铨仍不为所动,只求速死。他说:我受朝廷厚恩,如降你们,遗臭万年,你们虽想让我活,我却只想一死。让我活着,这是你们做的好事;死去,则使我的美名流芳。最后,皇太极见张铨志不可夺,不得已,缢铨而葬之。但《明史》记载他是自缢而死。《明史·张铨传》记载:“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欲杀之,引颈待刃,乃送归署。铨衣冠向阙拜,又遥拜父母,遂自经。”明下诏为他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祠,称为“三忠祠”(纪念张铨与何廷魁及后来广宁失守自缢的高邦佐,三人都是山西人)。

后金军大获全胜。《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辽阳城民“阖城结彩焚香,以黄纸书万岁牌”,欢迎天命汗。当天正午,大张鼓吹,导引入城,官民俯伏,夹道山呼。昨日辽东经略的官署,今日成为天命大汗的衙门。

明朝接连失陷沈阳、辽阳,其河东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剃发投降。辽阳沈阳及辽东、辽南广大地区被后金占领。努尔哈赤下令释放辽阳系狱的官民,凡夺职闲住之官,悉还其职。并设游击八员、都司二员,以管理日常事务。

二、  迁都辽阳

后金攻占明朝辽东首府之后,决定将后金的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这件事对明朝与后金都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的影响。

天命汗夺占辽阳后,集贝勒诸臣议曰:“天既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还我国耶?”是移居到辽阳呢,还是回到赫图阿拉?贝勒诸臣都说还是回去。努尔哈赤说:“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烦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害之区,天既与我,即宜居之。”一撤军,明朝的军队必然卷土重来,那时土地人民不再为我所有,所以还是迁都辽阳为好。贝勒诸臣皆曰:“善”。于是,定议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后于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再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

后金迁都辽阳,意义重大:

第一,辽东统治易主。原来明朝辽东都司设在辽阳,辽阳成为明朝在辽东实际上是东北的统治中心。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的失守,对明朝来说,丢掉的只不过是一座堡城、一座所城、两座卫城、一座路城,还没有动摇明朝辽东统治的中心。我在《成梁守辽》中讲过,明朝辽东都司掌控着107座堡城、127座所城、9座卫城、5座路城(其中两座与镇城同城)、2座镇城。现在不同了,明朝辽东的统治中心陷落。此次迁都平原,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后金—清在辽东统治的确立。从此,原来明朝辽东政治与军事中心,变成后金—清与明朝争夺对中原统治权的基地。

第二,后金迁都平原。女真“多山城”,即其城多建在山上。赫图阿拉城叶赫东城与西城、哈达城、辉发城等都是“山城”。今由“山城”迁都平原,标志着女真—满洲的文化,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巨大转变。这在女真—满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第三,旗民分城居住。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在太子河畔兴建新城。旧城住汉人,新城住旗人。这是清朝旗民分城居住的开始。后来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就是旗人住在内城(今二环路以内),民人住外城(今二环路以外)。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如杭州、西安、成都、福州、广州等都建立“满城”,旗民分城居住。

第四,推行“六大弊政”。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推行剃发、圈地、占房、杀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军入关后继续在京畿地区圈占大量田地,给民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下令汉民剃发,以示归顺。后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黄衣,剃去头发,穿红蟒衣,骑着骡子,沿街游说。黄衣得到后金重用,后被派到广宁游说劝降。辽东巡抚薛国用发现黄衣,将其捉拿,当众枭首。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

三、历史教训

后金占领辽阳及辽东地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明清兴亡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万历四十四年即天命元年(1616年)以来,六年之间,辽东地区,接连发生五次影响中国近世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第一件是建立后金,第二件是抚清之战,第三件是萨尔浒之战,第四件是开铁之战,第五件是沈辽之战。从此后金—清朝进入辽河流域汉族地区,并以辽东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开拓进取,后入北京,统一中原。

然而,自明朝与后金交战以来,仅仅四年之间,明朝死亡的总兵官就有14人——抚顺之战的张承胤,萨尔浒之战的杜松、王宣、赵梦麟、刘綎,还有兵败自裁的总兵李如柏,开原之战的马林,沈阳之战的贺世贤、尤世功、童仲揆陈策,辽阳之战的杨宗业、梁仲善、朱万良。至于副总兵以下官兵则数以千百计。而后金的五大总兵、八大贝勒、八固山额真(都统)却无一阵亡。同时,明朝连失辽东六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其中有一座镇城(辽阳)、两座路城(开原、义州),两座卫城(沈阳、铁岭),多座所城(抚顺)和堡城。明朝在辽河以东的统治宣告结束。这是有明250余年来所未有的。

明朝和后金在冷兵器战争时代,在作战指挥、战略战术方面,有什么特点?概括说,有两点:

其一,弃能任庸。明朝丢失辽东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能人不用。比如:能干的、努尔哈赤独怕的“熊蛮子”——辽东经略熊廷弼,整顿辽军,颇见成效,却遭排斥,免职回京。任用纸上谈兵、疏于谋略的袁应泰替代熊廷弼,总兵李成梁的三个儿子如柏、如桢、如梅都是纨绔总兵。李如柏萨尔浒之战未与敌交火,自相践踏,死亡千人,受到弹劾,引罪自裁。李如桢,由父荫在锦衣卫,杨镐派他守铁岭,却住在沈阳。后金攻城,拥兵不救,下狱论死。李如梅,在岛山战斗中,畏敌先逃,被弹劾罢官。名将麻贵三代为将,其侄子麻承勋,官总兵,“援辽东,屡退避,下狱当死,诏纳马八百匹免罪”。杨镐不听建言,用李家纨绔将领,不顾大局,出于私心。

其二,舍长用短。用己所长,还是用己所短?重城战,还是重野战?城战是明军之所长,后金之所短;野战是后金之所长,明军之所短。其实,早在抚顺失陷、张佳胤败死时,张铨就上疏指出:“突骑野战,敌所长,我所短。以短击长,以劳赴逸,以客当主,非计也。”明军没有发挥“凭坚城、用大炮”的优势,而是骑兵出城,同八旗军野战争锋。后金则诱其出城,歼其精锐。结果是:明朝变己之长为短,变彼之短为长;后金则使彼之长为短,使己之短为长。明军是硬拼,后金是智取。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都是被后金“里应外合”、“用计行间”而智取的。

明军为什么战术僵化呢?为什么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的失守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他们为什么仍用“骑兵出战”的兵略呢?我想:明初以来明军在辽东主要是防御蒙古,蒙古骑兵到辽东梳掠,抢了就跑,不占城池;明军骑兵出城驱赶,蒙古骑兵奔逃,明军追赶中以斩获报功,或杀民冒功,可是,明朝对付后金,作战对象变了,作战策略变了,八旗野战争锋,满洲夺占城池,明朝没有改变战术。直到袁崇焕才改变了战术“凭坚城、用大炮。”袁崇焕之前的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以至于广宁、义州,仍然照用旧战术,结果是屡战屡败。

总之,沈阳、辽阳的相继陷落,标志着明朝在辽河以东的城池与土地,全部被后金占领。从此,明朝和后金之间大的争战,再也没有回到辽河以东。而后金在夺取了沈阳、辽阳以后,又向西渡过辽河,攻打明朝在辽西的镇城——广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定明清存亡的十大战役之四
明朝与后金之间第二次大决战:女真夺取辽阳和沈阳
努尔哈赤瞭望中原席卷辽东——沈辽之战(四)
明朝辽东第一坚城辽阳,是如何被努尔哈赤在3天内攻破的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明朝最被低估的名将,不输袁崇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