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指多种病原引起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要特征。可因主要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病原学证实90%以上为病毒感染,常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少数为细菌引起;部分为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以春冬季节多发,可流行或散发。
【辨病】
  本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咽痛、咳嗽、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伤风”、“感冒”等范围。病因多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肺卫、肌表所致。病机关键为六淫侵袭,肺卫失宣;常可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证;病位在肺与皮毛,与脾、胃肠、三焦等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婴幼儿可有哭闹,呕吐及腹泻;年长儿常有头痛,全身关节肌肉痛,鼻咽部充血,鼻粘膜水肿,扁桃体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
  2.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
  3.应与过敏性鼻炎、鼻旁窦炎及其他传染病早期相鉴别。
  【专方辨证论治】
  1.宣肺止咳汤
组成与用法:荆养5g,蝉衣5g,僵蚕5g,前胡5g,百部5g,板蓝根12g,杏仁6g,桔梗5g,陈皮3g,甘草3g。每日1剂,加清水浸泡15~20分钟,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煎10分钟,头二煎药汁兑匀,分2次服。忌生冷甘辛瓜果饮料。
  功用评述:祛风解表,宣肺止咳。方中荆芥、僵蚕、蝉衣轻散风邪,宣通肺气;百部润肺止咳;前胡、陈皮顺气止咳、降气祛痰;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喉;板蓝根清热解毒;甘草祛痰止咳。诸药合用使表邪散,肺气通而咳嗽自止。实验表明,祛风解表药具有解热,消炎及抗组胺的作用,能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百部有镇咳祛痰平喘的功效;板蓝板有抗病毒的作用。本方用治上呼吸道感染风邪袭肺者,临床疗效显著。
  2.清解散
  组成与用法:蝉衣6g,僵蚕6g,大黄3g,柴胡5g,黄芩6g,石膏15~30g,知母6g,银花10g,苏叶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通腑解表。方中蝉衣疏风清热,僵蚕祛风散邪,大黄苦寒泻热,三药配合,升清降浊,解表清里;柴胡、黄芩解肌清热;石膏、知母辛寒清气;银花清热解毒;紫苏辛温发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解表,通腑泄热,表里双解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蝉衣、僵蚕、柴胡、黄芩、银花、知母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消炎及抑制细菌的生长,对不同致热原所致发热有显著的解热效果,尚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石膏能够提高机体钙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诸药合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能祛除病毒,消除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3.加味三仁汤
  组成与用法:杏仁8g,滑石10g,薏苡仁10g,白蔻仁4g,通草4g,川朴4g,法夏6g,竹叶6g,青蒿6g,生石膏10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利湿,透热外达。方中三仁汤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宣畅气机,渗利湿热,具有宣上畅中渗下的作用;加青蒿、石膏更具透邪清热之力。药理研究认为,三仁汤具有良好的抑菌及利尿作用,能够调整肠道的功能。青蒿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青蒿素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石膏增强机体钙水平,有较强的解热作用。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邪夹湿证具有较好的退热止咳作用。
  4.赤衣汤
  组成与用法:赤芍6g,蝉衣6g,焦山楂10g,神曲10g,桑叶8g,桑白皮6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6g,芦根10g,银花12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祛风宣肺止咳,化积运脾祛痰。方中赤芍性微寒,清肝凉血活血;蝉衣、桑叶祛风宣肺止咳;桔梗、牛蒡子、甘草疏风宣肺利咽;芦根、银花、桑白皮清热降气化痰;山楂、神曲消食化积运脾。全方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化积的功效。据药理研究,本方有明显抗炎,抑菌,改善肺通气的功能,有显著的化痰镇咳作用。
  5.新加正气汤
  组成与用法:苏叶10g,藿香10g,白芷6g,薄荷6g,连翘10g,甘草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化湿解表。方中苏叶辛温发表散寒,行气和胃;白芷散风除湿通窍;藿香芳香开窍,渗湿宽中,助阳驱邪;薄荷辛凉疏风透热;连翘清热散邪;甘草调和诸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辛香之品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并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改善胃肠道功能。全方疏风解表,化湿和中,可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有胃肠道症状的病儿。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六淫侵袭,肺卫失宣而出现各种症候。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偏多。且以脏腑娇嫩,故往往夹痰、夹滞、夹惊等。治疗***当以祛邪解表为主,视其寒热偏颇及兼证不同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祛风解表,宣肺止咳,方中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对风邪侵袭肺卫,致肺气失宣,而寒热不明显者均可选用。方二疏风清热,通腑解表,退热作用明显,对上感高热兼腑实者疗效显著。方三清热利湿,透热外达,适用于热为湿遏,午后热甚,缠绵不已者。方四祛风宣肺,清热化积,对上感兼夹食滞者较为适宜。方五化湿和中解表,可用于湿困肌表的证候。以上诸方,皆为治上感有效方剂,但因患者禀性各异,虚实参差,故应当随症加减用药:①夹痰者,酌加川贝、竹茹、瓜蒌;①夹滞者,加山楂、神曲、内金;③夹惊者,加蝉衣、钩藤、灯心草、僵蚕;④咽痛者,加牛蒡子、射干、玄参、板蓝根;⑤兼喘者,加麻黄、射干、半夏;⑤夹暑湿者,加香薷、荷叶、爵床、六一散等。
  【专药选用】
  1.三九感冒灵胶囊 [深圳南方制药厂.粤卫药准字(1994)第K4-046号]
主要成分: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扑热息痛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镇痛,消炎。药理研究证实,方中主要中草药具有抗菌消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
2.正柴胡饮冲剂 [江苏省南通中药厂.苏卫药准字(1990)1845-1号]
主要成分: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等。
  功用与药理:表散风寒,解热止痛。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作用,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颗粒增殖的作用,还能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用量与用法:每次5g,每日3次,开水冲服。
  3.银翘解毒丸 [《中国药典》(1985年)]
主要成分: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功用与药理: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本方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能够增强病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
  用量与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食品,多饮水,室温适宜,注意隔离。
  2.对症治疗 体温超过38.5℃时给阿司匹林5mg~10mg/kg,4~6小时1次。高热可肌注复方氨基比林,6月~1岁0.75ml,1~3岁1ml~1.5ml,>5岁2ml;或安乃近每次10mg~20mg/kg,口服。以往有高热惊厥史者用鲁米那与阿司匹林1:10同服。鼻塞可用麻呋液滴鼻,咳嗽可用止咳合剂。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可用10%病毒唑滴鼻或雾化吸入,也可用10mg~15mg/kg.d肌注或静滴。细菌感染时首选青霉素,20万u~40万u/次,肌注,每日2次;也可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参 考 文 献
1 王首源.三仁汤加味治疗小儿上感发热60例.新中医,1996;(9):50.
2 周恩琼.透卫清气汤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105例.新中医,1998;(6):46.
3 刘钩.小儿消解散治疗急性高热14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3;(10):27.
4 楼友根.赤衣汤治疗小儿表解后咳嗽10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5):21.
5 杨景山.宣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新中医,1997;(6):45.
6 李安源.王传吉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16):340.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岁最常见。患有RRI的小儿简称复感儿,在1年内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护理、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目前儿科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辨病】
  本病以发热、咳喘、咽痛等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且常伴有面色 白、食纳不振、易汗出、毛发不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感冒”、“咳嗽”、“气虚”等范围。病因多为肺脾肾不足,邪毒留恋,遇感而发。病机关键为肺脾肾亏虚,脏腑机能低下;病位在肺卫、脾、肾。发病时以本虚标实为主,缓解期以肺脾肾亏虚为主。
  【诊断标准】
RRI 诊 断 标 准

年龄(岁) 上呼吸道感染(次/年) 下呼吸道感染(次/年)

0~2 7 3
3~5 6 2
6~12 5 2

注:①上感2次之间至少间隔>7日。②上感次数不足时加下感次数;反之则不可。③须观察1年。
  【专方辨证论治】
  1.益肺健身合剂
组成与用法:菟丝子10g,黄芪10g,太子参10g,葛根10g,当归6g,赤芍6g,防风3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养血活血。方中黄芪、太子参、葛根益气扶正,固卫升清;菟丝子补肾温阳;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化瘀;防风少许使其补而不留邪;甘草调和诸药。动物实验证实,本方能促进肾阳虚小鼠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明显升高cAMP;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表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温肾益气,养血活血功效;同时也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增强中性粒细胞体外吞噬能力,升高IgG、IgA。说明本合剂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健脾益气方
组成与用法:黄芪10g,化橘红5g,茯苓10g,黄精10g,鸡内金5g,青黛2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健脾。方中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化橘红运脾理气,使其补而不滞;黄精补气益阴,使其补而不燥;小儿脾气已虚,故用鸡内金健胃以消食;少量青黛用以抑肝扶脾。诸药合用可健脾益气,和胃消食。药理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以此而达到保护呼吸道及胃粘膜的功能,起到预防和减轻炎症的作用;同时本方能提高机体的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患儿的体质,减少复感次数,减轻症状。
  3.健脾活血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9g,白术9g,茯苓9g,防风6g,太子参12g,怀山药20g,
丹参15g,当归8g,甘草5g。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益气,活血宣肺。方中黄芪、太子参益气扶正,固表升阳,有利于肺卫的巩固,脾气的运化;配以白术、山药健脾养胃,补肺益肾;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防风祛风除邪;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表,活血宣肺祛邪之功。据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呼吸道病原体,改善微循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肺功能,减少发病次数等综合效应。
  4.清补方
组成与用法:党参8g,黄芪8g,白术8g,丹参8g,防风8g,菟丝子8g,贯众10g,大青叶10g,银花10g,焦楂10g,甘草6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脾益肾,清热活血。方中党参、黄芪、白术、防风、焦楂益气健脾固表;菟丝子补肾健脾;丹参养血活血,取其活血而不过于发散,养血不过于滋腻之功;银花、大青叶、贯众、甘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黄芪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防风有解热和抗菌抗病毒作用;丹参有改善血液流态和抗菌、抗炎、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的作用;大青叶、贯众、银花有较好的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
  5.益肾健脾方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18g,黄芪25g,白术5g,黄精9g,生地黄9g,山萸肉9g,枸杞子9g,黄芩5g,大枣4枚,木香5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肾健脾。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黄精、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补肾益气养阴;黄芩清余热,佐以木香行气消滞,使其补而不滞。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提高和强化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达到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肺脾肾亏虚,脏腑机能低下所致,治疗***当以补虚为主,发作期祛邪扶正,标本同治,缓解期主用补虚,并视其兼夹不同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适用于肺脾亏虚,气血不足,清阳不升的复感儿。方二益气健脾,对脾胃不足,胃纳欠佳者较为适宜。方三健脾益气活血,可用于气虚感冒卫外不固者。方四扶正祛邪、养血活血并举,对复感儿余邪未清,邪毒留恋,肺脾肾不足,血气不充者尤为适宜。方五以补肾健脾为主,对脾肾亏虚,气阴耗伤者有较好疗效。以上诸方,以补为主,以清为辅,临床应用可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而加减用药:①痰热明显者,酌加天竺黄、川贝、瓜蒌;②咽疼者,加僵蚕、玄参、射干;③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④气阴亏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⑤纳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谷芽、内金等。
  【专药选用】
  1.龙牡壮骨冲剂 [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鄂卫药准字(1990)1324号]
主要成分:龙骨、牡蛎、龟板、山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五味子、鸡内金等。
  功用与药理:补脾益肾,益气滋阴。现代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强人体机能,促进食物的钙肠道吸收,提高血钙水平,进而促进钙在骨骼中的吸收,满足骨的生长需要。同时本品尚有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抗病防病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5g~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
  2.童康片 [《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分:黄芪、防风、白术、山药、陈皮、生牡蛎。
  功用与药理:补肺固表,健脾益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变态反应,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可使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低于正常或高于正常的CH50 、C3 、PFe、IgG、IgA、IgM恢复正常,并具有双向调节SRBC致敏小鼠脾脏PFC基础水平
的作用,故主要用于小儿体弱感冒和小儿多汗证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1~3片,每日2次,口服。
  3.黄芪注射液 [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川卫药准字(1994)10349号]
主要成分:黄芪。
  功用与药理:益气固表,利尿强心。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注射液能明显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促进机体代谢;具有显著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作用,能扩张血管,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修复和激活损伤的红细胞,增强造血系统的作用。本品还有抗病毒、抗疲劳、抗缺氧的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
  【西医药治疗】
  针对病因防治。
  1.一般治疗 ① 改善环境,母乳喂养,精心护理;② 强身锻炼;③ 计划免疫;④ 防治营养性疾病等。
  2.免疫治疗 ① 细胞免疫调节剂:胸腺素5mg,肌注,每周2次,共10次;或转移因子、干扰素、聚肌胞等;② 体液免疫调节剂:输血浆或免疫球蛋白;③ 非特异免疫调节剂:卡介苗1mg,或核酪2ml,肌注,每周2次,共10次。
3.其他 ① 补充微量元素锌、钙、铁和维生素A、D、C等;② 对症处理:包括退热及消除卡他症状。
参 考 文 献
1 武米恭,等.地黄丸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3):168.
2 邹治文,等.健脾益气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0):594.
3 张湘屏,等.益肺健身合剂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23.
4 周永霞.清补并举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江苏中医,1998;(7):11.
5 彭荣国.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3):179.
6 封玉林.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4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6):40.

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1年反复急性发作>4次者可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临床特征为咽痛,发热,扁桃体红肿或有脓点。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辨病】
  本病以咽喉疼痛、甚则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发热、恶寒、纳差、乏力等,可归属于中医“乳蛾”范围。其病因多为外感风热毒邪,内有积热所致。病机关键是热毒内蕴、壅结咽喉;病位在咽,与肺、胃关系密切。急性期多见实热证,慢性者多为虚火蕴结,为虚实夹杂证。
  【诊断标准】
  1.无急性发作时多无明显不适,或仅觉咽部异物感;急性发作时则有高热,咽痛,吞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
  2.扁桃体肿大,其表面隐窝可有脓性分泌物,舌腭弓充血,下颌淋巴结肿大,压痛。
  3.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增高。
【专方辨证论治】
  1.利咽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金银花20g,大青叶12g,蒲公英12g,射干8g,牛蒡子8g,桔梗8g,芦根10g,甘草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方中银花、大青叶、蒲公英、射干散热解毒利咽共为主药;牛蒡子利咽化痰散结;桔梗宣肺利咽,排脓解毒;甘草泻火解毒和中。大量实验证明,清热解毒药大都具有抗病毒,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抗炎解毒,解热镇痛的作用。牛蒡子对金葡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桔梗可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并有消炎的作用。全方共奏消炎清咽,缓解症状的功效。
  2.加味银翘马勃散
  组成与用法:银花10g,连翘10g,马勃3g,牛蒡子6g,射干6g,荆芥3g,薄荷5g,生石膏20g,知母6g,玄明粉4g。每日1剂,分2次服,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中银花、连翘、马勃清热解毒利咽;荆芥、薄荷疏风解表,祛邪于外;生石膏、知母清泻肺胃积热,泻火于里;玄明粉通腑软坚,导热于下。汗、清、下三法共济一方,使邪气散而病自安。药理研究证实,银花、连翘、射干等清热解毒药均有抗病原微生物,中和破坏多种微生物毒素,降低炎性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改善机体防御功能等作用。
  3.紫草合剂
  组成与用法:紫草15g,石膏15g,知母5g,黄芩5g,荆芥3g,连翘6g,板蓝根15g,山豆根6g,蒲公英6g,赤芍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疏风,消肿祛毒。方中荆芥、连翘疏风清热散结;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紫草、赤芍凉血活血消肿,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祛腐;石膏、知母、黄芩清泻肺胃火热。诸药合用,使外邪解,热毒清,肿消瘀祛,脓腐得除。药理研究表明,紫草、赤芍等有明显的抗菌、消炎功用,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能改善外周循环,有利于毒素的排出与伤口的愈合。石膏、知母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方中清热解毒之品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抑制病原菌及解热镇痛效应。
  4.清咽退蛾汤
  组成与用法:冬瓜仁10g,芦根15g,薏苡仁12g,败酱草15g,桔梗8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6g。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排脓利咽。方中芦根入阳明经而宣清肺胃;冬瓜仁、薏苡仁利湿和胃,清热排脓;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且能消痈散瘀;桔梗祛痰排脓利咽,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实验表明本方能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增强非特异性吞噬活性的作用。
  5.清咽汤
  组成与用法:赤芍10g,生地15g,麦冬12g,桔梗8g,牛蒡子8g,黄芩8g,金银花15g,山豆根6g,半夏5g,板蓝根10g,甘草5g。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滋阴清热,利咽散结。方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消痈;生地、麦冬滋阴清热;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黄芩善清肺热,泻火解毒;桔梗、山豆根、牛蒡子泻火解毒,利咽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散结之功。药理实验表明,麦冬、生地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山豆根中的苦参碱能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并增强其吞噬异物的活性。黄芩、银花、板蓝根等有较强的抗炎抑菌作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内蕴,壅结咽喉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利咽为主,视其表里虚实的不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对风热毒邪侵犯上焦者较为适用。方二汗、清、下三法合用,既能解表利咽,又能通腑泻热,对表里同病而见腑实者尤为适宜。方三解表清里,活血消肿,对咽部肿痛明显而见阳明气分证者,随症加减收效甚捷。方四清热解毒,排脓利咽,适用于肺胃郁热熏蒸所致喉核肿痛而无表证者。方五滋阴清热,凉血利咽,可用于肺胃阴虚,瘀热留伏引起的慢性扁桃体炎,也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的善后调治。以上诸方组成与功用各有偏重,临床可根据病情表现不同而加减用药:①风热证具者,酌加桑叶、薄荷、野菊花;②热郁纳差者,加连翘、菊花、山楂;③肌肤壮热者,加生石膏、知母、牡丹皮;④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⑤热甚动风者,加钩藤、蝉衣、羚羊角;⑥咳喘痰粘者,加鱼腥草、射干、金果榄等。
  【专药选用】
  1.黄连上清片 [中国巢湖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皖卫药准字(1996)第201288号]
  主要成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石膏、大黄、连翘、荆芥、防风、川芎、白芷、薄荷、蔓荆子、菊花、桔梗、旋覆花、甘草。
  功用与药理:泻火解毒,疏散风热。药理分析证实,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解静等作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各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黄连、黄芩、大黄均能降低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黄连可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大黄泻下可减少肠道对毒素的吸收。连翘有抑制炎症渗出的作用。石膏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作用,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又有显著的退热、止痛与镇静作用。川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能抑制小鼠、大鼠的自发活动。
  用量与用法:小儿每次1~4粒,每日3次,口服。
  2.喉疾宁胶囊 [《广东省药品标准](1992年)]
  主要成分:山豆根、板蓝根、桔梗、诃子、连翘、天花粉、人工牛黄、 珍珠层粉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散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人工牛黄、珍珠层粉具有解热镇静作用,珍珠层粉含有人体所需的钙、磷、镁、铝、铁等微量元素,有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炎症吸收,加速疮面愈合。本方对咽部疾患有较好疗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
  3.健民咽喉片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卫药准字(1990)第1325号]
  主要成分:玄参、生地、麦冬、桔梗、胖大海、板蓝根、藏青果等。
  功用与药理:清咽爽喉,滋阴止渴,清热泻火。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在含化过程中,药物缓慢释放,通过咽喉粘膜溶解吸收而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对局部有清咽爽喉,滋阴止渴,祛痰镇咳等作用。本品能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唾液及唾液蛋白分泌,减轻炎症组织所致的疼痛,对急性炎症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对甲型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片,每小时1次,含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卫生。高热时给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抗感染治疗 本病多为病毒感染,可用病毒唑、潘生丁等;细菌感染时予青霉素、罗红霉素等。一般用药7~10日。
  3.手术治疗 >3岁的慢性患儿反复发作者可采用快速扁桃体挤切术。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娟.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6例疗效观察.北京中医,1998;(5):45.
2 盖欣.“清咽汤”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55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7):35.
3 兰君防.紫草合剂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62例.福建中医药,1994;(3):13.
4 薛玖.银翘马勃散为主治疗小儿风热乳蛾80例.四川中医,1995;(4):41.
5 吕英.利咽解毒汤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64例.四川中医,1996;(7):43.
6 沈伟敏.清平乐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9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5):233.


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喉粘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临床特征为起病急,发热,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呼吸困难。冬春季节多发,大都为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由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喉梗阻,因此必须提高警惕,积极防治。
【辨病】
  本病以咽喉肿痛、声嘶乃至失音,甚则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喉痹”、“锁喉风”、“暴喑”等范围。病因多为外受邪毒,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所致。病机关键为邪毒壅塞肺气,郁滞咽喉,闭阻脉络;病位在喉部,与肺、胃、肝胆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1.起病急,发热,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或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2.咽充血,直接喉镜可见声门下粘膜充血肿胀,声门狭窄,常见粘稠分泌物。
  3.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Ⅱ度以上喉梗阻时有低氧血症表现,Ⅲ~Ⅳ度时可有二氧化碳潴留,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
  4.咽拭子涂片或培养、免疫荧光检查等可明确病原菌。
【专方辨证论治】
  1.木蝴蝶汤
  组成与用法:木蝴蝶15g,生地15g,牛蒡子12g,金银花12g,诃子12g,胖大海9g,甘草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滋阴降火。方中主用木蝴蝶清肺和胃,清音利喉。辅以牛蒡子、银花可增强清咽利喉功效。药理研究表明二者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也有抗过敏作用,可调节体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迅速控制病情。生地、胖大海养阴清肺润喉,具有调节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良好的抗炎作用。诃子敛肺止咳,善治音哑,尚有缓解平滑肌痉挛,减少痰涎分泌及良好的抗菌作用。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和肾上腺皮质素样作用。
  2.开音散
  组成与用法:诃子6g,木蝴蝶6g,秋石3g,乌梅6g,蝉衣6g,桔梗8g,射干8g,沙参10g,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化痰,利喉开音。方中诃子、乌梅、木蝴蝶敛肺利咽开音,为治疗音哑之要药,二者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及减少痰涎分泌的作用。蝉衣、桔梗、甘草疏风散热,清利咽喉,促进痰涎的排出,减少炎症反应及促进充血水肿声带的恢复。射干清热化痰以利咽,沙参清肺润肺止咳,保护阴津。全方散收并用、敛肺宣肺以利咽,对急性喉炎音哑者疗效甚佳。
  3.加味三拗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5g,杏仁8g,甘草5g,白僵蚕8g,白前6g,桔梗8g。每日1剂,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宣肺化痰,解毒散结。方中三拗汤宣肺散寒,僵蚕祛风利咽,解毒散结;桔梗、甘草开宣肺气而利咽喉,白前降气化痰以利气。药理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消除炎症,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减少声带充血水肿的功能。
  4.开音汤
  组成与用法:白僵蚕8g,马勃5g,玄参8g,桔梗8g,薄荷5g,蝉蜕6g,木蝴蝶6g,麦冬10g,诃子6g,甘草5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滋阴清肺,利喉开音。方中玄参、麦冬保阴护津;马勃、桔梗、诃子、甘草清肺利咽;僵蚕、蝉蜕、薄荷、木蝴蝶辛凉宣泄。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肺开音之功。药理证实,诃子能够减少痰涎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木蝴蝶有抗过敏及调节体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马勃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抑制病毒的作用。僵蚕、蝉蜕具有镇静,减少炎症反应的功能。
  5.化瘀祛痰汤
  组成与用法:丹参15g,郁金8g,牛膝8g,枳壳5g,玄参8g,白僵蚕8g,桔梗5g,金银花10g,甘草5g,木蝴蝶6g。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消肿散结,活血祛瘀。方中丹参、郁金、牛膝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僵蚕、枳壳、玄参化瘀滋阴,消肿散结;银花、桔梗、甘草、木蝴蝶清肺解毒,利咽开音。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抑制病毒及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减轻声带的充血水肿等效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毒壅肺,郁滞咽喉,阻塞脉络所致,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清肿为主,视其表里寒热、风痰瘀毒、轻重缓急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祛风散热,滋阴利喉,可作为风热壅肺而致喉肿音哑的通用方。方二清热化痰,利喉开音,适用于急性喉炎肺胃壅热留滞之证。方三疏散风寒,宣肺化痰,解毒散结,对风寒夹痰壅塞肺气、阻滞咽喉者较为适宜。方四滋阴清肺,利喉开音,用于风热外受,肺津受伤者,临床疗效显著。方五消肿散结,活血祛瘀,可用于喉疾迁延,痰凝血瘀之证。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而加减用药:①挟风寒者,酌加荆芥、苏叶、桔梗;②痰多壅肺者,加鱼腥草、瓜蒌皮、川贝;③瘀热阻络者,加赤芍、丹皮、大黄;④湿热蕴郁者,加薏苡仁、芦根、通草;⑤声带肥厚者,加海浮石、诃子、白僵蚕;⑥气阴两虚者,加北沙参、党参、天花粉等。
  【专药选用】
  1.双料喉风散 [《广东、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4年)]
  主要成分:人工牛黄、珍珠、青黛、冰片、北豆根、甘草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本方青黛、冰片、黄连、北豆根均有抗菌或抑菌作用;人工牛黄、珍珠具有解热镇静作用;冰片还有止痛,防腐功效。珍珠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可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炎症吸收,加速疮面愈合。
  用量与用法:散剂,外用,每次少许喷撒患处,用药30~60分钟后进食。
  2.喉药散 [《福建省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人中白、硼砂、射干、朱砂、儿茶、山柰、麝香、青黛、寒水石、钟乳石、川连、甘草、梅片、牛黄。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生肌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炎消肿,促进溃疡面愈合的功效,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牛黄有镇静解热作用;冰片有凉爽清喉的功效。本品既可抑菌抗炎,又可缓解局部症状。
  用量与用法:散剂,外用,局部吹喷,药后30~60分钟勿进食。
  3.金果饮 [《上海市药品标准》(1984年)]
  主要成分: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西青果、蝉蜕、胖大海、孩儿参、陈皮、薄荷油。
  功用与药理: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润肺开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菌,祛痰,解热作用。方中生地、南沙参、麦冬等多味药均有抑菌作用;玄参、薄荷等有解热功效;薄荷中有效成分薄荷醇能促进粘膜分泌,而起到祛痰的作用;胖大海与蝉蜕均有镇痛作用;而孩儿参中所含皂甙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本方对慢性咽喉部炎症有较好疗效。
  用量与用法:糖浆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饮食宜易消化,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高热时物理或药物降温;呼吸困难者给氧;烦躁不安用镇静剂。
  2.局部治疗 生理盐水50ml加蒸馏水50ml、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2mg,雾化吸入。
  3.抗生素治疗 常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
  4.激素治疗 Ⅰ度喉梗阻可用泼尼松1mg/kg,每6小时服1次,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Ⅱ度或Ⅲ度喉梗阻应静滴氢化可的松5mg~10mg/kg?d,或地塞米松0.2mg~0.5mg/kg?d。
  5.气管切开术 Ⅳ 度或Ⅲ 度喉梗阻经治未效者,应即行气管切开术。
参 考 文 献
1 吕康.木蝴蝶汤治疗急性喉炎98例.山西中医,1994;10(6):18.
2 庄金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喉炎.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4):5.
3 龚士澄.喉风经验一例.中医杂志,1987;28(8):55.
4 黄飞.化瘀祛痰法治疗慢性喉炎64例.辽宁中医杂志,1995;22(9):399.
5 高水平.开音汤治疗失音.四川中医,1989;(8):47.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儿科多发病,婴幼儿常较年长儿严重,其病原体可以是多种病毒和细菌,常见的发病经过是先有病毒所致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向下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化脓性炎症。部分患儿支气管炎是某些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百日咳、麻疹、白喉等。肺炎支原体也可以引起支气管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或气喘。营养不良、佝偻病、慢性咽炎患儿易患本病。
【辨病】
本病以咳嗽、咯痰甚或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咳嗽”、“喘证”等范围。病因多为外感时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所致。病机关键为外邪束肺,或内伤肺气,致宣肃失调;病位在肺,与脾、肾等关系密切。急性期以外感为主,分为风热与风寒两类,而以风热为多见;慢性支气管炎多由肺脾不足,痰浊贮肺所致。本病调治得当,预后良好。
  【诊断标准】
  1.咳嗽,咯痰,或气喘,发热。脊柱旁及胸骨下可闻及干罗音或不固定的大、中湿罗音,多在咳嗽后有明显变化或消失。
  2.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表明为细菌感染。
  3.X线显示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4.痰涂片或培养、免疫荧光检查可明确病原。
【专方辨证论治】
  1.清肺化痰汤
  组成与用法;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30g,生甘草5g,黄芩8g,鱼腥草12g,法半夏5g,陈皮5g,虎杖10g,射干1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本方以麻杏甘石汤为基础加味而成,能使闭郁之肺气得以宣畅,炽盛之肺热得以清泄。辅以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以化痰;射干清热宣肺;虎杖解毒活血以通利肺气;陈皮、法半夏燥湿以化痰湿。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可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杏仁、法半夏对咳嗽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石膏对家兔等实验性发热有退热作用。鱼腥草、黄芩、虎杖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陈皮、射干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咳喘汤
  组成与用法:法半夏4g,白芥子4g,砂仁3g,地龙4g,甘草4g,百部9g,葶苈子9g,苏子9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泻肺平喘,化痰止咳。方中葶苈子泻肺祛痰平喘;砂仁理气宽胸祛痰;苏子、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法半夏、地龙、甘草、百部化痰止咳,下气定喘。药理研究表明,地龙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对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百部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葶苈子含毒毛旋花子配基五种强心甙与止咳成分芥子甙等,具有强心、利尿、止咳等效应;白芥子有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以及抑制多种真菌等作用。
  3.苏芩桑杏汤
  组成与用法:苏子6g,黄芩6g,杏仁6g,板蓝根6g,桑白皮1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黄芩清热泻火燥湿;板蓝根清热凉血解毒;苏子、杏仁、桑白皮止咳平喘,下气消痰。诸药合用,则痰热自清,咳喘得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抗原与IgE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板蓝根有较强抗病毒作用;杏仁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P5)的合成,有利于肺呼吸功能。
  4.龙车三子汤
  组成与用法:紫河车10g,僵蚕10g,地龙10g,炙麻黄5g,川贝母5g,五味子5g,白芥子5g,苏子5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补血填精,化痰止咳平喘。方中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补血益气填精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药理实验证明本品具有增强免疫及抗过敏的作用,其水解产物可防治由香烟所致的小鼠慢性支气管炎。地龙、僵蚕祛风化痰平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有明显的解热、抗炎、镇静及抗组胺和平喘的功能。川贝母润肺化痰散结;麻黄宣肺止咳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定喘;白芥子、苏子豁痰降气平喘。本方有调节患儿整体机能的作用,增强其防病抗病的能力。
  5.健脾益气方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15g,浮小麦10g,百部10g,茯苓10g,半夏6g,陈皮6g,沙参10g,麦冬10g,桑白皮10g,川贝6g,莱菔子10g。每日1剂,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方中黄芪、沙参、麦冬、茯苓益气健脾;浮小麦收敛肺气而止汗除咳;百部润肺止咳;陈皮、半夏健脾化痰;桑白皮、川贝、莱菔子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据药理研究,生黄芪、沙参、麦冬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百部、桑白皮、莱菔子等有广泛的抗菌、抑制病毒及镇咳化痰等功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外感时邪,或内伤肺气,致宣肃失司所致,治疗***当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主。临症时应视其表里虚实、寒热燥湿与肺脾肾阴阳偏颇不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以清肺化痰止咳为主,可用于痰热阻肺的急性支气管炎。方二以泻肺平喘为主要组成部分,对痰浊阻肺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尤为适宜。方三组方简洁,有清热化痰平喘之功,随症化裁,可用于各型喘嗽。方四补益精气,化痰止咳,对咳久不止,素体虚弱的患儿较为适宜。方五健脾益气,化痰止咳,适用于肺脾不足,面白纳少,以及久咳不愈的慢性支气管炎,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的善后调治。以上诸方皆能宣肺止咳,但各有侧重。临床应用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而加减用药:①表证明显者,风寒加麻黄、荆芥、苏叶;风热加银花、桑叶、薄荷;②肺热壅甚者,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③咽肿痛者,加射干、连翘、桔梗;④痰热恋肺者,加天竺黄、浙贝母、胆南星;⑤脾弱纳差者,加白术、陈皮、神曲;⑥卫气不固者,合玉屏风散等。
  【专药选用】
  1.贝得宁儿童咳液 [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卫药准字(1996)第003202号]
  主要成分:紫苑、百部、枇杷叶、前胡、甘草、苦杏仁、桔梗、麻黄、 大青叶等。
  功用与药理:清肺,祛痰,止咳。方中紫苑、枇杷叶化痰止咳;百部润肺止咳;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苦杏仁宣肺止咳平喘;麻黄宣肺散寒平喘;大青叶清火解毒,利咽消肿;甘草泻火解毒,利咽和中。诸药合用,用于儿童急慢性支气管炎、风热郁肺咳嗽有确切的疗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2~3次,口服。
  2.神奇止咳露 [中美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黔卫药准字(1996)62号]
  主要成分:枇杷叶、罂粟壳、桔梗、白前、百部、桑白皮、薄荷。
  功用与药理:祛痰镇咳,清热消炎。本品由纯中药组成,枇杷叶、桔梗、白前、桑白皮能使痰液稀释,有利于痰液排出,起到祛痰止咳的功效。百部及适量的罂粟壳,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的功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3次,口服。
  3.鱼腥草注射液 [四川省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1)第001546号]
  主要成分:鱼腥草提取物。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利湿。本品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尚有舒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的功能。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20ml用5%~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同上呼吸道感染。
  2.对症治疗 主要是祛痰止咳。干咳可用咳必清6.25mg~12.5mg/次,每日2~3次;痰稠者可选用必嗽平2mg~6mg,或棕色合剂5ml~10ml,每日3次。止喘药用氨茶碱、麻黄素、酮替芬等,喘重者加用地塞米松或雾化吸入。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时用病毒唑。细菌感染选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药或复方新诺明等,疗程1周左右。
参 考 文 献
1 黄逸翔.苏芩桑杏汤治疗小儿支气管炎53例.新中医,1998;(6):47.
2 朱先康.清肺化痰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26例.江苏中医,1998;(1):25.
3 李炯镇.自拟咳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8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6):18.
4 曾昭田.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140例.北京中医,1995;(3);24.
5 戈国荣,等.龙车三子胶囊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5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3):115.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对各种易感因素呈高反应性是一个突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儿科患病率以1~6岁较高,初发年龄<3岁者占84.8%,于学龄后期逐渐下降。其诱因除一些理化因素外,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辨病】
  本病以阵发性喉中哮鸣、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哮症”、“喘症”及“咳嗽”等范围。病因多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反复外感,痰饮留伏所致。病机关键为外邪袭肺,或内伤肺脾肾,痰气交阻气道;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本病大都本虚标实,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的喘息,多数呈突然发作。部分患儿发作前有上感前驱史,或在运动后发作,可有变应原接触史或理化因素刺激,或有一定好发季节或时间特点,往往有个人或家庭过敏史。
  2.发作期间患儿喘息、气短、胸闷明显,或阵发性咳嗽,肺部出现哮鸣音。投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症状、体征减轻或缓解。
3.哮喘持续>24小时,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心功能不全,称“哮喘持续状态”,属危重急症,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白血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分类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加。痰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部分血清IgE增多。发作期间X线检查可见肺气肿及肺纹理增深。
【专方辨证论治】
  1.定喘方
  组成与用法:炙麻黄6g,白果10g,杏仁9g,桑白皮10g,葶苈子10g,乌梅3g,僵蚕10g,黄芩10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利膈,止咳平喘;白果敛肺祛痰平喘,与麻、杏合用,一开一收,相反相成。乌梅酸收,助白果敛肺平喘;桑白皮、黄芩、葶苈子清热泻肺,消痰平喘;僵蚕祛风解痉,祛痰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及减少支气管粘膜水肿的作用;杏仁能够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而有利于肺呼吸功能;白果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抗菌的作用;乌梅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抗菌消炎;黄芩能调节cAMP和抗变态反应;僵蚕祛风散结,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甘草镇咳祛痰。
  2.小青龙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炙麻黄5g,细辛3g,桂枝5g,白芍8g,半夏6g,五味子3g,苏子5g,白芥子5g,莱菔子5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温肺散寒,宣肺平喘。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细辛、半夏温经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养营敛阴,与麻、桂、细辛相伍,一散一收,散中有收,可防发散太过,祛邪而不伤肺气。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平喘,化痰消食,增强平喘化痰之功。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小青龙汤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明显效果,有显著降低血清IgE的作用;三子养亲汤具有较强的抗菌及平喘的功用;两方相辅相成,共奏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之功效。
  3.柴胡脱敏汤
  组成与用法:柴胡5g,黄芩8g,白芍8g,乌梅5g,五味子5g,防风8g,炙麻黄6g,杏仁8g,地龙10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宣肺散邪,化痰平喘。柴胡、防风疏散风邪,调畅气机;白芍、乌梅、五味子收敛肺气,与上药合用,一散一收,一开一合,既疏畅气机,又防辛散伤津。麻黄、杏仁宣肺化痰平喘;黄芩苦寒清泻肺热;地龙止痉平喘;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证实,本方中乌梅、防风、地龙、白芍等具有脱敏作用,能抑制致敏细胞的异常反应,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解痉平喘的作用。
  4.益肺运脾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10g,白术8g,防风5g,桔红5g,杏仁8g,浮海石8g,山楂10g,甘草3g。每日服1剂,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方中黄芪、白术、甘草益肺运脾,培补正气;防风散风除湿,助黄芪固表止汗;桔仁、杏仁、浮海石宣肺止咳,利膈化痰;佐以山楂消食化积,活血通络,健运后天。有研究认为,方中黄芪、防风、白术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能够预防感冒,与化痰宣肺平喘之品合用,可收到扶正祛邪,调理肺脾,化痰平喘的功效。
  5.固本平喘汤
  组成与用法:党参10g,黄芪15g,白术8g,五味子5g,黄精15g,熟地10g,丹参10g,沙参10g,茯苓5g,甘草5g。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肾健脾,固本平喘。方中党参、黄芪补气;沙参、熟地滋阴;丹参活血;白术健脾益气;五味子敛肺生津。据研究,五味子能够增强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熟地减慢特质醇的分解代谢;甘草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全方可扶正固本,调整脏腑功能,使阴阳平衡,而控制或减少哮喘的复发。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外邪袭肺,或内伤肺脾肾三脏,痰气交阻气道所致,故治疗***当以祛邪化痰,固本平喘为主,并视发作期和缓解期及寒热风痰瘀滞的不同,酌情遣方用药。方一、方二、方三都具有宣肺祛痰平喘的功效,适用于痰阻气道,呼吸困难的发作期。方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过敏性哮喘痰热阻肺证候尤为适宜。方二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对过敏性哮喘风寒束肺或寒饮射肺诸证有显著成效。方三宣肺散邪,止痉平喘,对邪风犯肺,引动伏痰而咳喘者较为适宜。方四、方五适用于缓解期的固本治疗,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控制或减少哮喘的复发。方四益肺健脾,对脾肺两虚的患儿进行善后调养,有肯定的疗效。方五益肺健脾,滋肾固本,可用于本病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亏虚,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的缓解期调治。以上诸方侧重不同,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如下:①痰热郁闭者,酌加生石膏、瓜蒌、鲜竹沥;②寒痰壅塞者,加细辛、干姜、桂枝、半夏;③哮喘持续不能缓解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等。
  【专药选用】
  1.止喘灵注射液 [中国江苏苏中制药厂.苏卫药准字(1991)2-08号]
  主要成分:麻黄、杏仁等。
  功用与药理:平喘,止咳,祛痰。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能对抗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痉作用比单独应用东莨菪碱或麻黄碱作用为佳。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每日2~3次,肌注,10日为1疗程。
  2.蠲哮片 [江西省江中制药厂.卫药准字(1996)Z-23号]
  主要成分:葶苈子、陈皮、青皮等。
  功用与药理: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松弛气管及支气管平滑肌,抑菌祛痰,抗过敏,抗心肌缺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活血化瘀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3片,每日3次,口服。
  3.桂龙咳喘宁 [厦门桂龙集团.山西桂龙医药有限公司.卫药准字(1989)Z-11号]
主要成分:蛤蚧、冬虫夏草、川贝母、桂枝、龙骨、半夏、黄连、白芍药、甘草。
  功用与药理:止咳化痰,降逆平喘。多种实验研究表明,本品既调和营卫,解肌驱风,化痰软坚,纳气平喘,以治喘咳之本;又宽胸利肺,消除痰浊,以治喘咳之标。对呼吸频率和幅度均无不利影响,急慢性毒性试验均无明显中毒表现。支气管感染时具有降低周围血白细胞作用,说明本方有抗感染作用,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功能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病率。
  用量与用法:每次1~3粒,每日2~3次,1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食物。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回避致敏因子及刺激源;给氧;足够的液体量,可按生理需要量增加5%补给。
  2.β2 激动剂 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轻度哮喘时首选,也用于重度发作。如舒喘灵气雾剂,每次1~2揿,每日3~4次;或<5岁每次0.5~1mg,>5岁每次2mg,每日3~4次,口服。博利康尼口服剂量同上。
  3.茶碱类 口服氨茶硷每次4mg~5mg/kg,每6~8小时1次。缓释茶碱剂量加倍,每日2次。严重时氨茶碱首剂5mg~6mg/kg加入10%葡萄糖30分钟静滴,以后按0.6mg~0.9mg/kg.h维持。
  4.色甘酸钠 非激素类抗炎药,一般为中度哮喘长期应用。吸入剂,每次2mg,每日3~4次。
  5.抗胆碱药物 溴化异丙托品 2岁0.5ml,>2岁1ml,生理盐水稀释至2ml~3ml,每日3~4次,雾化吸入。
  6.肾上腺皮质素 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吸入剂如必可酮、信可松、丁地去炎松,每次100μg,每日3次。中重度病儿可短、中程口服强的松,每日或隔日1mg~2mg/kg。
  7.组胺拮抗剂 口服酮替芬,<3岁每次0.5mg,>3岁每次1mg,每日1~2次。
  8.哮喘持续状态治疗 ① 氧疗:吸氧浓度为25%~40%;② 补液和纠酸:静脉给等渗液40ml~80ml/kg?d,重度酸血症补碳酸氢钠;③ 须静脉应用激素、氨茶碱、舒喘灵或异丙肾上腺素,激素应早期、较大剂量使用;④ 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时,可考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参 考 文 献
1 张湘屏,等.健肺丸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4):204.
2 张安源.王传吉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中医杂志,1995;(9):525.
3 沈俊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2):754.
4 俞美玉.治疗儿童哮喘118例临床小结.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3.
5 吴允耀,等.标本并图治哮喘.江苏中医疑难病症研究专辑,1995:91.

肺 炎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引起肺实质及间质的炎症。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胸凹陷、不能饮水、紫绀、肺部固定的中、小水泡音和X线出现斑片影为其主要特征,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细菌、支原体。
㈠ 肺炎链球菌肺炎
  占婴幼儿细菌性肺炎的90%以上。此病一般为散发,主要病变为肺泡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水肿及炎性渗出,呈小点片状的灶性炎症。
【辨病】
本病以发热、咳嗽、痰鸣、婴幼儿呛奶,甚则气急鼻煽、唇口发绀等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风温”、“咳嗽”、“肺炎喘嗽”、“马脾风”等范围。病因多由外感时疫之邪,痰热阻闭肺气所致。病机关键为痰热闭肺,肺失宣肃;病位在肺,与心、脾、肝关系密切。本病早期多为实热证,病久迁延不愈则见虚实夹杂证。
【诊断标准】
WHO推荐,全国肺炎诊断协作组制定。
  1.轻度肺炎:咳嗽,呼吸增快,但无胸凹陷。≤2月R≥50次,>2~12月R≥40~50次,1~5岁R≥40次。
  2.重度肺炎:咳嗽,呼吸增快,胸凹陷,但能饮水,无中心性紫绀。≤2月R≥60次。
  3.极重度肺炎:咳嗽,呼吸增快,胸凹陷,不能饮水,中心性紫绀。≤2月小婴儿出现以下任一项症状或体征:喂奶困难,惊厥,嗜睡,或不易唤醒,喉喘鸣或喘鸣,中心性紫绀,发热(T>38℃)或体温不升,腹胀。
  以上标准简便实用,与常规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可在基层推广。
  病原学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检查方法可选择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和X线诊断学。
【专方辨证论治】
  1.肺炎合剂
  组成与用法:炙麻黄5g,杏仁5g,生石膏20g,生甘草5g,葶苈子10g,天竺黄10g,桑白皮10g,丹参15g,浙贝母10g,银花10g,黄芩10g,鱼腥草30g,大枣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泻肺定喘,涤痰清热。本方由麻杏甘石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而成。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宽胸利气以定喘;生石膏清肺胃之热,合甘草以治热嗽咳喘。桑白皮清泄肺热而下气平喘,合葶苈子、浙贝母、天竺黄增强泻肺化痰,利水平喘之功;丹参活血化瘀,宣降通利肺气;银花、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抗炎消痰。现代药理研究,麻黄含有麻黄碱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平喘;银花、鱼腥草、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抗病毒,消炎解热的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减少炎性渗出,降低血粘度而有利于肺呼吸功能。
  2.肺热方
  组成与用法:银花15g,连翘10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牛蒡子10g,板蓝根12g,芦根15g,柴胡6g,生石膏15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化痰清肺。方中银花、连翘、板蓝根、紫地丁、黄芩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利咽宣肺;芦根清热生津;柴胡与黄芩相配和解清热;生石膏清热解肌。全方以清热为主,而无辛散发汗之品,达到清热祛邪而不伤阴津的目的。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之品具有广谱的抗菌消炎作用。生石膏、柴胡有明显的退热功效及免疫调节作用。
  3.宣肺化瘀方
  组成与用法:麻黄3g~9g,石膏6g~12g,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车前子各6g~9g,茯苓6g,猪苓6g,泽泻6g,杏仁9g,甘草4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宣肺利水,活血化瘀。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定喘止咳;石膏清热泻肺;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通调肺络;车前子、泽泻、茯苓、猪苓利化水饮;甘草调和诸药。据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功能的作用,有利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减少炎性渗出,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从而促进肺炎病灶的吸收消退。
  4.桃仁生脉饮
  组成与用法:人参3g,麦冬6g,丹参6g,桃仁6g,红花6g,五味子2g。清水煎浓汁,分2次服,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活血化瘀,强心利尿。方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血粘度,解除红细胞聚集。生脉饮强心利尿,在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可缓解或逆转肺炎的病理进程。
  5.参芪冬芎汤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15g,黄芪10g,冬瓜子10g,贝母10g,茯苓10g,川芎5g,杏仁5g,桑白皮5g,法半夏5g,陈皮5g,五味子5g,当归5g,生甘草3g。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脾益肺,清热化痰止咳。方中太子参、黄芪补益肺脾以扶正气,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防病的作用;冬瓜子、桑白皮、象贝母清泄余热,清肃肺气,清热化痰;川芎、当归行气活血;佐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川芎、陈皮能行气消痰,既有助于正气运行,又有助于化痰湿消瘀滞;少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诸药合用,扶正而祛邪,邪祛而咳止。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痰热闭肺,肺失宣肃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为主,并视其表里虚实、寒热湿燥的不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以泻肺平喘为主,适用于本病痰热阻肺的证侯。方二以清热疏风之品为主要组成部分,对风热犯肺、表里皆热者较为适宜。方三宣肺利水,活血化瘀,用治瘀热阻肺,肺失宣肃者疗效显著。方四活血化瘀,强心利尿,可用于重症肺炎,邪热传里入营致瘀血阻滞、心阳虚衰的患儿。方五补脾益肺,清热化瘀,临床适用于迁延性肺炎和肺炎的善后调理。以上诸方主治各不相同,临床上应随症加减用药:①咽红肿痛者,酌加射干、僵蚕、牛蒡子;②热甚者,加生石膏、青黛、川骨皮;③抽搐者,加蝉衣、僵蚕、地龙;④气喘者,加炙麻黄、苏子、射干;⑤纳差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⑥呕恶者,加半夏、淡竹茹、枳壳;⑦腹泻者,加葛根、茯苓、木香;⑧便秘者,加全瓜蒌、玄参、大黄等。
  【专药选用】
  1.双黄连粉针 [哈尔滨中药二厂. 卫药准字(1994)Z-73号]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黄芩。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轻宣透邪。药理研究证明,双黄连粉针主要具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或完全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和革兰性阴性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60mg/k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静滴,每日1次。
  2.鱼腥草注射液 [四川省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1)第001546号]
主要成分:新鲜鱼腥草蒸馏液。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利湿。药理实验证明,本品具有抗病毒作用,能灭活甲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三型。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尚具有抗炎镇痛、镇咳及利尿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用量与用法:每次1ml~2ml,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10ml~20ml用5%~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或遵医嘱。
  3.清气化痰丸 [《中国药典》(1990年)]
主要成分:黄芩、瓜蒌仁霜、半夏、胆南星、陈皮、苦杏仁、枳实、茯苓。
  功用与药理:清肺化痰。方中诸药均具有一定的镇咳及祛痰平喘功效,半夏有祛痰镇咳利咽作用,陈皮有支气管扩张作用。黄芩甙与黄芩素能明显抑制气管的过敏性收缩和很好的解热作用;瓜蒌、陈皮、茯苓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的功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减少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不能进食可静脉补液。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患儿可酌情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5ml~10ml/kg。
  2.抗生素治疗 一般选用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病情较重者应静脉治药。若疑厌氧菌感染可首选灭滴灵,亦可用林可霉素、氯霉素等。抗菌治疗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日。
  3.对症治疗 ① 有低氧血症者可吸氧;②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祛痰剂,或雾化吸入;喘憋者给支气管扩张剂,乃至肾上腺皮质素;③ 高热给物理或药物降温,躁动不安给水合氯醛、鲁米那钠;④ 心力衰竭者给西地兰,饱和量:<2岁0.04mg/kg,>2岁0.03mg/kg,首次用其1/2,余分2次,每4~6小时给药1次;严重心力衰竭也可用速尿1mg/kg静注,但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酚妥拉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0.3mg~0.5mg/kg加入10%葡萄糖20ml静滴,可2~6小时给药1次;⑤ 脑水肿:止惊、脱水、利尿。⑥ 急性呼吸衰竭:详见本章“急性呼吸衰竭”。
参 考 文 献
1 周韵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40例疗效观察.江苏中医,1997;(10):19.
2 沈瑞兴. 参花冬芎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2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10):19.
3 崔彩善.从热论治小儿肺炎343例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4;(6):21.
4 师随平.宣肺利水化瘀法治疗小儿肺炎56例.陕西中医,1990;(12):539.
5 刘振寰.桃仁生脉饮铸.中国中西医结合杂,1992;(1):52.
㈡病毒性肺炎
又称喘憋性肺炎。致病原以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常见。一般而言,北方地区经常发生腺病毒感染流行,而南方地区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行为多见。6月~2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多流行于冬春季节,或春夏、夏秋之交。
【辨病】
  本病以发热、咳嗽,甚则气急、鼻煽、口周青灰、烦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风温”、“咳嗽”、“肺炎喘嗽”等范围。病因多由外邪郁遏肺卫所致。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外寒里热或外寒内饮;病位在肺,与心、肝、脾关系密切。本病多为实证,误治或失治容易使邪郁化热,转气入营,出现气闭血瘀,动风痉厥甚或心衰欲脱等变证。
  【诊断标准】
1.骤然发热,咳嗽,喘憋,抗生素治疗无效;嗜睡,萎靡,面色苍白,发灰,易有心力衰竭。
  2.肺部体征出现较迟,发热第3~5日后肺部开始出现湿罗音。
3.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一般无明显增高。
4.X线检查于病程3~5日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
5.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有助于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腺病毒肺炎合剂
组成与用法:银花15g,连翘15g,大青叶15g,蚤休6g,桔梗6g,生地6g,麦冬6g,甘草6g,车前子12g,胆南星2g,玄参9g。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方中银花、连翘、大青叶、蚤休疏风清热解毒以祛邪,均有广谱的抗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桔梗、胆南星、蚤休宣肺化痰,有明显的止咳平喘,解痉祛痰的功效。生地、麦冬、玄参清热凉营,生津通腑,以防热入营血,伤津动血。车前子利水镇咳。甘草化痰和中。本方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对邪热壅肺之证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2.五虎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3g,茶叶3g,甘草3g,生石膏12g,杏仁6g,生姜3g,大枣2枚。每日1剂,4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宣肺化痰,清热止咳平喘。方中麻黄宣肺利水,止咳平喘,刺激交感神经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石膏清热泻火,配麻黄清肺窍郁热,有明显的解热镇痉和抗过敏作用。茶叶含咖啡碱,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而加强麻黄止咳平喘效果。生姜行气利水助消化。大枣、甘草补脾和中,抗过敏,化痰止咳。本方有维持呼吸功能稳定,调节体温中枢的作用。
  3.化瘀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15g,当归9g,赤芍9g,川芎9g,水蛭9g,鸡血藤12g,丹皮6g,虻虫6g。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活血,逐瘀利肺。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当归、川芎养血和营;鸡血藤、赤芍、丹皮清热凉营化瘀;水蛭、虻虫逐瘀破血利肺。诸药合用,益气而祛毒,活血而清肺。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够降低血粘度和红细胞与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 的合成和释放,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减少炎症组织的水肿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间隙和体腔积液的吸收。
  4.宣肺止咳汤
组成与用法:银花6g,杏仁6g,芦根12g,蚤休6g,鱼腥草10g,桔梗5g,百部6g,前胡6g,陈皮3g,法夏3g,甘草3g。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辛凉疏散,清热肃肺,镇咳平喘。方中银花、芦根性味甘凉,疏散清热,解毒生津;蚤休味苦微寒,清热解毒,宣肺散结;百部入肺镇咳;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而利咽喉;前胡、陈皮化痰利气;甘草化痰止咳,解毒和中。药理研究证实,银花、芦根、蚤休、百部、鱼腥草等有广谱的抗菌及抑制病毒的作用。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肃肺,化痰降气,镇咳止喘之功。
  5.加味三拗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5g,杏仁8g,甘草3g,枳壳6g,前胡8g,生姜3g,半夏5g,大枣3枚,鱼腥草10g,大青叶10g,板蓝根10g。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宣肺解表,清热化痰。方中三拗汤辛温解表,宣肺止咳;前胡疏风宣肺,祛痰除咳;枳壳、半夏利气化滞祛痰;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以宣肺,并有抑制流感病毒、腺病毒的功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外邪阻闭肺气,宣肃失司所致,治疗***当以疏风解表,宣肺化痰为主,并视其表里虚实、痰热瘀毒的不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主以清热解毒,辅以化痰养阴,适用于风热犯肺,痰恋伤阴之证。方二宣肺化痰,清热止咳,主要用于外寒里热,肺失宣降,痰鸣气急为主要表现者。方三益气活血,逐瘀利肺,尤适用于本病气闭血瘀者。方四疏风清热,化痰宣肺,对风热郁肺,痰热阻滞者较为适宜。方五侧重宣肺化痰,清热解表,可用治风寒夹痰,热毒郁肺之证。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症侯表现而加减用药:①痰盛者,酌加瓜蒌、竹茹、前胡;②喘甚者,加麻黄、地龙、苏子;③唇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④纳差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⑤热甚者,加生石膏、连翘、白僵蚕等。
  【专药选用】
1.穿琥宁注射液 [四川宜宾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5)第003181号]
主要成分:穿心莲提取物。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本品对腺病毒Ⅲ型、流感病毒甲Ⅰ型和甲Ⅲ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与用量:每日100mg~360mg,分2次静滴,用5%GS或GNS液体按1ml液体含1mg穿琥宁的浓度稀释。
2.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中药二厂.卫药准字(1994)Z-73号]
  详见本章“肺炎链球菌肺炎”。
3.小儿回春丸 [《山东省药品标准》1980年]
主要成分:防风、羌活、雄黄、牛黄、川贝母、天竺黄、胆南星、麝香、冰片、蛇含石、朱砂、天麻、钩藤、全蝎、僵蚕、白附子、甘草。
  功用与药理: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熄风镇惊。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抑制金葡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而消炎祛痰,尚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
  用量与用法:<1岁每次1粒,>1岁每次3粒,>4岁每次8粒,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足够的入量。对症处理包括退热,祛痰,吸氧,严重喘憋时可给支气管扩张剂、超声雾化吸入等。
2.抗感染治疗 抗病毒常用病毒唑、干扰素及聚肌胞等。继发细菌感染可口服阿莫西林、头孢拉啶或红霉素等。
  3.合并症治疗 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水肿等分别参阅有关章节治疗。
参 考 文 献
1.杨旺.五虎汤治疗小儿肺炎99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40.
2.陆秀华,等.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00例.江苏中医,1998;(9):31.
3.陈建平.宣肺止咳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9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6;(3):121.
4.戴先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6例.四川中医,1995;(12):35.
㈢支原体肺炎
  以往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一种急性肺部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多见于冬季,每隔4~6年有较明显的流行。其基本病变为化脓性细支气管炎,继而发生间质性肺炎,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辨病】
  本病以发热、头痛、干咳、痰少粘白、胸闷或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肺炎喘嗽”、“风温”等范围。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郁闭上焦所致。病机关键为痰热闭阻,肺失宣肃;病位在肺,与心、脾、肝、大肠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多发年龄>5岁。集体流行传播可达数月之久。
  2.发热1~2周,咳嗽突出而持久,呼吸困难表现少见,肺部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青霉素治疗无效。
  3.白细胞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4.X线检查有大片状阴影和两侧片状阴影。
5.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测有助于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桑麻虎鱼汤
组成与用法:炙麻黄3g,炙草3g,生石膏20g,光杏仁4g,炒黄芩6g,桑白皮10g,百部8g,炙紫菀8g,虎杖10g,鱼腥草15g,生蛤壳15g(先煎)。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宣肺化痰,清热解毒。本方以麻杏甘石汤为基础,再加上清热解毒之药而成。方中麻杏甘石汤为辛凉重剂,凉开肺气;黄芩清泄肺热,并有较广的抗菌谱;鱼腥草、虎杖均能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降气祛痰,活血通络,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诸药合用,既可祛邪外出,又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杏甘石汤有明显的退热,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的作用,但对病原体的作用较弱,配合黄芩、百部、桑白皮、虎杖、鱼腥草等加强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取得协同效应。
  2.清肝泻肺汤
组成与用法:夏枯草15g,炒黄芩6g,旋覆花10g(布包),银花10g,连翘10g,蚤休10g,百部15g,陈胆星6g,炙麻黄5g,生甘草3g。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方中夏枯草、炒黄芩清肝火;旋覆花肃降肺气;百部润肺镇咳;陈胆星清化痰热;麻黄宣肺开闭;银花、连翘、蚤休清热解毒。经临床研究表明,本方有清泻肝火的功效,有显著抑制支原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3.清肺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鲜芦根25g,杏仁8g,银花9g,菊花9g,前胡9g,炙枇叶9g,天竺黄9g,浙贝母9g,蝉衣5g,生石膏18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表,宣肺化痰。方中石膏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止咳;鲜芦根甘寒质轻,善清肺卫气分之热,能清肺祛痰排脓;银花、菊花清热解表;杏仁具疏理开通之性,能降气定喘,宣肺止咳;前胡性寒,降气消痰以除肺热,对咳喘痰黄粘稠而兼有表证者最为适宜;枇叶性凉而润,适宜于肺热或肺燥咳嗽,咯痰不爽之证;天竺黄善清心肺二经之热而豁痰开窍;浙贝辛散之性,能散结泄热;蝉衣宣肺止痒,对小儿痰咳有较好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杏仁所含苦杏仁甙经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能镇静呼吸中枢及抑制咳嗽中枢,而起止咳平喘的作用;石膏有强而快的解热作用;浙贝母碱有明显的镇咳作用;银花、菊花、芦根具有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泻肺镇咳饮
组成与用法:黄芩10g,桑白皮10g,旋覆花10g(包煎),炙紫菀10g,地龙10g,炙麻黄4g,生甘草4g,杏仁6g,陈胆星6g,炙枇叶15g,百部15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降肺气,宣肺化痰。方中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麻黄、杏仁开宣肺气;旋覆花、炙枇叶肃降肺气,止咳止呕;百部、紫菀润肺镇咳;地龙祛风止痉;陈胆星清化痰热;甘草调和诸药,化痰止咳。全方共奏泻肺热,降肺气之功。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其挥发油有发汗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枇杷叶含有皂草甙有镇咳祛痰作用。陈胆星促进支气管腺分泌而有祛痰作用;旋覆花平喘镇咳,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
  5.百虎汤
组成与用法:百部10g,虎杖10g,大青叶10g,桃仁9g,杏仁9g,钩藤9g,葶苈子9g,苏子9g,大黄9g,甘草6g,黛蛤散10g。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肺泻火,通腑降逆,化痰止咳。方中虎杖、鱼腥草清热解毒,并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桃仁、杏仁活血化瘀,化痰止咳,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及抑制咳嗽中枢而起止咳平喘的作用;葶苈子、苏子降气化痰,泻肺通络;百部润肺降气镇咳;钩藤祛风化痰镇咳;黛蛤散清热宣肺祛痰;大黄通腑泻火。全方共奏清肺解毒,通腑泻火,降逆止咳的功效。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外邪犯肺、气闭痰阻所致,故治疗***当以清热泻肺、化痰止咳为主,视其表里虚实、风火痰瘀的不同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主用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辅以清肺解毒之品,对本病邪热犯肺、痰阻气闭证候颇为适宜。方二重在清肝泻肺,化痰降逆,适用于本病痰热闭肺、肝火上炎的证候。方三表里双清,化痰止咳,既能疏表透邪,又能防病内传,适用于本病初犯阶段。方四清降肺气为主,宣邪化痰为辅,适用于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者。方五清热通腑,化痰止咳,对邪客肺卫,痰郁腑实者尤为适宜。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上随症加减大约如下:①咽疼红肿者,酌加射干、牛蒡子、玄参;②胸痛者,加丝瓜络、郁金、瓜蒌;③纳差渴饮者,加北沙参、天花粉、苇茎;④面赤口苦者,加桑叶、黑山栀、牡丹皮;⑤咽燥痰稠者,加玉竹、浮海石,或合清肺阿胶汤;⑥低热不退者,加青蒿、知母、白薇等。
  【专药选用】
  1.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中药二厂.卫药准字(1994)Z-73号]
详见本章“肺炎链球菌肺炎”。
  2.清肺消炎丸 [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卫药准字(1989)Z-08号]
  主要成分:麻黄、石膏、地龙、葶苈子、人工牛黄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黄宣肺解表平喘;石膏清热生津降逆,并制麻黄温燥耗散之性;地龙清热利水通络;葶苈子泻肺蠲饮降气;人工牛黄清热凉血解毒,开窍豁痰解痉。本方临床上可用于本病痰热阻滞,咳逆不畅的症候。
  用量与用法: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分:柴胡、葛根、黄芩、金银花、板蓝根、大黄等。
  功用与药理: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量<1岁2.5ml~5ml;1~3岁5ml~10ml;3~7岁10ml~15ml;2~12岁1ml5~20ml,每日3~4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足够的入量。对症处理包括退热,祛痰,吸氧,必要时用人工呼吸机。严重喘憋或中毒症状可用肾上腺皮质素。
  2.控制感染 首选红霉素,也可选用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强力霉素等。
参 考 文 献
1 赵兴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23例.江苏中医,1997;(17):23.
2 易俊忠.清肝泻肺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7例.江苏中医,1998;(7):25.
3 史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72例.北京中医,1994;(6):22.
4 李勤.泻肺镇咳饮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2):84.
5 诸惜勤.中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0例.中医杂志,1994;(9):54.
6 顾梯成,等.双黄连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9):19.

肺 脓 肿

  肺脓肿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肺组织炎性坏死、脓腔形成的一种肺部疾病。小儿以继发于肺炎者为多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或咳吐脓痰为特征。病原菌以金葡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为多见。可见于各年龄组的小儿。
【辨病】
  本病以发热,咳嗽,胸痛,吐脓痰腥臭或痰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肺痈”等范围。病因多为风热邪毒犯肺所致。病机关键为热毒壅滞,痰瘀蕴肺,酿成脓肿;病位在肺,与胃、大肠等密切相关。本病多属热证、实证,病久则多见虚实夹杂证。
  【诊断要点】
  1.有肺炎病史。发热,可伴寒战,阵发性咳嗽,咳吐脓痰或咳血,胸痛。且见乏力,盗汗,纳差,体重下降,或呕吐,腹泻。
  2.查体多有中毒症状或慢性消耗表现。局部可有叩浊及呼吸音减低,当空洞较大时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X线检查早期仅见到炎性浸润影,脓肿形成后可见到空洞,内有液平面,周围为炎症浸润影。慢性期洞壁增厚,周围为密度增高的纤维索条影。
  4.白细胞增高,可达20×109 /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核左移。慢性期伴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5.痰涂片和培养可获得病原菌。血培养致病菌可阳性。
  6.B超和CT检查可协助鉴别肺脓肿和脓胸。
【专方辨证论治】
  1.清热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野荞麦根20g,芦根20g,鱼腥草15g,金银花15g,红藤12g,黄芩8g,桔梗8g,丹参9g,桃仁9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排脓祛痰。方中荞麦根、鱼腥草、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桔梗宣肺祛痰;红藤、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加速排脓消痈,托脓祛痰。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抗菌、消炎、解热作用,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消除细菌释放的毒性物质。
  2.苇茎汤合黄连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芦根20g,桃仁6g,冬瓜20g,薏苡仁20g,黄连5g,黄芩6g,栀子8g,大黄5g,瓜蒌15g,桔梗8g,连翘1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泻火,祛痰排脓。方中苇茎汤清热化瘀,排脓除痰;合用黄连解毒汤以加强苇茎汤的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瓜蒌、桔梗清热宣肺祛痰;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加大黄以退实热,行积滞,引热下行,以泻代清。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可活血祛痰,推陈致新;桔梗可刺激腺体分泌而有祛痰的功能。
  3.三仁化瘀汤
组成与用法:桃仁15g,银花15g,连翘15g,杏仁10g,黄芩10g,薏苡仁30g,川贝母10g,甘草10g,鱼腥草30g,白茅根30g,桔梗12g,丹皮12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宣肺,化瘀排脓。方中桃仁性平活血化瘀生新;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抗炎作用较强,有促进炎症吸收及抗渗出的作用。杏仁、桔梗、川贝宣肺化痰排脓;苦杏仁甙水解产物具有镇咳及排痰的功能。鱼腥草、银花、连翘、黄芩清肺散结消痈;并具有抗菌、消炎及提高免疫的作用。丹皮活血消痈,凉血解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薏苡仁、白茅根清肺化湿;甘草祛痰和药。全方共奏清热消痈、宣肺排脓之功。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壅滞,痰瘀阻肺,酿成脓肿,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排脓祛痰为主,并视其病程阶段、热毒痰瘀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以清热解毒排脓为主,对痰毒热瘀阻肺而形成的肺脓肿疗效明显,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方二清热泻火通腑,对肺热腑实的肺痈疗效较好。方三化瘀宣肺排脓,对痰热瘀毒伤及肺络导致咯吐脓血的肺脓肿较为适用。以上诸方在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如下:①风热未解者,可合银翘散;②胸痛者,酌加瓜蒌、郁金、香附;③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炒栀、丹皮;④气虚不能托毒者,加生黄芪;⑤气阴亏耗者,加太子参、百合、麦冬等。
  【专药选用】
  1.鱼腥草注射液[四川省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1)001546号]
主要成分:鱼腥草提取物。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利湿。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肺炎球菌、金葡菌、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形成。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30ml用5%~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2.穿心莲注射液 [《中国药典》(1985年)]
主要成分:穿心莲。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研究证明药理作用广泛,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每日2次,肌注。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和营养,可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酌用祛痰药。
  2.抗生素治疗 首选为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及甲硝唑静滴,也可根据培养及药敏情况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1~2月。
  3.体位引流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每晨起时根据脓肿的部位采用相应体位,如仰卧、俯卧、左右侧位、头低位等。可配合雾化或超声雾化吸入以利排脓。
  4.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1~2月无效或大量咯血者应考虑外科手术。
参 考 文 献
1 马业耕.复方清热解毒汤治疗小儿肺脓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311.
2 石学波.三仁化瘀汤治疗慢性肺脓肿8例.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27.
3 周莹,等.排脓解毒疗法治疗小儿脓胸34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1996;17(8):339.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指各种疾病累及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而导致呼吸功能(通气和换气)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小儿ARF常见原因为重症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喉头水肿、院内感染等。临床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抢救,否则将会造成各重要器官不可逆损伤,危及患儿生命。
【辨病】
  本病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紫绀、烦躁甚则神志恍惚、抽搐、大汗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喘”、“闭”、“脱”等危急重症范围。病因多为外受时邪,痰热闭肺所致。病机关键为热毒陷肺,痰瘀壅阻,甚或心阳暴脱;病位在肺,与脑、心、脾、肾等关系密切。临床上大都标实本虚,本虚多在肺、脾、心、肾,标实多为热毒、痰浊、瘀血为患。
  二、诊断标准 [参考《儿科疾病诊疗标准》]
  1.有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或其他诱因存在。
  2.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青紫征等。
3.血气分析:Ⅰ型呼衰时PaO2 ≤6.67kPa(换气障碍);Ⅱ型呼衰时婴幼儿PaO2 ≤6.67kPa,PaCO2 ≥6.67kPa;儿童PaO2 ≤8kpa,PaCO2 ≥6.67kPa。
  【专方辨证论治】
  1.加味涤痰汤
组成与用法:石菖蒲10g,白术10g,郁金10g,竹茹10g,半夏6g,陈皮6g,制南星6g,天竺黄6g,葶苈子6g,礞石滚痰丸6g,茯苓12g。清水煎浓汁,鼻饲,每日1~2剂。
  功用评述:清热涤痰开窍。方中石菖蒲味辛香性微温,化湿豁痰,醒脑开窍;郁金性寒,能清心开窍,祛瘀血而化痰浊;竹茹清热化痰;陈皮、半夏、南星、茯苓化湿除痰;天竺黄清热豁痰,化痰定惊;礞石滚痰丸泻热豁痰。全方共奏涤痰、开窍、醒脑之功。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有镇咳、平喘及抗菌作用;郁金活血而改善微循环;竹茹对白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制南星能促使支气管腺分泌而祛痰;二陈汤有较强的祛痰、镇咳、抗炎、平喘等作用,能对抗磷酸组织胺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具有极显著的抗炎作用。
  2.重肺合剂
  组成与用法:大青叶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葶苈子10g,人参5g,附片5g,僵蚕5g,甘草5g,车前子8g。每日1剂,水煎,分2~4次口服或鼻饲。
  功用评述:扶正祛邪,泻肺平喘。方中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人参、附片扶正祛邪,益气强心;葶苈子泻肺平喘,消除肺水肿;车前子利水渗湿,加强毒素排泄;僵蚕熄风止痉。诸药合用有增强细胞的抗病能力,促进细胞的代谢作用,能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3.咳喘散
组成与用法:胆南星、黄连、犀角、天竺黄、全蝎、天麻、板蓝根、射干、僵蚕、冰片、牛黄各1g,巴豆霜0.1g。共研末贮瓶备用,每次量<3岁0.3g,3~5岁0.4g,6~9岁0.6g,灯芯2g煎汤,早晚送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通络化痰,熄风平喘,清凉攻下。方中全蝎、僵蚕、黄连清热化痰,熄风止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僵蚕具抗惊厥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犀角为解毒珍品,热邪深陷,内迫营血,非此物不能取捷效。牛黄对心脏有类似洋地黄样作用。胆南星除顽痰力大;天竺黄解痉以使喘嗽自安。板蓝根、射干具有抗病毒的功效,并能消除炎性渗出物。配巴豆温热独取反佐之力,清泻大肠,釜底抽薪。冰片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宣肺,熄风平喘,通络化痰之功。
  4.桃红生脉饮
组成与用法:人参3g,麦冬6g,五味子2g,丹参6g,桃仁6g,红花6g。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强心利尿,活血化瘀。方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及降低血粘度,解除红细胞的聚集。生脉饮有显著提高心肌DNA作用,促进心肌细胞恢复及维护在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全方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阻断肺微循环障碍与通换气障碍的恶性循环,起到改善缺氧、缓解喘憋症状等功效。
  5.化瘀祛痰汤
组成与用法:丹参、全瓜蒌、鱼腥草、桑白皮各10g~20g,赤芍药6g~9g,当归、桃仁、杏仁、苏子、陈皮、莱服子各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化痰祛瘀,降气平喘。方中丹参、赤芍、当归、桃仁活血化瘀以宣肺,能够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器官血流量,有利于改善肺瘀血,及心脑肾等器官的缺氧状态,达到改善呼吸功能。苏子、莱菔子降气消痰;鱼腥草、杏仁、瓜蒌、桑白皮、陈皮?

最后编辑于 2004-10-04 23:13

回复点赞(1)收藏(34) 邀请讨论更多1 楼

急招肾病科医生 浙南某民营综合医院 冲刺晋三级

全部讨论(4)

发布于 2015-05-27 17:51
很好的资料谢谢楼主
回复点赞(1)收藏(2)更多5 楼

超声科青年副高 杭州公立入编
wuyy8163楼主
发布于 2004-10-05 07:47
兴奋作用,增强肠蠕动;木香、沉香具有解痉作用。川楝子、莱菔子有使肠平滑肌张力和收缩力增加,并明显推进肠管蠕动。桃仁、赤芍有改善血流阻滞、血行障碍,且有润肠缓泻,抗炎,解痉镇痛镇静等作用。本方采用胃管灌注和保留灌肠,可以克服口服给药的困难,同时汤药直达病所更加迅速发挥作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阻滞,肠腑闭阻所致,治疗上当以通腑泻下,行气导滞为基本原则。由于本病发病突然,证情险恶,演变迅速,故临床上必须把握病机,酌情选方遣药以因势利导,出奇制胜。方一以清热导滞、润肠通腑为主要组成部分,适用于本病热壅气结腑闭之证。方二以清热泻下为主,行气活血为辅,对本病热瘀互结者疗效较佳。方三以上述治则组方,改汤药为胃管灌注和保留灌肠,意在避难就易使汤药直达病所,对本病呕吐频繁、病情较重、给药困难的患儿尤为适宜。由于本病临床变证峰起,治疗用药不应刻舟求剑,当视其兼症不同而加减用药如下:①频繁呕吐者,酌加代赭石、竹茹、半夏;②脾胃素虚者,加党参、黄芪;③阴虚津亏者,加麦冬、玄参、白芍药;④发热便血者,加银花、丹皮、赤芍药等。
  【专药选用】
  1.木香槟榔丸 [《中国药典》(1985年)]
  主要成分:木香、槟榔、青皮、陈皮、枳壳、香附、三棱、莪术、黄连、黄柏、大黄、牵牛子、芒硝。
  功用与药理:行气化滞,泻热通便。方中大黄、黄连、黄柏、木香、香附、莪术等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槟榔、牵牛子、大黄、黄柏、莪术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而木香、青皮、陈皮、香附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功能。
  用量与用法:每次3g~6g,每日2~3次,口服。
  2.九制大黄丸 [《北京市中成药规范》]
  主要成分:大黄。
  功用与药理: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大黄能提高远段和中段结肠的张力,并使其运动增强,抑制大肠内水分的吸收,使水分滞留于肠腔内而促进排泄;所含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很强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瘀血吸收等效应。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3.小儿化滞散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主要成分:牵牛子、大黄、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木香、砂仁、槟榔。
  功用与药理: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中大黄、牵牛子均有泻下作用;大黄还有抗菌、助消化作用。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含有脂肪酶、淀粉酶等,有促进消化作用;神曲、麦芽中含丰富维生素B,具有促进代谢,增加食欲;鸡内金能使胃分泌液增多。木香、砂仁、槟榔具有松弛平滑肌,促进胃肠运动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g,每日1~2次,婴幼儿酌减,空腹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灌肠复位法:空气压力灌肠,压力为8kPa~12kPa,最高<16kPa;无空气灌肠复位器时可用钡液灌肠复位,压力为9kPa~12kPa。复位后小婴儿未自动排便,可用少量1%温盐水灌肠。适应症:病程<48小时,全身情况尚好者。禁忌证:发病>48小时,全身情况差,腹胀明显,疑有腹膜炎者,肠套叠达到乙状结肠远端,灌肠中肠套叠阴影不移动者,均应行手术治疗。
  2.手术疗法 术前必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降温,胃肠减压,抗感染等。
参 考 文 献
1. 宋昌.盘肠气痈.新中医,1981;(11):16.
2 刘振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82例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9):425.
3 陈国女.中药灌注治疗关格病34例.中国农村医学,1997;25(1):28.
  
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由于发热等各种刺激使肠腔内环境及肠蠕动发生变化,造成肠腔内蛔虫聚集成团,阻塞肠腔而造成梗阻。
【辨病】
  本病以腹痛、呕吐胆汁或蛔虫、便秘、腹部扪及团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虫瘕”、“关格”等范围。病因多为饮食不洁、蛔虫集聚所致。病机关键为蛔虫壅塞,闭阻肠腑;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1.阵发性腹痛,呕吐或吐出蛔虫,便秘,腹胀,甚至出现严重脱水,休克。
  2.腹部可扪及多个不规则、部位不固定的条索状包块,无明显压痛。
3.X线检查可显示肠腔内的蛔虫阴影,伴有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症。
  【专方辨证论治】
  1.槟榔陈全汤
组成与用法:槟榔10g,全瓜蒌、茵陈各12g,番泻叶、陈皮各6g,苦楝皮9g。浓煎至150ml~200ml,同服熟豆油20ml,每日1剂。
  功用评述:驱蛔杀虫,通利大便。方中槟榔、苦楝皮驱蛔杀虫;番泻叶、全瓜蒌泻下通便;茵陈清利湿热;陈皮理气止呕。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主要含苦楝素,对蛔虫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能使虫体ATP分解加速,致使能量供不应求,从而发生收缩性疲劳而痉挛,于24小时内能使大多数蛔虫自发运动消失,最终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于体外,并使部分蛔虫死亡。槟榔对蛔虫可使之中毒而有显著的杀虫效力。番泻叶能推进肠蠕动,减少肠道对液体的吸收,口服后在大肠内通过肠内细菌作用生成芦荟--大黄素蒽酮与大黄酸蒽酮而发挥泻下作用。因此,本方用于蛔虫性肠梗阻可使腑通虫下而梗阻消除。
  2.复方大承气汤
  组成与用法:大黄、芒硝各5g,川朴、枳壳、人参、黄芪、炒莱菔子各6g。清水煎,取汁50ml~100ml顿服;1小时后再服生菜油50ml~100ml;2小时后插胃管注入氧气,≤5岁100ml,每增加1岁加80ml~100ml,最多500ml。
  功用评述:通腑行气,健脾消积。方中以大承气汤为主,加健脾益气之人参、黄芪,消食化积之莱菔子,乃针对本病腑气壅滞不通之主要病机而通腑导滞,行气消积。药理研究证实,大承气汤能显著兴奋肠道蠕动功能,明显增强实验性动物胃肠道肠腔内容物的推进能力,并能增加肠容积而具有显著泻下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及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等作用。人参、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人参还能促进肠的收缩和自发运动,使回肠收缩幅度增高。莱菔子使肠的收缩幅度增高,对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还有明显的抗炎和解毒作用。因此,本方对蛔虫性肠梗阻腑实兼脾虚食积者疗效较佳。
  3.改良安蛔粉
  组成与用法:鲜苦楝根皮300g~400g,鲜四季葱100g~150g,食盐100g~150g,共捣如泥,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用上药外敷全腹约12小时,并用腹带加以固定。
  功用评述:驱蛔,通阳,理气。方中以苦楝皮驱蛔杀虫,四季葱通阳化气。外敷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其方法简单,疗效比较满意,值得推广。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蛔虫壅塞,闭阻肠腑所致,故治疗***当以驱蛔通腑为主。方一以驱蛔杀虫、通利大便药物组合成方,可作为本病临床的通用方。方二以传统峻下通便之大承气汤,佐以益气消积之品,对腑实热结、体质偏虚的患儿较为适宜。方三针对小儿服药困难而采用外敷的方药,具有验、廉、简、便的特点,对本病各型证候均可推广应用。由于临床所见并非一成不变,故治疗上应视其兼症不同而加减用药:①腹痛甚者,酌加木香、青皮、延胡索;②腹胀甚者,加姜朴、木瓜、莱菔子;③伴发热者,加胡黄连、银花、黄芩;④呕吐不止者,加制半夏、枳壳、竹茹等。
  【专药选用】
  1.肥儿疳积冲剂 [《云南省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芡实、鸡内金、麦芽、芜荑、使君子、槟榔、苦楝皮、雷丸、乌梅、白芍、薏苡仁等。
  功用与药理: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调肝杀虫。方中白术、茯苓、山药、莲子有滋补强壮及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芡实具滋润、滋养及收敛的药理作用。鸡内金、麦芽具有多种消化酶,促进消化作用。芜荑、使君子、槟榔、雷丸、苦楝皮有驱蛔虫、蛲虫等作用。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薏苡仁有解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5g~10g,每日2次,开水冲服。
  2.三物备急丸 [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方]
  主要成分:大黄、干姜、巴豆。
  功用与药理:攻逐寒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泻下,抗菌作用,能加强肠管收缩作用,而巴豆能兴奋肠管;大黄、干姜则呈降低肠管紧张性效应,此外大黄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本病寒积者有效。
  用量与用法:每服0.3g~0.6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西医药治疗】
  不完全性肠梗阻可用内科疗法,包括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腹痛缓解后进行驱虫。服用豆油或花生油60ml,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氧气驱虫效果好,每次100ml~150ml/岁,20~30分钟内输入。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张若芬.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治验1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12.
2 刘洪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9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1):42.
3 黄品信,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1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2):17.
4 龙开宗.改良“安蛔粉”治疗蛔虫性肠梗阻40例报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94.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疾病,病情一般较成人为重,>5岁发病率逐渐增加,10~12岁发病率最高。临床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表现。发病原因为阑尾腔粪石或寄生虫梗阻、细菌感染,或胃肠功能紊乱致阑尾反射性痉挛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年龄越小,愈易引起短时间内穿孔、坏死,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辨病】
  本病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呕恶、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肠痈”范围。病因多为饮食所伤、寒温失调,或蛔虫扰袭引起。病机关键为湿热壅阻,瘀滞酿脓;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1.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痛,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发热等持续>6小时。
  2.患儿多呈保护性姿态,如右侧卧,双腿稍屈,走路时腰弯向右侧等。腹部有局限性右下腹固定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等。
  3.直肠指诊可在前右侧壁触痛及水肿或肿块或可触及肿胀的阑尾。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有助于区别盲肠后位、盆腔位阑尾炎的诊断。
  4.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专方辨证论治】
  1.消肠痈汤
  组成与用法:生大黄(后下)、牡丹皮各6g,芒硝(冲服)、甘草各3g,桃仁6g,薏苡仁、金银花、蒲公英各2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泻热破瘀,解毒消肿。方中大黄泻热通便逐瘀,丹皮凉血散瘀,共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桃仁助丹皮活血散瘀,共为臣药;佐以薏苡仁清热,涤浊,排脓;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泻下逐瘀,散结消肿之功。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促进肠道特别是阑尾的节律性蠕动,增加肠道血运,增强阑尾局部及全身非特异性吞噬活性,抗渗出及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大黄、丹皮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家兔实验证明可增强全身和局部网状内皮系统的防御功能。金银花、蒲公英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上述作用有利于阑尾内异物排除,梗阻解除,血运改善,全身及局部抗感染,免疫功能增强,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等,从而达到对阑尾炎的治疗目的。
  2.黄氏急性阑尾炎有效方
  组成与用法:瓜蒌仁10g,生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各6g,川楝子、延胡索各9g,薤白、降香各6g,郁金、枳壳各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方中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祛瘀止痛,郁金、降真香增强行瘀定痛之功;川楝子清热理气;瓜蒌仁清热滑肠;薤白下气导滞;枳壳、延胡索行气散结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瓜蒌煎剂对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桃仁多种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抗炎性渗出作用强,抗肉芽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并有促进炎症吸收作用。此外可提高肠粘膜的润滑性,使易于排便。延胡索含多种生物碱,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薤白有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枳壳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方对急性阑尾炎气滞血瘀者疗效显著。
  3.活络效灵丹加味
  组成与用法:乳香、没药、当归各6g,丹参、冬瓜仁各10g,皂角刺6g,蒲公英、败酱草各15g,川楝子9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方中以乳香、没药、当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皂角刺,冬瓜仁消痈排脓;川楝子行气止痛。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急性阑尾炎毒瘀内滞、痈脓渐成者疗效较佳。
  4.红藤饮
  组成与用法:红藤10g,丹皮6g,冬瓜仁10g,桃仁、穿山甲各6g,川楝子10g,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托毒排脓。本方以大剂量清热解毒之红藤、银花、蒲公英、败酱草为主,配合托毒排脓之穿山甲、桃仁、冬瓜仁,凉血散瘀之丹皮组方而成。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热毒炽盛、脓痈已成的有效方剂。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热壅阻,瘀滞酿脓所致,因此治疗***当以清热攻下解毒、散瘀行气消痈为主要指导原则,并视其气血湿热之偏颇、痈脓之已成未成酌情选方遣药。传统经验方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阑尾炎已被无数的临床和实验证实有效,故方一在其基础上侧重于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对本病初起气滞血瘀者疗效肯定。方二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立法处方,用治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较为适宜。方三选用活血化瘀之效灵活络丹,重加解毒排脓之品,适用于本病瘀热成脓而见局限性包块者。方四主以败毒消痈,辅以凉瘀排脓,对本病痈脓已成、热毒壅盛者更为适宜。诸方组合各有异同,临床应用必须灵活掌握,随症加减大致如下:①绕脐痛甚者,酌加川楝子、青皮;②痛有定处者,加丹参、红藤、赤芍;③呕吐频作者,加竹茹、大黄、甘草;④发热甚者,加石膏、忍冬藤、牡丹皮等。
  【专药选用】
  1.原方热毒清片 [北海和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桂卫药准字(1995)110001号]
  主要成分:功劳木、黄柏、黄芩、栀子。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杀灭作用。对常见致病病毒亦有灭活作用,广泛用于各种急性炎症。
  用量与用法: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2.清热消炎宁胶囊 [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粤卫药准字(1982)第A16-037号]
  主要成分:九节茶浸膏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药理证实,本品抗菌谱广,对多种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有促进细胞吞噬功能,镇痛,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3.炎宁冲剂 [深圳南方制药厂.ZZ-2942-浙卫药准字(1996)第032601号]
  主要成分:鹿茸草、白花舌蛇草、鸭跖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本品抗菌、消炎作用强而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等因素所致。
  用量与用法:每次5g~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阑尾穿孔者可取半卧或右侧卧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有明显腹膜炎者给流质或禁食。高热、呕吐频繁及禁食者应行静脉补液。
  2.抗生素治疗 可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
3.手术治疗 严重单纯性阑尾炎1~2日以手术为宜;化脓性、坏疽性、梗阻性阑尾炎,尽可能早期
参 考 文 献
1 金峰,等.消肠痈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0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3(2):8.
2 张厚车,等.黄氏急性阑尾炎有效汤方临床60例疗效总结.中医药研究,1997;13(6):12.
3 黄兴隆.活络效灵丹治疗阑尾炎11例体会.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64.
4 王奕来,等.内服外敷中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0例.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4;4(4):170.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D)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先天性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结肠远端、乙状结肠与直肠持续收缩痉挛,肠腔阻塞,显著扩张,形成巨结肠改变。本病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男女之比约为1:4。临床以顽固性便秘、腹胀为主要特征。约40%病例有家族史。常见并发症为全身营养不良、肠梗阻、肠炎等。
【辨病】
  本病以出生后反复便秘伴腹胀、呕吐、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便秘”、“锁肚”等范围。病因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或热毒干扰胎元,胎热蕴结大肠所致。病机关键为胎热蕴结,腑气不通;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生后24~48小时无胎粪排出,此后出现顽固性便秘,需要肛塞开塞露等方能排便。腹胀突出,伴呕吐,消瘦,苍白,贫血等。
  2.肛门指诊直肠壶腹内空虚无大便,新生儿期可触及痉挛肠环。指诊可诱发排便排气,同时腹胀好转。
  3.X线钡剂灌肠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显示痉挛肠段与扩张肠段,若肠腔粘膜皱裂粗糙,表明伴有小肠结肠炎。
  【专方辨证论治】
  1.益气消胀饮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10g,尖槟榔5g,枳实3g,甘草3g。上药清水煎,取汁20ml,缓缓频服或鼻饲,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消胀,行气通下。方中太子参益气养阴生津,实验证实太子参中存在着影响肠管运动的多种成分,对豚鼠离体回肠段具有抑制和兴奋两种作用,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槟榔消积行气,能增加肠蠕动而致下泻,并使消化液分泌增加而使食欲增进。枳实破积导滞,行气宽中除胀,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加,又能降低肠平滑肌张力而具有解痉作用,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对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失调所致腹胀显然有利。全方共奏益气消胀,行气通下的功效,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
  2.扶脾消积方
  组成与用法:柴胡6g,白芍6g,党参6g,白术6g,茯苓6g,砂壳6g,大腹皮6g,佛手6g,牡蛎6g,三棱3g,莪术3g,藿香3g。上药水煎2次混匀,取汁3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扶脾化湿,行气消积。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扶脾祛湿;柴胡、白芍养肝柔肝,疏肝行气;藿香、大腹皮、砂壳、佛手芳香化湿,行气和中,理气除满,消食导滞;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改善病变肠管的血液循环,改善并增加血供;牡蛎软坚散结。诸药共奏抑肝扶脾,芳化湿浊,行气消胀,软坚消痰之功,对本病土虚木亢、气滞湿阻血瘀者疗效颇佳。
  3.三仁导滞汤
  组成与用法:火麻仁6g,杏仁6g,瓜蒌仁6g,枳实6g,大腹皮6g,川朴3g~6g,广木香2g~4.5g,陈皮3g~4.5g,生白芍4.5g~6g,白蜜30g(冲)。上药水煎,少饮频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行气导滞,润下通便。方中麻子仁富含脂肪油使肠道滑润,并对肠壁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加而解除排便困难,有润肠滋液,滑便缓下之功。辅以杏仁、瓜蒌仁降肺气而润肠道;白芍养肝血助疏泄以利润下;白蜜增强滑润通便之效。佐以枳实、陈皮、川朴、木香、大腹皮理气除满,消积和中。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兴奋肠道平滑肌上M~受体,同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以保持大量水分,从而机械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下。诸药合用,泻而不峻,润而不腻,用治本病日久灼津化燥之证奏效甚捷。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胎热蕴结,腑气不通所致,治疗当以行气通下,导滞消胀为指导原则,视其兼症不同酌情选方择药。方一强调益气消胀,行气通下之功,切合小儿病理特点及本病病机,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通用方剂。方二从扶土抑木入手,配伍芳香化湿,软坚化瘀之品,对土虚木旺、气滞湿阻血瘀者尤为适宜。方三主以润肠泻下,辅以理气消积,对本病日久灼津化燥之证疗效颇佳。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可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①肠燥气滞者,可合木香槟榔丸加减;②肝脾不和者,合四逆散加味;③气血两虚者,合八珍汤加减;④郁久化热者,加大黄、黑白丑;⑤呕吐甚者,加陈皮、姜半夏、竹茹;⑥腹露青筋、肠型者,加桃仁、大黄;⑦兼见疳症者,酌加干蟾皮、胡连等。
  【专药选用】
  1.便秘舒胶囊 [福州辰星药业有限公司.闽卫药健字(1996)第1471号]
  主要成分:象胆等。
  功用与药理:清肝,润肠,通便。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促进失水性便秘模型小鼠和正常小鼠的排便频数和肠内容物的排出,对大鼠肠内容物也有加速推进作用,还可促进大鼠胃的排空。因此,有利于反复便秘患儿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1/2~1粒,每日1~2次,饭后服。
  2.胃肠舒胶囊 [衡阳华富制药有限公司.湘卫药准字(1988)第029011号]
  主要成分:胆酸、胆色素、蛋白质、脂类等。
  功用与药理:泻下通便。药理研究表明,本品通过胆汁特有成分胆汁酸盐、胆红素等的诸多生理功能,促进肠肌兴奋,改善胃肠功能,并把人体内卵磷脂、金属化合物、胆固醇和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带入肠腔,排除体外,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吸收,促进维生素B族和K族的吸收。
  用量与用法:每次1~2次,每日2次,口服。服药后适当增加饮水量。
  【西医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症状较轻或未经确诊、有感染或全身情况较差、体重低、贫血的患儿。具体措施为每日或隔日给开塞露,服轻泻剂或灌肠。同时注意营养,防治感染等。
  2.手术疗法 自新生儿期一经确诊即可行一次性根治术。如痉挛、肠段过长,或有严重合并症如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不能耐受一次根治术时,可先作肠造瘘术。
参 考 文 献
1 卢似磐.自拟益气消胀饮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新中医,1993;25(4):38.
2 张志科.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治验.陕西中医,1995;16(8):36.
3 谢翠珠.三仁导滞汤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1):32.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男女之比约为15:1。多在出生后数月或幼儿期出现,发病主要原因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
【辨病】
  本病以小儿站立或用力哭闹时腹股沟部出现肿物、安静平卧后消失为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狐疝”范围。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兼寒凝气滞所致。病机关键为中气虚弱,气机阻滞;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关系密切;常见虚多实少的证候。
  【诊断标准】
  1.腹股沟区于小儿哭闹用力或站立时出现可复性包块,为可复疝。若疝内容物不能还纳≥2h,疼痛,呕吐,无排便排气,为嵌顿性疝。
  2.疝块还纳腹腔后,指诊皮下环扩大,咳嗽指尖有冲击感。
  【专方辨证论治】
  1.参楝荔枝汤
  组成与用法:党参、川楝子各9g,陈皮、炙甘草、柴胡、木瓜各5g,升麻7g,茯苓6g,橘核、荔枝核各2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补中升陷,兼以利湿。本病多为小儿先天不足,或护理不周,湿伤下焦,寒邪凝滞,中气下陷,失其固摄。故方中以党参、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和脾胃;陈皮理气散滞;升麻、柴胡引甘温之气上升;木瓜酸温化湿消肿;茯苓甘淡渗湿,益心脾而补虚;川楝子苦寒清热理气为治疝之要药;荔枝核、橘核行气散结,善治疝痛。诸药合用,使寒湿散而疝痛止,脾胃健而元气充,清阳升而气陷举则疝病自愈。
  2.小儿疝气汤
  组成与用法:乌梅肉、橘核仁、石榴皮、枳壳、川楝子、小茴香、向日葵梗心各10g,吴茱萸6g,肉桂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疏肝缓急,温经散寒。方中肉桂、吴萸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子、橘核、小茴、枳壳疏肝理气,治疝止痛;乌梅、石榴皮收敛固脱;向日葵梗心燥湿健脾,补中行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缓急,温经散寒,燥湿行气,止痛治疝之效,经临床观察证实疗效显著。
  3.除疝方
  组成与用法:川芎、枳壳各3g,吴茱萸、升麻、小茴香、肉桂各6g,橘核、荔枝核、葫芦巴、乌药、木香各9g。上药共研细末,装小布袋中呈鸭蛋状,压迫疝环处,腹带固定,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行气散寒,升阳除疝。方以橘核、荔枝核行气散结,专治疝痛;配入枳壳、木香助其行气止痛;参合川芎、乌药活血散结,行气破坚;辅入小茴香以增散结止痛,散寒除疝;更以肉桂、吴茱萸温肾暖肝而散寒;再用葫芦巴强壮补虚;佐入升麻共奏升阳举陷,温经散寒之效。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气陷自举,而疝痛可愈。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运用本方压迫疝环处,能使药力直达病所,用治疗各种疝气961例,总有效率可达73.1%~100%,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确为中医药外治本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中气虚弱,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应以补益中气,疏肝理气为主,并视其兼症不同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针对本病中气下陷立法处方,主以补中益气,辅以除湿理气,对本病属气虚下陷兼有湿滞者疗效较佳。方二以温经散寒为主,疏肝行滞为辅,对寒凝肝络、气机阻滞者尤为适宜。方三则以行气散寒配合升阳除疝,药用外治,对本病气虚下陷、寒邪凝滞的证候疗效显著。
  【专药选用】
  1.补中益气丸 [福州中药厂.闽卫药准字(1996)第000607号]
  主要成分: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与药理:调补脾胃,益气升阳。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影响消化液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细胞免疫的作用,对中气下陷引起疝气者有一定的疗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2.疝气丸 [《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川楝子、茴香、六神曲、木香、吴茱萸。
  功用与药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本方中小茴香可降低胃张力,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可促进气体排出,有助于缓解痉挛、疼痛;木香可解除平滑肌痉挛;川楝子具有一定的镇痛镇静作用。诸药合用具有解痉,消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疝气寒凝肝络之证。
  用量与用法:每次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可复性疝任何年龄均可手术,但以6月~6岁为宜,<6月的婴儿疝囊菲薄,易撕裂,对麻醉药耐受差,且部分小型疝有自愈可能,故可用疝带保守治疗。合并疝嵌顿者应即刻准备手术。嵌顿时间<2小时可先用镇静剂,局部热敷,抬高臀位,以自还纳,复位后仍应在短期内手术。
参 考 文 献
1 王健中.中药治疗小儿疝气病10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0;(6):18.
2 程兴军.疝气汤治小儿疝气好.新中医,1988:(4):55.
3 吴旺社.中药外压迫法治疗儿童疝气961例.中医外治杂志,1999;8(2):13

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肝实质内的一种化脓性感染。临床以发热、寒战、右上腹胀痛和叩压痛为主要特征。感染途径多为血源性,以右叶占绝大多数,可为多发性也可为孤立性。常见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等。
【辨病】
  本病以急起高热、寒战、右上腹疼痛拒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肝痈”范围。病因多为感受邪热、饮食不节、闪挫跌仆等引起。病机关键为热毒瘀滞,肝络壅阻,酿脓成痈;病位在肝,与胆、肺胃等关系密切。初起邪实为主,若痈脓穿溃则耗伤气血,后期虚多实少。
  【诊断要点】
  1.有菌血症,败血症,胆道感染等病史。
  2.突起寒战,高热或不规则热,出汗,厌食,呕吐,逐渐消瘦,贫血,乏力等。肝肿大,肝区叩击痛,上腹肌紧张明显,黄疸。
  3.血白细胞总数高达(20~30)×109 /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核左移。可有贫血。
  4.X线检查可见右膈升高,活动度减少及右侧反应性胸膜炎。
  5.B超可见肝内无回声区,或局部弥漫性低回声,后壁回声增强,脓肿外壁可光滑或模糊,可以确定脓肿的数目、大小、位置等。
  6.血沉增快。血培养或肝穿刺脓液涂片、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专方辨证论治】
  1.十味消毒饮
  组成与用法:黄连6g,大黄3g,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皂角刺各8g,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各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通瘀排脓。方中重用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黄芩、黄连泻火燥湿;柴胡、龙胆草、山栀清泄肝胆火热;大黄通腑行瘀;皂角刺消痈排脓。药理研究证实,黄连、黄芩、大黄、银花、蒲公英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柴胡在抑菌、杀菌的同时能增强机体防御机能;栀子能降低炎症病灶微血管壁的脆性,并能促进胆汁分泌;栀子、黄芩还能减轻实验性肝损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本方对细菌性肝脓肿疗效肯定。
  2.金银消毒汤
  组成与用法:金银花30g,生石膏、生地、赤芍、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丹皮、柴胡、知母、黄芩、延胡索各10g,大黄5g,细辛2g。每日1剂,清水煎,分3次服。
  功用与药理:清肝解毒,凉血消痈。本方以五味消毒饮、白虎汤、小柴胡汤等综合化裁而成。配合清热凉血之丹皮、赤芍、生地等,具有凉血解毒,和解少阳,通腑泻火,凉血消痈等功效。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黄芩等抗菌谱较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杀作用。白虎汤煎剂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显著提高再次免疫抗体的形成。丹皮、赤芍能改善炎症病灶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临床实践表明,在重用清热解毒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可促进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使初起的脓肿消散或转重为轻。
  3.青紫脓疡散
  组成与用法:青黛3g,紫草、寒水石各9g,乳香、牙皂各6g。每日1剂,清水煎,取汁100ml~200ml,分3次服。<3岁每次30ml,3~7岁每次50ml,8~12岁每次100ml。1月为1疗程。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本方系北京“小儿王”王鹏飞教授经验方。方中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尤善清解肝胆郁火。紫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乳香活血消肿,为治痈肿之要药;寒水石专清里热;牙皂活血消痈排脓。据临床观察,本方能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减轻其病理损害,促进炎症吸收,是细菌性肝脓肿的有效良方。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瘀滞,肝络壅阻,酿脓成痈所致,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通瘀排脓为主,恢复期则以扶正托毒、消痈排脓为要。临床上可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以促进炎症吸收,并视其邪正气血的盛衰、热毒瘀滞的轻重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以三黄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和大量清热解毒药组合而成,清热解火,通瘀解毒作用较强,适用于本病火毒壅盛的证候。方二以五味消毒饮、白虎汤、小柴胡汤三方合一化裁成方,清肝解毒为主,凉血消痈为辅,对本病肝郁毒热证候较为适宜。方三以清解凉散立方,注重活血解毒,排脓消肿,对本病热毒内结、痈成脓聚证候有辅助治疗作用。由于本病临床所见变证蜂起,因此治疗上不应固守陈方,随症加减大致如下:①瘀血偏重者,酌加桃红、牡丹皮、赤芍药;②气滞较甚者,加川楝子、八月扎、延胡索;③肝区痛甚者,加全蝎、地鳖虫、炮山甲;④脓已成者,加败酱、薏苡仁、冬瓜仁;⑤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金银花、水牛角、天花粉;⑥胸闷咳嗽者,加鱼腥草、虎杖、全瓜蒌;⑦脓肿迁延者,加生黄芪、合欢皮、赤小豆;⑧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等。
  【专药选用】
  1.龙胆泻肝口服液 [四川省达县地区制药厂.卫药准字(1994)Z-10号]
  主要成分: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功用与药理:清肝胆,利湿热。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明显缩小机体对组织胺的反应,间接影响毛细血管扩张和渗透,增加体液排出量,使机体内部的“湿热”排出,具有抗过敏作用;此外,能促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转化,增强免疫功能。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3次,口服。
  2.清肝利胆口液服 [郑州市中药制药厂.卫药准字(1991)Z-63号]
  主要成分:茵陈、栀子、防己、金银花、厚朴。
  功用与药理:清热利湿,解毒消胀。方中茵陈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并具有解毒作用;栀子、金银花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同时,防己具有利尿效应,能促进体内炎症渗出物的排出,故可用于细菌性肝脓疡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2次,口服。
  3.一清胶囊 [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川卫药准字(1995)11118号]
  主要成分:大黄、黄芩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药理研究表明,本药具有抗炎,退热,镇痛作用;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进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数而起到止血作用。此外,其利胆作用明显,并有抗肝损伤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
  【西医药治疗】
  1.内科治疗 ①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热卡、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必要时少量输血。②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细菌诊断未明确者,可联用头孢唑啉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需加大剂量,疗程一般在热退后继续用2~3周,或用至B超检查脓腔消失才考虑停药。
  2.外科治疗 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对>3cm的孤立性脓肿应予穿刺抽脓,如脓液粘稠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利排脓。对反复积脓、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切开引流。
参 考 文 献
1 李占猛.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肝脓肿61例.陕西中医,1998;19(7):300.
2 马法宪.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脓肿4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8;25(6):277.
3 燕润菊,等.脓疡散加减治各种肝脓肿6例报告.中医杂志,1991;(7):37.
    
肝 硬 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为肝细胞持续或反复受致病因素损害,致变性、坏死和再生,以及肝小叶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化。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症征。小儿肝硬化发病较少。常由病毒性肝炎、新生儿肝炎、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肝吸虫病、肝型糖元累积病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小儿肝组织再生能力强,争取早期治疗,预后稍好。
【辨病】
  本病以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面色不华、消瘦、或黄疸、胁下痞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臌胀”、“疳积”等范围。病因多为感染蛊毒,饮食不节,营养不济,以及黄疸日久迁延而来。病机关键为肝络壅阻,气滞血瘀,水湿停聚;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早期病在气分,后渐入血,产生积聚或症瘕。
  【诊断要点】
  1.起病隐匿,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等。
  2.肝肿大,边缘硬,常为结节状,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
  3.常有轻度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数减少。结合胆红素、ALT、AST、GGT等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甲胎蛋白增高等。
  4.B超可提示诊断。食道钡餐透视若见静脉曲张的X线阳性征也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专方辨证论治】
  1.三甲散合柴胡白术汤
  组成与用法:鳖甲、龟板、穿山甲各等份,共研细末;柴胡8g,白术10g,郁金6g,丹参12g,当归6g,白芍10g,桃仁6g,麦芽10g,生牡蛎15g。每日1剂,清水煎,送服三甲散5g,每日2次。
  功用评述:活血逐瘀,疏肝健脾。方中鳖甲入肝,既可滋阴搜邪,又可软坚散结;与龟板、穿山甲、牡蛎合用软坚化积、活血通络更为显著;柴胡疏肝解郁以升清;白术培中健脾以扶正;当归补血活血;白芍柔肝缓急;丹参、桃仁活血祛瘀;郁金行瘀利胆;麦芽消食化积。药理研究表明,鳖甲可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肝组织氧耗量,增强免疫功能,有抗癌包括强烈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癌胚蛋白,抑制移植实质性癌等作用,还能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提高耐疲劳能力等。当归、丹参可使肝区搏动性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减少,丹参还可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对肝硬变组织的再生与修复有一定的作用。临床实践证实,本方对早期肝硬化疗效明显。
  2.软肝煎
  组成与用法:柴胡、枳壳、三棱、莪术各6g,鳖甲6g,香附、生麦芽、茯苓、赤芍各10g,丹参15g,黄芪30g,甘草3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中以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行气导滞;三棱、莪术、丹参、赤芍活血祛瘀;茯苓、麦芽健脾消食;黄芪、鳖甲益气养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含有微量元素硒,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激活解毒酶原,从而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还可保护并增强肝脏粗面内质网功能,增加细胞内rRNA和mRNA的含量,抑制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促进蛋白质合成。丹参可扩张肝脏血管,疏通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缓解门静脉压力,增加肝脏血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此外三棱、莪术、赤芍等亦可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增加供氧。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小儿早期肝硬化疗效肯定。
  3.归芍六君汤
  组成与用法:当归6g,白术10g,白芍10g,党参12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炙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益气健脾,柔肝缓急。早期肝硬变的病位仅在肝脾,治疗时若能抓住肝瘀脾虚这个主要病机,不失时宜地柔肝健脾,软坚化瘀,在恢复肝之疏泄、脾之健运的基础上,防微杜渐,即可免使久病及肾终致气血水湿瘀积腹内而成臌胀。本方以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饮食自倍,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化生;陈皮、半夏辟浊散结导滞,助脾运化,“肝苦急而欲缓”,故以白芍柔肝缓急以复其体阴而用阳之性;当归活血补血,助半夏、陈皮导滞而化瘀,配白芍软坚散结。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减轻肝细胞变性、肿胀,有防止和减轻肝脏纤维化等作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肝络壅阻,后期可致正虚邪恋,因此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益肾为主,并视其正邪盛衰、阴阳偏颇的不同而择方化裁。方一以活血逐瘀、疏肝健脾为立法原则,重在活血软坚,对本病络脉瘀结,肝郁脾虚之患儿疗效较佳。方二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重用益气养阴之品,对瘀阻肝络、气阴两亏的证候尤为适宜。方三应用传统方剂归芍六君子汤补气健脾,柔肝缓急,对本病后期以气虚瘀结为主要表现者较为适宜。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治疗上应视其兼症不同而随症加减如下:①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②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佩兰、鸡内金;③脘腹痞胀者,加枳壳、砂仁、八月札;④目黄尿黄者,加茵陈、虎杖、车前草;⑤齿鼻出血者,加紫珠草、茜草、仙鹤草;⑥腹水膨亨者,加防己、大腹皮、猪茯苓;⑦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黄芩、白毛藤;⑧白蛋白降低者,加黄芪、党参、女贞子等。
  【专药选用】
  1.消症益肝片 [福州嘉华中药有限公司.闽卫药准字(1996)第000652号]
  主要成分:蟑螂活成虫提取物。
  功用与药理: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防御能力,以达到增加机体免疫力,并能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又不会影响体液正常细胞的发育生长。临床实验证明,本品具有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肝区疼痛,增加食欲,缩小肝肿块,能使甲胎蛋白下降或转阴等功效。可用于肝硬化肝疼痛,肝肿大,食欲不振等症候。
  用量与用法:每次2~4片,每日3次,口服,1月为1疗程。
  2.乙肝扶正胶囊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5年)]
  主要成分:何首乌、当归、虎杖、人参、丹参、贯众等。
  功用与药理:生精养血,补益肝肾。本品有保肝及增强免疫作用。能减少甘 三脂在肝内畜积,促进肝脏排泄溴礁肽钠的能力,减轻四氯化碳与乙硫氨酸等毒物对肝脏的损害,加强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
  用量与用法:>6岁每次2粒,<6岁每次1粒,每日2~3次。口服。
  3.至灵胶囊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制方]
  主要成分:人工培养的冬虫草菌丝。
  功用与药理:补虚保肝。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培养的虫草头孢霉新种与天然虫草对比进行补虚强壮的实验研究,结果二者的化学成分与毒性以及镇静、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等药理作用相近似,且在同等剂量下作用强度相近,提示可考虑用菌丝体代替虫草应用于临床。本品对小儿肝硬化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胶囊剂,每粒含菌丝0.25g。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3月为1疗程。
  【西医药治疗】
  1.病因治疗 按引起肝硬化的原发病给予特殊治疗。
  2.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适当蛋白质、足够热量及各种维生素。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毒的药物,可口服肝泰乐、益肝灵、云芝肝泰、肌甙等。
  3.治疗并发症 ① 腹水治疗,限制水钠摄入,适当补钾,利尿剂可用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或速尿等;必要时输全血、血浆或无钠白蛋白;尽量少放腹水;肝昏迷时忌用利尿剂。② 上消化道出血:禁食,输血,补充维生素K,应用垂体后叶素,每次0.3IU/kg,溶于25ml生理盐水中,10分钟内静注,20分钟后再予相同剂量1小时内静滴,也可减少剂量与硝酸甘油合用,以免发生副作用。出血不能控制时,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冰冻生理盐水局部止血。必要时行脾切除术和门腔静脉吻合术。
参 考 文 献
1 常学勤.自拟三甲散合柴胡白术汤治疗早期肝硬化.中医杂志,1994;35(7):406.
2 李宗平.软肝煎治疗肝硬变46例.陕西中医,1997;18(7):295.
3 沈伟生.归芍六君汤治疗早期肝硬变10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11):34.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多由于胆汁瘀积与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临床以右上腹疼痛伴寒热、呕吐为主要特征。小儿急性胆囊炎发病率低,好发年龄为8~14岁,年龄愈小病情愈重。致病菌70%为大肠杆菌,其次为葡萄球菌,也可能是混合感染。
【辨病】
本病以右上腹疼痛、呕恶、寒热、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结胸发黄”等范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蛔虫上扰或外感热病传变等引起。病机关键为湿热蕴结,胆失通降;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以实证、热证为主,常见湿热、毒热两种证候。
  【诊断要点】
  1.发病急骤,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可有高热或寒战。
  2.急性病容,可见黄疸,右上腹明显压痛,腹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3.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或见中毒颗粒。
  4.B超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可显示胆囊肿大程度、积液、积脓、胆囊周围渗出性改变。
  【专方辨证论治】
  1.二金公茵胆汁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金银花各20g,蒲公英、连翘各15g,赤芍10g,柴胡、鸡内金、黄芩、大黄、姜半夏各6g,生甘草3g,猪胆汁1ml。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疏利肝胆,泄热通腑。方中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柴胡、茵陈疏肝利胆,茵陈又能利湿;姜半夏降逆和胃,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缓解疼痛;猪胆汁引肝胆热毒下行;黄芩清泻肝胆火热;大黄通腑导滞;生甘草解毒和中。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大黄是目前已知利胆作用最强的中药之一,能加强胆囊收缩,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紧张性,且有抑制血小板产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A2 、17-三烯酸生物合成的作用;黄芩能对抗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其所含黄芩素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泌出量增加。临床研究表明,本方治疗急性胆囊炎热壅胆腑证候疗效确切。
  2.清胆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15g,金钱草20g,槟榔、黄芩、香附、郁金、柴胡各6g,白芍10g,甘草3g,虎杖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疏肝利胆止痛,清热利湿退黄。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柔肝,香附、郁金理气止痛,茵陈、金钱草利胆退黄,黄芩清泻郁火,虎杖通瘀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药理研究证实,茵陈、金钱草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茵陈可使胆汁流量增加,胆汁中胆酸、胆固醇浓度增加,胆红素等浓度减少;金钱草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并排出胆汁;郁金也有增加胆汁排泄作用;柴胡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改善炎症周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炎症病灶吸收;黄芩、虎杖有较广谱的抗菌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候疗效显著。
  3.疏肝清化通腑汤
  组成与用法:柴胡、赤白芍、郁金各8g,黄芩10g,大黄6g,茵陈、瓜蒌、虎杖各15g,制半夏、草河车、海金沙各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疏肝解郁,泄热解毒。方取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黄芩、草河车清热解毒;茵陈、海金沙利胆祛湿;大黄通腑降浊;佐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大黄、黄芩等药除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外,还可增加胆汁排泄,大黄还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产生。茵陈、海金砂等均有利胆作用。诸药合用而使胆腑通降功能恢复正常。
  4.利胆安胃活血汤
  组成与用法:丹参8g,金钱草、蒲公英各15g,白芍8g,三棱、莪术各6g,吴茱萸3g,半夏12g,郁金6g,甘草3g,炮山甲6g,皂刺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利胆,活血安胃。方以金钱草、蒲公英、白芍、郁金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胆通降;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修复组织,使增厚的胆囊壁恢复常态,缓解周围组织粘连;再用山甲、皂刺软坚排脓之品,能增加胆囊收缩力,增强胆汁排泄功能,调节新陈代谢,解除胆汁酿脓的可能;佐以安胃降浊之半夏、吴茱萸、甘草之味,能升其清阳,降其浊阴,调整胆的疏泄功能失常,促进胃的降浊功能。诸药相伍,使得胆腑“精汁”以下行通降为顺,且助化物消谷,故用治本病热毒瘀滞胆腑、横逆犯胃,取效甚捷。
  5.胆复康冲剂
  组成与用法:柴胡6g,黄芩6g,栀子8g,木香6g,白芍10g,桃仁10g,赤芍6g,蔻仁3g,内金6g,青皮6g,金钱草12g,茯苓12g,通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清化湿热,理气行瘀。方取柴胡轻清升散,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透达郁热;配入木香、青皮、白芍宽胸畅膈,柔肝和里,理气止痛,共同促进胆道功能的调解恢复;黄芩苦寒,清泄胆腑邪热,栀子、金钱草、通草清热利胆,泻火解毒,利水渗湿,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加速促进胆内郁结的胆汁、沉积的胆泥及结聚的有形物质排出;内金化物消谷;蔻仁、茯苓清化湿浊,和中除满,以助胆汁的排泄;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促进胆囊壁炎症的吸收,减少炎症组织增生。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本方除具有广谱的抗菌消炎利胆作用外,能迅速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增加胆汁流量,对胆道内起着内冲洗作用;且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对大鼠的毒性实验证明无毒副作用。此外,尚能调节机制,提高机体综合抗病能力,是治疗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热蕴结,胆失通降所致,故治疗***当以疏肝利胆,清热通腑为主,临床上应视其气滞热瘀之不同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以大剂清热解毒配伍疏肝利胆、通腑和胃,组合成方,对本病里热炽盛,胆失通降者疗效尤佳。方二主以疏肝利胆止痛,辅以清热利湿退黄,对本病肝胆湿热兼见黄疸明显者尤为适宜。方三侧重疏肝解郁,泄热解毒,可用于本病肝胆气滞,热毒内瘀的患儿。方四强调清热利胆,活血安胃之效,用治本病热瘀胆腑,横逆犯胃,取效甚捷。方五合清化湿热,理气止痛,解毒行瘀于一炉,共奏消炎利胆之目的,切合本病病机,药证相符,可为治疗本病之通用方剂。由于临床所见兼症各异,专方治疗不可墨守陈规,随症加减大仿如下:①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九香虫;②发热寒战者,加马鞭草、青蒿、连翘;③呕吐频繁者,加半夏、枳壳、淡竹茹;④并发胆道蛔虫者,加乌梅,苦楝皮、川椒;⑤脓毒型,加银花、赤芍药、夏枯草;⑥血瘀型,加桃仁、炮山甲、五灵脂;⑦寒滞型,加青皮、乌药、荜茇;⑧伴高脂血症者,加绞股蓝、虎杖、何首乌;⑨伴脂肪肝者,加全瓜蒌、山楂、决明子等。
  【专药选用】
  1.消炎利胆片 [深圳一州制药有限公司.粤卫药准字(1994)第915001号]
  主要成分: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药理证实,本品药物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同时对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的排泄有一定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2.胆宁片 [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卫药准字(1991)Z~65号]
  主要成分:大黄、虎杖、青皮、陈皮等。
  功用与药理:疏肝利胆,清热通下。方中大黄能增加胆囊收缩,能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的紧张度;虎杖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青皮能显著增加大鼠胆汁流量,能使豚鼠离体胆囊先松弛后收缩,并能对抗由氨甲酰胆碱引起的胆囊收缩而呈现明显的利胆作用;陈皮能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物的排泄量。
  用量与用法: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禁食,呕吐频繁者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解痉镇痛给阿托品、维生素K3 等。
  2.抗菌治疗 通常可选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或选用头孢菌素类,并宜加用甲硝唑静滴。
  3.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刘家磊.二金公茵胆汁汤治疗急性胆囊炎163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2):17.
2 武安虎.自拟清胆汤治疗胆囊炎78例.中医药研究,1997;13(5):29.
3 单金坤,等.疏肝清化通腑法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江苏中医,1998;19(5):24.
4 常学义.中药配合耳压治疗胆囊炎50例.陕西中医,1990;11(2):64.
5 牛树凯,等.胆复康冲剂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277.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进入胆道引起胆道及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常见外科合并症。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发。胃肠道功能紊乱、高烧、驱虫不当等均可致蛔虫上行,间接构成发病诱因。随着卫生条件改善,蛔虫感染已明显下降,外科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辨病】
  本病以突发上腹部剧烈钻顶样痛伴呕吐或吐蛔虫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蛔厥”、“腹痛”等范围。病因为饮食不洁,蛔气扰动所致。病机关键为蛔虫阻滞胆道,腑气不通;病位在胆,与肝、胃肠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1.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烈绞痛,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痛时翻滚哭叫,坐立不安,冷汗淋漓。可伴发热,恶心呕吐或吐虫,黄疸。
  2.疼痛时常取曲屈位,双手按腹。剑突下或右侧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3.B超可显示胆道内蛔虫影像。
  【专方辨证论治】
  1.胆蛔合剂
  组成与用法:茵陈20g,乌梅12g,细辛3g,生大黄6g,枳壳6g(以上为7~10岁小儿剂量)。
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安蛔通下,清热利胆。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经验,采用乌梅、细辛、大黄酸苦辛并用,使蛔虫静伏而下则痛止。茵陈性微寒味苦,能清热利胆,扩张胆道,有利于蛔虫排出。大黄、枳壳通利腑气,以达到驱虫的目的。药理研究证实,细辛含有甲乌药碱,能扩张血管,有松弛胆道括约肌作用,其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酶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麻痹虫体。乌梅、大黄、枳壳均有收缩胆囊作用,对胆管紧张性的增加有缓解作用。故全方可收疏肝利胆,安蛔止痛之功效。
  2.梅椒二黄汤
  组成与用法:川连2g,花椒5g,乌梅、使君子、鹤虱、生大黄各10g。每日1剂,清水煎取200ml~300ml,分2次服;并忌服生冷、肥甘之品。
  功用评述:辛开苦降,安蛔驱虫,缓急止痛。方中以花椒配川连、大黄辛开苦降,取其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意;乌梅安蛔;使君子、鹤虱为驱蛔虫杀虫常用药。实验表明,使君子中所含的使君子酸钾和吡啶是驱虫的有效物质;川椒的提取物对豚鼠的蛔虫有明显的驱杀作用;鹤虱驱蛔总有效率为85%。因此,本方可用于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无明显继发感染者。
  3.逍遥散加减
  组成与用法:木香、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柴胡、半夏、白术、当归、楝根白皮各6g,党参、生姜各10g,茯苓12g,薄荷、甘草各6g,槟榔20g,白芍10g。清水煎2次,取汁500ml,于疼痛间歇期徐徐饮服,最初1小时饮服200ml,2小时后再顿服余汁。
  功用评述:疏肝理气,安蛔止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既补肝体又和肝用;茯苓、白术调中补脾;生姜温胃和中;少佐薄荷助柴胡疏散条达;再以香附、木香增强疏肝理气;川楝子、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槟榔、楝根白皮驱蛔杀虫。诸药合用,侧重于疏肝行气,意在气机条达则疼痛自止。药理研究证实,槟榔、苦楝根白皮不仅可杀死胆道蛔虫,也可以驱除肠虫。
  4.退蛔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槟榔各15g,乌梅、山楂、川椒、熟附子各6g,细辛、川连、桂枝、吴茱萸各2g,黄柏、陈皮各6g,干姜5g。清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温脏安蛔,清热利胆。本方以治疗蛔厥传统方剂乌梅丸为主,配合清热利胆之茵陈、驱蛔之槟榔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梅丸具有以下四方面作用机制:一是使蛔虫麻痹,失去其附着胆道管壁的能力;二是使肝脏胆汁分泌量增加,冲击失去活力的蛔虫退回十二指肠;三是对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使胆道括约肌弛缓扩张;四是改变胆汁的pH值,使之偏于酸性,蛔虫本身有恶酸好碱的特性,此种改变不利于蛔虫在胆道内生存,蛔虫即通过弛缓扩大的奥狄氏括约肌退出胆道。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虫阻胆道,腑气不通所致,
故治疗***当以安蛔杀虫,疏肝利胆,通腑驱虫为主要指导原则,并视其寒热偏颇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根据蛔虫的特性,以酸、苦、辛立法,配合清热利胆通腑之药,适用于胆道蛔虫病腑气闭实者。方二在安蛔的同时,重用驱蛔杀虫之品,可用于小儿胆道蛔虫病无明显继发感染者。方三侧重于疏肝理气之治,适用于胆道蛔虫病气机郁滞为主的患儿。方四以传统乌梅丸加利胆驱蛔之药,可通用于各型胆道蛔虫病。以上诸方各有异同,临床应用时当灵活掌握,随症加减:①腹胀便秘者,酌加厚朴、莱菔子、玄明粉;②腹痛甚者,加木香、青皮、延胡索;③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淡竹茹;④湿热内蕴者,加黄芩、栀子、茵陈;⑤寒气厥逆者,加附子、桂枝、干姜等。
  【专药选用】
  1.胆蛔冲剂 [《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份:乌梅、川椒、黄芩、木香、陈皮、使君子、蒲黄、槟榔、甘草。
  功用与药理:驱蛔化积,清热理气。本品以酸辛苦寒诸药组合而成,除有抗炎、解痉、利胆等作用外;对乙酰胆碱、组胺和钾离子引起豚鼠离体胆囊和兔胆道括约肌的收缩反应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体外杀蛔虫实验表明,本品对猪蛔虫有一定的麻醉使用,故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
  用量与用法:冲剂,每服20g,每日3次,连服2日。
  2.乌梅冲剂 [《福建省药品标准》(1981年)]
  主要成份:乌梅提取物。
  功用与药理:安蛔止渴,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含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成分,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对蛔虫有兴奋、刺激蛔虫后退作用。猪蛔虫动物实验表明,乌梅煎剂能使大部份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折回从管内退出。
  用量与用法:冲剂,每次10g,每日2次,以开水250ml冲服。
  3.乌梅丸 [《中国药典》(1980年)]
  主要成份: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桂枝、制附子、当归、人参、细辛。
  功用与药理:清上温下,安蛔止痛。药理研究证明乌梅丸有麻醉蛔虫,达到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还可使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对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因此乌梅丸具有解痉止痛止呕,安蛔驱蛔,消炎利胆,控制胆道感染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本品为蜜丸剂。>7岁每次5g,3~7岁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保守治疗 主要是解痉、镇痛、驱虫和预防感染。解痉可用阿托品,诊断明确后也可合用杜冷丁,每日1mg/kg。用冬眠合剂静滴可解除患儿紧张情绪达到镇静止痛效果,有利于蛔虫退出。驱虫药可用肠虫清或噻嘧啶。预防及控制感染可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较大剂量维生素K也有镇痛镇静效果,如K1 20mg/次,静滴,K3 8mg/次,肌注。有人认为食用稀酸液或阿司匹林可增加上消化道酸度,有助于蛔虫退回下消化道,后者更有镇痛作用;也可服硫酸镁等利胆药。
  2.手术治疗 适应症:① 出现严重胆道感染、肝脓肿或胰腺炎并发症的病例;② 腹痛剧烈且频繁发作,用保守疗法无效者;③ 胆道死蛔滞留者。
参 考 文 献
1 李洪民.胆蛔合剂治疗小儿蛔厥证12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4;(4):66.
2 秦亮.梅椒二黄汤治疗小儿胆道虫证65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1990;(2):15.
3 李金声,等.逍遥散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4;9(5):28.
4 刁呈云.退蛔汤治疗蛔厥证20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4;13(3):111.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被激活的胰腺消化酶对器官自身消化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淀粉酶值增高,严重者出现休克等特征。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常由腮腺炎与某些病毒感染、暴饮暴食、胆汁淤积、大量服用激素及腹部钝伤等因素有关。近年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其他介质(如TXA2 、氧自由基、白三烯等)相互作用,也参与了胰腺炎的发病。
【辨病】
  本病以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脾心痛”、“结胸”等范围。病因多为邪热传里,饮食不节,蛔虫内扰等引起。病机关键为湿热蕴郁,阻滞中焦;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以热证、实证为主,多标本俱实。
  【诊断要点】
  1.病前有流行性腮腺炎或胆道疾患、饱食等病史。
  2.起病急,持续性上腹部剧痛,可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发热。腹部压痛,肌紧张,甚或出现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和高度腹胀。
  3.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上升,明显核左移。血清淀粉酶Somogyi法测定≥500u,Winslow法测定>128u,即有诊断意义。尿淀粉酶以Winslow法测定>256u也有诊断意义。若血糖增高,尿糖呈阳性,血钙<1.75mmol/L(7mg/dl)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4.X线腹部平片可见胃泡扩张,腹腔内有渗出及肠郁胀有助于区别排除其他急腹症;B超和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积液或脓肿,对诊断很有价值。
  【专方辨证论治】
  1.鬼针清胰汤
  组成与用法;鬼针草30g,柴胡、枳壳、厚朴、川楝子各12g,郁金9g,木香6g,大黄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4次服。
  功用评述:疏肝理气,清里攻下。方中以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川楝子、木香、厚朴、郁金理气止痛;鬼针草清热解毒;大黄清里攻下。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较强的解热抗菌作用,能降低炎症病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促进炎症病灶吸收。枳壳、厚朴能兴奋平滑肌,有抗菌,促进消化,排除肠内积气的作用。大黄对胰腺分泌的三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有利胆作用,对发炎胰腺的胰管流通,控制感染,缩短疗程均有一定的意义。本方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疗效显著。
  2.通腑清胰汤
  组成与用法;柴胡、枳壳、生大黄、当归、桃仁、延胡索、生蒲黄各8g,金银花15g,连翘10g,龙胆草、赤芍各10g,芒硝5g(冲服),生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通瘀攻下。本病由饮食不节,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致湿、热、食蕴积中焦。方中大黄、芒硝通里攻下,通便泄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以助硝黄通利泻下之功;当归、桃仁、生蒲黄、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银花、连翘、龙胆草清热解毒,以助柴胡、大黄泻热之力。诸药相伍,使脏腑气机得以疏利,瘀血得通,里热之邪得以清泄,故临床疗效满意。吉林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实验证实,本方在疏肝理气基础上重用化瘀通腑组方,具有使平滑肌松弛,胆汁流量增加和抑制细菌繁殖等作用,能疏通发炎胰腺的胰管,促进炎症病灶吸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本方对急性胰腺炎水肿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3.柴胡杖金汤
  组成与用法:柴胡、虎杖各15g,马蹄金15g,黄芩、姜半夏各6g,木香、枳壳各6g~8g,白芍10g~15g,大黄5g~8g,黄连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攻下,调气行滞。本方由清胰汤合清热利湿之虎杖、马蹄金等化裁而成。方中柴胡疏肝理气,白芍缓急柔肝;黄芩、黄连、虎杖、乌蹄金清热利湿;木香、枳壳理气行滞;大黄泻热下行。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还有增加肠襻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等作用。研究还表明大黄、黄芩对大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解除十二指肠乳头及胰腺局部水肿,清洁肠道,减少毒素吸收,改善循环机能,切断恶性循环,故对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热蕴阻中焦,“腑气不通”在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上应采取疏畅气机,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要指导原则。以上三方同中有异,临床上应视其兼症不同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主用疏肝解郁,辅以清里通腑,对本病肝气郁结,热毒内蕴者疗效较佳。方二以通里攻下为主,清热解毒为辅,佐以活血止痛,对本病热毒内积,瘀热内结的患儿尤为适宜。方三以治疗胰腺炎代表方清胰汤为主,侧重清利热湿,适用于本病湿热内盛的证候。由于临床所见并非一成不变,治疗上应灵活掌握,随症加减如下:①呕吐频繁者,酌加淡竹茹、代赭石;②烦热口渴者,加栀子、石膏、青黛;③腹痛较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赤白芍;④伴腹胀者,加鱼腥草、刘寄奴、八月扎;⑤身黄目黄者,加黄柏、金钱草;⑥大便带血者,加紫珠草、槐花等。
  【专药选用】
  1.金胆片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分:龙胆草、金钱草、虎杖、猪胆膏。
  功用与药理:清利湿热,消炎利胆。药理研究证实,本品有抗菌消炎,解痉止痛,利胆通便等作用。金钱草能促进胆道括约肌松弛,增加胆汁分泌,提高胆汁浓度,有利胆作用;虎杖能抑制肠道逆行性细菌感染;龙胆草具有抗菌、消炎、清热等作用。可用于本病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2~3片,每日2~3次。
  3.小柴胡汤口服液 [连云港东风制药厂.卫药准字(1994)Z-31号]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人参、制半夏等。
  功用与药理:和降少阳,扶正祛邪,和胃降逆。本品有抗实验性肝损害,抗炎,解热,抗病原体等作用;能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Ⅰ型变态反应和Ⅳ型变态反应;促进血小板的恢复,进而抑制出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2次,口服。
  3.清开灵注射液 [山西太行制药厂.晋药准字(1996)第053085号]
  主要成分:牛黄、水牛角、黄芩、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化痰通络,芳香开窍,安神镇惊。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多种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镇静抗惊,解热,提高耐缺氧能力,减轻肝损害,并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肌注;或5ml~20ml加入5%GS液中静滴,每日2次。
  【西医药治疗】
  1.内科治疗 早期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及营养平衡。解痉镇痛可用阿托品0.01mg~0.02mg/kg.次,皮下注射,腹痛严重者可给度冷丁或氯丙嗪。应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如抑肽酶1万u~5万u/d,连用7~10日,可减轻休克,防止恶化。防治感染可联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头孢噻肟、甲硝唑;出现休克时,可静滴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东莨菪碱,乃至输血、血浆、白蛋白或血浆代用品。
  2.外科治疗 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加重或伴有休克的重型胰腺炎均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郑葆强.鬼针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67例.中国民间疗法,1997;(5):29
2 聂志伟,等.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四川中医,1992;(3):19
3 王致道等.柴胡杖金汤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9):4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四)[原创]
中药秘方精选2
大医学全书
治肺脓疡(肺痈)秘方(方8首)
方剂学七版教材.doc
【转载】引用 内科中医临床秘方(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