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97. 纵横四海,万里开疆之梦——日本海军“大洋”反潜哨戒机史话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097篇原创文章,作者:电光飞翔

作者简介:电光飞翔,北京人,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星海联盟社成员,作品有【电闪雷鸣—日本海军电光夜间战斗机小传】系列。爱好研究爱知航空机的电光夜间战斗机,曾从原总设计师尾崎纪男那里拿到珍贵的一手资料,目前还在着手整理九九舰爆以及晴岚攻击机的资料。

全文共4171字,配图10幅,阅读需要13分钟,2023年9月14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电光飞翔”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本文曾于知乎-舰载机的整备间专栏发表,经译者电光飞翔授权在本号重发,内容略有删改。
1945年,正值太平洋战争最后的阶段。不提曾经繁荣的南洋航路还是昭南本土航路,就连在日本近海航行都受到了来自盟军潜艇的严重威胁。小到各色商船,大到七万两千吨的信浓,全部都命丧于美国潜艇之手。在这千钧一发,连Q1W“东海”反潜哨戒机都无法招架的时刻,一架颇具现代感,融合了四式重爆“飞龙”和一式陆攻的新型哨戒机,出现在了三菱公司的绘图板上。

东海陨落

1944年,日本海军就意识到了航空反潜哨戒的重要性和急切性。因此大量的飞机被加装了反潜哨戒的雷达,来往于美国潜艇经常出现的海域。为了更加强化航空反潜能力,日本海军还委托九州航空机研发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反潜哨戒机之一的Q1W“东海”反潜哨戒机。

图1. 画作:九州航空机研制的Q1W“东海”反潜哨戒机,海面上显然是一艘盟军的潜艇

可是,“东海”自从服役开始就问题多多,不论是KMX技术的不成熟,还是糟糕的引擎带来的速度,电量的问题,导致东海自服役开始就损失不断且根本没有任何战果。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海军不得不下令紧急研发一型新型反潜哨戒机以弥补东海带来的短板。这就是后来的十九试陆上哨戒机项目的伊始。

日出东山

让我们把目光拨回到1944年。
昭和19年夏,日本海军的前线部队损失惨重,商船航线也愈发危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本土各种资源的短缺,这其中就自然包括了对于飞行器来说至关重要的杜拉铝。日本海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下令效仿英国德哈维兰“蚊”式多用途战机开发各种现有的飞机木质化的型号,而一式陆攻赫然在列。海军对一式陆攻木质化的要求如下:
  1. 同时可以进行对潜哨戒和运输。
  2. 可以在夜间执行任务,并且要求装配,生产简单化。
  3. 装备两台三菱火星二五型引擎。
  4. 巡航速度要求在2000米高度飞314km/h,巡航距离在2000海里以上,起降距离要在600米。
  5. 武装要求13毫米机枪两挺,20毫米机炮一门,3发250kg炸弹。还要装备450公斤的电波装备。
  6. 要延续一式陆攻的各种装备
  7. 1945年底开始量产。
海军给此机命名为十九试陆上攻击机“东山”,乍一看就是一式陆攻完全木质化的产物,可以算作一式陆攻的子型号。项目被交给了设计过一式陆攻和四式重爆“飞龙”的本庄季郎技师。

图2. 曾经在马来亚海战大放异彩的一式陆攻,将其全盘木质化后即为“东山”陆上攻击机

群山伴洋

可问题随之而来,在昭和19年的这个年代,美国海军的战斗机早就不是开展初期的F2A“水牛”和F4F“野猫”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战机陆续出现在太平洋战场上。慢慢的,就连一式陆攻本身都开始陆续被调离前线执行后方的反潜任务而将前线的雷击任务交给新来的“银河”。
这样下去,开发新式陆攻之事马上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于是在1945年初,在“东山”还没有开始设计的时候计划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十九试陆上哨戒机“大洋”。

图3. 曾经驰骋大洋的一式陆上攻击机随着美军大量新型战斗机的入役和新型陆爆银河的投入而慢慢退居二线。至此“东山”项目也变得毫无意义

“大洋”的设计相比“东山”变更了很多。并从项目伊始至终战陆续进行了五次会议,其会议内容如下(数据来源自三菱内部海军航空关系资料,防卫研究所藏):

第一次会议(昭和20年1月16日)

由于一式陆攻直接木质化会导致重量过大难以起飞,于是众人决定在一式陆攻的基础上设计全新的木质化夜间哨戒,运输为一体的,组装简单的双发哨戒机。

第二次会议(昭和20年2月1日)

三菱侧根据第一次会议的指示给官方拿出了两种方案,发动机都用三菱制的MK9A新型发动机。

  1. 轻武装哨戒机X3a

  2. 同上机体输送机X3b

  3. 重武装哨戒机X4a

  4. 同上机体输送机X4b。

然而提交的内容和官方意向发生了冲突:

  1. 就像预计的一样,依然是直接将一式陆攻木质化作为哨戒机和运输机。

  2. 官方不采用全新的机体设计,因为一式陆攻直接木质化可以于昭和20年下半年进行量产。

  3. 发动机用火星二五型,只有在起飞困难的时候才会采用MK9A。

  4. 使以下成为可能:

a. 无防护

b. 携带1吨炸弹和防弹油箱时2000海里

c. 携带三式空一号探测器

e. 携带二式13毫米机枪三挺(上方和前方)

f. 携带九九式1号机炮三门(前下方)

g. 25番炸弹四枚或者6番炸弹12枚

h. 要有夜间作战的能力。

第三次会议(昭和20年2月9日)

根据上述内容,三菱需要重新设计机体使其尽可能地轻量化,小型化,虽然如此但是火星二五型乙的发动机马力依然不够。这种级别的飞机哪怕变成1500马力的老式飞机,就算尽快量产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功。如果不装备MK9A发动机那么性能会变得非常差且火星二五型乙引擎根本就没办法满足起飞容易这个要求。根据以上情况,第三次会议检讨出了两种方案:

  1. 代号X5,发动机选用MK9A,主翼面积62.6平方米,满载重量16.4吨。

  2. 代号X6,发动机同上,主翼面积同上,满载重量减少至14.7吨。

可是航空本部依然固执己见针锋相对,但是提出了以下更加合理的要求:

  1. 发动机必须为火星二五型乙

  2. 滑跑距离必须控制在600米

  3. 航行距离2000海里以上(困难时可以将防弹减少至2/3)

  4. 不再要求最高速

  5. 13毫米机枪减少至两挺,20毫米机炮减少至一门,25番炸弹减少至3枚,各种电子仪器要求450kg

  6. 6人机组

  7. 强度要求能应对海面突风

  8. 装备依然要沿用一式陆攻。

第四次会议(昭和20年,日期不明)

根据第三次会议的指示不得不考虑火星二五型乙的方案,不过会议也酌情考虑了MK9A的实装可能性并将两者合二为一讨论。共制定三种方案:

1.代号X7,发动机选用MK9A,主翼面积62.5平方米

2.代号X8,发动机选用火星二五型乙但是可以很容易换装MK9A,主翼面积62.5平方米(主翼强度可以承受MK9A)

3.代号X9,发动机选用火星二五型乙且不可换装MK9A,主翼面积同上。

以上三种计划会根据MK9A研发的情况而进行选择。由于火星二五型乙的马力实在是不足,三菱不得不将载弹量从1吨改为750公斤。可是出席本次会议的射击关系兼侦察关系海航本部要员却额外提出了一大堆新的要求导致设计越来越难,而本机的马力荷重却不减反增。因此三菱决定把机体重量控制在15吨以下。

图4. 三菱Q2M1“大洋”洋上哨戒机模型

第五次会议(昭和20年2月21日)

三菱又拿出了三个方案

  1. X10,和X7同一个方案

  2. X11,和X8同一个方案

  3. X12,和X9同一个方案

X11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换装MK9A的情况,机体强度和机翼强度都可以临时进行改造。但X12的设计之初就与火星二五型乙高度捆绑且无法更换任何发动机。经过考虑后本会议决定把选择发动机的活扔给航空本部去干。

本会议最终提出了试制大洋的请求书,其要求如下:

  1. 发动机就选用火星二五型乙而不考虑MK9A也就是X12案(三菱:我谢谢你,航空本部)

  2. 射击武器在X12案和一式陆攻一一型两者之间通过木制模型审查决定

  3. 生成使用24V电源(且得到批准)但到最后还是用了12V

根据预案,三菱将以最快速度准备计划说明书(虽然这个计划说明书现在不知道在哪里)。

至于上方机枪则因为X12案的视野不佳而改为了一式陆攻的形式。

图5. 带有上方机枪的设计版本

试制大洋计划审查(昭和20年6月7日)

决定事项概要:

  1. 针对材料问题的现状尽快推进设计

  2. 由于飞机内部空间狭窄,前部包括装备的外形应该进行木制审查

  3. 计划上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a. 考虑到了木制飞机的特点而不采用主翼分割而减轻自重。对此工程部提出此方案对于地下工厂的生产而言难度极大。

b. 起飞操纵性要提升

c. 电子设备的安装方法

d. 燃料残量要减少

e. 襟翼的操作方式要简单化以减轻重量。

4. 对于本机来说,减速比为0.625的火星二五型乙不如减速比为0.5的火星二五型甲

5. 要选择适当的螺旋桨

图6. 根据留存资料绘制的“大洋”哨戒机完成想象图

试制大洋第二次木制审查(昭和20年7月1日,战败前夕)

对机身前部进行了木制审查,除了少许需要修改的地方以外没有问题。

试制大洋第三次木制审查(昭和20年8月12日至14日,临近战败)

电子设备相关的木制审查,虽然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移到实机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根据本次木制审查尽快进行图纸绘制却于8月15日终战(也就是说,战败的前一天三菱都没有放弃大洋的设计)

在战败时大洋的进展如下:

空气动力学设计完成

第二次木制风洞试验完成

负荷计算完成

主要部分构造计划推进中

装备关系推进中

刚刚准备绘制图纸。

至此大洋项目终结。

图7. 以上是本文章翻译自的原文,为三菱战后编写的海军航空关系内部资料大全(防卫研究所藏)图8. 三菱公司最终决定的试制大洋三视图

试制大洋性能一览

全长:18.75米

全宽:25米

全高:4.75米

翼面负荷:218kg/m^2

主翼面积:62.5m^2

辅助翼:1.64m^2X2

襟翼:4.7m^2X2

水平安定板/升降舵:17.5m^2X

垂直安定版/方向舵:5.775m^2

重量:满载13.6吨,自重8.85吨,搭载量4.75吨。

发动机:火星二五型乙X2,起飞马力1840hp,第一速马力1600hp,第二速马力1450hp

最高速度:265节于4500米

航程:1340海里(170节2000米高度)

爬升率:2000米五分33秒

图9. 试制大洋性能一览

最后的大洋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一次三菱和海军的终极大战。本身携带MK9A引擎的大洋计划天衣无缝且性能优异,奈何海军航空本部不仅提出了大量困难的指标并非常固执的坚持使用火星二五型乙并且甚至不愿意留给三菱机会换装MK9A。说实话如果这些人可以少花些时间在这些没有用的前后掰扯上而把时间用在更宝贵的飞行器设计上,那么到了终战时至少能有一架样机被推出工厂。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而我们可能也就只能在图纸上一睹这日本海军有史以来设计最前卫,电子设备最多的四海守护神Q2M“大洋”了吧

图10. 日本海军计划用于本土防卫的“决号”作战试作机,包括川西造J6K“阵风”陆上高速拦截机(计划用于对付B-29高空重型轰炸机)、爱知造S1A“电光”夜间战斗机、三菱造Q2M“大洋”洋上哨戒机、中岛造J5N“天雷”双座重型战斗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二)
烈风试作机、量产机整理(修订版 Ver. 1.1)
《一战全史》11 走向大洋——崛起中的德国海军
昭和九年(1934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纪念铜章
《啊,海军》:昭和男儿最后的疯狂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日本
30毫米炮弹规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