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62】古诗词对应课本分类系列专题训练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后面各套要求同此。

【训练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要求回答诗人是怎样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的,答题时注意答出诗歌哪些地方写景,哪些地方抒情,什么景物,什么情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注意根据诗中“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分析出“韶华易逝”;根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析出“漂泊之感”;此外,一生多灾多病之“凄苦”,独自一人登高之“孤独”;时局艰难之“忧虑”;两鬓如霜之“功业难酬之困”;因病戒酒之“艰难”等悲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训练2】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3.“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3.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 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只求早点结束,所以追问“何时了”。
4.词人用春水比喻愁绪, 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解析】
3.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4.这是一道手法(技巧)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是结尾句,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训练3】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情缘起,“柳”字暗点特定场景,言简意赅。
B.颔联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点出了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呼应。
C.颈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D.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
6.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5.D(前两联与后两联的意思刚好说反了。)
6.①含意: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②简析:以反问的方式收束,既表达诗人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也借此表达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解析】解答炼句题,一般先答出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尾联的“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表达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以及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先练后评(一)

【训练1】
水调歌头
(南宋)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抗金志士。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既实写景物,又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乐景衬哀情,以此反衬愁怀。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从词中来看,化用陶诗,只为寄寓词人的田园之思。)
2.①整首词塑造了一个深受羁旅漂泊之苦【飘零孤寂】、心怀故国【眷恋故国、忠贞爱国等也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也可】、想要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形象。②上片的“离愁”“征鸿”写故国之思,沦陷之痛,和下片的“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共同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山河的深沉爱国词人形象。③下片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④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句,写出其深受流离之苦;“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写出其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做个高洁隐士,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
【点睛】
1、对形象特点的术语概括要准确、到位。比如,只答“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则未免空泛,要明确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具体总结出来才行,比如是“漂泊孤寂之愁”,“有志不得伸之愁”等。笼统答“忧愁”是不能得分的。
2、要学会从上下片或选择不同的词句来概括出不同的形象特点,这是答题角度;注意养成分条答题的习惯,但分条不能交叉重叠。
3、不要忽视了注释的利用,如注释说词人是“南宋抗金志士”,这个很重要。
【训练2】
旅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这首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4.清代章燮评价本诗尾联:“以幽闲之意结之,益见旅人跋涉之苦。”你赞同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3.颔联写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 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视听结合,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4.赞同。尾联用乐景反衬哀情,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如答不赞同,也需讲清理由且能自圆其说)
【解析】
3.本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之意境类题目,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一般是: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幽冷、清幽、宁静、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 、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④分析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4.尾联以景结情,以设想之词,勾勒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融情于景,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也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训练3】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①远,小楼吹彻②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①鸡塞:亦作鸡禄山。这里泛指边塞。②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5.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7.下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中的“恨”有哪些?试结合全词概括。
【答案】
5.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的荷塘秋残图。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写出了词人眼中的一片萧瑟。(大意对即可)
6.(1)虚实结合,寄托深远。(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写,共同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7.“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解析】
5.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香”点其“味”,“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实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6.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可谓“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词人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哪些。详情可参考备课组下发的资料。
7.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具体“恨”,需结合上下文来领会并概括。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点睛】(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训练4】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9.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8. B ( “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8.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错误多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等,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对照相应诗句仔细辨析。
9.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或清新,或古朴;或诗绚丽多彩,或质朴无华;或明朗,或含蓄;或平易近人,或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诗人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先练后评(二)

【训练1】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②。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③,吟断不相关。
【注释】①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②“向来”二句: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往时万里物,今在篱落间。”此用其句式。一窗间,指画幅不大。③“此中”句:化用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句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 C (“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 ① 含意: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② 评价: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略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 《关山密雪图》 《秋山萧寺图》传世。
【训练2】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3.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
3.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4.①孤独之情。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无不写出其孤独之感。②漂泊之苦。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等,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③思归(怀乡)之心。一“尽”一“赊”,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仍”一“寒”,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解析】
3.题干问的是“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技巧所涵盖的范畴,然后再分析颔联中的技巧,最后按照“点明技巧、分析技巧、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的步骤答题。“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两句是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前一句“雪声”以声衬寂,是人物醒时的实景,后一句是诗人梦中情境,是虚景。
4.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句中的“寒梦不离家”,表达了思乡之情。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训练3】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①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
5.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
5.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及它们的不舍,来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借拟人手法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
5.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又主要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拟人或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6.先对“系”“啼”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这两个字写出物象的特征和对主人的情感。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训练4】
卜算子·孤雁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之“冷”。
C.“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从雁的角度入手,突出雁的孤独。
D.“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8.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
7.D(“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错误,此指词人“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8.主旨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借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表现出自己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苏词最后一句则借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
手法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全部采用正面描写表现主旨。苏词最后一句除采用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以景结情表现主旨。
【解析】
7.鉴赏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阐明语表义,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对于意象的把握,重点理解“霜”的意蕴。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具有表示秋日、清晨、重阳、岁月的时间特征,也有表示北方边塞的空间特征。霜意象既可以表示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又可以象喻品行的高洁。霜意象还经常出现在描写旅途艰辛的游子诗中,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联系全诗代表品格的高洁。
8.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根据知人论世、 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暗示信息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苏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

先练后评(三)

【训练1】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②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公元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 最终被朝廷平定。②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诗人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充满悲凉。
B.颔联上句“生白发”表明时间的漫长。律诗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C.颈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为虚写。“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
D.尾联写寒禽、衰草都将伴着友人的“愁颜”,抒发友人的离愁,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2.《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此诗“悲调自饶神韵,不必深远”。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缩小范围。尾联不仅抒发了友人的离愁,还抒发了“我”的离愁。)
2.①战后离乱之悲。首联言世乱,表明送别时间;颈联和尾联的“残垒”“寒禽”“衰草”无一不体现战后荒凉的景色。②对友人的不舍别情。作者送友人回乡,借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一个“独”字,表明友人的孤独,同时也 暗指友人离开后自己的孤独;尾联的“愁”,是友人之愁也是自己之愁,借友人表 达自己的孤独以及思乡之情。④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颔联作者言自己已“生白发”,又说若是回到故乡只有“青山” 如故,深切体现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若有其他答案如厌战、人生多舛的感慨等亦可酌情考虑。)
【点睛】赠友送别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①题材特征: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②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送别,有市井朋友送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③情感:a.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b.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c.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d.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心志;e.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④常用技法: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c.以乐景衬哀情(反衬);d.想象。
【训练2】
山寺夜起
清·江湜(shí)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3.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3. ①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缈、流动的特点。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③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突出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④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4. ①惜夜景之静美。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②思乡怀亲之孤愁。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是以“不眠”。
【解析】
3.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4.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训练3】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5.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作答。(2分)
6.下片塑造了曾使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案】
5.刚与朋友相见又要分别的伤感和依依不舍。“记得”写出相见美好。“堪惊”“双鬓已星星”写出别后的伤感寂寥。“谁知”“还与”相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感情绪。
6.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形象。他不顾边塞艰苦,担心皇帝下诏征调,命令他回家,渴望建功立业。作者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解析】
5.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时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 “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6.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在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训练4】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词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归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归》:“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引用。
D.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
E.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的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伤别情怀。
8.“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几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内涵并对向词的情感加以鉴赏。
【答案】
7.C E(C“引用”不对,应为用典,此处为化用;E“意在抒发伤春伤别情怀”不妥,应为抒发故国之思)
8.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向词起句写春光消逝景象是为体现词人心间的“故园目断伤心切”。“故园”虽可做“家乡”解,但这里指失去的故土。诗人登高遥望故国,悲伤之情溢于言表,直抒胸臆。而后词人笔锋一转,不言情而转写景,以景结情,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词人悠远的悲伤和满腹的惆怅。
【解析】
7.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抒情方式,C项考核手法,DE考核词语的含义,其中C项,应为化用,E项,作者吟咏节序变化,并非仅为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而是一种故国之思。故选CE。
8.这是一道诗歌的对比阅读的题目,对比的对象是诗歌的情感,首先根据课本的内容答出,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然后结合本词中的“故园”“更近乾龙节”和注释中的“靖康之变”可知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文章转载自:语文试题与作文

【340】高中语文资料集锦(一)

【418】高中语文资料集锦(二)

【560】高中语文资料集锦(三)

【700】高中语文资料集锦(四)

【800】高中语文资料集锦(五)

【900】高中语文资料集锦(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把准诗的“情”脉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汇编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
2019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诗歌赏析题及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