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十二时辰之后,他成了国际现货交易之王!

前篇《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发生了什么?》中提到元载后来娶了王韫秀,最后还当上了大唐宰相。因为篇幅原因没展开细说,今天为元载开一篇专刊,说说他那些前元古人后无来者,被载入史册却少有人知晓的“成就”。

在马亲王的原著中,元载属于不起眼但却异常关键的角色。此人在原著中戏份一般,但每次出场都表现出了极致的利己主义和一心攀高的性格特点,此人没有正邪之分,只有绝对的利益,剧中人物对此人也不太在意。

元载对财富和权力很是热切,但又能隐忍克制,非常有城府。他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善于抓住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人生转机。

剧作中对于元载的刻画,与史书记载是高度契合的。不过因为他是配角,所以被忽略了很多的背景。

剧中元载设计了一系列“危机”,最后让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韫秀对他生出情愫,终于抱得美人归,从而攀上了高枝。

真实历史上,元载与王韫秀就是夫妻,但是他们成亲的时间应该在剧作故事之前。

元载生于713年,天宝元年(742年)29岁时中了进士,十二时辰剧情发生时他31岁。史书没有记载王韫秀的具体生年,只知道她下嫁元载时,元载还未考取功名,因此他们成亲大约是在开元末年这段时间。

公元777年,元家满门抄斩时,王韫秀曾说过自己是“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以她出嫁时20岁这个细节推算,她大约是720年前后出生,大约比元载小七、八岁。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王韫秀的父亲王忠嗣生于706年,比王韫秀大14岁,王韫秀如果是王家十二娘子的话,那么就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王韫秀可能并不是王忠嗣的亲生女儿,只是养女。

但就算是养女,那也是节度使家的女儿。

何况,王忠嗣可不是一般的节度使。

王忠嗣的父亲是执掌太子右卫率的王海宾。

公元710年,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消灭了韦后势力,拥护他父亲相王李旦登上皇位,是为睿宗皇帝,李隆基自己被封太子。

三年后,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

同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消灭了太平公主一党,改年号“开元”。

在这期间,太子右卫率作为东宫六率的中坚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王海宾是标准的太子党、从龙之臣。后被封为丰安军节度使、太谷县开国男。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进犯陇右,王海宾战死。玄宗很是怜惜,又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 当时王忠嗣还叫王训,才九岁,入宫拜见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安慰他说:“这相当于霍去病的遗孤啊,等到年壮而拜为将。”并赐名“忠嗣”,当“假子(干儿子)”收养在宫中。李泌的好基友李亨为忠王时,玄宗就让他多与王忠嗣交往。

王忠嗣也没有辜负唐玄宗的栽培,后来威震边疆横扫突厥、吐谷浑,,成为中唐一代名将。“夜带刀”的哥舒翰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王忠嗣最厉害的时候,一个人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佩带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


影视剧中王忠嗣造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节度使这个官职。

唐朝的重要边区守将,一般都称为都督或者总管。对于这些官员,皇帝都要赐予旌节,以表示可以便宜行事的意思。改称作节度使,还是李隆基的发明。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记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薛仁贵长子)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之所以会有节度使,是因为以租庸调法和均田制为基础的唐代田亩制度的崩溃,导致边区的税收一直没法供应到京城;而逐渐开始扩张的唐代军事,在信息不畅的条件下,也无法再完全听从中央的号召,因此,节度使应运而生。

唐玄宗时期,一口气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这些节度使,权力极大,辖区内政治经济军事一把抓。唐代之后再也没有设立过权势如此之大的地方官员,如果硬要与现在比的话,也只能是台湾地区行政长官了。

正因为节度使的权力极大,所以任命的基本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比如王忠嗣、哥舒翰等,都是当代名将。包括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也是王忠嗣之后,李隆基最信任的“假子”。但就是安禄山最后也只是获封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地盘和军队数量都比不上王忠嗣。

所以后世人评中唐史,多云唐玄宗信李林甫谗言免王忠嗣,始有安史之乱。

相较王韫秀的名将父亲 ,元载连生父是谁都不清楚。

关于元载的生父,《新唐书》与《旧唐书》记载不同。《旧唐书》记载,元载生父不详,随母改嫁元氏。《新唐书》记载,元载父亲原姓景,为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改随主姓。两书都肯定元载其实并不姓元。

从元载与王韫秀成亲之后还要寄宿在岳家的情况看,说其家境贫寒都是客气的。

照常理,军方头号人物的女儿,虽然有可能只是养女,也不可能嫁给寒门出身又没有功名的元载。这相当于军委副席兼四大战区司令长官的闺女,嫁给了一个还在考公务员的寒门子弟。

更何况,元载年纪只比王忠嗣小7岁。

其中细节颇为让人费解。

想来,要么是元载确实有过人之处,入了王忠嗣的法眼。

要么,只能相信这就是爱情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身份天差地别的二人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家境贫寒,婚后不得不住在岳父家里,因此饱受王韫秀妻族的歧视嘲笑。元载愤而作诗《别妻王韫秀》,要进京赶考博取功名。王韫秀也回诗一首《同夫游秦》,表明自己的决心,那怕再苦也要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面对。

元载在王韫秀的鼓励下,在天宝初年考中制科进士,后历任县尉、大理司直(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时间)、部员外郎、州刺史,户部侍郎。

762年,唐代宗李豫(李亨之子)即位,元载认大太监李辅国做干爹,终于坐上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代宰相称谓)的宝座。后来他又协助唐代宗铲除李辅国,得封颍川郡公。

770年,在登上宰相之位8年后,元载又配合皇帝铲除了大太监鱼朝恩,由此深得皇帝宠信。成为了一人之万,万人之上的实权宰相。

此时的元载志得意满,开始专营私产、贪污受贿、大兴土木,并且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排除异己。

他排挤的是谁呢?

正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李泌。

在拯救了长安城二十多年后,已经遁世隐居的李泌终于被唐代宗招回了朝廷,封为翰林学士,总算正式进入宰相后备人选。

彼时,曾经的白衣少年已是年逾半百的大叔。

李泌入朝之后没多久,便被元载一手漂亮的捧杀,给挤出了朝廷中枢。

不过元载还是低估了唐代宗李豫对李泌的感情。虽然消灭了潜在的竞争对手,但也因此引起了老板对他的厌恶。

公元777年,对他忍无可忍的唐代宗终于下令将元载全家坐罪赐死。 

一代凤凰男就此谢幕!

元载一生都热衷于建房盖屋,他的屋宅占了长安的大宁、安仁、长寿三坊,要知道当时的长安城一共只有108坊,元载一家就占了三十六分之一,规模大抵相当于现在北京的西单到西直门的面积。

元家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他在东都洛阳还专门营建一座园林式私宅,充公之后被改成一座皇家花园。

所以仅不动产这一项资产,元载已经远超大部分贪官了。

但真正成就元载在官员贪腐史与商业史上地位的,是他热衷囤积的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胡椒“。

很多现代人不喜欢胡椒的味道,这是因为现代文明进步商业发达,人们对于味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对各种味道都习以为常。

但是在古代,人们追求味觉刺激的成本是很高的。

在古代胡椒的珍贵程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在汉唐两代,因为胡椒贵重,只有皇家才会不计成本地使用。汉代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就叫作”椒房“,也叫”椒室“,以胡椒和泥涂墙壁壁,使宫殿内有温暖的芳香,并象徵多子。

《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明确说只有皇后的宫殿才配使用胡椒涂墙。

汉末魏晋礼乐崩坏,豪门贵族也偷偷地用胡椒涂墙。这在当时被看做骄奢淫逸的不良行为。《三国志》中就有相关记载。

唐代”椒房“的概念被扩大为后妃住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说:“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唐书》也记载:“见本朝长安大内,六宫嫔御,殆及万人,椒房兰室,无不充牣。”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曾记载,天宝年间有波斯商人想托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办事,向杨国忠进献了十斤胡椒,杨国忠很利索地便把事情给办了。以杨国忠皇帝大舅子的身份,世界第一大国宰相的权势,却肯为了十斤胡椒帮胡人办事,可见胡椒的贵重。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官员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只会青睐当下的稀缺贵重的商品。就像八十年代的贪官喜欢囤积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宋代以前的贪官特别喜欢囤积胡椒。

那么,问题来了。

问题一:汉唐时期的胡椒为什么这么贵重呢?

很简单,物以稀为贵。

因胡椒的原产地在东南亚,印度是胡椒主产地。大约在汉朝时期,胡椒开始传入中国。

那时候,交通不便,海运未兴,波斯商人从印度进口胡椒后,得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运输成本极为昂贵。胡椒运抵长安后,还得批发到各地经销商和零售商,几经转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高昂运费加上中间商赚差价,胡椒身价自然扶摇直上。

所以,胡椒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又因为胡椒重量轻便于保存,所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大宗贵重商品交易品种。

问题二:元大人究竟囤积了多少胡椒呢?

根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在抄元家时,元家所居的大宁、安仁二坊,以及他祖庙的长寿坊,抄出来的珍贵物品,堆积如山,搜出来的金银财宝满坑满谷。唐代宗李豫兴奋不已,派出一拨一拨太监,来回传递消息。要不是念及天子身份,他都恨不能亲临现场检阅这次丰收。

当听到从元家起出来的赃物之中,有八百石胡椒,摆满了大理寺(当时的最高法院)的大院子时,李豫终于坐不住了,急忙摆驾亲临现场指挥。

问题三:八百石胡椒究竟是什么概念呢?

唐代一石的重量为79320克,八百石胡椒,总重应为63456000克,也就是63456公斤,将近64吨,三个集装箱都装不完。

问题四:这些胡椒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是什么概念呢?

当今沃尔玛、家乐福这样全球杂货供应商,一个会计年度里的胡椒采购量,也未必有64吨这么多。

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元载囤货的数量大抵是当时全世界二十年左右的胡椒总产量。大约是当时国际贸易流通到中国的五十年的胡椒总交易量。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宗年间的胡椒价格连年攀升,最后突破了历史最高位。

这幕后推手就是元载元大人。

所以,在当时世界,国际贸易领域的胡椒商品交易,元载就是最大的庄家,也是唯一的霸盘庄家。

当时胡椒消费与交易主力群体是各国皇室贵族,假设当时世界各国(算上各地的诸侯城邦、原始部落)的皇室贵族有一百万,这些胡椒足够他们敞开吃一辈子。

也就是说,只要元大人高兴,能将胡椒从全球贵重商品瞬间降级为一般商品,并可以保持半个世纪以上(算上此后每年的产量),从而打破印度人对胡椒贸易的垄断,甚至从此改变”黑色黄金“在人类文明商业史的地位。

最后,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些胡椒值多少钱呢?

按照史料记载,唐代宗时期胡椒价格最高时一两可抵三十两黄金,当时黄金与白银的平均比价大约为1:10左右。

也就是说1两胡椒价格大概等于300两白银。

63456公斤胡椒,就是126912斤,就是1269120两。

1269120两胡椒就是380736000两白银,也就是3.8亿两银子。

我们可以用各朝代大米的价格来衡量一下这些银子的购买力。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粮食平均价格为一斗米5文钱,唐代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为79.32公斤,也就是一两银子可以买1586公斤,也就是3172斤米,按照现今一斤米2元的价格计算,唐代1两银子的购买力约等于今天6344元人民币。

380736000两 X 6344元单位购买力 =2415389184000元人民币 

数了五遍,确定没数错,就是24153.89亿人民币,折合美金3450.55亿。这比2019年初世界首富前三甲贝佐斯1349亿、盖茨957亿、巴菲特825亿,加起来还要多(企业家果然是什么时候都干不过贪官啊!

大家现在能理解唐代宗听说元载家抄出八百石胡椒为什么那么激动了吧?

这笔钱大约等于唐代宗二十年的财政收入。

作为一个被爷爷败光家业的穷皇帝,怎么激动也不为过吧?

李豫没有带着三宫六院一起去现场参观,已经表现的很淡定了。

所以,元载仅这一笔资产就价值2.4万亿人民币,应该能够稳坐史上第一贪官的宝座吧?

要知道后世的和珅和大人的财产折现银虽然有8亿两。但是清朝的一两银子只能买到750斤大米,彼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人民币(所以,和大人输给了通货膨胀)。和大人的财产大约为12000亿人民币,按照当前的汇率,大约是1700亿美金,也仅相当于元载时期的400石胡椒的价值。

再说当今世界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华尔街那些操纵世界石油、黄金、白银之类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大庄家,操盘规模几十亿、过百亿美金的就被称为金融大鳄。

元载大人仅胡椒这种单一商品就囤了3450亿美金的货,完全实现了霸盘,并将价格推高到人类历史上的最高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国际现货交易之王”吧!

最后还要聊聊元载与王韫秀这对CP。

王韫秀与元载是历史上著名的相濡以沫患难夫妻。

前面分析过两人因为身世差距之大,所以结合令人匪夷。

但要说是剧情里描述的那样,王韫秀是被元载套路了,倒也不见得。

王韫秀作为唐代著名的名媛诗人,共有《同夫游秦》、《夫入相寄姨妹》、《喻夫阻客》三首绝句传世。

这三首诗都与元载有关,分别作于元载青年、中年、晚年之时,内容完整地概括了元载这位历史上著名凤凰男的一生境遇演变。

其中《同夫游秦》写在开元末年、天宝初年,是与元载《别妻王韫秀》的唱和。讲述了夫妇二人面临的窘迫之境,却没有元载诗中的自怨自怜,还喝斥丈夫,别作小女儿家的泪别,并表明心迹与丈夫一同远游,颇有患难夫妻的感觉。整首诗没有一般女诗人的闺怨情节,反而衬托了王韫秀的“男儿”胸怀。

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曰:“作丈夫语。”并在此诗后批注“载愧此妇”。

毛泽东就非常喜欢这首诗,曾多次亲自手书此诗。对诗中王韫秀透露出来的患难夫妻的深情和丈夫气概很是赞赏。

《夫入相寄姨妹》是元载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王韫秀寄给姨妹的,是对当年嘲笑自己夫妇穷困的回应。诗中写元载贵为宰相,但她自己并没忘记本心。并回忆以前自己出嫁时因为嫁了个穷丈夫被姨妹们嘲笑,如今自己夫妇俩发达了,这些势利小人却前倨后恭。这首诗充分表达了王韫秀的爱憎分明的个人性格。

元载在当上宰相之后,渐渐的荒废政事,开始沉溺于酒色当中。王韫秀看到这种状况非常担心,于是写下《喻夫阻客》诗提醒自己的丈夫,希望他警醒以得善终。通过“公孙开阁”的典故,告诫丈夫这种富贵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要居安思危,把精力用在正途上面。这首诗展现了王韫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诗中用典贴切,在表达上又相对委婉,展现了王韫秀才女的史学功底,历来为后代文人赞赏,后世文人皆赞扬王韫秀能力在其丈夫元载之上。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王氏名下注:载为相后愧对此妇人,浮云不长,王氏有见识 。

可惜,元载最后还是辜负了王韫秀,身位居高位的他已经听不进王韫秀劝阻,继续沉湎于酒色之中。

长安十二时辰发生33年之后,元载被抄家灭门。

《唐律》规定犯人妻女不被斩,只需入宫中做粗活。因王韫秀颇为才名,被准许入宫管理文书,但王韫秀不愿意再苟活偷生,言道:“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她坚持不屈违抗皇命,于是被京兆尹笞杖刑罚活活打死。

后代文人提及元载时,皆谓载虽死不足惜,但韫秀陪死却是可惜。

这也许就是马亲王他们皆对王韫秀抱以同情的原因。

但实际上新、旧唐书的《元载传》中,对王韫秀的评价都是“凶狠暴戾”四字,其中《新唐书.元载传》中评价“王氏 , 河西节度使忠嗣女,悍骄戾沓。”;《旧唐书.元载传》中更加上了一条“王氏,开元中河西节度使忠嗣之女也,素以凶戾闻,恣其子伯和等为虐。”,直接指责王韫秀,不光以凶狠暴戾闻名,还放纵她的孩子虐害一方。

就像前篇解读的李白杜甫高适对待友情的各种纠结,

这个世界上的诗人都是复杂的,

比诗人更复杂的是女诗人,

比女诗人还复杂的是有背景的大龄女诗人。

所以,也许元载才是被掌控人生的那一个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穷小子到宰相:《长安十二时辰》元载的贪腐人生路
元载:莫欺少年穷,贵后欺负人
依附权宦?揣摩上意?《长安十二时辰》元载原型为何能当16年宰相
王韫秀:元载落魄时嫁他为妻,元载官至宰相犯法抄家,陪他赴死!
唐代宗年间,宰相元载因贪污数额太大被处死...
王韫秀的历史原型,与元载相濡以沫数十载,被朝廷灭门时不屈而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