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
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丧失本心。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表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表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进行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的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三、板书设计:
)
四、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进行反复的诵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2.注重对文本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对古代议论文的认知。
3.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不足之处
本文内容对学生而言略显深奥,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文章内涵体会不深。
9.《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B.蹴(cù)  苟得(gǒu)  不屑(xiè)
C.弗(fú)  勿丧(sàng)  有所不辟(pì)
D.礼义(yì)  万钟(zhōng)  得我与(d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C.故患有所不辟也(忧虑,担忧)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3.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贤者能勿丧耳
D.故患有所不辟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6.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7.人生经常要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下面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
”,从“
”从“
”。“
”即“祥”;“
”,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合乎正义。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来源:学|科|网]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含义。(3分)
(1)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        (3)是亦不可以已乎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来源:学*科*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分)
11.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3分)
12.文章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分)
[来源:Zxxk.Com]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0分)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源:Z&xx&k.Com]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 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峻:苛刻。③斯:这种地步。④无以:没什么用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可爱者甚蕃[来源:学_科_网]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斯是陋室
C.行道之人弗受  伐竹取道
D.故不为苟得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5.【甲】文中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式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6.结合【乙】文的内容,用【甲】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3分)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 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吏部尚书,封鲁郡公。谥号“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7.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2分)
(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2分)
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D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7.(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8.(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合乎正义。
(2)(示例)洁身自好,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3)(示例)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
9.(1)丧失   (2)踩踏   (3)停止
10.(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表现了孟子在“生”与“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而取“义”,把“义”置于“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13.C
14.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5①构成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强烈地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罗列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③论证了失掉“本心”的表现。
16.崔篆爱护百姓,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孟子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17.B  18.C
19.(1)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20.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含例题)(一)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之《鱼我所欲也》(附例题及答案)
中考夺冠之文言文解析四
9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