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研读(第十一讲)

教学内容:解读“乡党篇第十”篇26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共26章,643字。主要记载的是孔子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各项日常礼仪,有言语之礼,傧相之礼,朝会之礼,服饰之礼,祭祀饮食之礼,乡人会合之礼,馈赠之礼,受赐之礼,行走之礼,一个字,贯穿全篇。也是因地因时不同而随时变化。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乡党:父兄、宗庙之所在地,也即本乡本土。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②恂恂(xún)如:温和恭顺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  ③者:助词,用在陈述句末,表示比拟。前面有动词呼应。可译为“……似的……一样  ④便便:同辩辩,形容说话明白清楚,非常健谈。  ⑤下大夫: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有不同级别。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⑥侃侃(kǎn)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⑦訚訚(yín):正直而恭敬的样子。  ⑧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⑨与与:意思同徐徐。也即威仪适中的样子,面对国君神情态度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显得轻慢。

【语译】孔子在家乡时,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孔子在宗庙内、朝廷上,非常健谈,讲话明白清楚,只是说话比较谨慎罢了。孔子上朝(没有见到君主前),同下大夫交谈,显得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交谈,显得正直而恭敬。国君临朝听政,孔子恭恭敬敬,而又十分谨慎,神情态度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显得轻慢。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不同人而采用不同的语态、语调以及语气。

孔子对说话的要求既多且严,他认为君子说话一点儿不能马虎随意,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苟且,马虎,随便。并且说话要严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做事要多,说话要少,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看对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话要讲究契机,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浮躁隐瞒瞽瞎三者皆是未能把握讲话的契机。孔子不仅有以上要求,重要的是他更注意说话时的容貌态度以及语调语气的变化。在父兄宗族乡人中讲话,谦卑逊顺,迂讷迟滞;在宗庙朝廷讲话,晓畅明晰,轻快流利;与下大夫讲话,温和快乐,简捷刚直;与上大夫讲话,正直恭敬,和悦而诤;与君王讲话,恭敬局促,但行步安详。恂恂如也,便便言。是讲话的语态,似不能言者,唯谨乎!以及屏气似不息皆是说话的语气,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躇踖如也。”“与与如也。既有说话的语态,又兼说话的语气。今人讲话却不注意语态语气语调,今人研究语言学,多研究静态语言学,而不研究动态语言学,记录孔子语态语气的句子虽然不多,但足以窥见古人对说话要求的具体翔实。

【原文】10.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摈:通。傧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这里活用作动词,指接待宾客。   ②色勃如也:脸色立刻变得庄重的样子。   ③(jué)如:快步走的样子。    ④所与立:和他站在一起的其他傧相。所字结构,有名词性质。   ⑤左右手:使手向左、向右。即向左或向右拱手。    ⑥(chān)如:整齐的样子。   ⑦翼如:像鸟儿展翅一样。

【语译】鲁国国君召孔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刻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其他傧相作揖,向左或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的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宾客辞别走后,他一定要向国君复命说:客人已经不再回头走远了。

【解读】本章记载的是孔子担任傧相时的容貌、动作、神态。色勃如也。写其神态,受命之初,端庄严肃。勃如战色。端庄而不矜持,严肃而不呆板。足躩如也。写其足部动作,碎步急趋,快而不乱,疾徐有度。揖所与立,左右手。写其手部动作,作揖打拱,依次而行,或左或右,循序渐进。衣前后,襜如也。写其服饰体态,揖必俯其首,揖毕而仰,揖分左右,又兼俯仰,衣亦随之前后转摆。”“襜如,整齐状,衣裳前后摆动而不乱。以上均为分体动作,趋进,翼如也。方是整体动作。傧相从中庭进至阼阶,其间数十步,不宜行缓,仍需碎步急趋,步态较前稍快,双臂轻舒,犹如鸟儿展开双翅,轻盈自然。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接待完毕,客人已走,傧相需行注目礼,以待客人远去,而不回头,并向君王报告宾不顾矣。善始善终。

【原文】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鞠躬如:这里指谨慎恭敬的样子。   ②立不中门:古礼,士大夫出入国君宫门时,只能由门中央所竖的两个短木(叫作)的右边进出门,而且不能踩着门坎。中门:即门的中央,指两个之间,供国君出入。   ③阈():门坎。    ④过位:古代大臣们议论政事,入朝经过国君站立的门、屏之间的位置时,国君虽不在,但臣子们的态度依然恭敬严肃。   ⑤摄:提起。齐:衣服的下摆。   ⑥屏气:屏住呼吸,憋住气。   ⑦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⑧逞:放松,舒展。  ⑨怡怡如:和悦轻松的样子。

【语译】孔子走进国君的宫门时,非常谨慎恭敬,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也不在中门站立,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外朝国君的虚设之门时,神色态度立刻严肃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了,遇人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他提起衣服下摆走上堂时,显得谨慎小心,憋住气,好像停止了呼吸一样。出来后,走下一级台阶,神态脸色才舒展起来,现出轻松愉快的样子。下完了台阶,便快步向前,像鸟儿舒展开翅膀一样。回到自己位置后,又是一副恭敬小心的样子。

【解读】本章记载的是孔子入朝拜君王时的动作、神态。由外朝而治朝而燕朝。

公门,争议颇多,难能详考,大而言之,朝廷之门,指外朝大门。鞠躬如也。”“鞠躬,非曲身致礼,庐文弨《龙城杞记》解为谨敬也,意即谨慎恭敬鞠躬如也,如不容。写入朝时的神情状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不容,似无存身之地,小心翼翼,恭之敬之,谨敬自敛。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或走或停,停则侧身而立,行则跨槛而去。亦含亦含,互文足义,行不履阈,亦含立不履阈立不中门,亦含行不中门中门,钱穆《论语新解》说:门两边立长木,谓之枨。中央竖短木,谓之闑。门以向堂为正,东为闑右,西为闑左。东西各有中。出入之法,主由闑右,宾由闑左。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诸侯西一门常掩,谓之宾门。臣统于君,故出入亦由东门。君行出入始中门,非尊者皆偏近闑而行,以避尊者。”“过位,由雉门而治朝,古礼,君每日在治朝与群臣揖见,此位即君在治朝所立之位。议论政事,则在路寝之朝。治朝退,适路寝,则治朝之位虚。群臣遇议政当入内朝,则过此位。过位必敬,故色勃如而足躩如。其言似不足者,谓同朝者或与语,不得不应,然答而不详,如不足。既过位,渐近君。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原文】10.4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释】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臣都拿着不同质量的圭。这里指大夫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拿在手里代表君主的土圭。   ②蹜蹜(sù):脚步细碎频促的样子。有循:即有所循。沿着……走。循:沿着。    ③享礼:即享献礼。指使者向所出使的国家贡献礼物的一种仪式。使者初到出使之国,先行聘问礼,聘问之后,就举行享献礼仪。使臣把所献的礼品全部罗列廷堂。享:献。   ④有容色:和颜悦色。    ⑤私觌():私人身份的会见。觌:相见。   ⑥愉愉如:轻松愉快的样子。

【语译】(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举着圭,恭敬谨慎,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上面手与心一般齐,相当于拱手作揖;下则如递物与人,不低于腹部。脸色很庄重,好像在战栗一样,脚步细碎紧凑,像是沿着一条线向前走一样。直到赠送礼物的仪式开始,才和颜悦色起来。以私人身份和对方君臣会见时,更是显得轻松愉快。

【解读】本章记孔子出使邻国之礼。

鞠躬如也,如不胜。敬慎之状。上如揖,下如授。谨慎之状。勃如战色。肃穆之状。足缩缩如有循。庄谨之状。享礼,有容色。和悦之状,私觌,愉愉如也。轻松自如之状,由敬谨肃庄而和悦轻松,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原文】10.5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绀(gàn):青中透红的颜色。这是斋戒服饰的颜色。 緅 (zōu):黑中透红的颜色,即绛色,比绀色更暗,是丧服的颜色。饰:衣服领子的镶边。   ②亵(xiè)服:平常在家时穿的衣服,即便服。亵服不用红紫色,是因为夏天人们认为红紫色是贵重的颜色,只能作礼服的颜色。    ③袗(zhěn):单衣。这里活用作动词,当穿单衣讲。絺(chī):细麻单衣。  綌():粗麻布衣。   ④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边,里面还要衬有内衣。表:表面,外面。这里活用作动词,当穿在外面。出之:使麻布衣露在外面。也即穿在外面,和意思一样。   ⑤缁():黑色。    ⑥素:白色。    ⑦麂 ()裘:小鹿皮做成皮的衣袍。按古代穿皮衣,其毛坯向外,所以外面必须穿罩衣,即这里所说的缁衣、素衣、黄衣。这些外衣必须与皮衣颜色相配。麂:小鹿。   ⑧短右袂(mèi):右手的袖子短一些。这是为了便于做事。袂:袖子。寝衣:指睡衣。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⑩狐貉之厚:厚手的狐皮貉皮。    ⑾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成,多余的布打成褶缝,不裁掉,故上窄下宽,像帏帐。   ⑿(shài):去掉,剪裁。   ⒀玄冠:黑色的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故不能穿戴它去吊丧。吊丧要穿白色丧服。   ⒁吉月:每月初一。

【语译】孔子不用青透红或黑里透红颜色做衣领的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平时家居穿的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时,一定穿在内衣的外面。冬天,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外面是配黑色的罩衣;穿白色的小鹿皮袍,则配白色的罩衣;穿黄色的狐皮袍,则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长一些,但右边的袖子短一点。睡衣一定要有的,它的长度是一身半,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以后,任其佩戴各种饰品。除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外,其它衣裳一定要剪裁掉多余的布。不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黑色的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拜国君。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的衣着服饰。因变化繁复,孔子服饰呈三大特点:

第一,品类繁多。有礼服、便装;夏有麻衣、冬有皮袍、外有罩衣、内有衬衣、丧有丧服、寝有睡衣、行有便衣、坐有皮垫、入朝有礼服,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第二,色彩协调,缁衣,羔裘。黑色罩衣配紫色羔羊皮袍,素衣,麑裘。白色罩衣配小鹿皮袍,黄衣,狐裘。黄色罩衣配狐貉皮袍,更有趣的是天青色和铁红色不能做衣服的装饰品。红色、紫色布料不能做便装。恶紫之乱朱。服饰色彩雅静而又协调,变化多姿而又符合礼制。梁·刘勰说:正采耀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五色杂而成黼黻。

第三,规定严格。孔子服饰变化之繁,也因礼制规则之多,是色彩上的规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缁衣羔裘类,皆属色彩上的规定。时间上的规定。冬夏、春秋四季变化。夏天袗絺綌,冬天羔裘,狐貉行动上的规定。坐狐貉之厚以居用狐貉的厚皮做坐垫。寝,必有寝衣;行,必朝服而朝。”④尺寸上的规定。亵裘长,短右袂。家居皮袍比较长,便于干活,右边的袖子要短,寝衣长一身有半,睡衣要比身体长二分之一。丧前丧后的规定。去丧,无所有配。丧必哀,丧前必须除去一切装饰品,丧后可配各类装饰。

诸多规定,令人目不暇接。今天出门应对礼仪没有如此繁杂,规定没有如此详细,但孔子对礼制的一丝不苟,对生活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细节的考究,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民族。当今之世,国民个性懈怠懒散,随意马虎,极缺规则意识,是否也可从细节小处做起,学一学我们的古人,学其精髓,而不是学其枝节。

【原文】10.6,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齐:(zāi)通,斋戒。古人祭祀前必须斋戒,斋戒前必须沐浴。   ②明衣:沐浴后穿的浴衣。   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荤,不吃葱、韭、蒜等浓厚气味的菜蔬。  ④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居。

【语译】孔子沐浴斋戒时,必先准备好用布做的浴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住宿也要回避女眷,由内室改迁到外室去。

【解读】本章与后两章,构成一个整体,本章在前后章次中属过渡章节。齐,必有明衣。”“明衣,即沐浴时之衣,斋戒要焚香沐浴,一定要穿浴衣,并且要用俭朴的布料做成的衣服,齐必有明衣句承上章。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一定要改变饮食,迁移卧食,夫妻分居。斋必变食。启下章,下章谈斋戒饮食。以变食为主体内容。

【原文】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脍(kuài):切细的牛羊鱼肉。    ②饐餲(yì aì):指放久,变馊臭了的食物,程度上有区别。  ③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这里都指不新鲜。    ④失饪(rèn):指烹调得不好。饪:烹调。   ⑤不时:指有关祭祀规定的时间。   ⑥割不正:古人宰杀牛羊时,分解肢体有一定的分法。不合指定分法的叫割不正。   ⑦不得其酱:吃不同的肉食要用不同的佐料酱醋等,不得其酱:指所食的东西与作料的酱等不相配。    ⑧气():通。《说文》:小食也。指饮食适可而止。   ⑨乱:神志错迷,指酒醉。   ⑩脯():熟肉干。撤:同撤。

【语译】孔子饮食的习惯是粮食舂得愈精愈好,鱼、肉切得愈细愈好。食物放久变了味,鱼和肉不新鲜,都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当,不吃。不是时鲜菜蔬,不吃。刀工不规则,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尽管很多,但不能吃得超过主食。酒不限制,但不能喝醉乱性。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也是不吃的。不撤姜末的食物唯有不多吃。

【解读】本章讲祭祀期间的饮食。

本章句式均是字句,不厌”2句,不食”8句,不使胜食不及乱不多食”3句,这不吃,那不吃,要求苛细严谨。孔子对饮食如此苛细严格的要求,俨然一位世之罕见的美食家,与孔子一向提倡的教诲格格不入,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说饭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自相矛盾,是否孔子对别人要求是一套,对自己要求又是一套呢?前人对此章解释,也因替圣人讳,曲尽其意,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为之解释,使许多意义本来十分显豁的,变得晦暗起来了。

【原文】10.8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祭于公:即助君参加公祭。古代,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   ②不宿肉:不使祭肉过夜。宿,使动用法。古代,天子、诸候祭祀时,当天清晨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绎祭。绎祭完后,参加祭祀的人都可以领到一份胙(祭肉)。但这些肉已经放了两天,所以拿回家必须立即吃掉或送人,以表示不亵渎鬼神。

【语译】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分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祭祀用的肉保存也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解读】本章照应前一章,是上章的总收。谈前章10种物品不食的原因。皆因超过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上章不论是,还是色恶臭恶均属出三日不时之食物,皆在不食之之列。

事实上,从齐必有明衣食不厌精祭于公,三节应归为一章。首节总起,次节分述,末节总收,因前人多将其断开,作者解读分析时,将其归在一起,但章次却仍其旧,以保持原貌,有益于方家辨识。

【原文】10.9食不语,寝不言。

【语译】孔子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解读】皆是祭祀其间的要求。吃饭不说话,睡觉不言谈,均是祭祀期间表示严肃哀恸而作的要求,非素行日常的要求。

【原文】10.10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注释】疏食:粗糙的米饭。    ② 祭:这种祭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祭古代最初发明饮食的人。   ③ 齐(zāi)如:像斋戒一样,恭敬而严肃。

【语译】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孔子临吃之前)也必须先祭一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而且祭祀时一定严肃恭敬。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的感恩之举。

饮水思源,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天帝的恩赐,感谢发明食物的列祖列宗先辈大人的恩赐。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即使是糙米粗食,青菜汤羹,一定要有斋戒时一样的虔诚、恭敬、畏惧、感激之心。人若没有感恩之心,便只会索取,向他人索取、向社会索取、向自然索取、向一切可以索取之人之物索取。人类若只知索取,不知爱护,则一定会有将大自然索取完竭的一天。

【原文】10.11席不正,不坐。

【语译】坐席放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解读】祭祀之礼的要求。古人席地而坐,席不铺正,不合于礼,故孔子不坐。正席表示虔诚、恭敬。

【原文】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注释】杖者:扶拐杖的人,指60岁以上的老人。这是个者字结构,名词性质。

【语译】同本乡人一块饮宴,孔子要等老年人都离开了,自己才离席出来。

【解读】本章记载散席对长者的礼节。

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座。弟子规的要求源于孔子对礼制的要求,饮酒散场,  一定要拄拐杖的老人先离席,一是因为年长者唇摇齿落,肠胃不好,饮食必慢,二是因为对年长者的尊重,强调礼之尊卑长幼的顺序,故杖者出,斯出矣

【原文】10.13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注释】傩(nuó):古人敬神、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   ② 阼(zuò)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这里欢迎客人。

【语译】本乡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便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迎接宾客)。

【解读】本章记载乡人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

朝服,盛装出行,表示对祭祀诚敬之心。立于阼阶,傩祭,难免有扰杂狎戏不够庄重之处,可远观而不可近狎。盛装示敬,立阶示庄。

【原文】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语译】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时,一定要一拜再拜。

【解读】拜远不拜近,拜疏不拜亲,后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拜祭肉不拜车马,均属交友之礼。

【原文】10.15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注释】康子:即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哀公时为正卿。馈:赠送。    ② 达:通达,了解。

【语译】季康子赠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但却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它。

【解读】这段文字并无深义,前人研究有两段意见相佐的争论,颇有情趣。

朱熹《四书集注》: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此一节记孔子与人交之诚意。

陈天祥《四书辨疑》:君赐食,盖熟食也,故可先尝。赐腥则亦不尝矣。夫药性有万殊?服食之法,制造不一,尤无未熟先尝之理。又无迫使面尝之命,何必告之如是邪?且康子以善意馈药,既已受之,亦当善其辞意以答之,今乃自以曲防疑人之心,告其来使,阻定不服其药,虚人之赐,孰甚于此?康子闻之,非惭即怒。便如康子宽厚能容,而己之为人,是何道理?杨氏以必告为直,圣人之直,恐不如此。

【原文】10.16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厩(jiù):马棚。

【语译】马棚失了火。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后便问道:伤了人没有?没有问马。

【解读】本章有两种断句方式,表现孔子两种思想。一是仁人而爱物,将字连上,读为伤人乎否,问马,意即,先问人,后问马。二是重人而轻物,即伤人乎?不问马。以人为本,问人不问马。前一种解释,与佛教观点趋于一致。重视一切生命,万物皆有灵性,都在保护关爱之列。后一种而重人而轻物,笔者以为更接近孔子思想的真实,子贡曾经想撤掉祭祀用的羊,孔子则不同意,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重而羊轻,这里人重马轻也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原文】10.17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腥:指生肉。   ② 荐:供奉,进奉。这种供奉,不是祭祀。   ③ 饭:吃饭,这里指尝一尝饭食。名词活用作动词。先饭是一种礼节,一般都是膳夫先尝,国君后吃。臣子侍食时,也都要先尝尝。

【语译】君主赐给熟食,孔子一定坐正后先尝一尝。君主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先。君主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侍君主吃饭,在君主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一定抢先替国君尝一尝饭食。

【解读】本章讲君赐食,臣受食之礼。熟食,正席先尝,生食,熟而荐之,活物,受而畜之。侍食于君,国君祭祀,先而尝之。不论是熟食,生食,活物,均分而之。

【原文】10.18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注释】东首:头朝东。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古人卧榻一般摆在户窗的西面。国君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即阼阶,平时为主人的位向,国君是全国的主人,故来时从东阶上),所以孔子头朝东迎接他。   ② 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束后,仍有一节垂下来。

【语译】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头朝东(躺在床上),把朝服盖在身上,再把束在腰间的长带子加在礼服上拖垂下来。

【解读】本章讲君视臣,臣受视之礼。

孔子真是的身体力行的忠实的执行者,一丝不苟,连病得不能起床时,国君来探视他,他头朝东,朝服加盖其身,克谨克慎,纤毫毕具,绝不马虎。朱熹注:东首以受生气也。卧病不能著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

【原文】10.19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语译】国君召见,孔子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了。

【解读】本章讲君命臣,臣受命之礼。

皇侃《论语义疏》:谓君有命召见孔子时也。君尊命重,故得召,不俟驾车而即徒趋而往也。大夫不可徒行,故后人驾车而随之使乘之也。

【原文】10.20入太庙,每事问。

【语译】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

【解读】见《八佾篇》重出,有人认为《八佾篇》就一时一事而言,本章就一贯行事而言,前者记,后者记。文重意不重。

【原文】10.21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注释】所归:所字结构,名词性质,即没有归宿地。这里指没有亲人收殓。   ② 殡:停放棺柩,等待埋葬叫。这里指办理一切丧葬事务。

【语译】朋友死了,没有亲人收殓,孔子说:由我来负责丧事。

【解读】孔子是善终的典范。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忠交而信,唐·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朋友交往,一个好的开始是没有问题,但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尤其是朋友死后无所归葬的时候,更是表现出对朋友的忠诚,交往的信誉。孔子到底不同众生,义无返顾,于我殡。由我来安葬吧!朋友去世了,参加一下追悼会是可以的,但要操持安葬工作,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养生送死乃人生大事,其操持难度可以想见。孔子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善始,而且善终。善终难于善始。孔子的确是我们善终的典范,难怪孟子说:始条理者,智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能够让音乐的节奏条理结束而完善的,是圣人的事情。孔子善终,乃千秋圣人。

【原文】10.22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注释】馈:指馈赠之物。这里作名词用。    ② 不拜:不行拜谢之礼。这是因为朋友之间有通财之谊,孔子非常注意朋友间这种交谊,所以即使是车马等重物,接受时也不拜。而转赠国君赐的祭肉自然要拜。就是朋友送的家祭祭肉,因为是敬他们祖先的,也是要拜的。

【语译】朋友赠送的礼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祭之礼。

【解读】本章讲馈赠之礼。

拜祭肉,不拜车马,拜祖考,不拜朋友。礼以尊卑长幼之序为重,不因财物轻重而改变,这就是原则,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孔子的交友之道。

【原文】10.23寝不尸,居不容

【注释】尸:像尸体一样直挺着四肢。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 居:居处,家居。容:容仪。这里指注重容仪。名词活用作动词,有的版本作。不容:指不必像参加祭祀和接见宾客一样仪态端庄严肃。

【语译】孔子睡觉时,不像尸体一样直挺着四肢。平日家居时,也不像参加祭祀和接见宾客一样仪态端庄严肃。

【解读】本章记孔子坐卧之礼。

朱熹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居,居家。容,容仪。范氏曰:寝不尸,非恶其类于死也,惰慢之气不设于身体,虽舒布其四体,而亦未尝肆耳。居不容,非惰也,但不若奉祭祀见宾客而已,申申夭夭是也。

【原文】10.24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齐衰( cùi)者:穿着孝服的人。齐,通,衰,丧服。狎(xiá):亲近,亲密。冕者:戴着礼帽的人,多指大夫。  ③ 瞽者:盲人(多指担任乐官的盲人)。  ④ 式:同轼,车前横木。作动词用,指低头俯身,双手伏在车横木上,表示敬意。 ⑤  盛馔(zhuàn):丰盛的筵席。

【语译】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也一定使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表示哀悼)。看见戴着礼帽的官员和担任乐官的盲人,即使是很熟悉,也一定很有礼貌(表示尊敬)。孔子在乘车途中遇见拿着死人衣物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在车前横木上(表示同情)。看见背着国家疆域图籍的人也一定要俯身,手扶在车前横木上(以表示敬意)。(孔子做客时)如有丰盛的筵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以表感谢)。遇见疾雷、大风,孔子也一定改变神色(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容貌之变,行走之礼。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三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行路见齐衰者,见凶服者,必变色以礼之,以表恻隐矜悯之心。见冕者,见瞽者负版者盛馔时,迅雷风烈时,必变色以之,以表敬畏恭敬之心,变与不变,矜与不矜,敬与不敬,乃是非羞恶之心,羞恶表现于内,是非表现于外。孟子又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也,我固有之也。容貌之变,行走之礼,不是由外强行给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一切礼仪,皆出自于心。心是身主,身是心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善行于内,礼仪行于外。

【原文】10.2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绥(suí):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语译】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立直站好,然后攀着扶手带上车。坐在车中,不由里面回看外面,不急于讲话,不指指划划。

【解读】本章记孔子乘车,一讲安全,二讲礼貌。

正立执绥。脚正立,手执绥,保证安全。个人安全,即他人安定,车中不内顾,因车小人多,东张西望,四面环顾,显得轻佻。不疾言。不高声讲话,妨碍他人。不亲指。指指点点,旁若无人,轻佻而轻狂,车中一切动作全是为他人着想,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孔子举手投足都想着别人,心里都装着他人。今之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公共汽车之上,大声疾呼,高谈阔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颐指气使,一派旁若无人之状,遥想孔子,恭谨谦慎之状,能不汗颜吗?

【原文】10.2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注释】色斯举矣色:面部表情。斯:就。举:指高兴的扬眉。  ②集:鸟停留落在树上。   ③ 时:时机,这里用作动词,懂得时势,见机而作的意思。   ④ (gǒng):通拱。   ⑤ 嗅:唐石经《论语》作jia夹)。戛,鸟长叫声。作,飞起。

【语译】孔子高兴的扬了一下眉。看到一只雌雉翱翔而后与其它山雉集而起。于是感慨地说:山梁上的雌雉能与之集合,真是得其天时啊!真是得其天时啊!子路(听到孔子的赞叹),便向那群山雉致意,山雉震长叫几声,又飞去。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感慨雌雉因时而动,见机而作。

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之时者,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孔子在鲁国为官时,见执政者好女乐而离鲁;在卫国时,见灵公与夫人,宦者同车而离卫;欲西见赵简子,听说舜华等人被杀而不渡黄河。只要发现客观环境稍稍对自己不利,孔子决不留恋,马上抽身而去。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在雌雉的远走避害的举动中看见了自己一生行事的影子,这就是孔子赞扬山梁雌雉的原因所在。子路听到孔子赞扬雌雉具有见机而作的美德,便向雌雉拱手致敬,这不仅表示他对这种美德的认同,也表达了他对老师教诲的尊重,同时,这一动作与子路尊敬师教,稍喜夸张的性格也是相吻合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5)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五)
安德义论语解读8——泰伯篇第八
乡党篇第十
第十七章第三节
安德义论语解读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