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氏简史【第三章】: 邓氏主要郡望、堂号

第一节、邓氏主要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其他人的区别。

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一个姓也可以有多个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南阳郡邓氏主要郡望有:

1、安定郡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安定郡邓氏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安定邓氏始自骘公第7代孙邓晋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烃川),此后便从新野邓氏中分出,称安定邓氏。

邓晋生生子名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历官并州牧、尚书左仆射。邓羌裔孙邓素,唐朝时任兵部郎中,封南阳县伯,迁属蓝田(今属陕西)。邓素二子:邓元挺、邓元机,分别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时又有著作郎邓行俨,也称邓羌的后代。

2、高密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高密市一带。

高密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3、平阳郡

西汉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平阳郡邓氏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平阳邓氏,始自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因家于平阳(今山西襄汾)而称平阳邓氏。邓攸自称是新野邓禹之后,有兄子名邓绥,也知名于两晋之时。

4、长沙郡

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长沙郡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长沙邓氏,东晋时,有荆州刺史邓粲,曾任车骑将军桓冲别驾,也是东汉太傅邓禹的后裔。

5、陈郡

陈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陈县。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陈郡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陈郡邓氏,两晋时,有广州刺史邓岳和著名将领邓遐父子,也是汉太傅邓禹之后;两人祖居陈郡陈县,亦即今淮阳县。

6、洛阳郡

秦始终置县。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洛阳郡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后裔。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洛阳邓氏,东汉大将邓骘的后人中有一支世属洛阳,称洛阳邓氏。唐代时,有尚书右承、扬州长史邓景山,便是以洛阳为郡望的邓姓人。

7、宜春县(孤峡山人认为宜春县不是邓氏的郡望)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宜春县,管辖袁河流域,属豫章郡。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宜春县改立为宜春侯国。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废宜春侯国,复立宜春县,仍属豫章郡。王莽代汉,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改修晓为宜春,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属安成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宜春县为宜阳县,仍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19年),为袁州治。

宜春汉属豫章郡,晋分属豫章、 安成郡,隋于宜春置袁州,唐于高安置靖州,宋于清江置临江军,元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四路,明清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民国时分属第一行政区(治所在丰城)、 第二行政区(治所在宜春),第九行政区(治所在武宁)

宜春县被称之为南阳郡邓氏的郡望之一,孤峡山人认为不太科学,也不能如实反映此支邓氏的真实历史源流,与郡望形成的历史成因、历史环境完全不符合。因此,本文明确将宜春县列在这,并明确说明我孤峡山人坚持认为宜春县不是邓氏的郡望。

8、南雄县(孤峡山人认为南雄县不是邓氏的郡望)

孤峡山人在本章节原稿中也按网络上所查得的资料,将南雄县列为了邓氏的郡望,原得资料内容为“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这次重新修改整理时,查得南雄县的历史沿革如下:

南雄地域,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为南野县,属豫章郡。东汉顺帝建康时属桂阳郡之曲江县。

三国孙吴时南野县属庐陵郡,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分始兴置斜阶县,南雄地属之,隶于始兴郡。

晋废斜阶复南野,改属庐陵郡。南朝宋因之,齐复置令阶县,梁复置安远县,均辖南雄地。陈改安远县为安远郡,隶属东衡州,即韶州。

隋废诸郡,改安远为大庾县,隶于广州总管府。旋废大庾入始兴。

大业三年(607年)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番州,不久更名为东衡州。

贞观元年(627年)改为韶州。光宅元年(684年)划始兴县的化南、横山两乡置浈昌县,因境内浈、昌二水而取名。县治设在今雄州。

综上所述,孤峡山人认为,将南雄县列为邓氏的郡望,显示有违历史事实。与郡望形成的历史成因、历史环境完全不符合。因此,本文明确将南雄县列在这,并明确说明我孤峡山人仍坚持认为南雄县不是邓氏的郡望。

9、宣城郡、南唐郡(南唐李改邓邓氏的堂号)

这两个郡号是南唐李改邓之邓氏的郡号。

其中宣城郡是以邓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源于《〈宣城邓氏族谱〉“序”、“跋”》所载“元宗殂,后主煜,名从嘉,从鎰乃从母弟也。主甚爱之,加封邓王,出镇宣城。”宣城郡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宣城等地。据传目前已超过二十五万人。

南唐郡是由南唐时期李改邓得之,南唐郡邓氏主要集中居住于现在的江西抚州,据传南唐郡邓氏约有十万之众。

第二节、堂号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

近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他们在天津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

政要名流购买私人住宅乐于用“堂号”之名签署登记,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显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二是不必显示张扬自己的姓名。这种作法也体现出天津近代民俗的一种习尚。

一、堂号的宗旨

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

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

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

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二、堂号的分类

(一)、按广义和狭义分类

1、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2、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二)、按堂号规律分

1、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

2、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

3、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

4、以先祖的传说为堂号。

三、堂号命名方式

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2、以地域命名堂号。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5、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6、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7、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8、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9、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10、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11、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12、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四、邓氏家族主要堂号

现在孤峡山人将我邓氏主要郡号、堂号简述如下:

(一)、南阳郡主要堂号

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因禹公世居南阳(新野),中兴汉室,由此得之。

南阳郡邓氏主要堂号有:

1、南阳堂

南阳郡邓氏多以此为堂号,意指为南阳郡禹公后裔。

2、高密堂

湖南湘乡板山邓氏以高密堂为堂号,今存湖南湘乡板山邓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高密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3、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莲城县(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其主体区域)德恢公于宋代为避战乱迁江苏阜宁邓家灶一脉独有的堂号。今德恢公后人又从江苏阜宁邓家灶分迁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其中上海目前约有5000人。

4、东汉堂

孤峡山人在由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东汉堂邓氏家谱南阳谱》中看到东汉堂的堂号。据《东汉堂邓氏家谱南阳谱》记载现在贵州习水邓氏是东汉堂邓氏后裔,但究其世系,存在诸多错谬,且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5、角宿堂

孤峡山人认为,这个堂号与角宿堂一样,应都是取意于“角木蛟吉,名邓禹”。湖南邓氏在清光绪年间有以角宿堂为堂号的,今存湖南邓氏三修谱牒十卷,()邓孟樵、邓介夫编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角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6、首宿堂

孤峡山人认为,这个堂号与角宿堂一样,应都是取意于“角木蛟吉,名邓禹”。四川邓氏有以首宿堂为堂号的,今存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邓云从纂,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首宿堂槐荫书屋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7、守艺堂

又名守义堂,孤峡山人认为这个堂号应是源于禹公十三子。湖南宁乡为宁枧坪邓氏即以守义堂为堂号,今存湖南宁乡为宁枧坪邓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守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七卷、第九卷、第十七~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禹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因此后世以“守艺传家”作为继承禹公之家训。

8、执艺堂

孤峡山人认为,这个堂号与守艺堂有相同之义,都是取意于“禹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

9、平寿堂、谦恕堂

源出东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10、两秀堂

源于五代末,邓佑擢童科,弟吉擢三礼科,故时称其地为“两秀名乡”。(见《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青峰山村邓氏祠堂》)。

“两秀堂”名源于五代末,邓佑擢童科,弟拮擢三礼科,时称其乡为“两秀里”,书房为“两秀堂。”

今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青峰山村的“两秀堂”用来存放青峰山村族谱,存有邓氏宗族内编的《邓氏先贤录》。

今湖南武冈邓氏和青峰山村邓氏一样,也以“两秀堂”为堂号,今存湖南武冈邓氏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 邓执中、邓鲲生纂修湖南武冈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两秀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11、三登堂

源于宋朝邓勘,博通经学,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子登皇祚进士,孙登元佑进士,有声南土,时称邓氏为“三登世第”或“三登高第”。(见《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青峰山村邓氏祠堂》)。

今存南阳邓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三登堂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南阳邓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三登堂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邓萃堂宗亲在《邓氏“南阳三登堂”十一族谱序》称:考我邓氏,由来至今,足三千五百有年,历百世有余,原自林木资始,殷商受姓,东汉发迹,南阳肇基,源源本本,史册备载,世代相承,从无遗异。……我祖积宗公昆弟,正值宋室南迁、辽金入占中原之际,故土万难立足安身,一自江西转徙,一自长沙再迁,终于择定大江南北(黑湾、监利)图籍,给帖开恳,安家落户。……邓氏南阳三登堂之裔者,将归之一体,有待继起者续系可也。

12、十贤堂

顺德《邓氏景望房家谱·序》载:又历十四传温伯公,字润甫,从李太白学为礼部尚书、翰林大学士,于宋列建昌郡之十贤堂,是时乃迁南昌进贤之址,时为江西人也。

20136月沙港邓氏升长房八次续修编撰组撰文称:“考我华容县沙港邓氏一世祖是禹公的三十六世孙、宋朝刑部侍郎泳公之子十五郎,他在宋末(1271年)因避兵乱从江西豫章(今江西樟树市)首迁南昌府丰城县落星桥,再迁长沙北门(星沙),元初(1274年)再迁华容县潭子湾(县城南5里),住了三代人后由正本诸公迁来华容东乡沙港(今三封寺镇复兴村)。又过三代,在明朝科举时,冕公登成化丙午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并列为华容十大乡贤之一。由冕公主持我邓氏在沙港修祠堂(十贤堂),造谱牒,尊十五郎为沙港一世祖。”

广西平乐邓氏即以十贤堂为堂号,今存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十卷,()邓廷洞等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十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四卷,()邓盛昌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十贤堂刊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续印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13、源本堂、留仙堂、惇叙堂、世德堂、敦本堂、敦伦堂、百龄堂

这几座宗祠堂号的次递关系为:福建上杭客家邓氏总祠源本堂为总祠,由福禄寿三房共建。分堂为留仙堂和惇叙堂。

留仙堂为福房的分堂号;崇本堂是福房后裔迁泰和石田以后所创邓氏总祠的堂号,创建于1878年。

福房其中的分支志斋公第三个儿子恭公长孙文忠公支派,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车田迁徙到江西遂川以后创建“百龄堂”。

惇叙堂的分支即禄房友兴公房的堂号为世德堂。世德堂的又一分支为敦本堂。

惇叙堂的另一个分支即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又创立堂号云台堂。

惇叙堂的第三个分支:现浙江武义县邓氏,由东乾村迁到今天的武义县熟溪街道塘里村,创建宗祠堂号善继堂,志荣公迁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又创建宗祠,并以“敦伦堂”为堂号。

1)、源本堂:福建上杭客家邓氏总祠

源本堂是我客家邓氏在福建上杭的总祠的堂号,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年由福禄寿三房共建,1955年,上杭邓氏在“源本堂”总祠进行了最后一次祭祖,1956年起划、归国家所有。原宗祠位于今天的福建省上杭县城东门解放路粮食局附近,对面原来是人民银行的职工宿舍大楼,后更为上杭县农业银行和上杭县工商银行职工宿舍大楼。

清朝康熙年间,福禄寿三房于杭邑南街,契买罗家众屋地基,合建一所总祠,推源祖(念三郎公)为始祖。上杭境内所有邓氏宗亲以及武平、永定、连城、龙岩等周边县市的邓氏宗亲,每年春秋二季都要前来集中祭祀,昭德敬祖,睦族亲宗。这座总祠叫“源本堂”,正厅柱联曰:“东汉衍芳辉,同源、同本、同堂,丕显丕承一脉衣冠旌燕翼;南阳开世泽,曰福、曰禄、曰寿,以似以续万年基业振鸿谟”。旧县新坊宗亲每年也会来祭祠堂。详见于孤峡山人原著《“源本堂”邓氏简述》。

据《东乾残谱》记载:“……官店前福禄寿三大房于康熙癸□年建造大宗祠,逓年春秋二祭。来苏师姑坑一门为长房是福,龙岩小池一门为二房为禄东乾仙一郎仙三郎诚四郎仙五郎四大房及连城丰头之冀公尚友悦二公并古田邓家坊翁坡在城新塘共七处为三房是寿。左右神牌福禄寿三大房配享共记伍百九十四名,议立春秋祭祠各分胙肉序”。

(注:《东乾残谱》:由福建省上杭蛟洋东乾村邓南生宗亲保存,因族谱过于残破,已经看不到族谱的封面了,这本族谱是毛笔字抄的手写谱,纸质为宣纸,页面残破遗失也太多,孤峡山人为了方便,遂名此谱为《上杭蛟洋东乾邓南生残谱》,简称《东乾残谱》。)

2)、留仙堂

六十八郎公为今天上杭中都仙村邓氏开基祖,以“留仙堂”为堂号,其后裔也分迁全球各地。其中六十郎公的后裔分迁广东、江西全省包括义宁洲、安徽宁国等地居多。如广东开泰公房就是六十八郎公的后裔。

福建上杭师姑村邓氏之所以定堂号为“留仙堂”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最早有一仙姑降临此地进行修练,当六十五郎偕同族人到此开发,仙姑便飘然而去,留下一口井,井水清澈,从不干涸。所以邓氏宗祠悬挂“留仙堂”匾额以示不忘。据谱载,始祖六十五郎以下,百十郎为一世,但百十郎和其长子小一郎,次子小三郎又回到宁化故土,后世便以他的三子小四郎为二世。从二世到十三世都有族裔留在上杭并有墓地。但同时也有陆续迁往外地的。

3)、惇叙堂

惇叙堂,今福建上杭蛟洋东乾村上东乾邓庆炎宗亲家门前的邓氏宗祠堂号,是我福建上杭源本堂的分堂。始建于什么时间不详,后倒塌于近年重修。这座宗祠按《东乾残谱》记载供奉我孤峡山人祖先灵牌共64个。其中孤峡山人这个分支19代的祖先三兄弟灵牌和今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的灵牌也供奉其中。现在主供奉着大二郎及妣氏邬小九娘等先祖。

4)、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是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

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

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今巫山县大昌镇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此支邓氏在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经当地邓氏独有的一个盛大节日!

5)、云台堂

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取意于“汉光武即位建云台以表功巨,云台上二十八将邓禹公居首位,光耀史册。”

6)、崇本堂

崇本堂是泰和石田邓氏总祠堂号,被尊为江西永新、兴国、万安等四个县的邓氏总祠,创建于清光绪四年戊寅年即1878年。锦文、敬熙、子承、应奎、联芳、逵秀、道先、银绪等8个祖先为主倡人、负责人倡建而成。

清光绪二十四年邓氏的姻亲罗祥云(例授修职郎候选儒学正堂)所撰《泰和石田邓氏创建崇本堂总祠记》载:吾乡有邓氏者,其先世源祖公系,东汉禹公四十一世孙,四十八达卿生文镇,镇仁义礼显信,义公房仍祖籍,而四公子孙亦分处不一,里居各别,惟石田一派,道光年间,家累万贯,素称巨富,而又尊贤礼宾好善乐施,迄今犹称盛焉光绪戊寅余适馆其地,有贤达数人,时相往来,谈及祖庙,每以未立总祠为憾,是年冬,置酒会议欲为构祠计,因就近地之殷富劝输专主或输分主,又于各房集腋成裘,共得百余金,当以四分之三置田,其余仍权子母,至壬辰合计其数,可出千金公同酌议择本村善地,逐一地癸已春材鸠工,建祖祠前后二栋,深广若干,越明年告竢,颜其堂日崇本,此追远报本之意也,

礼绣公于清光绪十三年所撰《创建泰和石田崇本堂邓氏总祠序略》载:我派自沅祖开其闽杭,传至文镇公生仁义礼显信,惟义公居原籍,礼公之子伯瑜,继兴公嗣,承袭官爵,而仁礼显信四公子孙,星罗棋布,迁徙不一,其地,于道光已亥岁,联修谱牒,统宗条贯,井然不紊然世系已明,而总祠未立,何以统我族衣冠会萃用展孝思同敦族谊,斯亦笃爱志宗盟者所耿耿抱憾也,越数十年,此义尚未举,由是怏怏者久之,至光绪戊寅冬余商诸杰叔,爰集同志,劝捐主金,惟幸近地殷富慷慨乐输,力薄者变襄义举,约计百有余金当以四分之三购产,所余仍权子母,同心经持,共矢公慎,及至壬辰,计其年十有五春,计其数不过千金,始得落成,第功成九仞,而完美尚歉余资,至乙未秋,余与恢弟,跋涉山川备赏辛苦,邀万邑荆山老成,及各村贤达,续捐主金三百有奇,乃全美备,上可为崇德报功,不可为敦本明伦,堂颜崇本,盖即远报本之意也。

7)、善继堂、敦伦堂

善继堂武义县熟溪街道塘里村邓氏宗祠堂号。后志荣公迁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又创建宗祠以“敦伦堂”为堂号。

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

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8)、百龄堂

《邓氏“百龄堂”简介》载:百龄堂系恭公长孙文忠公支派,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车田迁徙此地,现有人口1000余人,其先祖有朝廷四品官员邓燕山,曾出任一个省布政使。现保存有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四修联谱。包括现江西省上犹、南康、崇义、遂川、湖南攸县、广西贺州三省6县市邓氏宗亲,恭公之孙十一房中文忠、文举、文甫、文明、文理5房,都以百龄堂为堂号联修族谱,共有族谱九本。为什么叫百龄堂呢?这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恭公十二世孙志德公,当年高寿九十九岁,妻钟孺人103岁,这在人世间,夫妻双双这样高寿也是罕见的。遂川府知县将此事上奏朝廷,清乾隆帝得知奏章后,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下旨褒奖,“贞寿之门”御赐牌坊一座,奖粮米三石,二十匹布,三十两银子,赐黄蓝绸缎袍衣两件。邓氏后裔得到乾隆帝圣旨,非常荣耀。当时轰动整个遂川县和周边邓姓。

此后邓氏后裔以“百龄堂”为堂号,传承至今。后来十四世孙胜才公分支迁徙湖南攸县,带走钟祖婆袍衣作为纪念。

14、垂裕堂、诒燕堂、锡庆堂、种德堂、晋华堂、善庆堂、爱德堂

1)、垂裕堂:福建三明三元区荆东村邓克谐夫妇祠

垂裕堂始建于南宋,是福建闽沙邓氏先祖邓宗仁为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所建宗祠的堂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一次重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第二次重修,1985--19877月第三次重修,现列为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孤峡山人在《福建邓氏简志·第五章·三明邓氏简志·第四节文物·一、祠庙·三元荆东“垂裕堂”》载:

三元荆东“垂裕堂”位于三元区荆东村,始建于南宋。据《邓氏家谱》载: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他为了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秧及所在邓氏,“垂裕堂”也就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议裔孙房长仕仁、同力、天寿、成孙、正通合众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邓氏子孙又对“垂裕堂”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建,增设了后堂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垂裕堂”被国民党保安处占为军用,祠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垂裕堂”也就陷入长期无人管理,日渐荒芜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文件,对“垂裕堂”、邓克谐墓作出文物保护的决定。三元的邓氏后裔多方筹资,在原址上对“垂裕堂”进行了重修,历时一年半,至19877月竣工。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间重建时的结构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上正中奉供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诒燕堂、锡庆堂、种德堂、晋华堂、善庆堂

绿笙先生在《〈三明古民居〉选篇·岩前忠山十八寨》称:据邓氏族谱记载,早在宋时,邓氏先人就在莘口沙阳村繁衍生息。清朝中叶,当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当时村民邓帮连等兄弟开始经营木材、毛竹、笋干等当地特产,远销福州、上海、苏州等省内外,特别是笋干(闽笋)远销至东南亚一带,负有盛名。乾隆二十年(1756年)开始,邓氏兄弟在沙阳村陆续建起了五座民房:邓帮连建“诒燕堂”、邓帮帝建“锡庆堂”,邓帮积建“种德堂”,邓帮儒建“晋华堂”和邓崔建的“善庆堂”。这些建筑规模大,布局独特,雕梁画栋,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锡庆堂”规模最大,有房102间之说,保存也最为完整,在沙阳民居中最具代表性。

沙阳邓帮连子孙昌盛,至今已繁衍九代,人文辈出。光绪二年邓光选考中举人,邓光垂考中贡生,邓忠赐考中秀才。现“锡庆堂”住有7户,已出大中专生11 人,可谓英豪辈出。正如莘口农民诗社为“锡庆堂”赋联赞日:

文物长存,日照锡庆添景象;古迹悠久,时逢盛世满城春。

3)、爱德堂

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15、杖策堂

应是取意禹公杖策北渡、辅汉有功。湖南宁乡宁昌邓氏即以杖策堂为堂号,今存湖南宁乡宁昌邓氏重修支谱不分卷,()邓祖永序,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杖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东观汉记卷六·传四·邓禹》载: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三〕御览卷三八四

邓禹闻上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三〕“遂相亲附”,此句下原有“及汉兵起,即策杖北渡,追及上于邺”三句,因与下文重复,今删去。

16、雍睦堂

“雍睦堂”是为了纪念唐代邓文瑞,四世同居,五百余口,衣无常主,开元中诏旗表为义门,故名。

四川邓氏有以“雍睦堂”为堂号的,今存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民国)邓自菱、邓兆淞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邓氏雍睦堂石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17、树德堂

1)、清朝东阿镇邓氏树德堂胶业作坊

树德堂,是现代阿胶的杰出品牌。福牌阿胶原为邓氏树德堂进贡朝廷之胶,现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出口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占香港市场及同品种转口和地区销量的95%以上。“福”商标以显著的名牌效应为国家出口创汇,给企业带来效益。

《阿胶历史》载:在明末清初,东阿镇的制胶业达到了辉煌鼎盛的时期。在盛极一时的东阿镇制胶业中,邓氏树德堂是当时规模最大、阿胶质量最好的一家作坊。咸丰年间,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患血症,久治无效。家居东阿的户部侍郎知皇妃患病不愈,便上书推荐东阿城内“邓氏树德堂”所产阿胶。慈禧太后服用后,病愈并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帝。咸丰皇帝大悦,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三件礼物:一是四品官服黄马褂,二是手折子(由福胶集团珍藏),三是赐给东阿镇阿胶“福”字,并封树德堂阿胶为“贡胶”。御赐“福”字一直被视为东阿镇制胶人的骄傲,是正宗阿胶的经典标识,并被福胶集团沿用至今,成为品牌历史传承的荣耀徽章!

《邓氏树德堂》一文称:邓氏树德堂业主,祖籍东阿镇,始产阿胶的年代无从确考,但树德堂的有考历史已有300多年,如今其第五代传人邓世祥尚健在(为山东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公司的技术顾问)。邓氏树德堂从事熬胶兼行医,借助于临床经验,不断对阿胶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逐渐总结出一整套熬胶的经验,其秘方世代相传,所产阿胶色质俱佳。至邓世祥先生的曾祖邓发主业时,所产阿胶冠众家之首,遂放弃行医,专营阿胶。咸丰年间至慈禧执政期间,经当地官府引荐,多次赴京进贡。

邓氏树德堂生产的阿胶被封为“贡胶”,树德堂成为专熬“贡胶”的作坊,成为惟一制作皇宫用胶的药店。邓氏遂放弃行医专营阿胶

邓氏树德堂所产的阿胶,因上朝进贡被称为贡胶,其包装特别讲究。邓氏阿胶包装系绢裱盒装,古朴典雅,古香古色,赏心悦目。图案为一花瓶,口插三枝方天画戟,并盖有东阿县印。胶片上印有福字。这福字,是在树德堂上朝进贡时,咸丰皇帝赐予树德堂“福*字后,树德堂即把“福”字作为商标,并将“福”字印在胶片上,及在树德堂堂店上悬挂,作为该堂店的招牌。

《“2015年度中国阿胶十大品牌总评榜”荣耀揭晓》一文称:

第二名: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福牌)

1856年,御笔赐福 成就福胶。

明末清初,东阿镇的制胶业达到了辉煌鼎盛的时期。在盛极一时的东阿镇制胶业中,邓氏树德堂是当时规模最大、阿胶质量最好的一家作坊。

咸丰年间,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患血症,久治无效。家居东阿的户部侍郎知皇妃患病不愈,便上书推荐东阿城内“邓氏树德堂”所产阿胶。慈禧太后服用后,病愈并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帝。咸丰皇帝大悦,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三件礼物:一是四品官服黄马褂,二是手折子(由福胶集团珍藏),三是赐给东阿镇阿胶“福”字,并封树德堂阿胶为“贡胶”。御赐“福”字一直被视为东阿镇制胶人的骄傲,是正宗阿胶的经典标识,并被福胶集团沿用至今,成为品牌历史传承的荣耀徽章!

1915年,福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至此,福牌阿胶名扬世界!

2)、树德堂

江西奉新城南邓氏以树德堂为堂号,今存江西奉新城南邓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邓钰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901)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缺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18、九睦堂

九睦堂是湖南长沙金圫邓氏的堂号,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目前尚不知自何处迁入;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目前此支邓氏有一个叫“邓牛顿”的,是作家、教授,搜“金圫邓”可见到他的回乡文章。

19、嗣藻堂

湖北荆门邓氏的堂号,这一支邓氏的始迁祖是明朝的邓友义公,现存民国22(1933)石印本的邓氏族谱四卷。

20、集文堂

湖南新宁邓氏以集文堂为堂号,现存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集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清朝邓壁辉、邓鼎南修,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新宁邓氏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邓壁辉、邓鼎南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集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21、报本堂

报本堂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七~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22、敦睦堂

江苏武进潞城邓氏的堂号。现存潞城邓氏宗谱六卷,(民国)江枕山纂修,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潞城邓氏宗谱六卷,()邓川大等纂修,清宣统三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23、继述堂

继述堂是江西邓氏的堂号,具体是哪个地方的则不详,现存江西邓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邓运鉴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24、崇孝堂

崇孝堂是重庆渝北邓氏的堂号,现存重庆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十二集,(民国)邓步矩纂修,民国十七年崇孝堂石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25、遗经堂

遗经堂是常德府龙阳县(今汉寿) 六甲邓氏的堂号,龙阳《六甲邓氏族谱》称其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

现存龙阳六甲邓氏族谱,()邓玉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遗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十三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26、承启堂

安徽怀宁邓氏以承启堂为堂号,今存安徽怀宁邓氏宗谱一百十六卷首七卷、末一卷,()邓光祖纂修,清嘉庆16(1811), 木活字本版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这谱称怀宁邓氏始迁祖君瑞,元末自鄱阳避地来皖,定居於怀宁麟坂。族谱内容包括卷首谱序、家规、祠规等,卷末传、寿序、行述,馀卷为世系世纪。

27、世德堂

江西奉新城南邓远斋公房即以世德堂为堂号,与福建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房的堂号一样,但不是一支。今存江西奉新城南邓远斋公支谱四卷,()邓长龄等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28、永锡堂

永锡堂是今天广东南雄珠玑巷的堂号。

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发布的《邓永锡堂族谱·序》称:邓氏文献者,南宋资德大夫家乘也。自东汉以来,勋名传竹帛赫赫照人耳目,南阳,有邓氏自此始矣,邓氏之有文献亦自此矣。……吾族自珠玑而金紫堡而大埚村而水藤乡,贤父兄创业于前,佳子弟守成于后。

29、南旭堂

广东程乡(今广东梅州)邓家阜家族以南旭堂为堂号,今存程乡邓氏族谱,()邓家阜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南旭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七~八卷、第十一卷、第十七~十八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30、闻彩堂

重庆云阳邓家桥邓氏以闻彩堂为堂号,今存云阳邓家桥邓氏重修族谱六卷,(民国)邓隆馨纂修,民国三十一年闻彩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网站。

31、荫德堂

广东番禺市桥房邓氏以荫德堂为堂号,今存广东番禺市桥房邓氏荫德堂家谱不分卷,()邓国献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32、宁河堂

今河南商丘及今涡阳县义门镇等地邓氏,是明朝邓愈的后裔他们以邓愈“宁河王”为堂号称宁河堂,且建有宁河堂邓氏网站。网站称建文末年益公兄弟随军而迁。我祖益公迁宋城(今商丘)西南郭村南五里邓桥立业。二弟迁安徽豪州白庙集(今涡阳县义门镇)立业。三弟迁移中走失无考。距今已六百多年。

以上南阳堂邓氏的堂号中比较常见的有南阳堂、高密堂、魁宿堂、三登堂、两秀堂、世德堂、敦睦堂、安定郡。

(二)、武威堂、汝南堂、怀本堂

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廖邓氏、廖氏都以“武威堂”、“汝南堂”为堂号。浙江鄞县的廖邓氏则以怀本堂为堂号,今存浙江鄞县古邓缪氏宗谱六卷,()王德维、缪平标等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三)、讲学堂(武汉三镇舒改邓邓氏堂号)

据汉口邓泽尧(零五年参加讲学堂第三次续谱任主编,笔名鸡笼山人,QQ359423056)向孤峡山人供稿称:武汉三镇讲学堂邓氏,族谱记载称是卫国公邓愈后裔,一世祖是从江西迁刭黄陂。一世祖本姓舒,妣邓,是邓愈之姑母。

以上堂号为可以得到确定记载的邓氏郡望、堂号,无法确认的堂号则统一删除不做整理表述,当然,如果各位贤达有这方面的资料,请与我孤峡山人联系或直接在本网留言备注说明。以便结稿之前再做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氏简史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南阳郡“源本堂”客家邓氏
范氏堂号大全
范氏族谱网-范氏堂号大全
林氏堂号概述
余氏郡望堂号
四川省王姓的由来和分布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