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层面提升学生成绩的8个办法

作者:郑学志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 执行校长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总有考得不好的学生给我拍胸脯:“老师,您相信我,下次我一定考好。”可是,等到下次结果出来,她依然没有考好。

对这样的孩子,我更多的回答是:“我不仅仅需要看到您优秀的结果,更需要看到您走向优秀的过程。您的过程扎实认真了,您在过程中专心听课、主动笔记、积极思考、作业准确率高、经常分享、远离手机,结果也不会太差。”

我注重结果导向,但是我更看重过程。对我们学生和家长来说,每个人的教育生命只有一轮,拿未知的结果去赌未来是很不明智的。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过程的保障有力更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过程中提升学生成绩呢?学校层面有哪些事情可做?


一、小班化教学

创新实验中学部每个班级控制在36个人左右,这在郑州市公立学校中是比较稀缺的资源了。河南是人口大省,在很多学校班额五六十人、甚至更多的情况下,36个人的小班确实难能可贵了。

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是班级学生数量更低。在北上广等地区,每个班基本上是30人左右,尤其是上海,25个人的班级已经很常见。我们在推行选课走班前沿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系统里,很多教室,学生的课桌没有超过30张。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个孩子,班级学生数量过多,瞎子都能够知道,老师照看不过来。

请注意我说的关键词——“照看”,我没有说教育。“照看”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只是,如果学校教育仅仅停留在“照看”层面,离我们的要求还很远。教育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细微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初中的孩子,这一点特别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初中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她)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内敛、害羞,不像小学生那么口无遮拦地表达。如果有什么知识别人知道、而他不明白,他们会很害怕别人发现。因此,他们会努力装“会”了,或者侥幸以后会明白。这种心理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反思,及时调整。但是,并非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埋头苦干就能够解决的,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积少成多,后果就会很严重。

小班化教学环境,能够让任课老师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密度,随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潜藏在学生们中的“南郭先生”。同时,因为班级学生数量低,课堂分享,教师提问,师生交流……每个孩子获得的机会也比较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创新实验中学部的班级,我一直尽量控制在36人左右的原因,这是学生获得关注的硬件条件。

二、学情诊断书

学情分析是我们学校抓学习成绩的一个特色做法。每年新生入校,我们都会采用三套主观题,分难、中、易三个梯度,对学生每个学科的学科思维、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进行检测,检测完后,我们再给学生和家长出具一份“学情分析单”。

这个做法和一般学校的入学考试不同。一般学校的入学考试,考察的主要是学生成绩,然后按成绩好坏分班。学生看到了分数,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却不甚了解。自觉性较高的,最多是对试卷上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学情分析却不同,它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扫描,然后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失分了,我们解决的不仅仅是该题目的纠错办法,而且还有同类型的知识点提升途径和配套练习。打一个比喻来说,它就是学生学习情况上的一次CT扫描,可以精准地知道每个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给学科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下面是我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学情分析单。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它们和一般学校试卷考试之间的差别: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门学科,不仅仅考察知识内容,还考察了该学科知识内容的结构、掌握程度、存在问题、具体学情及学科指导建议。

这样一张学情诊断书发给学生和家长之后,他们不需要有多专业的教育知识,对照学情分析,就能够清晰地自己孩子的努力方向。

坦白说,做这样一轮学情诊断很复杂,工作量巨大,如果单靠某一学科的某一位老师,累死了还不一定能够把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学情诊断弄出来。但是,全员导师制度下,每位导师的参与,学情诊断出台的速度极大提升。

三、精准化分层

前面的学情分析,给我们精准化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我所说的精准分层,不是一般学校的按照总成绩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的班级。这样的分班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有些同学语文、英语好,但是数学成绩差,在数学好的学生中,她就如听天书。相反,有些同学语言学习类差,数学好,在语文、英语课上,他就很失落。传统的快慢班,只是粗略地把学生区分开,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些学生在快班被“荫死”了,关键原因就是他总是和同伴相比,某一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无法赶上去,最后厌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厌学”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制造的“祸端”。一个孩子如果有某一学科上的思维、习惯缺陷,长期得不到自信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绝望,从而厌学。富裕的地方有穷人,穷地方有亿万富翁,学习也是一样的,快班中间有学生某学科差,慢班中有学生某学科好,简单地按照分数,把学生分成好中差班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的。

更科学的办法,应该是针对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科精准分层教学。我们创新实验学校,在中学部推行基于学情分析的选课走班,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速度的快慢和成绩好坏,自己决定选学什么难度的课程。这种课程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快慢班不能够解决的精准定位、分层教学的问题。即使是以前某些人眼中的差生,因为某一个学科的优秀,他可以和该学科最好的同学一起上课。这一点对学生的自信心很重要,因为这个学科他和最好的孩子一起上课,虽然其他学科有缺陷,他也很自豪、和骄傲,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学习需要让孩子有自信,他有把握应对、产生自豪感的时候,积极性才会上来。

精准地分层教学,也打破了好学生的优越感。因为前面几十名的同学,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很优秀。上个学期,有一个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家长明确告诉我:“郑校长,我们反复思考了,我们家孩子,语文、英语,选最难的A类课程,数学我们就选基础提升课程。”这个家长是非常明智的,她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假期的时候,她经常发微信给我,告诉我孩子数学成绩正在显著进步。

不是出于虚荣和攀比去选课,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课,这样的选课理念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学校推行精准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其实就是建立起一种“让学习适应孩子”的机制,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因为我们知道,让我们被动地去“适应”某一种方式,我们心理上会很累。

因此,对学生选课,我总是提一个基本原则:“课程难易,以自己努力了能够达到的标准去选择。”付出了努力,恰好自己流了汗水,能够达到高一个层级的学习为最好,这时候我们的成就感最强。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有成就感,他就会不断挑战自己。这也是为什么一年来,我们学校在全区统考的平均成绩一直在攀升的原因。总量是群体变化的标志,平均成绩的攀升,证明精准分层教学的做法是有效的。

四、深度化沟通

有些家长担心,他不了解我们的课程设置,会不会选错。放心吧,我们学校推行导师制,每6个学生,我们配1名学科老师担任孩子的责任导师。我们在选课之前,每个责任导师会深入地与学生交流,深入地和学生家长沟通,每一份选课确认书,最后都需要学生、家长和导师三方签字认可,才生效。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选择失误,我们还给予学生一个月的体验期——每个孩子在提交自己的选课表之后,我们按照他自己的选课表学习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再进行学情诊断,有需要的可以及时调整。这样,不至于让孩子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提前介入,过程跟踪,当月检测,及时反馈,有效调整……看到这些词语,我相信读者又会提问:这么多工作,谁能够密切关注、积极指导?答案是:导师。每6个学生配1名导师,数量上的变化,高密度的师生接触,有效地师生深度沟通,确保了学生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得到最早的解决。

我这里提一个词语——深度沟通。沟通不是简单地互相说说就行了,有些人不理解沟通的要素,把抱怨也当成了沟通,结果越“沟通”,距离越远。沟通是有基本要求的,有效沟通离不开三要素:“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达成目标”。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我们是否深度沟通的显著标志。

为让更多孩子和家长获得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师生沟通,我们每个班级设导师6人,其中主任导师1人(七年级由班主任兼任,到八年级之后,导师们自己选举主任导师)。主任导师负责整体工作协调;其它导师叫责任导师,具体负责自己分管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并轮流参与班级管理值日。平时班级活动,每6个学生配1名导师开展工作,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和老师接触的面积。

家校沟通上,我们推行导师和家长直接联系。人少,需要接触的面积小,更有利于家长的声音被听到。家长和老师沟通有效,孩子的学习就得到了保障。

五、超均率使用

超均率的使用,是我们学校考察一个班级和一个学生成绩是否进步的参考标尺。这是数据化分析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估计在其它学校没有使用,因此,不少家长有疑问。

什么是超均率呢?超均率是一个学生或者一个班级离平均分数的距离。

为什么要使用超均率呢?每次考试,由于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每个孩子和班级的情况不同,简单地凭借宏观分数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对班上学习稳居前几名的学生,或者经常处于班级和学校后几名的学生来说,名次基本固定,没有大的统考,没有别的学校和分数做参考,我们凭借什么知道孩子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我们需要一个参考,一个离开具体的题目难易、分数高低差异,也依然也能知道孩子学习是否进步还是退步的参考。

这时候,超均率就派上用场了。

超均率考察的不是具体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同学的总分,它考察的是和同伴相比较,我们超过或者低于平均分数值的距离。因为我们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同学的分数,不放在群体比较中,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哪怕每次考第一名,也不能够看清楚这次第一名,和前面第一名有什么差别。只有把每次考试,放在群体中比较,我们领先的距离越大,才能够说明我们本次考试成绩越好。

一般来说,不管题目多难,分数差异多大,一个群体的平均水平是相对稳定的。平均分数低,说明这次题目难;相反,平均分数高,则说明本次考试题目容易。简单的看我们某一个学科的分数高低,离开了平均分就不好判断。但是,我们和平均分数的距离,也就是超均率,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成绩好坏的。如果我们的超均率数字大,说明我们本次考试成绩是进步的,和上次相比较,如果我们的超均率差值小,哪怕是孩子照样得班级、全校第一名,孩子的成绩是退步的。

因此,超均率,不仅仅能够看出单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还能够看出整个学习阶段,孩子成绩的变化趋势。下面是某个孩子去年到今年的超均率变化曲线:

虽然从名次上看,这个孩子在班上变化不大,基本上稳居前面几名。但是,他每次超均率的变化,能够看出他的成绩发展趋势。与去年入学相比,他的超均率变化一直在上升,说明他的成绩一直在进步。

我们从宏观的分数来看,今年开学的第一次考试,他的分数是历次考试最低的,只有618分。也许在孩子和家长来看,这次考试是最失败的。然而不,有时候感觉会骗人,虽然他这次考试分数只有618分,但是他的超均率却是68.90%,是历次考试中最大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今年疫情期间,大家上网课,学生成绩是普遍下降的。他的成绩受到了点影响,但是,他这次考试的含金量却是最大的,他受到的影响最低。说明这个孩子是一个自律的孩子,在大家普遍受影响的情况下,他却超均率一直上升。本学习第二次考试,由于采用了面授,所有的孩子都进学校,差距顿时减小。

好生看超过平均分的距离,差生看不断和平均分缩短的距离,超均率可以抛开学生和班级基础的优劣,看出自己学习变化的过程。

六、做试题详解

有考试,就会有试卷分析。我比较反对某些老师这样给学生讲题目:一旦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或者作业中出现问题,立马全班讲,恨不得人人都听。这明显是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方法,不仅简单粗暴,还浪费其它学生的时间。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一对一的辅导。

但是一对一的辅导也有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某个题目错了,我们认真地把孩子叫过来,“这个问题您会吗?不会老师给您讲一遍。”讲完一遍之后,有些孩子真懂了。有些孩子呢?我们讲了之后,他依然不明白。于是,我们就继续问,连续三四次之后,即使孩子不懂,看在我们辛苦的份上,他也不好意思再说不懂。

如果这时候,我们放松警惕,这个问题就成了遗留问题。即使有些老师警惕性比较高,要求学生重做一遍,真不懂的立马卡住,可是,还会存在有些孩子记忆比较好,他没有弄懂,但是他靠死记硬背,记住了,也能够把现有错误题目当场订正过来。遗憾的是,他只是记住了结果,而不是真正理解,时间一长,再次面对同类问题,照样不会解决。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错题集”,收集了那么多错题,不少孩子仍然解决不了同类问题原因。学习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操作方法,而是搭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任何一门学科,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推行先做后布置。这样不仅仅准确知道学生做完作业的时间,还能够知道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给每一道试题提供试题详解。

什么叫试题详解?顾名思义,就是该题目的详细解答过程。这个过程多详细,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管窥一斑。

不仅仅是给一个答案,而且给出学生该题目教材上的出处、该题的解决原理(知识点)、具体的解题思路,还给出了同类题目的解决之道(也就是图中补充);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该知识点,我们还出两个同类的变式题,给学生继续训练。

问题来了,有读者可能会问:这么多题目,那么多学生,谁来讲、谁去监督落实?导师。这样一套试题详解,每个任课老师做好之后,发在老师群里(必要的也印发给每个学生),哪个导师需要,随时群里可取。

我们提倡所有导师在学生上自习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办公。学生有问题,我们随时提供服务,可以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解决。高密度和学生接触,近距离提供支撑,分散性解决问题,全学科提供帮助,这是导师制比班主任制更合理、更方便的地方。

七、多师制课堂

这个学期,我们推行多师制课堂教学模式。多师制课堂就是一种集教学和教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一位老师上课,同学科组没有课的老师全部到该班听课,而且要求坐在学生中间听课。

不少读者会纳闷?这和提升学生成绩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我们明确听课老师的职责:1.观察学生有没有学会;2.及时提醒学生别走神;3.留心学生笔记是否规范;4.帮助学生课堂分享;5.组织学生进行讨论;6.及时回应学生问题。

我们一直要求老师要坐在学生中间听课,这和一般学校的要求不同。一般学校老师听课,都在教室后面排排坐,离学生很远。这种听课,其实是远距离观看授课老师和学生表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课。

真正有价值的听课,是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在学生中间去听课。所以,我们把教室明确分成三个区,讲台附近的为第一区,是授课老师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区域,其它的从中间往两边,是听课老师的第二区和第三区。每位听课老师自觉地搬条凳子,坐在学生中间听课。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老师不习惯,我专门组织老师谈心:“一堂课无论怎么精彩,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去才有意义。如果我们看不到学生,看不到很多老师在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处理的一些细节,那么,我们听课是没有抓住重点的。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一个非常现实而朴素的标准就是——学生喜欢不?学生听懂了不?学生发生了有意义的改变没有?学生的获得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有些课远看很热闹,但是学生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这样的课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有些课很朴实,但是学生一听就懂,一听就会,效果奇好,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堂好课。而这些,就需要我们近距离去观察学生,和学生在一起的听的时候,才知道。”

和学生坐在一起,当我们仰着脑袋和学生一起听课的时候,我们的位置和视线,都是和学生一样的,授课老师课上得怎样,我们有一个更为真实的判断。

多师制课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孩子上课走神,说小话,做小动作、不做笔记……所有这些家长担心的问题,因为旁边有一个老师盯着,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八、有效分参考

每次大型考试完后,我们会给每位导师一份有效分统计表。这份统计表内有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科的具体分数、平均分、有效分、拖后腿分标注。孩子哪一门学科给他的名次做出了贡献,哪一门学科拖了后腿,一清二楚。

有效分是从体育比赛中移植过来的概念,意思是“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作用的分数”。最先源于高考中对考生分数的评估,举例来说,2019年清华和北大在河南省内裸分录取122人(其中清华65人、北大57人),那么,第122名同学的各科总分,就是去年清华北大的最低录取分;低于他的这个总分,对考上清华和北大是没有意义的。高于这个分数,对目标是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来说,是“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分数”,因此叫“当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地区有效分”。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效分,比录取线上最后一名同学的最低分还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刚才看的是总分,不是每个学科分。最后一名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每个学科都要努力,其中有些学科分数是帮助他考上的,那些学科的分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效分”。

有效分的计算要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步,算出录取人数(本案例中有122人)的平均总分。第二步,算出被录取人数的单科平均分。第三步,求出有效系数,即最低总分和平均总分比值。第四步,利用有效系数算出每个学科的有效分。

说起来比较复杂,看不懂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要想实现某一个预期目标分数,我们就必须要让自己每个学科都达到那个目标的最低有效分。这才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意义,也是对每个学科老师的意义。有效分让我们的教学从模糊的感觉判断,走向精细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让我们的学生看清楚自己和同伴比较的优劣势差异,从微观上指导学生怎样抓各科学习平衡,而不是浪费精力,瞎往某一门学科上下功夫。

下面是我们某一次考试前十名的同学有效分统计表:

这张图上,凡是标准黄色的分数,是该生这次拖了后腿的分数。一个学生黄色区域越大,说明需要提升的科目越多。不管是第一名,还是后面并列的第十名的两位同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弱势科目在哪。这为孩子提高自己在学区内成绩位置排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瞄准一所名校,算出该校录取线上每个学科的有效分,算出自己和该分数的距离,找到应对方法,三年的努力就会方向十分明确——这就是有效分对家长和孩子的意义。

后记:我们做过的还有很多

这个学期放假前最后一天,我在前坪送孩子回家。一个叫宫浩骅的孩子跑过来:“郑校长,马上就要放假了,我可以抱抱您吗?”

我刚拥抱完,门口一个来接孩子的家长使劲朝我招手。“郑校长,还记得我吗?”

“记得啊,您是范赢著的爸爸!”我大声说。

家长很开心,告诉我一件事情:“这个学期,我用您教的方法,帮助孩子提升数学成绩,现在孩子进步很大,连续几次考试都超过九十分了!”

因为还要陪学生们一起用餐,我们隔着栅栏握手。这是一个老师的幸福时刻,没有什么比听到孩子进步的消息更美好的了。

在我们学校,从校长到普通老师,每个人都主动担任孩子成长的责任导师,全力以赴地帮助孩子成长。

一个教生物的老师,叫杜俊婷,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做过全国高中生物奥赛教练。为提升一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同一类题目,孩子错一次,她给孩子手工就抄几个同类型的变式题,方便孩子重新开始。最多的一个题目,孩子训练四次,每次学生拿到的都是一张干净的试卷。当孩子做到第四次的时候,感动得哭了:“老师,我一定把这个问题解决。”

很多老师不仅仅努力提升孩子的成绩,还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奖品。七年级的宋柳君、贾怡馨,每次学生考试完,她们都要对自己导师组的学生奖励一遍。只要进步,每个孩子皆有可能获奖。

不少老师化身为无敌战神,无所不能:211大学毕业的美术老师要给孩子辅导英语,英语老师要跨学科帮助学生辅导数学,历史老师帮助学生做手工课程……不是她们天生坚强,但是因为做了孩子们的成长导师,她们变得强大。

一位老师曾经在导师会上分享:“做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贵人,给学生最好的引导,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天生为某一个重大任务而来,使命感和神圣感,成为激发老师们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我不敢说我们的工作做得很好,提升学生成绩仅仅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小内容,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中央,让每个孩子触摸到未来的教育,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我很感谢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是她们的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将学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我们的学生在名校林立的郑州,享受到自己最美好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对不起,我只考了91”(深度好文)
关注 |“你是老师,不是在流水线!”每位老师都该记住这句话!
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讲话
八年级(1)班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一位省重点中学的班主任谈家庭和学校教育!很深刻
研究生复试的关键之一,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