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永不过时的休息小技巧,去班味,超有效!
userphoto

2024.04.07 上海

关注

刷微博时看到这么一句,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

真的,一年四季里,只有春天才会这么吵闹。

人在历经了一整个笨重的冬天后,自然会有活动活动的念头,那是一种从静到动的动态本能,从身体蔓延到情绪,好像「春天一到,烦恼就该自然消散」似的。也难怪公共假期都在上半年扎堆,太有必要出门走走了。

来,感受一下那种「吵闹的春天」~图片来源:作者自己

不过说归说,这两年我备忘录里那些开满春花的目的地:林芝、婺源、徽州......名单有增无减。每次想去,总有些工作、生活里的琐碎帮我打消念头:

公共假期机票太贵

外出了孩子不放心给对象带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护不好离开太久

不背电脑的时候总遇上临时加班,背了又不加,但行李贼沉

交通中转耗时太长,实际游玩时间太短,假期会放得很没性价比

.......

梦幻般的、恢复活力的长假永远可望不可及,嗐!

距离下个长假还有......

不过这些借口有点立不住了,因为我发现,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种挺有创意的解法,不止凭空赚到了休息时长、频次,回血效果也经过了各种研究认证,它就是:短逃离

用「反差感」休息去班味

短逃离可以算是微度假(micro-vacation)这个概念的延展,只不过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

它其实是上世纪 20 年代就有的一个概念,当时西方国家的打工人发现,传统的、远渡重洋式的大长假耗时长、费用高,已经无法满足大家想要立刻 work-life balance 的心。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灵活、更短暂的休闲方式——比如那种开两三个小时车就能到的山谷啊、营地什么的,哪怕就爽两三天也好过走不了[1]

而今天我们所讲的短逃离,更碎片化了,它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在尽量不远离日常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活动模式、环境,达到快速放松、恢复精神的一种休息方式。

它更短、更近,既可以是身体上,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但关键元素不变:

  • 短时间、便利性

  • 环境、活动模式的变化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ENFP快乐无限公司 @一只蛋崽 @蓝蓝爱读书 @某娟的宝藏日记

短逃离的疗效主要来自「反差感」:通过刻意离开原本的环境、创造与日常明显不同的体验,给心灵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从而暂时脱离焦虑和倦怠的循环,收获精神上的放松和恢复。

这倒不是说放假时长不重要,只是反差这个事儿,特别影响咱的休息效率和质量。

反差意味着和工作拉开心理距离,达到一种心理分离(detachment)的状态。咱们之前在劳愈一文中就讲过,心理分离是能帮人从倦怠中恢复的关键因素[2]。不过这个分离,其实有不止一种方式——

逃离旧环境,拉开心理距离

这就像有些人很享受开车熄火后在车里独坐的那二十来分钟,那是一种和家庭劳动、疲惫工作两不沾的绝对隔离。很多心理上的分离是建立在物理分离上的,肉体离开那个环境,我们才能得到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33的外企打工记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物理层面的变化是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

环境里本身蕴含了大量的非视觉线索,它们都在帮我们修复自我。尤其是触觉,触觉是在子宫内发育的第一种感觉[3]。它不是单纯地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会根据我们的目的和我们对自身状态的理解,挑选、完善感觉,是整个感觉过程的积极参与者[4]

所以格子间班味越强,越是要找没天花板的地方逃。整个环境都是你的回血利器!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猕猴桃的桃

逃离工作本身,就已经能回血

除了环境,还可以变换下活动模式。简而言之:

这也是为何当你在网上搜短逃离的时候,你会看到五花八门的方法:做木工、逛公园、当义工......

工伤不一样,药方就不一样!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许个愿望吧

有心理学家在 2016-2017 年间对 279 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员进行过实验,想了解打工人休假时做什么事恢复水平更高。他们把业余时间的活动分为:与工作有关、体育活动、社交活动、低强度活动 4 类,结果发现,只要不是「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干啥都挺回血。不仅正面感受如生活满意度、活力增强了,焦虑、倦怠、抑郁等负面感受也减弱了[5]

你看,打工人的休息需求要说满足也很好满足,就是别打工。从日常的机械重复里走出来,咱这班味才能去得更彻底。

有人爱寂寥,有人爱烟火气,一万种日常对应一万种逃离。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山民Alan @风吹哪页读哪页

短逃离回来,生活又有解了

短逃离所带来的反差感,不仅能帮人回血,还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好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就是当你告别旧环境一段时间,再返回时,会冒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心境类似「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因为,当心理距离拉远后,人就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和问题,这种视角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刷新认知框架」[6][7][8]。这些新奇的体验也更容易调动起我们的专注力和好奇心,带来更充实的感受。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金子金子闪光光

所以,特别困顿的时候,不妨短逃离一会。换个环境,允许自己从不完美的状态里抽离出来,反而有可能会找到「尤里卡时刻」!视角转换了,心境也变了,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新的灵感或解决方案不就能来了?

皮克斯角色艺术总监狄安娜·马赛列瑟设计过《心灵奇旅》的导师、《超人总动员》莫衣娜等角色。她说:「灵感枯竭的时候,就是需要休息,并且需要去真实的世界中体验生活,收集灵感,积累沉淀。」她也很享受出门采风的过程。

截图来源:纪录片《走近皮克斯》

上下滑动查看。

留心疲惫的惯性

其实有时候,困住我们、让我们无法休息的既不是料峭的春寒,也不是旅途的性价比,更不是照护的责任,而是那种疲惫的惯性,让我们忘了人是可以很灵活的、生活也有很多可能性。

适当运用一下反差感,不仅是帮助自己即时回血,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也是在提醒自己远离这种惯性。短逃离并非真逃避,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直面(惨淡的)人生。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人生未定义

如果你现在还是没想好具体做啥,这里是FB编辑部的短逃离灵感,亲测有效,与你分享——

👇点击暂停,抽取短逃离灵感👇

👆点击暂停,抽取短逃离灵感👆

截图可以保存,退出再进可重抽

先分享这些,也想听听你的短逃离 idea,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正是逃离好时机

我想,正是因为主动休息这事儿对咱东亚人来说太难了,短逃离才会流行。「短」让休息的成本不那么高了,小小的一步更好迈出。「短」也是灵活,不可耻且很有用。

今天是假期第二天,如果你躺够了,还是找不到回血的感觉,那不如换个姿势,放空、逃离、做一会儿自己,毕竟——

会短逃离的人,才能更长久啊。


这里是很会休息的@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除了短逃离,我们还有不少其他能提高你休息质量、回血效果拉满的小技巧:

我们也关注日常生活、消费里有哪些「精力陷阱」,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身心状态:


我们不仅能告诉你怎么做,也会认真为你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内容和社群倡导「认知改变行为」「行为调节情绪」,相信良好的身心状态可以从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做点运动等生活细节里获得。

更多有意思的、有用的内容还在路上,记得来关注我们,一起身心健康。
👇👇👇


今日互动

抽签抽中了啥,喜欢嘛?

这个清明假,你去哪短逃离呢?

作者

Lynx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本文关键词:短逃离、心理分离、反差感、休息

欢迎大家在 FB 账号里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References:

[1] 宋瑞. (2022). 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2021-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Kujanpää, M., Syrek, C., Lehr, D., Kinnunen, U., Reins, J. A., & De Bloom, J. (2021). Need satisfaction and optimal functioning at leisure and work: A longitudinal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DRAMMA mode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2, 681-707.

[3] Dijk, E. O., van Erp, J. B. F., Kuyper, E., & van Wolferen, G. (2010, July). Audio-tactile stimuli to improve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Proceedings symposium on Haptic and Audio-Visual Stimuli: Enhancing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on (pp. 1-10). Centre for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TIT).

[4] Gibson, J. J. (1962). Observations on active touch. Psychological review, 69(6), 477.

[5] Oerlemans, W. G., & Bakker, A. B. (2014). Burnout and daily recovery: a day reconstruction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3), 303.

[6] Jia, L., Hirt, E. R., & Karpen, S. C. (2009). Lessons from a faraway land: The effect of spatial distance on creative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5), 1127-1131.

[7] Trope, Y., Liberman, N., & Wakslak, C. (2007). 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2), 83-95.

[8] Kross, E., & Ayduk, O. (2011). Making meaning out of negative experiences by self-distanc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3), 187-191.

点【赞】点【在看】,假期没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灵感:十个反差萌的男主设定
赵家班小品《老人与山》阳仔反差演老人,环境问题引深思
坚持
南沙小学德育工作措施
可怕的惯性思维,其实你的思维一直都在被利用
耒阳市东江中学课题组开展心理健康辩论赛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