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他爸在家只是个“摆设”吗


孩子他爸在家只是个“摆设”吗

作者 | 占海燕


“丧偶式育儿”:一个精、准、狠的新词,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亲)的缺失。

母亲节前夕,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出炉,受到各大媒体平台关注。细细一想,为什么没有《中国爸爸“焦虑指数”报告》?爸爸去哪了?

上海妈妈看哭了......


某知名药品广告语:“孩子感冒老不好,多半是肺热”,这时候就会有一大群焦虑的妈妈出来问:“该怎么办呢?”

该广告利用妈妈的焦虑和情感,来突出这款产品的功能属性。也有一个因素,这种产品的购买对象往往是家庭中的女性,关键是这类广告实在太多,而且都暗含了一个共性:
孩子一有不适,都是妈妈关心操劳,由母亲一个人来担任主要育儿责任。


丧偶式育儿的现象在中国当下的家庭里很常见,这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是有很大关联的。家庭传统观念常说:“男主外,女主内”。

觉得男人就应该是在外面赚钱的,而女人就应该是在家带孩子的。而抛开这种东方传统观念,对于绝大多数爸爸很少参与育儿,卢梭也曾这样总结过原因:

自己没必要参与,毕竟养孩子是女人的事
自己没精力参与,毕竟已经赚钱养家了
自己没资本参与,毕竟自己没法喂奶,也不懂别的
自己没兴趣参与,毕竟自己还是个小孩


中国“丧偶式育儿”,这一词辣眼睛,对很多妈妈们来说,有种心照不宣的痛心。
父亲参与度较低不仅影响家庭和睦与夫妻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人成长。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会让作为母亲的妻子承担双倍的压力,变得焦虑、控制欲强和易抱怨,进而影响夫妻关系,孩子则会出现逆反或者干脆认同这种不健康的夫妻关系。孩子潜意识里都会忠于他们父母——而且对父亲和母亲总是一样的忠诚 。

出于这种忠诚,以及长期以来对父母这种“modeling”的耳濡目染,孩子们很有可能会重复一些相似的命运,甚至是厄运。

比如成人后像父亲一样不承担教育孩子的家庭责任,或者内心逆反不认同父亲和母亲,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亲密关系里总是屡屡受挫。



父亲教育的参与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父亲的缺位的确会让孩子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缺乏了父亲对男孩的纪律、规则的教育和监督,男孩对于外部社会性的交往,往往不太自信,对于遭受的挫折也容易导致情绪激动或暴力行为。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女孩接触的第一位异性,与父亲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不知不觉中对女孩会有很大的影响。父亲是可以交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女差异等知识的人,是女孩对男性形成的第一印象。

在青春期异性交往以及成人后的婚姻选择上,女孩潜意识里会以父亲的个性特征,寻找男性伴侣。如果在女孩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亲是缺失的或者女孩对父亲是不认同的,也会影响到女孩子成人后的两性关系发展。这样的情况在笔者平时的心理咨询中发生过有太多太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父亲危机”的出现,比如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西门庆和贾宝玉,就分别象征了“父亲危机”下的父亲意象和儿子意象。,很多年后的今天,生活中也依然随处可见西门庆一样的父亲和贾宝玉一样的儿子——被一大群女人包围,同时对男人、对父亲没有那么认同。



父亲母亲各自有自己的作用和功能,用张艺谋的电影来说,就叫“一个都不能少”。

所谓“男主内,女主外”,在家庭教育中,在于父亲主导孩子社会性的交往能力,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比如:习得规则;,拥有独立、自信、勇敢等个性品质;,他人交往的能力;,拥有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求知欲望等。

而母亲则是给予孩子内在稳定的安全感;培养他,认知和管理自己情绪和感受的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等等。

美国卫生部发表了的《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中指出,对父亲在家庭中身份认同为: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的功能。作为一个父亲,可以赚钱供应家庭生活,同时需要有时间陪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供养功能)。

可以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功能);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能够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父亲一定要比其他男人有力量,至少要比妈妈强,在孩子的内心父亲是一个很man的人(胜利功能)。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好的榜样教育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也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家庭关系达到平衡,孩子的心理发展上也会更加平衡和健康 。


丧偶式育儿这个词在妈妈中间流行开来,好像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父亲这个职位的缺失已经成了普遍性的现象。妈妈们的抱怨如出一辙,认为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应该是父母的团队合作。

并不想抨击那些“晚熟”的爸爸,只是觉得,妈妈们与其抱怨,不如从一早就开始做准备,跟队友一起学习和成长,尽早把“猪一样的队友”转变成“神一样的帮手”。


本文作者


占海燕


“家长口袋”101智囊团成员

用心理学学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形的爸 累死的妈 恣肆的娃,这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
《奇葩说》傅首尔: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家庭教育:爸爸,你去哪儿了?
为什么父亲陪伴孩子越久,孩子越容易有出息?真相扎心了...
只有7位爸爸参加的家长会,撕开了多少家庭的“和谐面具”
孩子需要怎样的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