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言的悖论(二):我敢担保,我想象的都是真实的

80年代高中同学见面,在北京上了一年大学的同学,说话变京腔,最要命的还时不时冒出一句“向毛主席保证”,煞有介事,信誓旦旦,滑稽可笑。后来才知道这是当时北京的一句流行语,相当于对天发誓。老同学见面,拽几句,耍耍宝,只是为了给大家逗乐助兴而已,当然也就没人计较“向毛主席”保证的真假。但莫言在美国人面前所下的保证就应该追究一下是不是真的。

2003年3月,莫言在斯坦福大学,谈自己的创作经验《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他首先定义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古怪而狂热的时期”。用“物质极度贫乏”“在死亡线上挣扎”“勒紧裤腰带”“进行共产主义实验”“饿得半死”等词汇魔幻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接着“描述”了自己饥饿的童年的形象,并信誓旦旦地说:“我敢担保,我想象的都是真实的”。

第一句话就被自己打脸了,七岁的莫言不仅照过相,后来还写了一篇散文《从照相说起》。

我敢担保”,自己能给自己担保吗?

何为想象?想象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相关知识,根据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或心理活动过程。“新形象”已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怎么能真实呢?

先看看莫言想象的自己的童年形象:

一年四季赤身裸体

如果说五六岁的孩子夏天光着身子,这有可能,但这么大的孩子已经知道“害羞”了,穿个裤衩(短裤)还是必要的。但说到冬天时小鸟都冻得唧唧乱叫,孩子还赤身裸体,你把母亲放在了哪里?况且莫言家还是与爷爷奶奶、叔叔没分家的13口的大家庭。大家庭的当家人是奶奶,直到70年代去世。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说:奶奶“很能干,直至去世,奶奶是我们家实际上的大总管。那时父亲和叔父没有分家,一家十几口人的吃穿,全由奶奶安排,尽管那些年月生活极艰难,奶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家人也未受冻饿之苦。”

看,这就是想象与记忆的区别。管谟贤比莫言大12岁,1963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记忆力、智商都没问题。

莫言的散文《我的老师》有这样一段:

莫言因在幼儿园嫌老师克扣口粮,五岁就上学了,上学时还穿开裆裤。也为莫言“挽回”了一点面子,但也再次证明,莫言想象得不真实。

与小伙伴们像一群饥饿的小狗,把树皮啃得遍体鳞伤

饥饿的时候有没有吃树皮的?有!我们在教科书上学过,红军长征最困难时,吃草根、树皮,还煮皮带吃。我小时候也吃过榆树根,黏黏的带点甜味,纯属吃着玩。我不否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的地方也吃起草根树皮,但可以肯定的是莫言想像自己啃树皮不是真实的。

后一张图片是寿光的网友自驾到莫言家乡采访到的情况,前一张是与寿光网友一同采访的高密网友发布的信息。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的话就让莫言自己证明吧。

莫言有篇散文《我的老师》,控诉坏老师时有一段叙述印证了上面两位网友采访到的内容的真实性:

可以确定的是:莫言家的村子是国营农场,每人都有口粮,如果莫言在幼儿园受老师克扣口粮为真,那么上学后口粮分回家,就不存在饥肠辘辘的问题了,就没必要去啃树皮了。

所以饿得啃树皮,甚至啃光村子的树皮的想象是不真实的。

啃树练就能咬断铅笔粗钢丝的大钢牙

前面说了,啃树皮的想像是不真实的,那么啃树皮练成大钢牙的想像就失去了根基。莫言的这段想像还缺乏一点常识。五六岁正是孩子的换牙年龄。如果这时候用牙不当,会毁坏牙根、牙龈,造成终身缺损。

牙是不可能咬断铅笔粗钢丝的,想象得不真实。

香甜的煤,越嚼越香

关于“吃煤”小说散文中有多个版本,哪个是正宗的版本呢?其实都不是,到莫言家乡采访的网友证实,吃煤确有其事,但是个恶作剧,与饥饿无关。

由此观之,莫言在斯坦福大学《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的演讲中想象的童年形象都是不真实的。

想像的“新形象”已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说“都是真实的”就是悖论!

那么想象的形象就一定不真实吗?有一种例外,就是掌握的材料能够还原本来的形象。

暑期回烟台,去看大姐,她比我大11岁。言谈中说起我的“小时候”,她说,我“听说”(老实),躺了八个月(从出生一直躺到八个月,一般孩子躺两三个月)。从炕上拉起来,就能晃晃悠悠地坐起来。我想起我娘说过,我两岁(一周岁不到)时,坐在石头上看着我娘在摊晒秋庄稼。饿了就喊:“娘,要卷(卷子,即馒头)。”我娘说:“等等!”等她忙完了,看到我时,我坐在石头上像佛一样睡着了,肚子瘪瘪的。听到这里我的眼泪下来了,母亲、姐姐都在说我“小时候”不哭不闹,“听说”。但我却感到了委屈,因为根据她们的描述我能想像得到我幼时是不被重视的多余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这种想像就是真实的,因为姐姐母亲的描述是真实的,具体的,能够还原本人小时候的形象。

其实,莫言童年的材料很丰富,是可以勾勒出他的童年形象的。

1.受宠溺:莫言吃奶到五岁,说明母亲比较宠溺孩子。看看照片中,莫言比堂姐大半个脸,棉衣厚一倍很能说明问题。

2.贪吃:在《过去的年》中,莫言自曝过年为了吃到饺子里的硬币,连吃三四碗饺子,伤到胃。经常抢堂姐的饭吃,堂姐受了委屈,就告状,搞得家庭不和睦。(这种贪吃的习惯持续到当兵。刚进兵营莫言就海吃一通,满操场溜达消食。)

3.叛逆:上学后调皮捣蛋的本事更大了。

2014年12月18日,管谟贤在浙江师范大学演讲时说,文革爆发,莫言“不同于村里其他老老实实的孩子”“莫言当面给老师提意见,被直接开除”。《大哥说莫言》的书里,管谟贤记录了莫言被学校开除的情形:

1967年年初,莫言到学校造反,贴老师的大字报;骂老师是“奴隶主”,撕毁课表。莫言还成立了战斗队,到郊县去串联,在接待站住了一晚,尿了炕,吓得第二天跑回了家。“为此,学校决定开除他”。

那么,莫言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材料来还原自己的形象呢?这是因为莫言如果如此,他构筑的高密东北乡就会轰然倒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得到美国的福克纳的启示创建起来的。他还在福克纳那里学到了作家成功的诀窍:

“他告诉我一个作家应该大胆地毫无愧色地撒谎,不但要虚构小说,而且可以虚构个人的经历。”

所以,《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中的那个一年四季赤身裸体的,啃树皮,吃煤的孩子是莫言为自己“虚构的个人经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饥饿记忆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9)
莫言:饥饿使我走上创作之路
教室里的悖论
莫言小说的特点
饥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