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真教育”与“本真课堂”解读分析



“本真教育”就是合乎自然规律,不忘初心,回归教育本源,在尊重生命本态的前提下,务本向善、求真立美,让人成为世间最美存在的教育。这里的“自然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与学习材料的逻辑规律。

          “本真教育”内涵辨析

       我认为“本真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更应该看作是对教育的一种美好理想与不懈追求,对其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真教育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老子、孔子等中国思想史上前人的智慧,同时吸纳西方文化中的自然主义、进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教育思想。如下,我尝试用九个关键词来概括本真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1.立 本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性的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惟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树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立本,就是教育要尊重生命的本态,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本真教育追求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

2.求 真

     《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教育要尊重规律,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坚持真理,真实诚信,追求真才实学。
       苏格拉底认为:在教育的现场,必须尊重共鸣的精神、人类普遍的需求、正义以及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勇气,实际上,这正是教育的精髓。第斯多惠继承了裴斯泰洛齐教学论成果,认为“教育及教养上的最高原理,是承认服务于真善美的自我活动这一原理。”本真教育追求学生拥有质疑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人格成长的自由。   

3.至 善

       “至善”出于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至善”是指一种“最崇高的善”。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朱熹集注:“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说文解字》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强调了教育要使人向善。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本真教育的使命是努力让作为个体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尽可能完善的人。

4.立 己

      “立己”出自《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立己”是指相信成长的内在力量,本真教育强调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学业有成。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应该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加强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表现。本真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培育人与生俱来的成长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性。促进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促进整体人的成长。建构主义倡导教学应成为对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个人的“自组织”发展,给人的成长以更大的空间。学习是一种普遍的、终身继续的过程。   

5.达 人

       “达人”同样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立己”与“达人”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科斯鸠克认为“所谓发展,不是接受了同人类无关的外力冲击之后产生的某种惯性过程”,而是“自我运动——自然的、内部的、必然的运动”。生命是流动的和开放的,本真教育向学习者提供生命世界所渗透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同充满奇妙和惊异的世界沟通。学习是学生自己生成的,不是教师创造的,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人本主义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理智的真诚”,去掉一切伪装面,具真实地面对学生。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真正理解并尊重学生私底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关爱与支撑。

6.生 态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生命有其自然生长与发展的规律,教育就是要尊重这样的规律顺势而行。在某种意义上,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人人拥有自然而生的、难以测量的多种潜力。只可惜有的人一生中也未尝被挖掘出自己被深埋的潜力。学生的求知方式拥有多样风格,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状态,是顺应儿童的生长的,而不应该是一个与儿童生长相忤逆的状态。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以自然为鉴,教学要遵循自然的秩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说教学既要遵偱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不能逾越,又要遵偱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卢梭主张发展儿童内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与现实的生活,而必须遵偱儿童的“自我活动”。卢梭非常重视直接经验,他说:“没有呼吸到花的薰香,见到枝叶的美丽,阔步于露的润湿间和柔软的草坪上,哪里能使他的感觉欢悦啊!”

 7.关 联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作为统一体的原始混沌之气。这个统一体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交而成为一种均匀和谐状态,这种适匀状态便产生出千差万别的东西。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世间万物有其关联性,自然与人类都是这样生生不息、发展变化的。
        后现代课程的代表人物多尔,把“关联性”作为他的课程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这里既指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思想因素互动而形成的庞大的网络,也指课程之外形成的课程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结。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其他有着太多的联系。是在关联的基础上相互融合。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则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居民等,都成为了教育工作恒常的、一贯的、正当的一部分。
       罗杰斯说:“有意义的学习只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的目的发生关系,由学生认知时,才能产生。”“唯一的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学习。”学生必须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教授和学习,必然要同学生的要求、兴趣这一类感情、情绪全面发生关系。   

8.包 容

     《尚书·君陈》说:“有容,德乃大。”宋·晁说之《晁氏容语》有言:“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有容乃大”,每一种教育思想都有其特点,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不足。本真教育就是要吸纳百家之长,集教育之大成。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强调复杂、混沌、不确定、多元。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物存在相对性,必须根据现实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改变,才能让教育理念真正在实践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自教育产生以来,教育思想与理念不胜枚举,本真教育就是要包容一切改革、创新、个性化,始终以发展性眼光鼓励理论与实践在探索中前行。    

9.和 谐

     《论语·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说明了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倡导一种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的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年、青年的健康成长。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情感、体质、审美、精神、智力的和谐发展,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富有充实意义的人生。
        本真教育研究的宗旨是“本真至善,立己达人”。
        “本”,宇宙万物的根,属先天性的;“真”,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元素,属后天性的;“本”与“真”相互作用,形成宇宙万物的兴衰。《易经》告诉我们:一切合自然的,都是正确的;不合自然的,迟早一定是错误的。合乎自然的就算在眼下看起来不对,但终究是对的。

德国哲学家卡尔提出:“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

       围绕本真教育,我们还会分为本真管理、本真课程、 本真课堂、 本真研修、本真德育、本真生活、本真校长、本真教师、本真学生、本真家教等版块分别进行理论与实践思考与研究。

       目前,研究团队已在本真课堂、本真课程、本真德育、本真研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真教育视域下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荣获2018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已于2017年9月出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已进入出版程序。

       敬请朋友们关注本真教育研究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多谢您的支持、鼓励!

 

        “本真课堂”内涵辨析

       

       当前,课堂教学仍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与研讨的热点话题。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在本真教育理念观照下的本真课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实践。
   本真课堂首先从“本真”二字入手进行解读。

一、“本真”一词的解读

      《辞源》中没有“本真”这个词,所查出的“本”的义项是:草木之根;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如:溯本穷源;重要的;中心的。“真”是真实、真诚;本原。
       参照百度百科,“本真”一词大致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1.正道,准则。比如,汉代扬雄的《(法言)序》中,“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本诸身,撰《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比如,宋代程大昌的《考古编·诗论十四》中说,“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
       3.天性,本性。如清代曾国藩在《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中所说的,“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
      4.我国易经、道家、阴阳学、中医理论则认为,“本”,元气,乾坤,宇宙万物的根,属先天性的;“真”真气,五行,金木水火土,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元素,属后天性的;“本”与“真”相互作用形成宇宙万物的兴衰。
       5.质朴。周立波《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认为:“真”指“存在的无蔽”,“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个性,拒绝异化,不屈从于权威,颠覆传统,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真理。海德格尔认为诗意的栖居就是本真的存在。道家和海德格尔一样关注朴素本真状态。
       本真课堂就是“务本、立本、求真”的课堂,务本、立本与求真相辅相成。

二、务本、立本

      1.本是什么?
      本指的是“本源、本质、根本、基本”。
       本源:就是课堂教学的来源与产生依据。课堂教学最早来源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与科学文化的进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创立的,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是从1862年开始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本质:关于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说法不同,对它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等进行对话的过程。
       根本: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要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要让学生学会朴实、笃实地做人,踏实、务实地做事。
       基本: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完成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务本、立本指什么?
       立本,就是要坚守学校本色,确立道德至上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务本,就是要树立人本、学本、生本教育观。
       以学生为本。回归学习本质,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对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驱使下,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出自学生的天性与本心,学生会乐在其中。教师不要刻意掌控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学生为本要从细节做起,例如,如果把提问的主动权让给学生,那么,对话就是由学生先发起邀请,这与教师先发起邀请有本质不同。
       以生活为本。教学与学习要面向生活、服务生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改良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与生活经验相关联,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必要营养,使生命之泉生生不息、活力永存。让学生保持童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会因为兴趣驱使而仍然不懈努力,可能会辛苦,但绝不是沉重的负担。
       以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课堂管理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三、求真

      课堂教学要“求”的“真”是什么?“真”指的是:真人、真实、真智、真情。

       1.真人
       陶行知先生对“真人”有独特理解:“真人是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求真,就是做真心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具备做人的优良品质,成为真正的人。教学从来就是教育,是为了“人”的快乐健康成长,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2.真实
       本真课堂的首要特点是“真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也就是说,如果课堂没有了真实,就失去了生命。
       真实意味着课堂不作秀,教师的教真实发生,学生的学也真实发生。真教与真学相辅相成。教师真正地教,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都是真实的。学生真实地学,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表现、学习成效都是真实的。
       要实现教师真实地教,就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在自学环节暴露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真问题,明白学生什么地方不会,只有学情的反馈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教师才可以找到教学起点,保障教学是围绕学生的问题而教,从而教到点子上,评判、点拨、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结构性、整体性、衔接性。不要只教给学生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悖离了学生学习的初衷。
       学生真实地学。在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学生先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练习,当个人学习遇到问题时,学生先自己尽最大能力去解决,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其次才是求助于别人,把问题提报到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解决。如果问题还解决不了,再提报给班级。班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真需要老师帮助时,也就是学生的问题充分暴露之后,教师再站出来点拨、指导。师生共同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问题运用的最大化。

       3.真智
       求真,就是要研究真学问,展示教师、学生的真智慧。老师坚决把教定位于帮助学生学,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解决自己与他人的问题,教师不要有任何干扰,但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些内容学生表面上看来不能自学,教师也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转变问题的显现方式,设置小步子,低台阶,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有思维碰撞,师生在尚真思想引领下,勇于进行求真的实践。教师要有真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努力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小红花、奖章之类。让知识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实体验。
       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科学高效,提高学生自己的真思、真知,真正的行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善于发现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获得精彩生成。要设计真实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之间、个体之间要有一些比赛,让学生有一定的紧张度,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

       4.真情
       面对活生生人的教学艺术,需要真情付出。
       如果每一个人都是纯洁真诚的,具有真情实感,课堂就是一种真态的显现。
       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情,办真事。课堂上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成为边缘人、闲人、被忽视的人,不让任何一位孩子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学生要有真情,说真话,学生的本子上记录的不能都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都是参考资料的照抄照搬,而是要有自己有质量的质疑与反思。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诉真情,有感而发。

四、本真课堂解读

       现代教育的根本症结在于遮蔽了对教育本体的追问,因此,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本真课堂所回应的就是课堂的“失真”现象。教师要更多地受到内心指引,寻找内在动力,厘清教学中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让课堂的预设、实施、评价都回归到课堂的本源与真实,原汁原味地反映教学本质,变得更诚实、更自信,更有效。
       本真课堂反对唯模式化,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一节课,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和教师内在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得到不断滋养。没有师道尊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习的自然本真状态,掌握学生认知的本真规律,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让课堂教学具有智力挑战,成为能够怡人性情、益人心智、润泽气质、点化人生的精神漫游。
       课堂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反对哗众取宠与华而不实,课堂不摆花架子,崇尚朴实的家常课,追求情趣盎然、扎实有效、激扬智慧、释放潜能、养成善性。注重课堂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崇尚生态教学,还原课堂教学本色,追求自然、自主、自由、灵动的课堂,强调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不被拘束,不呆板,不被强迫,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以教促学。让学生自己做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体现全员性、互动性、层次性、生成性。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成长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从浅层质疑走向深层逻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真课堂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作为起点和依据,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求真向善崇美的高素质学生,追求教育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两种功能和谐发展。

课堂案例辨析

     【案例一】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执教者是一位省级教学一等奖获得者,优秀教师,工作业绩突出。教师的基本功相当不错,教学设计合理、严谨、流畅,学生踊跃发言,问题回答得很流利。评课议课时,我鼓励教师谈一谈自己课后的感受。从自豪的表情中看得出来这位老师对自己的课还是相当满意的,不过,她仍然很谦虚地说:“感觉这节课上得很顺的,请徐老师多指导。”
       我进行点评时,首先肯定了执教教师的优点。然后指出,这节课的问题恰恰就是执教者自己认为的优点:“上得很顺的”。这节课太“顺”了,教师顺利地点击PPT课件,完全按教师的预设进行了下来。学生回答问题“顺”得很,不仅到黑板做题的同学题目全部做对了,连在座位上回答问题的同学都答得流畅正确,一节课可以用“行云流水”这个词来形容。但是,这样的课是不是特别值得我们反思呢?课堂上,我在学生身边转着看时,发现学生对习题的掌握并不是课堂所展示的那样让人感到满意,不少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出错了,而且出的错不少,我把自己在笔记本上抄录的学生出错的七个地方都让执教老师看。老师竟然没有发现学生暴露的任何一个错误,仍然按自己的备课思路走课件。也就是说,一节课下来,会的同学还是会的,不会的同学仍然不会,因为老师根本就没有真正教学生,学生的学习也不没有真正发生,这是教师的“假教”与学生的“假学”。
       我说了之后,执教老师的脸红了,她辩解道:“徐老师,我平常上课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哦,那你平常上课是什么样呢?”

“我平常上课是要看看哪些同学不会,不会在什么地方,然后停下来重点讲讲的。”
       “这样做就对了,这其实就是我所要的本真课堂。那你今天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这不是因为您来听课吗?”
       我恍然,这是教师妄图表演给听课者看的“美丽的课”。我说:“别说是我这样的小人物,就是任何大牌人物坐在你的教室里听课,也一定要上真实的课,真实是本真课堂的第一要义。”
      【案例二】这是一节高密度的九年级毕业班的数学复习课。教师设计的内容多,容量大,主要是把昨天刚考过的试卷讲给同学们听。教师从第一题一直讲到最后一道题,生怕有没讲到的地方给遗漏了。一上课就是老师开讲,而且语速偏快,即使中间有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也显得急匆匆的。因为老师要赶时间,提问学生的人数不能太多,有的地方干脆就是集体回答。
       听完这节后,我立即对身边坐着的一个小组的学生开展了调研,我指着教师刚讲过的试卷上的出错较多的一道题,让学生们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做。学生们竟然张口结舌,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来。这时,执教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着急地说:“这道题我不是刚才讲过了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没听清就过去了。”后来了解到,这个小组里有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班级前五名。这就意味着,这道题很可能全班90%以上的孩子仍然是不会的。教师认为讲过了这道题,但是却淹没在众多的题目之中,学生们根本没能细细地研究与回味,课上完了,学生不懂的地方仍然不懂。一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非常累,但是,效果是什么?课后与老师们在一起评课时,在事实与证据面前,执教教师不得不承认,盲目下苦力不是高效课堂之道,也不是本真课堂。教学必须要关注学情,而且要密切关注学情,必须弄明白学生哪个地方不会,哪里是需要教师重点教的内容,而不是根据老师的想当然遍洒毛毛雨,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实效,这是本真课堂追求的目标。教师往往习惯于设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及所占用的时间和最终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走,教师就会千方百计想尽各种方法迫使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推进。课堂求“顺”求“快”,追求表面的“好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样的课堂,班里的不少学生学习之初是什么水平,学习之后还是什么水平。
      【案例三】一位语文名师为近千名教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这个世界上最爱的5个人。老师说,这是你最割舍不下的五个人,拿起笔,划掉一个,划去一个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有学生提出能否不划时,老师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这个世界难以割舍的是亲情,但规则要求必须划掉,放弃。这个学生哭了。第二次拿起笔时,哭的孩子更多了。第三次划时,老师要大家讲出自己的感觉。一个孩子说,当划去妈妈的时候,我仿佛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划去了。当学生最爱的亲人都被划去时,老师问,留给你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留给我的是一片黑暗,有的说是生不如死的感受。教室里哭声一片……有的同学因为“泣不成声”而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用这种残酷的抉择方式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狠”?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违背了教育要与青少年身心发展一致原则。“珍惜亲情”这样的主题是好的,如果讲课人是为了刻意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做出如此煽情的设计就要引发大家深深思考了。事实上,名师的示范课在当时就引起了大家热议。明明老师在一定时机,比如学生眼眶中盈满泪水的时候就可以转换话题了,使学生不致于陷入情感太深,而有的教师偏偏不够善良,继续使用音乐、语言等使劲煽情,直到把学生搞的被“泣不成声”。反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格外注重语文知识传授,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第一任务,基于此,情感教育不应喧宾夺主。本真课堂追求实际实用,这样的课违背了本真课堂的真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潜务本真 享受大教育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思路,更新教学理念
课后反思应该写什么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