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军:9张图解明互联网时代的高效读书法 | 认知升级


内容来源: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方军老师和小乘学堂授权发布。


   图片设计 | 邱小军    责编 | kay

 第1631篇深度好文:4868 字 | 6分钟阅读

推荐语 by 喜马拉雅CEO余建军

来自笔记侠

01:33

全网首发·学习方法

笔记君说——


侠客,你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时刻与你相互守望,创业路上并肩作战。


身处“互联网时代”,显示器前的你是否依然对读书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有着执着和依赖?


小侠爱书。有的书,有让人产生读罢立刻拉住什么人全盘托出的分享欲;有的书,会让人忽然静了下来,深呼吸,感受它带来的明澈;有的书,你带着请教般的急迫感去读,它将带给你知识,或许没能解决眼前困惑,但定会对近旁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些许指导。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高效读书?小侠在这里与你一起探看方军老师的9张手绘图,分享读书与认知升级的奇妙感受


我们应该怎样从书中获得知识?我们怎样认知升级?结合以下9张示意图,说说我对读书、求知和实践的理解。 


第一组手绘图:如何阅读


第一组图是关于如何阅读的。在谈读书方法的文章中,我是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在读书,试图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你可以看看有没有相近的体会?


1-1 多本书主题阅读


要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多本书主题阅读是必要的。过去我的阅读局限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管理,一是技术产品,可以算是一直在主题阅读,因而没有特别的感觉。


图1  多本书的主题阅读是快速掌握知识的关键技巧


近期我扩展较新的知识领域,发现多本书的主题阅读是快速掌握知识的关键技巧,尤其发现综述书和普及书的价值。比如最近关注人工智能,快速地通读相关的书,从历史到产业、算法、未来,很快有了大体的了解。

 

特别地,我发现,过去我们可能低估了两类书,一是综述,二是普及书。我们往往强调读原著,但现在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复杂,综述可帮我们掌握知识的脉络。我们往往觉得普及书过于简单,实际上,简单清晰的普及版图书,甚至是图解版,反而可以帮我们加深理解。


高效阅读方法之一:


要学习一个知识领域,请专家推荐,选择五本相互匹配的书,从综述到深度,然后至少读两遍,即快速通读重点精读,且最好在三个月到六月里完成这个阅读过程。


1-2 同一本书反复阅读


我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一个项目期间会反复读同一本书。比如曾经一年多反复读和听《精益创业》的不同版本,最近读李安导演自述《十年一觉电影梦》。我自己叫这种读法是「伴随性阅读」,就跟有的人在工作时,同一首歌反复播放一样,这本书成为伴随性的背景音。


图2  同一本书反复阅读


选画面性强的书做“背景音”,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曾经用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一本法国主题游记,作者林达游览法国的各个景点,并深度思考。对应地,在探索互联网产业和思想时,我感觉也像是在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景点里游历。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以后有机会,我要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带一本书去互联网》。

 

很多人有这种伴随性阅读的体验,它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读书传统。一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类比是,它就像在西方有人反复读《圣经》、《莎士比亚》,也像中国人反复读《论语》、《红楼梦》。作为背景的书和我们的实践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经常激发出有趣的想法。


高效阅读方法之二:


在做一个项目期间,选择一本书当伴随阅读,持续地随手翻阅,读五遍、十遍甚至更多遍。最好选择形象思维的书,比如小说或游记,这样你的经历会和故事情节和旅游景点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联想和对照。尽量不要寻找概念性过强的书,也不要选择跟项目内容直接相关的书。


1-3 主题阅读的吸附效应


还有一种阅读方法,在过去一两年,我逐渐地体会到它的妙处。这种阅读体验是,要试图深入一个领域,我们会主题阅读,读其中的经典、前沿新书、网络信息,也“读”现实世界与亲身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写出自己的“笔记”,笔记本中留有非常多的空白;之后,在长时间,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补充。


图3  在主题阅读中,吸附各类知识、信息,

形成“创意凝聚物”


2016年,我梳理多年在互联网的工作思考,出版《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在其中我提出了“创意凝结物-作品-产品”这组概念:先要形成“创意凝结物”,然后变成自己的作品,再进一步变成服务他人的产品。

 

有了“凝结”这个词,我意识到,这种阅读体验叫「主题阅读之吸附效应」或许很贴切。因为,在这个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感觉就是“吸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事实、故事、图表、金句、经验,就吸附起来了,形成一个独特的创意凝聚物,它是我们自己个人的知识财富。

高效阅读方法之三:


对于自己可能关注几年的知识领域,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尝试着拟定一个知识大纲,看看自己已经掌握什么,想学习什么,哪里还需要再深入。你可以想象成,这是在写一本书,只不过这本书可能还有 95%甚至 99%的内容等着补充。


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阅读、思考、实践、记笔记,最终或许可能形成你自己的书。


第二组手绘图:读书与输出


第二组图示关于读书与输出。真正好的书,是非常复杂的,它有着多种层面,经得住细察,经得住各种角度的解读和引申。


2-1 快速读书方法之拆书


图4  拆书:将书中的骨架、知识点拆出来形成知识骨架


流行的快速读书方法之一是「拆书」。我理解,所谓拆书,是拆解一本复杂的书,把其中的骨架和知识点找出来,用笔记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通常,很多人在拆书之后,会做一幅呈现这本书的知识骨架的思维导图。

 

拆书的价值是让人掌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第一,拆书的过程是一次快速、又全面通读的过程,不会因为跳读而漏掉核心信息;第二,拆书要求形成书的要点笔记,让人对书的整体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

高效阅读方法之四:


当你要速读一本书时,不要随意翻阅,可尝试用拆书的方法,最好能用电脑上的思维导图做辅助:


1,列出书的章节,了解整体知识框架;

2,按章节,摘录有启发的观点、案例和如何做;

3,写2点自己的核心启发。


其他提示:第2部分可以选择部分章节,而不必阅读全书。

2-2 图书音频解读:模拟深度读书体验

图5  解读:从一本书中抽取一个链条出来


拆书其实不是我们正常读书的方法,拆书重现这本书本身的脉络体系。而现在出现很多音频图书解读,从解读者的角度看,其实是模拟我们正常的深度读书体验。这可能是图书音频解读会变成互联网知识经济浪潮的热门产品的原因。

 

平常深度读一本书,我们的读书方法是,在了解整体框架之后,从书中发现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深入地了解,真正地掌握它。这种读书体验,如果画成图示形象地表现就是,我们是从一本书中“抽取”一个链条出来。

 

现在的图书音频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在模拟深度阅读经验,并且通过这种抽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让人更容易从书中获得知识。这种音频图书解读,是图书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浪潮下的产品进化。

 

当然,优秀的书都是多个层面,从一本书中,不同的人从中抽取出来的知识链条是不同的。一本书,往往可以有多种音频解读方式,我最近在喜马拉雅推出《读懂互联网未来的50本书》,是从互联网实践的角度,抽取经典著作中的相应的知识链条。



高效阅读方法之五:


当你深度读一本书、试图从中得到最多的启示时,可行的方法是:通读,了解书的核心观点。假设要向朋友讲解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它是什么?以这个观点为线索,抽取书中的内容(支撑观点、案例、数据、金句),形成一个解读。注意,不要试图全面复述或概括一本书。


2-3 读书输出之读后感


读书和学习的方法中重要的经验是「输出带动输入」,比如读书要做笔记、要写书评,比如要试着向其他人分享这本书。


图6  读后感:从书里找到一个有感触的点,

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引申放大


读书的各种输出里面,数量最多的恐怕是「读书感」,在博客里面、在豆瓣这样的读书网站上的关于书的文章,多数是「读后感」。


传统媒体所刊登的所谓「书评」,我觉得也是读后感,只不过这种读后感往往会考虑到,它是面向公众发表的,会把内容略微转换了得对其他人也有价值,有时会特别重视批评

 

「读书感」的做法是:从书里找到一个有感触的点,然后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引申放大,试图对自己有启发。在互联网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书的读后感,它们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对他人有帮助。

 

再对比图书音频解读和读后感,图书音频解读是试图让我们从书中获得知识变得容易,读后感的重点是我们自己的启发


第三组手绘图:读书与实践


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以实用的态度读书,是为了获得在实践中有用的知识,而非建立理论。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像是去森林里伐木;读书则是去木材市场选购处理好的木料,而图书音频解读,是精加工后的木料;我们读完了书,去现实中实践,则是用采伐的、买来的木料建房屋。

 

我画第三组图示时,就不再纠结于如何阅读,而是试图理解,我们自己在知识世界和实践世界中是什么角色?我发现,我们要变化的是我们自己,从知识的角度看,我把我们自己要做的改变的部分称为个人场景知识


3-1 我们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载体

在知识的世界里,我们学习知识,我们以自己作为「处理器」,消化吸收,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实践的世界中,将知识和自身能力应用起来。


图7  个体作为处理器,在知识和实践中反复“处理”


相反的方向也会发生,在实践的世界中,我们有了新的发现、认识,我们还是把自己作为「处理器」,把它抽象边成某种知识,然后丰富知识的世界。

 

过去,知识的世界是高高在上的,而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认识展示在互联网上,这种认识可能影响一个人,也可能影响很多人。


3-2 互联网所促成的知识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互联网,而忘记它没到来的时代。在上面,我们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个人总结;在之前,根本就看不到。

 

这背后,既有传播的力量,让原来看不到的,变成可见;也有刺激知识生产的力量,如果不是互联网带来的新手段,很多个人的感悟体会根本不会被记录下来。

 

从知识的角度看,互联网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创造,在「书」之后最重要的创造,它大大降低了门槛,各种各样的观点在互联网上传播,或者说“交配”。

 

我们还是回到个人的视角。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什么?过去,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很多笔记本,东记录一点、西记录一点。现在,我们的体会可能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也可能记在专门的笔记软件比如Evernote印象笔记、网易有道笔记里面。

 

我们的笔记本、我们的网络笔记本变成我们的大脑的延伸,它也是我们的个人的知识与认知的延伸。


图8 “笔记”是我们大脑的延伸


如果你对比图8和后面的图9,你会看到,它们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又是重要的差别。我们随手记录的、未经整理的个人知识并不完美,甚至看起来乱七八糟,但我们自己知道从那儿找到要用的知识。我们杂乱记下的笔记是有价值的,它就是每个人的「达芬奇笔记本」。

高效阅读方法之六:


当我们从读书,到看更多的信息,再到综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时,我们就在形成自己的书。这一条高效阅读的方法是,我们可把读书、思考、实践的笔记综合起来,记笔记,整理笔记,把笔记心得分享出来,接受外部的反馈。


3-3 从笔记到体系:个人场景知识

图9 体系化的个人场景知识


经过整理后形成的体系化的个人知识,虽然离严谨的科学知识还有距离,但是,当一个人能够梳理出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体系后,我们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往往上了一个大台阶。

 

以科学为代表的原理知识在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中占据主导,但是,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跟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的「场景知识」才更有实用价值。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原理知识是基础,对所有人来说差别不大,而场景知识则是差异极大的地方。

 

引申一下,我们梳理自己的想法、所形成的体系化的个人知识,其实可以叫「个人场景知识」。现在,外面出现相当多的看似理论化、有体系的知识,它们其实是某些人的个人场景知识。

 

过去,形成某种体系化的知识,只是少数专家的特权,由于门槛和筛选机制,个体场景知识其实不多。现在,这个门槛大幅下降了。这就像科研领域,经过匿名审稿的论文才是被认可的学术成果。现在,为了赶上快速变化的知识世界,论文预发布平台arXiv上有大量的论文,其中一部分会变成正式论文,很多就停在现在的状态。

 

现在看起来,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所谓的「理论」,我们的确应该有。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时刻准备迭代它、更新它。这是场景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最大不同之处。

 

我觉得,个人场景知识,可能是我们读书和实践时,在知识方面的所应该追求的东西。我们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把它变成个人场景知识。我们从行动中学习、从行动中反思,也形成个人场景知识。然后,我们用这些自己的认知,去现实的世界中,让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用9种读书方法读完4000本书的经验帖
“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麦肯锡精英与你分享4个读书的小秘籍
读完书总是记不住?8种读书笔记教你高效阅读!
艺留香 I 高效阅读 I 自己进步不快,多是因为学习不高效
读完书总是记不住,8种读书笔记教你高效阅读
2016总结:读了122本书,挣了50万年薪,写了40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