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论语·述而篇(2)孔子说自己只做好三点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1)默,《说文》:“默,犬暂逐人也。”即狗悄无声息地追逐人。本章是闭口不说话的意思。

(2)识,《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即旗帜。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本章是记住的意思。

(3)厌,《说文》:“厌,笮也。”即压榨。会意字,表示“吃饱”、“满足”。本义是吃饱。

(4)诲,《说文》:“诲,晓教也。”即启示明晓,开导说教。清段玉裁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晓之以破其晦是曰诲。

(5)倦,《说文》:“倦,罢也。”即力量用尽。本义是人体因疲劳而不能挺直。引申义为疲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向老师请教,思维要聚精会神,一直追随着老师的言行然后记在心里。求学、做学问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永远也不能满足。为师者教育弟子,永远也不能感到疲倦。我只做到了这三点,再没什么了。”

【解读】


本章所记何事,历来有争议。有说为求学的三个阶段,即已学、未学、学成;有说本章是孔子的自评,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质,是古今为师者楷模与典范,乃孔子师表天下;有说本章为求学修道之法,先将所学默记于心中,其次须知,学无止境,所以必须要学不厌足,因此不是记问之学不可以诲人,但非一诲而成,故须不倦。钱穆认为,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南怀瑾认为,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孔子是在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南怀瑾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申注解。


我认为,要明白夫子在本章所讲的真实意义,首先结合上下章所说。上一章夫子把自己与先贤老彭私下里放在一起,说自己遵循先贤的经典而不发挥创作,绝对地相信先王之道并发自内心地喜爱。所以第一章是夫子做学问的态度和指导方向,本章应该是孔子自己做到了什么,下一章夫子之忧是其没做好什么。本章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恰恰说明这一点。有人将此句译为“对我来说有何难呢”显然不符合本章所表达。何有,即有什么。夫子是在说,除了以上三点我做到了,我还有什么呢?除了以上三点我还能做到什么呢?《孟子·公孙丑篇》所记可以对本章所讲有印证,“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由此可见,学不厌教不倦是夫子对自己的评价,不敢以圣人自居。


默而识之。孔门学问,乃是学道、明道、行道、悟道的整个过程。初学道,遇上可拜师学道之人,也就是这个后觉向先觉学习的“学”之初,该如何去做呢?夫子说:默。默,本义是狗悄无声息地追逐人。本章用“默”表明两层含义。遇到名师首先要闭口不说话,因为我们还什么也不知道,能说什么呢?先要听老师怎么说,让老师把该讲的说透。当今做学问的人可不是这样,学了点东西担心他人不清楚,甚至不清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道理,见了表现自己的场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表达自己的学问,大有横空出世的大师风范,结果一聊,水的深浅便显而易见。不说话是一种态度,更是谦虚的表现,其次要有默默追逐的心理。老师在传道时要聚精会神,思维沿着讲道者的思路一直追逐下去,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他人所讲的内容。所以说,无论是遇到名师,还是向他人请教,先要做到这个“默”。识,在古代文字中与“誌、记、志”字通用,即记住,记在心里的意思。默而识之的表现,就是颜回的表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本章“默而识之”就是“不违如愚”。


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对于人做学问,孟子有先觉和后觉的说法,即后觉效仿先觉而“习”,这就是学。我们做学问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坚持,持之以恒。厌,本义是吃饱,不厌就是永远吃不饱,即永远不满足。学而不厌,是在说做学问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像每天吃饭甚至呼吸一样,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只要能吃饭就要学习,这比“活到老,学到老”更严格深刻得多。的确,坚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试想一下,我们每天坚持做一件事能坚持多久。孔子在这里提出“不厌”,是在说明做学问坚持有多么难。不厌学不容易,做到好学就更难了。难怪《公冶长篇》最后一章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 因此说,学而不厌,即求学、做学问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永远也不能满足。看看现代的人,别说做学问不厌倦、不满足了,就是吃饭也已经厌倦了。每到中午,太多人发愁问“今天吃什么呢?”真是一派末世的景象。


诲人不倦。夫子虽自谦不敢为圣人,但为人师还是承认的。孟子说,人生有三件快乐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师,不仅是要求师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更要求有很高的人格和品格。一日为师,终身若父。这是对为人师者的要求,就是说你一天做了别人的老师,一生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要负起这个责任。如今的文化单位,最泛滥的一个称呼就是“老师”,这恰恰是当今轻师重权重利的明显表征。诲,教诲,就是让弟子明晓学问而教育他。教育学生是极其辛苦无奈的事情,越是未来有成就的孩子,越是让老师最费心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当老师的最容易把这些孩子放弃。所以,很容易“倦”,疲倦呀!诲人不倦,就是为师者教育弟子永远也不知疲倦。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读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得其精髓
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
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
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
王宏杰
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里的这句话,语文老师都教错了!你却记了一辈子!
大智慧的人不轻易展示自己的聪明
【第463期】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22章》子贡对“仲尼焉学”的回答有何深意?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十二)
无心为善称至善——《论语》悟读【267】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我有知识吗?没有啊(9—7,讲于2022年2月20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