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话 |《河朔访古记》:元代西域人的中原游记

纳新是元代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域人之一,《河朔访古记》是他游历河朔时写作的游记。至正五年(1345年),他离开浙江北上,寻访中原古迹,至正十一年才南下回浙。从“华化”的视角观之,我们可以说纳新的“访古”是西域人对华夏文明的寻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追溯历史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华夏文化传统,纳新在这一点上与中原的士人并无二致。从该书中,我们可以一窥元代的文化融合,以及一位西域人对华夏文明的见闻与想象。河朔访古记》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601分册中。


▲《河朔访古记》内页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朝代。地理上,它是跨越欧亚大陆的元帝国的一部分,中原地区不再像之前的汉人政权时一样处于中心地位;但是文化上,汉文化强大的包容能力吸纳了相当数量的西域人进入中原地区。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从儒学、佛老、文学、美术、礼俗、女学等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显示出当时中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纳新即是当时进入中原的西域人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纳新(又写作纳延,迺贤,1309-1369年),姓葛逻禄,字易之,元代诗人。他是色目人,葛逻禄既是姓,也是部族名称,该部族发源于阿尔泰山之西。元朝时,色目人可以自由杂居,于是有相当一部分迁居中原。纳新祖上居住在江浙,他少时居住在江南,与名士诗文唱酬。晚年被推举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还曾代元顺帝南下祭祀。

《河朔访古记》内页

从纳新的生平可见,他对中原的文化和礼制都有相当的造诣。《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将纳新(迺贤)归在《文学篇》中。他有《金台集》传世,受到盛赞。《新元史》说他“生平不喜禄仕,独长于歌诗,不规规雕刻,而温柔敦厚,有风人之致。每一篇出,士大夫辄传诵之。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陈垣先生摘取的评语侧重于“圣人之化、仁义渐被、诗书礼乐之教”(李好文语)对于纳新诗作的影响,但光看他作品本身,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华夏文化积淀,如《秋夜有怀明州张子渊》一诗:

云表铜盘挹露华,高城凉冷咽清笳。

弓刀夜月三千骑,灯火秋风十万家。

梦断佳人弹锦瑟,酒醒童子汲冰花。

起看归路银河近,愿借张骞八月槎。

▲纳新 南城咏古诗帖(局部) 纸本 行楷 纵23.5cm 横156.6cm  
此帖是元至正十年(1351年)纳新与友人游历大都(现北京)南城时,凭吊古迹,有感而成

他的名篇还有《颍州老翁》《西曹郎》《新乡媪》等,反映民间疾苦,“有得于风人之旨”(杨彝)。就如陈垣先生所论,像纳新这样的西域人的华化,不仅仅只是习华语,博综汉典,而是浸淫于中原文化中还能有所表达。纳新不仅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血液,而且他的诗文中所表露的思想与志向,也承续了《诗经》以来的文人传统。正是因此,他成为了西域人华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除《金台集》外,纳新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河朔访古记》。《河朔访古记》是他游历河朔时写作的游记。至正五年(1345年),纳新离开浙江,北上渡过淮水,寻访中原古迹,“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之墟,吊古山川、城郭、邱陵、宫室、王霸人物、衣冠文献、陈迹故事,暨近代金宋战争疆场更变者。或得於图经地志,或闻诸故老旧家,流风遗俗,一皆考订。夜还旅邸,笔之于书。又以其感触兴怀,慷慨激烈,成诗歌者继之,总而名曰《河朔访古记》,凡一十六卷”(刘仁本《羽庭集》)他在北方旅居五年左右,广结大都(今北京)名流,研习典章制度,至正十一年才南下回浙。

《河朔访古记》内页

《河朔访古记》现存两个版本,其中《四库全书》所收录的为《永乐大典》中散见的条目,汇成真定路与河南路各一卷,采用刘仁本的原序。书名“访古”,故而各地名条目下都首先简述该地的历史沿革。纳新对每一个地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属都做了详细介绍,印证各类史料,佐以民间传说,这一点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做不到的。除此之外,更博得史家注意的是他所记录的当地的地理风物和文化

如元氏县西北三十里的封龙山:

山阳有龙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数茎,望之若龙骨也。峰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高五百丈,若狮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类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东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儿、华盖二峰名。仙人台,则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云,山绝顶有二塔。狮子峰后数百步,有白云洞,世传张果老所居。又有龙井,而水帘在龙泉之上,垂二丈许,虽祁寒不冻,大旱,祷辄应云。 

既生动记述了山峰形态、位置,同时也记录了当地传说。又如真定路之南门:

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河朔访古记》书影

正定县现在仍有阳和楼遗址。正定民间有歌谣:“南门里面阳和楼,南门外面麦饭亭。”可见书中所记的瓦市应当包括阳和楼在内的整片区域。相传历史上阳和楼是元曲摇篮,元人钟嗣成所著的《录鬼簿》中所收录的五十六位元杂剧作家中就有七位是真定人。虽然现在还没有历史材料证实阳和楼与元杂剧的直接联系,但据诗文记载,阳和楼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另外,纳新在走访各类古迹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所见的碑刻,如槁城县城中文庙的“汉槁长蔡湛碑”,新乐县曲郡村的郞式墓碑,彰德路北关外龙兴寺寺前的隋龙兴寺碑,汤阴县东南的扁鹊庙碑等等。《提要》说,“其山川古迹,多向来地志所未详。而金石遗文,言之尤悉,皆可以为考证之助。”

苏轼 雪浪斋碑 
碑上段线刻雪浪石图,左右苏行书斋铭,中段榜题“雪浪斋”,下段小字多漫漶。立碑年月不详。《河朔访古记》中有记载,故可断定为宋(金)刻无疑。原在定州府衙,久立于雪浪石侧,现已移至河北定州石刻馆中

在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古代,书中这些条目,如果不是亲身到访,很难写得如此生动翔实。其中的民间传说,若非亲耳所闻,也不可能得知。纳新能够写出《河朔访古记》,不仅仰赖于他自己的深厚学识,更重要的是他“行万里路”的实践。

从“华化”的视角观之,我们可以说纳新的“访古”是西域人对华夏文明的寻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追溯历史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华夏文化传统,纳新在这一点上与中原的士人并无二致。可惜的是,刘仁本原序中提及的纳新在旅途中“感触兴怀,慷慨激烈”而作的诗歌皆不传,我们如今也就无从猜测到底是什么促使纳新度过淮水北上河朔。所幸从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仍可一窥元代时的文化融合,以及一位西域人对华夏文明的见闻与想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有这5张手绘地图,去甘肃旅行至少有方位感
西域春秋(二)
深度 | 战乱300年,争夺中华文明的正朔
三读论语.八佾05夷狄之有君
寂寞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