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婴幼儿食物过敏检测方法的讨论
针对国内食物过敏儿就医检测时的诸多困扰,如过敏原检测要不要做,做的话要选哪种,检测结果与实际症状不符等等问题,我近日咨询了@昡鐡重劍医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另外查阅了一些相关指南文件,整理出以下内容。本人非医科专业,或有理解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再次感谢@昡鐡重劍医生的专业解答和悉心帮助,代表全体敏儿家长致敬!(请点击文章底部原文链接阅读tuntun与重剑医生的讨论)
要确定过敏原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首先要明确食物过敏的定义,内涵与外延,分类及差异,以剔除非食物过敏的各类情况,另外还需明确食物过敏不同类型的机制和症状,以判断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所以前边两个部分先来界定这些基本概念。
1、食物过敏相关的定义与分类
1.1 我国指南
我国儿科食物过敏的相关指南文件和研究文献,目前较多是按照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推荐的命名和分类,将食物不良反应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前者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与摄入的食物量相关;后者大都与个体易感性有关。非毒性反应根据是否有免疫机制参与可分为食物过敏反应(有免疫机制参与)和食物不耐受(非免疫机制参与)。食物过敏反应又可进一步分IgE 介导和非IgE 介导两大类[1]。参见下图。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保学组2011年5月发布的指南文件《婴儿食物过敏诊疗建议》中对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定义与分类为:
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to food):由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食物中毒,前两者合称为食物的非毒性反应。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由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系统。
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机体本身代谢异常(如乳糖酶缺乏)或是机体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如久置奶酪中含的酪胺)的易感性增高等[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组组长陈洁主任在教学ppt中对食物过敏相关分类如下图:
1.2 欧美几项指南
英美近年几项食物过敏相关指南文件中,普遍将食物不良反应仅划分为两大类,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
英国NHS下属的英国健康和临床研究院(NICE)在2011年2月发布的《儿童及青少年食物过敏—基层及社区的诊断和评估指南》[3]中指出:对食物的不良免疫反应才是食物过敏,须区别于没有免疫反应的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可由酶缺乏、药物及天然生成的某些物质造成。食物过敏可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还有一部分属于IgE和非IgE介导混合类型。对于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临床和科学研究结论非常贫乏,目前理解为T细胞介导。美国NIH下属国家过敏与感染性疾病学会(NIAID)在2011年发布的《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指南》中定义和分类与NICE指南一致。
世界过敏组织(WAO)在2010年4月发布的《牛奶过敏诊断与相关理论的指导意见》[4]中表明:WAO认可2001年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对于变态反应的定义,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包括非变态反应性的超敏反应(通常叫不耐受,intolerance)和有免疫机制参与的变态反应性超敏反应(过敏,allergy)。WAO对于过敏的定义为由特定免疫机制引起的超敏反应(“allergy is a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initiated by specific immunologic mechanisms)。这里把超敏反应对应为食物不良反应,非变态反应性超敏反应对应为食物不耐受,变态反应性超敏反应对应为食物过敏,就和其他指南的定义一致了。
@昡鐡重劍医生专门提示我,2014年11月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学院及联合委员会更新了一份关于食物过敏、诊断和管理的实用指南《食物过敏:实践证据更新2014》[5],该指南同样将食物不良反应分为免疫介导的食物过敏和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耐受两大类。食物过敏具体细分为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IgE与非IgE介导混合型,以及细胞介导型四类。食物不耐受则包括代谢障碍、药物、中毒,以及所有机制尚不明确的食物不良反应。详见下图。
综上所述,食物过敏的界定应该是一切有免疫参与的食物不良反应,既包括狭义的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也包括无IgE参与的各种机制不明的复杂变态反应。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鉴别依据是有无免疫参与。
2、食物过敏症状分析
不同类型食物过敏在不同人体系统的症状表现,我选取几幅图表来给大家直观的认识。
这是我国2011年《婴儿食物过敏诊疗建议》的图表。
这是美国2002年出版的《过敏反应及临床免疫学纲要第4版》[7]中的图表。
这是儿科消化组陈洁组长教学用图。
从这些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进食2小时内速发的荨麻疹、水肿、休克、以及呕吐、腹泻、哮喘、鼻炎等症状,才属于典型的IgE介导型食物过敏,通常对应关系明显,很多无需检测就能够明确判断过敏原来自什么食物。而真正困扰家长们的食物过敏引起的迁延性腹泻、反复便血、习惯性呕吐、特应性皮炎(湿疹),甚至是一部分哮喘,都属于非IgE介导或者混合介导的复杂类型,这些症状迟发的过敏性疾病,通过饮食记录和分析难以确定过敏原,因而就医求助于过敏原检测来辅助判断的需求更大。
但由于目前医学对过敏的认识以及过敏原检测的局限性,非IgE介导类型的食物过敏还没有任何检测手段,国际及国内公认的诊断食物过敏的唯一标准是食物与安慰剂对照的双盲试验(the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也称为食物激发试验(food provocative test)。然而DBPCFC操作有一定风险,耗费很多时间和医疗资源,也需要很高的医疗技术条件,国内可以开展DBPCFC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对于进食后3天甚至更久才出现反应的患儿,操作就更加难以实现,即便难得有床位获得住院进行试验的机会,鉴于国内大型公立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的糟糕情况,家长也不愿冒这种住院的风险。所以家长们更倾向于寻求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式,于是无论症状是否符合IgE介导的过敏症状,食物过敏患儿基本都只有针对IgE介导过敏原检测这一个选择。
另一方面的国内临床现状是,很多医生对于食物过敏的定义、分类、症状和免疫机制甚至都搞不清楚,在我建立的过敏儿家长群体里,840多名患儿在全国各地就诊,典型的过敏症状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错用抗菌素进一步加剧病情者达到80%以上,包括我自己的女儿在北京儿童医院特需门诊反复误诊几个月。而少数理应具备过敏知识的医生,如协和变态反应科主任,对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诊断方法也不遵从诊疗指南,不听家长主诉症状,推开家长整理的详细病史,认为与己无关,只会流水线开单子做sIgE检测,测完了才能开始看病,非IgE介导类型患儿当然检测出来都是阴性,于是就判断孩子不是过敏,造成大量过敏患儿沦为疑难杂症,四处就医无门,延误确诊和治疗时机。
上述,也就是我花费时力来整理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有更多@昡鐡重劍医生这样遵从证据、持续学习的临床医生,为我们更多普及正确的医学知识,避免更多新家长的弯路。
3、血清特异性lgE过敏原检测的适用性及检测结果不符
通过前边两节内容的铺陈,大家应该对于血清特异性lgE检测的适用范围已经有了明确认识,该检测仅针对IgE介导的过敏类型,具体症状前一节已经有过总结。以下根据@昡鐡重劍医生推荐的2015年1月发表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对血清特异性lgE检测的不适用情况、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进行一个列表总结。
slgE检测的不适用情况
食物不耐受,非免疫介导的各类食物不良反应,包括代谢异常(如酶缺乏)、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或食品添加剂的易感性增高、食物毒性反应,以及目前机制不明的食物不良反应。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包括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食物蛋白性直肠炎、食物蛋白性肠病;
以及一部分IgE和非IgE介导混合型食物过敏,包括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和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slgE检测的假阴性情况
IgE的生物学特性:IgE为B淋巴细胞活化后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半衰期为2-3 d,在血清内可以检测到的时间窗约为2~3周。因此,在某些过敏的情况下,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也可能检测不出来。可能原因:
① 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敏原,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已经降低;
② 可能由于过敏原特异性IgE结合在细胞受体,而血清中测不到;
③ 可能由于变态反应暂时耗竭了抗体;
④ 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有抗IgE自身抗体。
研究表明,约有10%~25%的食物过敏无法检测出过敏原特异性IgE。
本人补充:在就诊过程中,国内外很多儿科医生认为1岁甚至3岁内做slgE检测都会不准确,因为婴儿体内抗体含量少、浓度低,并且过敏时间短,IgE水平难以达到可以检测到级别。
检测过敏原种类过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同时对多种过敏原有反应,这种情况称为多发致敏(multiple sensitization)。由于在变态反应发生过程中,许多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分子表达上调,增加了新过敏原致敏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很多过敏原经常同时存在,如镍、钴、铬、尘螨、各种花粉等,因此,同时致敏和多发致敏是非常常见的。国外研究发现,约有30%的过敏者存在多发过敏。如果做过敏原检测时检测的过敏原种类过少,即有可能检测不出相应的过敏原。
检测的不是主要抗原:研究发现,过敏原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每种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均不止一种,比如花生,有Ara hl,Ara h2,Ara h3等数种抗原组分。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由于生活习惯、过敏原暴露情况不同,其主要抗原组分也会有差异。同样是花生过敏,有的地方花生主要过敏原组分是Ara h1,另一些地方则是Ara h3。由于现有的过敏原检测中所用的抗原多是从植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总蛋白质,含有过敏成分及非过敏成分,而其中所含有的主要抗原组分的质和量可能因植物或动物组织来源不同而有差别。因此,用同一个试剂盒在某一个地区合适,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由于其主要抗原含量低或缺失而检测不出相应的过敏原引。比如对我国花生过敏原的主要抗原组分研究发现,除了Ara hl、Ara h2等常见组分外,我国还有一种国外没有报告过的主要过敏原组分,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58 000的多肽,可以与100%的被检测的花生过敏者的血清特异性IgE结合(内部资料)。可以确定这种抗原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花生主要过敏原组分,如果检测花生过敏所用的试剂盒中不含这种组分,就不能够检测出由它引起的花生过敏。
slgE检测的假阳性情况
阳性结果只说明致敏: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只说明患者对该过敏原已经致敏,而致敏是否会出现临床症状,即是否表现出过敏反应还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是否应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有关。免疫功能平衡的致敏者可以不发病。免疫功能低下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和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也可以不出现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多年过敏原检测阳性但没有临床症状。
阳性结果不是现有疾病的原因: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检测出的阳性过敏原与现有疾病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过去致敏的过敏原。比如,患者曾经患有对某种花粉过敏所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后来由于不再接触足够量的花粉而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过敏原检测依然可以阳性但与现有疾病无关。避免接触该过敏原对现有疾病的治疗无太大意义。
交叉反应:是由于某些过敏原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化学基团,在淋巴细胞识别过敏原时,会误把未致敏的过敏原当作与其结构类似的已致敏过敏原,从而发生反应。同样,在过敏原检测过程中,只要被检测的过敏原具有与已经致敏的过敏原有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过敏原检测也可以出现阳性。食物之间常见交叉过敏,比如鸡、鸽子、火鸡之间有交叉过敏。对鸡蛋过敏者,虽从未吃火鸡,但血清火鸡特异性IgE也可以阳性。由于花粉、橡胶与植物性食物均是植物来源,他们之间也可以有交叉反应,临床上可以出现花粉-食物综合征。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患者,对胡萝卜等食物也可以出现过敏反应。医生必须充分了解可能引起交叉反应的过敏原,让患者同时避免接触。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近年研究发现,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CROSS-reactingcarbohydrate determinant,CCD)是造成过敏原检测生物学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是大分子蛋白,其三级结构形成了其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研究发现,某些过敏患者体内含有类似结构的糖类分子,可以产生与过敏原结构类似的特异性IgE抗体,在检测过敏原时显示阳性反应。但是,CCD并不象真正的过敏原那样使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两个相应的IgE分子形成交联,因此不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不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对花粉过敏且CCD抗体检测阳性者可以检测出花生特异性IgE抗体,但是没有临床症状,此种情况即是由于CCD干扰造成的花生过敏原检测假阳性。
综上所述,血清特异性lgE检测在各项食物过敏指南文件中,均不作为或者不单独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详细病史来共同推断食物过敏的可能性。
特别是针对消化道症状的食物过敏患儿,血清特异性lgE检测能够检出过敏原的比例就更低。根据重庆儿童医院消化科李中跃主任的研究统计,40%的食物过敏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而消化道症状的的食物过敏往往为非IgE介导为主,常见的许多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有确定意义的结论[9]。英国NICE的2011年《儿童及青少年食物过敏—基层及社区的诊断和评估指南》中指出:大约每5个食物不良反应的人中会有1个是真正的食物过敏,而食物过敏患者中大多数是非IgE介导类型的过敏[3]。因而,儿科免疫组长赵晓东教授在门诊中不建议消化道症状的食物过敏患儿进行sIgE检测。
4、特异性IgG检测
首先需要厘清一下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名称的问题,国内将这项检测通俗的成为食物不耐受检测,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概念,实际上特异性igg抗体参与的也是免疫反应,属于食物过敏,而不是不耐受。
时间所限,下面我直接贴出我与@昡鐡重劍医生关于特异性IgG检测的讨论内容,供大家参考。
@昡鐡重劍医生:关于食物不耐受,我讲几点: 1.这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它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的症状。 2.长征医院做的是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尽管有1的依据,但这还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实验。三家主要的过敏学会——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院,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联合委员会)在2014年11月更新了一份关于食物过敏、诊断和管理的实用指南,明确指出:未经证实的测试,包括过敏原特异性IgG测定,不应该用于诊断食物过敏(Food allergy: A practiceparameter update—2014.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Nov;134:1016.)
本人:关于特异性igg检测的意义,如您所言国际指南主流意见是不认可,全国就诊的临床医生也大多是不认可,但实际igg检测结果指导临床效果很好的例子非常多,也有若干非常靠谱的免疫科专家坚持认为这项检测是有意义的,一位免疫科教授给我的答复是这样的:IgG检测对于过敏分型无用,但对于黏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判断非常有用。过敏分为四型,IgE抗体仅针对1型,并参与3型,其他完全不能反映,IgG抗体参与3、4型更复杂的迟发类型。用免疫的解剖学来解释,黏膜系统的损伤分为4级,IgE抗体产生时黏膜仅达到最轻的1级损伤,而IgG抗体产生时黏膜通常都已经达到最严重的3、4级损伤,并且已经影响到人体的口服耐受机制。黏膜免疫的完整性决定了是否过敏,到了3、4级损伤就是吃什么什么过敏了。所以可以说IgG抗体虽然不直接与食物过敏对应,只是显示了黏膜受损情况,但这些黏膜损伤是由食物造成的,特异性IgG抗体,最终还是与食物过敏挂钩。去年北京一家医院的研究结果发表在PUBMED,正常小鼠过敏后黏膜下生成的是IgE抗体,通过基因改造的没有黏膜保护的小鼠过敏后不生成IgE而是生成IgG抗体,直接可以解释黏膜损伤后过敏的IgG抗体问题。这是家长们对于临床医生对IgG检测截然不同说法的一个长期困惑。特别是国内很多医生包括协和变态反应科全体,都是只承认ige介导是过敏,ige检测阴性就判断不过敏,完全罔顾还有迟发的、细胞介导的、反应机制复杂尚未研究清楚的大量过敏类型,甚至是不了解的就当做不存在,看到ige检测正常(还有一些孩子igg检测都正常)就指责孩子没病家长有病,虐待孩子不给吃,带来家庭内部意见分歧和真正喂养观察的妈妈的极大压力和心理伤害。
@昡鐡重劍医生:“igG检测结果指导临床效果很好的例子非常多。。。”这个涉及样本数和统计方法了,但如果效果真那么好,现代医学是会承认其地位的,事实上,大样本的统计,发现IgG、lgA这些抗体与与疾病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并无相关性,是否接受避免特定食物摄入,在对照试验中结果无差异,避免特定食物摄入几乎无临床效应。
本人:关于食物特异性lgG抗体,如您所言体外检测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但既有研究中这种抗体的免疫学语义至少提示,当抗原(食物抗原和微生物模拟分子)通过损伤的黏膜时,与已经存在的IgG应答机制产生免疫反应的同时,可产生抗原抗体介导的从局部到系统的免疫应答,这与IgE介导的机制不同。因此,是一个病态指标,而不应简单理解为“正常”。动物试验表明,当人为去除黏膜分泌IgA(或IgM)基因,同时破坏共生菌时,即人为制造黏膜免疫屏障缺失的环境,此条件下接触食物和外耒微生物时,小鼠黏膜下产生的就是特异性抗体IgG。这就是食物或微生物特异性抗体IgG产生的原理(在动物试验中)。北京302医院的医生也发现临床症状的平行关系。这是我多次请教儿科免疫副组长胡坚教授后的认识,愿意与您更多探讨。
另外,数目众多的非lgE介导患者倒底能看什么科呢,免疫科主攻免疫缺陷这样的重大疾病,鲜有研究过敏的,消化科儿保科国内医生基本都没有免疫学背景,很难从根源上来分析解决问题,呼吸科确实有您推荐的李明华教授这样的哮喘专家,但食物过敏方面未见涉及。人体70%的免疫细胞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在国内的研究尚属空白,我知道世界范围内过敏无论类型还是机制的研究都存在大量未知,但没有研究清楚并不代表这些疾病不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时大量这类患者就只能就医无门么,谁来给我们开一扇门?
以下是我女儿的简要病史,几年内类似患儿甚至比我女儿更严重的孩子已经认识几十个。我想向您请教,我们这类患儿究竟应该就诊什么医院什么科室什么医生呢?
3岁10个月女宝,纯母乳期间母乳过敏性腹泻4个月,伴呕吐、拒奶、睡眠障碍,误诊3个月,口服抗生素加剧,后确诊食物过敏,乳母避食8大类高敏食物后有缓解但很不稳定,7月龄断奶吃氨基酸配方粉,纯氨基酸配方喂养5个月,纳差、体重不增、严重便秘,6月龄起尝试添加低敏辅食如大米胡萝卜香蕉梨等均过敏反应剧烈,1岁后才添加成功第一样辅食,并更换深度水解配方,2岁添加免敏大米米粉,但呕吐逐渐加重,生长越来越差,全国各科专家就诊,多次检测过敏源、食物不耐受、营养、代谢、免疫,包括免疫和代谢相关基因,均未发现特异性问题,专家们意见是可以排除遗传代谢病和免疫缺陷病,应该属于细胞介导的过敏问题。3岁始严格避食,不添加新食物刺激,并通过长期记录分析发现深度水解奶粉和大米是造成习惯性呕吐的原因,停掉这两样,生长出现快速追长,但近4岁了食物过敏仍然没有任何缓解迹象,仅能吃5种食物,过敏谱之宽和严重程度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只能吃特定品牌的氨基酸配方,其他氨基酸配方会呕吐,而且对能吃的这种配方的不同生产批次有反应差异,有些批次呕吐(氨基酸配方的工艺会有微量残留杂质,且批次间各营养素物质上下浮动7%以内即达到上市标准)。食物过敏的症状基本均为迟发型,通常极少量连续进食两三天后开始夜间剧烈哭闹,频繁呕吐,厌食干呕,多汗部位皮疹抓挠,鼻塞揉眼,伴体重下降。习惯性呕吐症状随年龄增长无缓解,B超发现有轻度食道裂空滑疝,且咽反射极为敏感,只要哭或咳一两声即引发呕吐,食物过敏时呕吐加重。疫苗反应剧烈,在儿科分会免疫组长赵晓东教授建议下停打。厌食、呕吐和皮疹、鼻炎症状始终存在,喂养极其困难。因营养和睡眠无法保证,容易感染恶性疾病,已因脑炎、肺炎、急性肠胃炎住院5次。
@昡鐡重劍医生:尽管非IgE介导的过敏狭义来说不是过敏,但仍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就诊科室还是变态反应科。我只能说免疫系统实在太复杂了,目前的了解还很有限,但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在未来有望研究清楚。有人说,中国的复杂变态反应科研发展迟滞,我仅部分同意,确实在一个发展转基因食物都阻力重重的国度,基因诊断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2014年2月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国内所有已经开展的基因检测);但是基因检测即使在先进国家,目前也还未达到解释所有疾病的能力,人类群体中,到底存在多少种不同的遗传性疾病,这个答案没人知道,医学界至今已经发现仅四千多种,大部分是简单易见的单基因疾病(蚕豆病、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酮酸尿症等),多基因的遗传病则很少(糖尿病、高血压、银屑病、红斑狼疮、食物不耐受等),发病率越低、症状越不相同的越难找,即使找出了几个共同的“缺陷”基因,但对于有众多基因都来插一脚的遗传病,拥有这些“缺陷”基因的人是否发病、什么时候发病、检测结果如何认知和分析,就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更难的是这些遗传病还往往和环境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千丝万缕难以厘清。。。退回一步,就变态反应学科领域,我看到国内免疫检测的研究也不差,比如花生有Ara h1,Ara h2,Ara h3等数种抗原组分,同样是花生过敏,有的地方花生主要过敏原组分是Ara h1,另一些地方则是Ara h3,我国还有一种国外没有报告过的主要过敏原组分(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58 000的多肽,可与100%的被检测的花生过敏者的血清特异性IgE结合,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花生主要过敏原组分),但现有的过敏原检测中所用的抗原多是从植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总蛋白质,所含有的主要抗原组分的质和量可能因来源不同而有差别,如果检测花生过敏所用的试剂盒中不含这种组分,就不能够检测出由它引起的花生过敏。。。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为什么结果阴性但还是对该食物过敏(之前的回复提到一种由组胺释放剂导致的假阴性,这是另一种原因,还有好几种原因)。这是目前检测手段的局限,已经认识到了。。。综上,希望能有助你进一步理解变态反应疾病的复杂性和现阶段局限性。
本人:您已经把现有过敏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足阐述的非常完备了,您推荐黄泥小路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刚才也下载看过,确实针对IgE介导的过敏原检测都还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我在WHO/IUI过敏源在线检索网站www.allergen.org看到每天都在添加新发现和定义的过敏原,人们对于过敏原的认识持续在更新,针对非IgE介导类型的研究和检测技术就更是有待时日。去年看过一篇关于gluten过敏的美国专栏文章,里边用了盲人摸象这样一个词,我认为对于免疫系统和过敏机制,目前的医学发展的确还处于盲人摸象阶段,全景还远未描画出来。现状真的是让我们这些患儿家长痛心疾首。实际上非IgE介导类型的患者,比单纯速发的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更无助的多,如您所言也许只有寄希望于基因组学的发展,来逐步研究清楚各种多基因复杂机制的过敏性疾病,这也是我们这些北清家长们在努力推进的方向。
5、针对食物过敏,皮肤点刺和斑贴试验的差异
本人: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困扰的,看了很多文献,也从患者们那里获知了各地儿科医生的实际操作,但是估计我看的文献不全,也不能够很好地总结出来,能辛苦您帮忙做一个引用最新最权威的总结吗?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是进食后两三天才出现迟发过敏反应的情况,是不是用斑贴,贴个两三天后再观察结果,会比20分钟看点刺结果会更准一些?目前没有做斑贴试验的任何经验,怎么操作的我都没有感性认识,哪里能做也不知道。另外认识的一些国外患儿,做点刺时用新鲜的食物现场配试剂的情况比较多,国内目前我只知道上海瑞金邵洁主任一处是新鲜食物来做的,据邵主任反映这样更准,我理解这样可以保留所有可能引起过敏的组分在试剂里边,而成品试剂可能仅有一部分组分,不知理解的是否正确?
@昡鐡重劍医生:1.点刺试验测试的是IgE介导的速发型(I型变态反应)的病因诊断,试剂有注射液、口服溶液、溶解药片等,但其标准化问题一直是点刺试验的重点及难点,是否新鲜食物做变应原更准确,我个人持保留意见,除非证明新鲜与否会改变或消除食物的抗原组分,否则只是臆测,更靠谱的应该是开展分子检测(组分检测),即用蛋白提纯或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高纯度的主要抗原分子(组分)。斑贴试验主要用于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的病因诊断,确定引起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两者适应征和目的不同,无可比性。
2. 进食2~3天起的迟发反应,通常用斑贴试验,大致是将含变应原的斑贴滤纸/斑贴试器贴在背部皮肤或上肢外侧48小时后去除,过0.5 小时后进行第 1 次判读,在去除受试物后72 ~ 96 小时进行第2次判读,综合2次结果判断最后结果。刺激性反应多在去除变应原后呈快速消退的趋势,而变态反应多在敷贴后2-4 d加重,然后逐渐消退。超过6 d出现的阳性反应为延迟性反应。如果在敷贴后7 d再观察1次,可以多发现10%的阳性反应。斑贴试验最好在有变态反应科的教学医院或皮研所做。
3.注意:
①仅凭检测结果不能做出诊断,要让患者避免接触相关阳性过敏原2周,然后逐个进行激发试验才能诊断。
②不推荐常规使用特应性斑贴试验来诊断食物过敏,除了与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评价结合使用。
③建议同时检测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可以有效发现由于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cross-reacting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CCD)引起的假阳性,CCD可以诱生与过敏原结构类似的特异性IgE抗体,但又不象真正的过敏原那样,使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两个相应的IgE分子形成交联,因此不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不产生临床症状。
6、其他各种检测方法
本人:您之前推荐给我的青岛李明华教授,我几年前查阅资料时就多次注意过,国内最早的哮喘、过敏性鼻炎及相关药物方面的专著他编著了好几本。今天我又到他的网站(http://www.qdguomin.cn/index.asp)去看了一下,发现李教授开始用德国生物共振仪开展过敏原检测和治疗了。我记得这种共振仪很多年前各国及我国变态反应专业协会就都不认可,果壳还揭露过原理是伪科学,中华医学会一直在打假,目前正规医院基本都撤销了,不知道李教授这个是怎么回事?还是说这种仪器确有可取之处,仅仅面市时间短有待逐渐验证效果?
另外还想再请教您,在几项FA指南里看到,不推荐作为FA诊断的检测方法,包括一些未在临床应用仅用于实验室的方法,有以下一些:
Basophil histamine release/activation;
Lymphocyte stimulation;
Facial thermography;
Gastric juice analysis;
Endoscopic allergen provocation;
Hair analysis;
Applied kinesiology;
Provocation neutralization;
Allergen-specific IgG4;
Cytotoxicity assays;
Electrodermal test (Vega);
Mediator release assay (LEAP diet)。
这些基本我都没听说过,是否有一些会有一点提示的价值,或者因为成本太高仅限实验室操作不能普及的,我想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发现我女儿究竟是什么问题,费用方面我不关心,我只关心是否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此外我还看了一本某台湾“自然疗法”医生的书《过敏,原来可以根治》,书名就能把您给气死吧这种,请尽管鄙视我,我就是想看看到底写的什么。。里边提及一种他在美国读医科时候的最新最准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叫白细胞反应抽血测试。这个我四处检索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是否属于上述列表中的一种?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昡鐡重劍医生:虽然很长,但我能理解你的想法,循证医学虽然是目前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学,但并非完美,因为统计需要大样本,需要同质化减少偏倚,对发病率高的病很有指导作用,但对个案或低概率事件就比较无力。严重过敏疾病发病率虽逐年增高,但症状、严重程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这会影响样本的同质性,造成结果偏倚,同时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检验方法。这是循证医学的局限,它只能用来自已知群体的临床数据去指导未知的个体,个体与样本的同质性越高效果越好。对低概率或同质化低的疾病,比如过敏,只能寄望基础医学科研尤其是基因组学的发展了,到那天才可以将准确性提高到针对个体。某些检查、治疗是否靠谱,可以参考指南,因为指南有证据级别、推荐强度的划分,比如未经证实的检查,包括特异性IgG、白细胞、共振仪等(以后还会有很多),指南的意见几乎都是SOR 强和LOE C,就是说目证据不是很足,但还是强烈推荐循守,原因是大部分这些检验结论对指导治疗没什么帮助,做了很可能是白做,但不排除有获益的。所以,我对这些非主流方法的态度是,如果确认比较安全,经济上也能负担,那就做,总好过啥也不干,但不要抱太大希望,好处是也许能成功,不成功也能为科研做点贡献。
7、 基因组检测
经过以上历时3天的讨论,最终我的认识是针对非IgE介导的复杂食物过敏,可能只有期待基因组技术发展带来的医学革命了。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2年前我在水木社区建立起来的过敏儿家长群,现在有840多个家长,今年始我组织了两个基因检测项目。一个是62个家庭参加的23&me检测,缘起是这样的:今年1月发表在Pubmed的一项台湾的过敏进程中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研究,发现从湿疹发展到哮喘的孩子与FLG基因突变强相关: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5528737/?i=1&from=atopic%20march%20flg,于是大家希望通过检测FLG这个基因来推测未来哮喘的风险。我联系了几家测序公司,华大可以提供单点检测,成本预估100元,后来发现23&me正好包含这个基因,99刀可以检测60万位点,除了FLG基因以外还有十几项过敏相关基因,能生成几百项健康相关报告,于是选择了后者。目前正在取样阶段,预计结果两个月后可以出来,我们会做好统计分析,后续跟进每一个孩子的疾病发展。
另一个是群内和我女儿一样严重的多食物过敏患儿的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已经排除万难收集到18个重症患儿的血样,联系到北京一家遗传病研究所进行免费测序,后续解读除了这家研究所,还联系到同济生命科学院一位博导的团队、华大以及深圳另一家测序公司的基因组学专家,以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免疫组长赵晓东教授、副组长胡坚教授,都愿意无条件协助基因分析和医学解读工作。如果能够有所发现,我还计划联系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嗜酸性疾病中心、斯坦福医学院的过敏研究中心,以及港大刘宇隆教授寻求帮助,这些都是在儿科过敏及免疫基因组研究方面比较有建树的机构和专家。
此外我个人还联系了美国贝勒医学院的遗传咨询师,单独为我女儿做食物过敏特别是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方面的基因分析,后续跟踪5年,每半年更新一次报告,提示我医学研究的进展和可能的新型疗法及药物选择。
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如果有看到的临床医生及基因组学专业人员感兴趣,我们非常愿意分享研究数据。总体而言,对于罕见病的基因分析犹如大海捞针,绝大部分是花费巨大也没有任何结果,或者有结果也暂时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但是我相信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所做的全基因组测序总有用得上的一天。去年有一个最为成功的案例:
http://j.news.163.com/docs/99/2015012117/AGGEQLQ19001QLQ2.html,只有临床症状相似,没有任何其他提示,但通过几个孩子的基因测序,定义了一种新的遗传病,仅仅半年之后基于这个结果的机制研究就发在pnas上: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43708/,后边可能陆续就能研发出一些药物靶点。我十分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参考文献:
[1]Montalto M,Santoro L,D'Onofrio F,et al. Adverse reactionsto food: allergies and intolerances[J]. Dig Dis(Basel,Switzerland),2008,26(2): 96-10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婴幼儿食物过敏诊疗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50):344-348
[3]Nice clinical guideline 11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Excellence. Food Allerg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Diagnosis and Assessmentof Food Allerg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Primary Care and CommunitySettings: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J].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1,61(588): 473-478(www.nice.org.uk/guidance/CG116)
[4]Boyce JA1, Assa'ad A, Burks AW,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in theUnited States: summary of theNIAID-sponsored expert panel report [J]. Nutr Res. 2011 Jan;31(1):61-75
[5]Fiocchi A, Brozek J, Schunemann J, et al.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Action against Cow’s Milk Allergy (DRACMA)Guidelines [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10,21(S21): 1-125
[6]Food allergy: A practice parameter update—2014[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4Nov:134:1016
[7]Daniel CA, Thomas BC, Jonathan C. Manual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4th Ed[M].Lippincott Williams & Willkins Inc. 2002
[8]李邻峰.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华皮肤科杂质.2015,48: 4-7
[9]李中跃.儿童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9 ):733-7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过敏防治周丨过敏原检测·儿童
警惕!这项儿科检查费钱又坑娃,别给孩子做了(不是微量元素)
过敏原检测完全没必要?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只有一个!
食物蛋白过敏的诊治与病例分享(上)
你了解过敏原检测吗?过敏原检测小册子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过敏原的检测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