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读经典: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

养生箴言

心/平/气/和

中医读经典: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

王作彬天一针灸

学习中医读经典,末学诚惶诚恐,姑且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献丑和大家一起分享“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

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最早接触,源于远在国外俄罗斯的好友吴谨辰老师的讲解,指导和运用!在临床每每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天和大家学习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收益和广泛的临床运用!

燔针劫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之四,经筋篇第十三有详细的记载:

足太阳病候: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共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春痹也。。。。。。

并且在每一条经络最后处有这样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那么,到底什么是燔针劫刺呢?

“燔针劫刺”,燔,是焚烧的意思,那么直接翻译燔针的意思就是焚烧针。但是燔针是不是就是火针呢?火针是烧红了针去扎,扎完拔出来针已经凉了,实际类似于打铁里的焠的过程。而内经里燔针和焠针是不同的,主治不同,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讲到“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这里就明确了燔针和焠针的不同,也就是说因为筋不能有效工作的陷下病和筋拘急的经筋病用燔针劫刺,而病在骨,就要用焠针和药熨。

那么,燔针就是火针么?

历代解经家对燔针的解释其实并不支持火针者们的论点,如吴昆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还有张景岳在<类经>里的注解:“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阴结,非此不可。”这里明摆着是说扎针以后再以火燔之是燔针,而很多认为燔针劫刺就是火针的文章,却引用这些论述,作为他们的论据,显然是曲解原意的。那么现代的字典里对燔的基本解释是:1。焚烧:“燔诗书而明法度。”2.烤肉使熟:燔肉!故认为“燔针”是烧针的意思,可以理解是针上加烧小段艾条的温针,也可以理解就是点了火直接烧针柄。“劫刺”,一般理解就是快刺不留针。我认为这里用“劫”来形容是很有所指的。劫,是抢劫的劫,从常识来看:抢劫的匪徒多从侧面斜冲出来,速度很快,还要抢到东西就撤走。所以认为此处用劫刺是形容这个刺法的特殊性,即:从侧面斜刺,刺到痛处,然后出针。

那么,怎么来运用燔针劫刺呢?它的适应症又是什么呢?

总结灵枢治疗经筋病的基本方法“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在临床操作上如下:

确诊是经筋病。

在疼痛或扭伤的经筋上循按,找到痛点作为穴位。

在痛点上直刺,针不能太深,不能太浅,要在肌肉经筋中,可以在针柄上烧艾,但最简单的就是用止血钳挟着棉球沾酒精点燃了,去逐一烧针柄,病人说感到温热即可移开。烧过一遍即可取针。这就是燔针。

然后在痛点的侧面斜着再刺一针到两针,针到痛点处,病人说有感觉即可出针。再按痛处一般病人都会说不太痛了。这就是劫刺。

治疗结束。

我最初做“燔针劫刺”照片:

燔针

劫刺

逐步改进燔针工具和隔热工具

焠针药熨最早出于《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

《灵枢经》寿夭刚柔第六: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父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愠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爆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啐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那么什么是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称焠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类经》张介宾注:“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

参见焠刺:焠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那什么是药熨呢?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翻译过来:黄帝问道:“药物热熨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用醇酒20升,川椒1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上述四种药物,全部粉碎成粗末,浸泡在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一并浸入酒中。把酒放在熰燃着的马粪中,盖口封涂严密,不要漏气。五天五夜,取出布和棉絮,晒干它们,晒干后再浸泡,直至药汁全部吸尽。每次浸泡必须达到一天一夜,才能够取出晒干。最后晒干后,把药渣和棉絮,用细布包裹做成覆巾,覆巾长六、七尺,做成六、七个覆巾。至使用时,用新燃烧过的桑木炭火烘炙覆巾,炙热后用覆巾温熨寒痹部位针刺之处,使热气透入达到病变部位,覆巾凉了重新炙热后再熨,更替覆巾三十遍而止。汗出时用用覆巾擦汗,也是三十遍而止。结束后在室内散步,不要受风。每次针刺必定药物热熨,这样治疗寒痹可以痊愈啊。这就是所说的纳热。”

从古经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做到药熨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也弃繁从简,临床根据不同疾病而选择不同的“药”而“熨”,显然,这完全违背了古意!记得小时候偶然获赠一本美名其曰祖传名方北京中医研究院编写的验方一册中:治疗风湿痹病,鸡粪热敷之!真有俩例患者用后反馈的效果相当不错!后来由于气味的原因,偶获风湿患者反馈酒糟热敷,遂让患者改用之,效果亦有!而对不懂中药的朋友,亦可用正骨水,云南白药或者七厘散等调敷,临床上也是可以解决一些难题的。临床药熨众方,虽差强人意,但有效就是王道!

吾一介草医,不敢卖弄经典,诚惶诚恐,

不足之处拜求批评和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中医治疗经筋病 李若现
陈新华的BLOG--痹痛略论 (
三变刺法、经筋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阴受病发痹第一 上
薛锋主讲《面瘫的中医外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