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启示

【摘要】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进行语文的改革,从而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语文教育是需要开辟生活化课堂的,是需要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理论;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语文的地位却在慢慢下滑,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没有认识到语文的价值性。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使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才能够使初中语文充满“生气”和“活力”,真正的发展起来。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从小学起,学生一直在接受应试教育,教师也按照应试教育进行教学,利用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语文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学校只有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才能改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二)师资力量差在学校,一些语文教师虽然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很多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比较低,严重影响了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没有一个专业的能力,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能对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有帮助。因此,语文在教育中就没有一个很高的地位,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很多语文老师没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很高的文凭。因此,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学习,那么学生是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的。教师的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教学发展的基础。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因此,学校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作用来完成。应该对教师进行计划建设,应该为语文教师提供不断进修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有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够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的迅速。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的语文的学习设计出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学习方案。这样,语文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三)学习的困扰很多学生在小学时代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升了初中后,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却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些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学习动力,整天沉迷在玩乐中。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却没有调整学习方法。毕竟由于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差异,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没有调整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学习成绩也不会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措施

(一)进行教材改革学校应该紧随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够不断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人文性,这样就能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语文的教学只有能够反映时代气息,具备人文化,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教材的内容的丰富,会使语文的教学方式多样化,会使语文教学科学化。学生在教材中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内容,有正能量的内容,就会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的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高职的语文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中的突破。(二)构建生活化课堂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因此,生活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与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的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生活化,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入的内容方式都要贴近生活,在课文的导入过程中还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教师把语文的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后,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能够集中学生的精神。(三)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冰雪融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找春,百花盛开时,组织学生郊游,金风送爽时,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原野,大雪纷飞时,带领学生感受冬日的寂静。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使学生对生活产生热爱,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总结出一些写作素材。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吴昕岚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第二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贴近生活”,这是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对作文提出要求,又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由此,文章在分析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作文教学要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用更全面、更细化的方式指导作文教学的再次突破。

关键词:终身;作文;生活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生活教育的定义

陶行知先生在其作品中如此阐述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陶行知先生曾经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生活教育有着浓重的杜威“新三中心论”的影子,但他的思想又作了更多的更新。陶行知先生又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顺应人生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生活是教育起源,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全方位全过程为生活服务。所以,我们强调生活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性的、按照自然规律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

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强调的“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即“生活之教育、凭借生活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梳理出他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也可称为生活教育的“三大基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核,直接指向了生活教育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一方面,陶行知先生尖锐地指出生活与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画上等号,把教育泛化和原始化,而应该关注与教育相关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可以同时进行,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联,共同发展;“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具体的实现路径。陶行知先生看来,社会是与人类产生相关联的,教育与生活的关联伴随着社会的产生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从公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民众群众唯一的学校,那么生活便自然地成为了公众唯一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则可以看成是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即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方式,也是教育手段。生活教育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以“做”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三大基石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生活教育的整体。

二、生活教育中体现的作文原则

(一)实践性

生活教育的基本点就是实践,在陶行知看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劳心”和“劳力”是统一起来、并驾齐驱的。如果细致品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解放”观念,“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些观点与今天作文教学的要求,可谓不谋而合,多由学生看,多由学生想,多写自己的亲身体验,多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表达,实践性无疑是指导作文教学的第一特征。

(二)时代性

陶行知说:“教育可分为三部分,A死的教学;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推崇的“活的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强调个别差异性的教育,同时也注意材料内容的丰富性,不能简单地凭教具来开展,要用最新颖的教学手段。这与作文教学的新要求也类似,比如作文教学“活的教育”要针对每个时代的不同需要,立足于每个时代产生的新教学手段,如当今的微信、微博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全民性

在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年代,教育是小众化的,也就是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能接受得起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把教育的权利交还给了普通大众,让每一位民众都有机会、有能力接受教育。他把教育的路径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教育的对象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这种里程碑式的突破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教育的均等。以此思想为指导,真正的作文指导不仅仅是指向直接受益者学生,还应该把作文指导的触角指向到家长和社区之中,以共同之力筑构起作文指导的合力。

(四)终身性

陶行知先生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这一思想的根源就在于教育是全程性的,与人的成长紧密相随。由此来烛照作文教学,作文方法的指导绝不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而应该是从孩子一出生,咿呀学语时简单对白,再到成长过程中的与父母交流,再到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作文培训,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以贯之的。终身作文是最先进的,也是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诚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R.H戴维所说的:“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

(五)全面性

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锻炼“健康的体魄”,提升“农人的身手”,养成“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所谓德智体美劳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生活教育的前后,那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同样需要以全面性来关照这一教学方式,因为作文绝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应该关注学生全面的情感和生活,记录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酸甜苦辣。德智体美劳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作文本就应该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三、当今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作文思想的引领

没有哪一种科学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也应该立足一定思想层面上进行。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真正作文思想、作文理念的形成都缺乏一个准确的方向,没有定位,没有思考,作文教学变成了随心所欲的指导。同一篇作文,没有统一的标准,打出的分数也各不相同。为此,作文教学完全失去了统一的方向。要改变这一根本问题,完全可以以生活教育为统一思想,形成作文教学的大方向。

(二)缺少情感创造的因素

和学生谈到现在老师的作文指导,不外乎是两种倾向,其一是过分地注重技术指导,课堂是生产车间,学生是流水线产品,作文指导变成了“一二三”的公式,千篇一律,缺少生气;其二是作文无所谓指导,要求学生读背几个优秀作文,到考试的时候机械地套作、袭作。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充斥在纸面上,学生完全沦为了完成作文任务的工具,写出的作文也几乎是“满纸荒唐言”。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立足生活、表达生活进而指导生活,作文教学本就应该关注生活,以此思想来引领作文,应该更多地关注情感创造的因素,呼唤真性情,鼓励每名学生都积极做一名“真人”。

(三)缺乏系统必要的训练

如今小学作文课的数量每周一般只剩下了两节课。作文课如果仅凭一周9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何才能有真正的提高?而且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把作文课变成了誊写作文课,把作文要求布置在课后,这样指导的层面就被忽略了,作文教学完全变成了走形式。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把作文的过程完全置于生活的过程中,以这样的理念,作文指导就可以细化和分化却不至弱化,同时系统的作文训练完全可以更加以生活化的形式存在,学生不再厌恶。

四、终身作文教学设想

基于生活教育的理念,作文教学必须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创新,以终身作文的理念来指导小学作文。

(一)终身作文要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其实也就是要强调引领学生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间寻找作文的素材。比如,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百字小事”日记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收集。所谓“百字小事”也就是每天要记录一个百字左右的作文小片段,这个小片段里要有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同时还要有一两句精彩的点评。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很快就从生活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只要翻阅这个本子就足够了。等到学生习惯成自然,那终身作文其实就可以从每天这一百个字左右的记录中逐渐形成。

(二)终身作文要引导学生放飞思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求真精神的实质,其实是要放飞个人的思想,让每个人成为一个真性情的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引领他们多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尽可能用坦诚的语言来面对自己的成长,绝不编写各种无聊的故事。比如,《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的指导,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次和家长交流的机会,你们的每一篇作文我首先要请家长写评语”。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静下以来,努力思考着自己的观点,在表达的时候也十分用心,大多能写出好文章。用“说真话”的思想引领学生,学生自然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终身的教益。

(三)终身作文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要努力参与各种体验,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比如,作文课开始前可以让学生去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写《我最欣赏的一个人》可以结合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开展“夸夸身边的XXX”,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扬别人,然后再写“欣赏”,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获得真切的感受,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得心应手。

(四)终身作文要引导共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之上,对小学教师而言,一定要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以“大作文”的思想引导作文的教学。比如作文指导前,可以与家长形成沟通,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找素材;比如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与社区联系,让学生真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的逐渐成长。同时,对于一些比较流行的自媒体形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应用到作文中,用微信作文、微博作文的方式拓展生活教育的领域,使作文真正变成学生的生活。生活教育是大思想,作文教学也需要有大观念,只要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生活教育思想引领下开创新的天地。

作者:顾晓燕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第三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上,其所主张的生活教育理论有效结合了中外教育思想理论的精髓,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启示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初主张者,他倾其毕生精力服务于我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平民化教育,对积极创新我国的教育制度、改变传统落后的的思想观念以及促进现代科学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主张教育就是生活,他认为,通过生活教育能够更加容易地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更有效地脱离社会生活的约束,让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无限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获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而能够让人们自发地投入与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斗争当中,努力实现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达到自由、民主、民权、民治的效果。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生活教育,总的来讲即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他强调生活对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无论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途径等方面都和当今的职业教育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促进了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要将改造生活和民生当作进步的动力

生活教育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就是因为它关注民生。陶行知看到当时封建教育约束人类自由、忽视人权、限制个性施展的社会现实,他意识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生活教育将人性、人权、个性以及人欲解放出来,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增长见识。同时,他还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只有不断地在生活教育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训练,积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确立其人生目标,进而才能有效成就其人生和社会理想。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论有效适应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值得学习和提倡。

二、职业教育要践行知行统一的观点,彰显出其实践性

在知行关系上,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行动是认知的开始,一切的认识都源自于实践。另外,他还强调真正的知识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以自身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然后再承接他人类似的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自己对于一件事情没有任何了解,我们就无法明白和借鉴他人在这件事上的经验。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途径,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学校要严格按照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特征以及思想观念,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需求、个性特征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进行感性认知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有效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积极拓展学习和实际训练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能够在团结协作中完成任务,真正体验到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所以,在实践中认知,实现认识和实践、思想与行为的有效统一,不仅显示出当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彰显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统一”的教育观点。

三、职业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是同一件事,并非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合一”不仅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而且是当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它突出强调做是教与学的核心,这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当代职业教育模式的进步。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方式和工学渗透的人才战略,利用校企合作,能够强化训练、创建培养基地,同时采用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方式。此外,职业院校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便制订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关注企业的实际状况,严格结合企业实际实施人才方案,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结合,能有效实现功能互补。企业通过参与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各个细节,能够和学校一起探究和实施课程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能为在校学生创建一个实习和就业的良好环境,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有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实现了教育和科研等方面资源的结合和互补,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四、职业教育要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

教育主要是指对人进行教育,其根本也主要是人,终极的目标也是为了人,为了让人能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对实际生活的改革和创新来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教育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教育只有经过更高层次的生活才有可能步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先生表示,真实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存在,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它都处于不断地变革和提升当中,而为了实现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为了享受最好的教育,如果为了这个目标忽视了发展的历程和为了发展这一过程而忽视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因此,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积极提升生活的层次和质量而进行的教育。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教育是由生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而从成效上来看,教育只有经历生活的熏陶,才能彰显实力而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不存在脱离生活的教育,没有生活,教育就丧失了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高质量的生活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尽管如此,教育也对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教育人们学会生存,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无论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认清做人是做好一切事物的根本,这是有效促进当代职业教育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五、职业教育应积极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当代职业教育要不断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提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端技术人才来担任德育的教导员,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强化高档次职业院校的党团组织的建设,大力培养学生党员。努力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们的个人特征,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将他们打造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在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出发,并有效结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创新和改革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以有效促进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居亚敏

第四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

教育的真正指南针应为实际生活。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因而教育的意义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教育要想真正扎根于生活,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场景发生关联。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脱离生活的局面,重新找回生活根本;有利于有效推进教育的发展,而且切实引领生活的进步。但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少大众教育用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的学校教育来进行的情况。文字、书本只是教育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改造教育。与此同时,要把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改得更得当些。为了改变这种教育脱离生活,从而导致教育失去意义的情况,教育应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从实际出发,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充分运用所有生活工具。

2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首先依据陶行知教育名片的《教学合一》简要说明“教学做合一”的理由。一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三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可见,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相联系,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相联系。这对当代教育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传统教学中的讲授式学习,对学生硬灌输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当代,应摒弃讲授式学习,参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做”是教学的重心,“做”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不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来教,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愿意动手,长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与重组,从而进一步生成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对学生所需要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改造,力求最大限度的使自己讲明白,使学生听明白,从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相长”升华到“为教而学”。由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的快乐。

3摒弃“应试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陶行知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讥讽“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的状况。陶行知强调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的状况,考试成了当今学校的主题和灵魂。我们应继承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宗旨:建设“合理的人生”、“理想的社会”,为实现人类解放培养“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创造性的“全面教育”理念,不正是凸显了对人的人文关怀,把教育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吗?这对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推行素质教育,不仅仅看学生的成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能力的培养,实行创造的教育。这里,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创造,又可以引导学生追寻精神上的自由,进行精神层面的创造。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进行有意思的活动,开展激发他们的天才。这里,我们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求得创造的教育。其次,由于生活不断改变,教育不仅要注重为人的遥远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而且还要着眼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中有关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以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为目的。第三,教学生做人,教学生生活。以健康为出发点,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4全面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将导向一个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中,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也成为学习者自觉贯穿整个人生、追求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胜出的强烈内驱行为。与此相应,学习环境不仅仅只是学校,而是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变成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其一,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其二,向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由此,学校应同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成为开放的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并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打开通向社会的大门,使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建设成学习型社会。生活教育理论可谓是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是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是立足于时代,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着眼于现代化而提出的现代科学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借鉴作用。

作者:许慧玲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教学的运用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自身的习作素养加以提升,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一大关键性和紧迫性的教学问题。

一、我国小学生的习作问题分析

1.对于范文过度依赖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以及作文选获得作文范文,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得学生对范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样照搬或者是模仿范文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十分空洞、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最为严重的是会使得学生懒于思考,也就无法真正提升小学生的习作素养。2.对于写作存有恐惧心理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思维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往往是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判断喜好,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有时候会使得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碰到写作的任务就会出现恐惧心理。3.自身的写作表达能力较差很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对于优美的词汇以及相关的语句还缺少足够的积累与理解,只能在范文中找精彩的句子或者是词汇,教师教授的写作手法运用不够自如,只会模仿范文的格式,一离开范文,就无从下笔。长期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拓展,写出来的文章也比较散乱,没有逻辑。

二、提升小学生习作素养的策略分析

1.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就作文而言,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进行观察之后,写流水账。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在春天外出踏青的时候,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要鼓励学生对大自然中发现的现象加以仔细观察,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后的情感进行自由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鼓励,以表扬为主。等到踏青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想以及感悟和体会等等写到书面上,形成文章。2.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资料应用方面的指导书店和网络上的写作素材不计其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对学生写作素养进行提升的时候,与其说要禁止资料使用,不如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在小学生应用写作材料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引导,不但使得学生避免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还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对市面上的写作材料以及网络中存在的写作素材进行调查,之后进行甄选,将其中对学生写作真正有帮助的材料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写作素材中的写作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到优秀的原因,之后再基于此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写作。另外,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优秀写作范文及材料中的写作模式进行学习,通过触发学生感悟,引导学生写出不一样的文章。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养成良好的写作材料使用习惯,继而能够为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以及习作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3.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学生写作兴趣不管是作文写作还是其他知识的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使得兴趣在小学生习作素养培养以及能力提升方面更加重要。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要借助一切力量来端正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态度,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练习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使得“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比如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小记者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都对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以及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专题汇报。通过这样的一种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的方式,使得学生想写,也乐于去写,对其中写得比较优秀的文章,教师还应当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另外还可以编一本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得到树立,学生自身的写作主动性以及写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能够从这样的活动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同时还能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这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无疑是很有帮助的。4.记录生活点滴,打开作文源泉作文是从生活中来的,作文的教学也应当与生活结合,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求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学生自身的作文丰富和饱满,才不至于在写作的时候提笔不知道要说什么,绞尽脑汁想一些比较空洞的话。教学只有和生活结合,才会使得学生有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和世界进行仔细的观察,争做生活的有心人,哪怕作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要是对生活的感悟,教师都应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只有不图华丽形式的文章才是学生对于生活的真实感触和体会,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才是写作,写作其实是最应该接地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方法等方面入手,完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继而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单位: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第六篇:陶行知生活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破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有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它旨在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它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思想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启示

一、借助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一)结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我们的生活需要教育,教育也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们生活中就需要相对应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古往今来,我们的教育是不断在发展和向前推进的。有了面包,我们就产生了面包教育,有了知识的产生,随之我们就有了对于知识的教育。教育就是在这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的不断发展中来前进和完善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是独立的,它必须回到生活中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才是能够运用到生产力发展和国家进步之上的。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必须紧跟其后,必须推动教育与我们的时代一同进步,让我们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二)突破狭隘的学习时间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终生学习,养成持续学习的好习惯,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精神世界的提高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层面,想实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让我们从娃娃抓起,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区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之上学得灵活、学得开心。同时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下、学校之外,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学习兴趣,有这样的学习能力。

二、借助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拓宽教学领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解除教育区域限制,使教育从学校这堵围墙下解放出来,真正实行全民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就是要拆除学校这堵围墙,让我们学生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开始把学习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学有所用。传统的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只能在学校区域开展,离开了学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一群“书呆子”,这样的学生会与整个社会脱节。书本上的是知识,我们必须掌握,同时书本外的知识也是知识,我们自己也必须去涉足,我们要做到把学校内的课程和学校外的课程都能够掌握。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和素质教育都提倡,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要为我们的学生“减负”,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中来学到学校里所学不到得东西,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我们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绝不让任何一个公民掉队。

(二)学校、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社会即学校就是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这样的立体育人模式,这样多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既有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孩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和素质教育都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这样的几个层面的结合,每个层面都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我们的学生发生的微妙变化,要正确引导我们的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相信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力量是远远大于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这样也会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借助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一)促成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一种全面教育的观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旧教育,就是要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改变人们对于读书才是人生唯一出路的观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就是要改变“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生活处处是学问。素质教育也正是如此,素质教育就是学校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开展对学生全面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重点就集中在“做”之上,这就是启示我们的教育要着重培养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最好诠释,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离不开实践,就是离不开以做为中心。我们的老师在做好“教”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我们的学生主体性地位,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学生从课本上得到的东西是停留在表面的,如果他们能有机会在实践中来亲自尝试,那我们坚信通过书本学到的知识在他们的脑中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的是手脑并用,他认为只有把教育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作为未来的一项事业,我们的教师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新的理论和知识,把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之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开题工具】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浅谈“六大解放”与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