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的大智慧:在津巴多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首先,感谢湛庐文化在我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幸福科技实验室(H Lab)举办我们系的学术顾问津巴多教授的新书发布会。我想谈谈读津巴多的书和其他心理学家的著作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精髓?

很多人最初接触心理学时可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这些人通常是因为觉得自己心理有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的同伴出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感觉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才开始关注心理学;他/她们往往把心理学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问题的答案、分析问题的工具——也就是说,很多人学习心理学走的是一条学器、学术、学法的路,他/她们将心理学看作是一个工具箱、医药包、杂货铺,里面的内容琳琅满目,但也杂乱无章。

 

其实,经过科学心理学一百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包括津巴多教授和成千上万心理学家的努力,我们发现和发明的不只是是器、术、法,我们也发现了道和势,发现了一些心理学的大智慧,或者说是心理学的真谛。

 

哲学是一种被广为认可的伟大智慧。但是,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岀来,不是因为心理学家不关心哲学家所关注的大问题:意识、知识、道德、伦理、公平、正义、人性、人情、主观性、自由意志等概念,而是不满足于只停留在哲学家的思辨、说教、苦思冥想、自我分析等的方法论上;心理学希望能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哲学家所关注的那些大问题。因此,心理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的精神和思想,跟哲学的智慧仍然是相通的。但在我个人看来,由于现代心理学更讲究证据、证伪和可重复性,应该比哲学的智慧更加实用、更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更加科学。

那么,假设你读了津巴多和其他很多心理学家的著作,你会领悟到哪些类似于哲学的大智慧呢?


首先是还原论

大智慧首先应该就是类似于科学哲学的还原论。科学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观点,复杂的事情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以表面现象谈表面现象,更不能用复杂的概念去解释和分析复杂的概念,而一定要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更简洁的内容、更通俗的思想来解释或描述较为复杂的现象。人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复杂存在,文学家的才华使他/她们能用美丽丰富的辞藻描述它,而心理学的特点,可能是用明确简约,有时甚至让人觉得简单直接的概念总结、阐述、表现。

 

现在我们的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会媒体能够便捷地将各种各样的思想、概念绽放出来。就可以看到,有人喜欢故弄玄虚,把一些思想表现得特别复杂,虽然表述非常优美,特别令人喜欢,但问题在于那不是科学的表述。我们做心理学的人应该欣赏、尊重那些人的说法,但我们自己一定要遵循简约的科学还原原则。


比如,最近网上疯传一段据说是著名文学家梁晓声写的有关文化的定义,己经有了好几百万的点击率,大家特别喜欢,我看了也很喜欢,但他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表述方式。他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觉醒,一种没有约束的自由,一种不用提醒的自觉,一种善良的美好”。下面一堆点赞。话说得美不美?绝对美;意思好不好?绝对好。但问题是不科学,这样的表述不是科学的表述。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科学的简约原则,既是善良,又是自由,又是内省,又是自觉,那文化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一定要讲简约原则,要讲逻辑的同一律,A=A。科学的逻辑简单明确,并不是越全面越好,你把很多东西都加进去就不科学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喜欢就事论事,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观点。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是说意见越多越全面,面面俱到就越正确。这样的智慧在你读完津巴多和其他心理学著作就会知道,心理学的知识看起来零碎具体,但它是科学的,它既把话讲明白了,也把概念表达清楚了,关键在于每一个概念就指一个事物,没有别的意思在里头,

 

现在的中国尤其需要这样的智慧。在当前微信、微博盛行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我们做学问的人,做科学的人,就一定要比普通人更智慧些说话、想事。怎么做?先学会把复杂的事情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说出来,最起码是要用好逻辑三定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AAA不是非A,其中不能有矛盾。比如:“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伟大的牺牲”。这样说得很感人,但根本不科学。话语中对于什么是爱?什么是牺牲?差别在什么地方?怎么去定义,怎么去行动?怎么去表达?怎么去体验?都没有说清楚,只有美丽辞藻的堆积。

 

如果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认识上,那就永远只认识事物的表面;如果只是局限于循环论证,那就不可避免会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逻辑之中。而心理学往往能够把我们生活中间一些复杂的、美好的心理体验,用简明扼要、具体可证的方式说出来,关键是它的结论是真实的。所以,当代中国绝对不要排斥科学精神,不要排斥心理学的简约还原原则。


其次是情境论

心理学的第二个大智慧也很重要,就是我们说的情境论。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情境论最好的事例。一些普通的斯坦福大学周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正常孩子,仅仅是因为被随机分配成监狱的囚犯和监狱的看守,只是通过三到四天情境的塑造,就会让他们相信或者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看守开始对别人进行虐待和折磨,囚犯开始丧失自己生活的勇气。这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情境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或者产生的影响,会比你个人的修养,比你家庭的背景,比你的文化素养,比你接受的教育还要来得大。它甚至会决定你的思想和行动!好人也因此可以变成坏人。心理学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震憾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无论讲解多少的故事,引用多少的理论,阐述多少个人的看法,都不如社会心理学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我经常讲情境论是我们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伟大智慧,这个智慧对我们当代中国也很重要。毋容置疑,当前的中国有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人治的现状中。我们抓了那么多贪官,为什么不从制度上思考如何控制或避免这样的问题接连发生?现实生活中有这么高的离婚率,只是责怪这些人思想如何如何,抨击马蓉的道德怎么怎么样,评价王宝强的品质如此这般,这对他人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如何防备或减少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如何在未来得到良好的纠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大智慧,一定要想根本性的事情,然后从大处着眼想事情,从小处落实具体事情,这样才可能破解当前的很多社会顽疾。要不然就会永远只停留在就人论人,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心理学的情境论真的是我们可以用来预测他人行为,引导社会进步的一个大智慧、大道理。


第三是建构论

构建论的核心意思是:任何个体由于各自的背景不一样、经历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人品不一样,导致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就会很不一样。构建论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力对某个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一定要认识到这只是他个人的看法。真理永远不在某个人手里或头脑中,所以我讲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你也不要以为别人说了一句让你感动的话,它就是绝对正确观点。真理永远是我们思想碰撞的产物。我有我的构建,你也几乎是根据你的经验加以构建的,我们的思想碰撞后所产生的火花可以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差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构建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也特别强调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分析的框架,因为这个框架就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去认识这个事情,这个也是心理学的大智慧。

相信构建论,我们才不会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有所谓的绝对真理,才不会任性地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整齐划一的思想;绝对和统一都是幻觉,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同样一个事情,不同的人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


第四是系统论

我觉得我们心理学的第四个伟大智慧是系统论。这个系统论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跟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处在同一个社会系统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其他人,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同时,我们的心理世界也是一个系统:某一个方面的心理反应,一定要通过某一个渠道,某一个方式表现出来。你今天感受到的某种正能量,一定不会只是作为心理能量激荡在你的心中,它可能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显示出来;你在接受了别人的善意后,也不会仅仅作为一个姿态漂过你的心间,而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个心理学的智慧让我们看到,心灵是一个系统,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系统。

 

我们提倡积极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对这一系统加注一个蝴蝶效应,加注一种原动力,加注一种社会感染力;因为它不会凭空消失,它也不会寂寞无声,它一定会在某种时候通过某一种方式,通过某一个个体,通过某一个行动体现出来。

 

所以,相信系统的力量,相信情境的力量,相信我们思维构建的力量,相信科学逻辑简约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相信我们人的智慧和理性。

 

因此,我个人觉得学习心理学的同学和老师,一定要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智慧一些。大家可能觉得彭老师在开玩笑,我举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理学研究例子。

1991年,我在密西根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师兄,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拉瑞克(Rick Larrick)和我的导师尼斯本特(Richard Nisbett)一起做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各个专业的教授,还有各个专业的研究生(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想看看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不同学科的人是不是会有不同的分析和反应?结果他们很震撼地发现,在对所有复杂社会问题的分析上,不同学科人的分析,思索和研究的习惯和角度都是很不一样的。我把它称为:专业认识论(occupational epistemology)的影响。

 

而学心理学的人,确实在有些方面,比其他专业的人要智慧些。比如,很多凡是学过心理学的人,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认识,那就是绝对不相信个案的普适性,因为样本太小,太随机,没有代表性。再如,你讲了一个你觉得挺好故事,那这个故事是不是代表所有人的行为和经历?未必。遗憾的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就在说:你看我的经历就说明这个道理(如经济学领域)。问题是这只是一个个案啊,甚至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你是个变态,或者你的经历并不说明任何问题。

 

因而,这两位学者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学自然科学和人文方向的人,比如学生物和化学的人,就容易相信个案能代表整体。因为他们的学科训练让他们相信,一个细胞代表所有的生物体,一个元素可以形成一个物体。我们学心理学却本能地觉得不对劲:这个细胞也许是变异的,也许是病态的,也许是随机现象。学了心理学就会知道,大数据很重要,样本同样很重要,分层取样也很重要,随机分配也很重要,这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大智慧。


所以我经常讲,心理学是有智慧的,它不是简单的术,也不是简单的法,更不是简单的器。我们心理学讲的是大智慧:生活的智慧、思想的智慧、管理的智慧,甚至治国的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翩翩君子变嗜血狂魔?《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比小说还好看的经典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系统科学是什么?
心理学中的智慧【中】
津巴多:害羞心理学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 决定你人生的,是你的时间观(推荐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