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测天仪器:赤道式装置浑仪
在古代中国称为“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 它是将天地看作一个整体,将这个整体比做一枚鸡卵,将地球比做卵中黄,将环绕地球天穹比做卵白卵壳
“浑天说”是以地体天地球心,以天极轴心亦即天地的中心以缘地球表面四周延伸太空上下四方天极,以南天极,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以将二十八宿所标示365四分之一等分的十二辰为划分时间的坐标,并在这一立体“卵壳”上标示日月星辰的运行
也就是说,古人在观测天象方面是以地球为观测点,以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对象日月星辰东起西落时,在天穹上画了一个半圆,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天空上面星球运行状态,如果加上观察不到地平线以下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环形圆周运动这个圆周运动的轨迹,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道”
所以,在古人的时空观里,是以上、左西的,天体的复合运动都是以此为观测基点。
因而由十二地支标示的“天空十二辰”对观测者而言,是随整个天球参与周日周年运动。随整个天球,即是随整个地球参与周日周年运动。因为整个天球整个地球全方位向天穹的延伸。
正如古代中国天文学典籍《开元占经》所说:南极北极天轴所在的处所,天旋地转由此而起,就象车轮车轴所以能自行旋转众星全都移动惟独北极固守中央不变换位置(古人所讲的用于标识北天极位置的北极星只是相对不移动位置,其实自古至今作为天轴轴心的北极星也是换了好几个的,相当称号
《开元占经》所说的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譬车之有轮,所以自行也。众星皆无常,惟北极守中不易,是以知其天中也,天倾,故中北……天圆地方,极枢中央,动以历静,时乘十二。
因此可知北极星位置居于天地中心,天地是倾斜的,所以(在人的视觉中)正北就象转轴轴心(相对的)经历(不停歇的),计量出十二时
这一体系所认知的时空背景是以“极”枢纽(中心),“时乘十二”一年的十二十二,都是以中心对二十八宿的十二等分现代天文学的语言讲就是以“极”中心地球赤道天球赤道365四分之一度的十二等分。
二十八宿圆盘(测天仪器)
以前人们所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天文仪器,汉武帝时期的浑仪汉武帝之前使用天文观测仪器,一直以来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石云里通过对西汉夏侯灶(?-前165年)墓出土的漆器进行研究,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缺,发现了浑仪之前的天文观测仪器——圆仪,同时发现了用于指示节气圭表
二十八宿圆盘的使用方法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发现于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的墓中。汝阴侯墓1977年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后发现两座墓。通过墓中发现的封泥以及漆器铭文判断,墓葬主人为汝阴侯夏侯灶及其夫人,距今以及2000余年。墓室中发现了大量的漆器、铜器、铁器、陶器和杂器,太乙九宫占盘六壬栻盘二十八宿圆盘圭表等与天文学有关的文物来自夏侯灶墓。
二十八宿圆盘两个圆盘构成。上盘直径23.6厘米、边厚0.4厘米,下盘直径25.6厘米、边厚0.5厘米,两盘中心有圆孔相通。上盘面刻六颗圆点盘心孔正好连成北斗七星的图像。边缘密排一周小圆孔,总数为三百六十五个,对应古代周天度数度数大多接近唐代《开元占经》中所记录的二十八宿距度“古度”各宿分布并不均匀,明显是按照实际距度分布的。
图 二十八宿盘图纸(左:下盘;右:上盘)

图 栻盘架复原件

二十八宿圆盘上下盘同心地叠在一起,在中心小洞中垂直插入一根指针作为定标利用这件支架正好可以把圆盘支撑到与当地赤道面平行的位置上,形成一个赤道式装置,用于天体赤道经度的观测。这件装置只能在阜阳这个纬度的地方用,换到任何一个其他的纬度上,都不能使用了,所以,所谓的“栻盘架”更准确地讲应该被称作“二十八宿盘架”
图 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二十八宿圆盘使用示意图

赤道观测系统
中国天文学起源很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陶寺遗址就发现了观象台早期天文研究处于观象授时阶段,就是通过观察太阳升起的方位月亮圆缺这样的一些天象来确定季节月份等。商周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观象授时方法,因为当时的观测手段以及相应的数学处理手段都还十分有限
到了战国及秦汉时期,人们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兴趣以及从太阳月亮扩展到了五大行星,对天文历法数据经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石申、甘德《星经》源于战国时代,其中列出了一千四百多颗恒星坐标数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恒星表。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帛书《五星占》,其中不仅列出了从秦元年(前246年)汉文帝三年(前133年)五大行星的运动状况,还列出了它们的恒星周期会和周期另外还有每年每天运动多少多少分等数值。这些都是上述新趋势的直接体现
精密的天文学研究离不开精密天体测验以及相应天文仪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浑仪元代又有了更加先进简仪在汉武帝之前,人们取得的观测成果是依靠什么工具取得的,这一只是一个谜。直到二十八宿圆盘的秘密破解,人们应该就是使用这样的‘圆仪’来对天体位置进行测量的。二十八宿圆盘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天文仪器史上的一个空白”。
此外,这件“圆仪”也是一个赤道观测系统,这种系统直到今天仍旧有重要影响。
西汉时期圆仪浑仪到后来的简仪,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用的都是赤道系统赤道系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发明
观测仪器
我国“赤道式装置浑仪”的出现早于世界各国。《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就是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浑仪则是璇玑玉衡之后用来对天体进行观测的仪器,七政五星这七个天体。
最原始的浑仪是一个简单的单环,附有某种照准线照准器,装在子午面赤道面上。测量的结果,或是某星北极距纬度,或是入宿度赤经无疑,石申、甘德当时能用的也就是这样的仪器一些证据表明,到落下闳鲜于妄人的时代(约西元元前一世纪)情况就是如此。
西汉制造出铜浑天仪以后,历代都有人改进、完善它。例如东汉中期,天文学家傅安贾逵提出在浑仪上添加黄道环的建议,获得批准,永元十五年(103年)制出名为“太史黄道铜仪”的浑仪。
太史黄道铜仪诞生以后,继续设计、改善浑仪的还有东汉张衡三国时期的王蕃葛衡南朝钱乐之陶宏景隋唐耿询僧一行梁令瓒等。宋代,天文学家苏颂集众家之长,于元祐七年(1092)制成最宏伟、最复杂、最精密的“水运浑天”──“水运仪象台”它包括浑仪浑象、报时三部分,可以说是近代天文台雏形浑仪设置在水运仪象台的最上层
为编制大衍历的需要,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共同制作了用于天体位置(赤道黄道白道地平四种坐标)测量的新仪器——黄道游仪
该仪器是在唐初天文学家“李淳风”所制的浑天黄道仪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黄道游仪有三重环组构成:外面一重固定不动的,包括有地平子午(南北方向)和卯酉(东西方向)三个环;中间一重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三个环,它们均可绕极轴转动;里面一重是夹有窥管四游环可以灵活照准任一天体
另外,李淳风曾在黄道环上打了249对孔,令白道环每经约27日移动一对孔,适应黄白交点沿黄道不断西移天文现象
对此,一行等人稍作改进,他们分别在黄道环和赤道环上每隔一度一个孔,计365个小孔,前者李淳风的用意相当,后者则是为适应“岁差”现象而设计的
一行和梁令瓒还共同制作了用于演示天象和报时的水运浑天仪这是对张衡水运浑象的发展,既能自动地表演天球和日月的运动,还能令立于地平环上的两个木人按刻自然击鼓,依辰自然打钟,是为自动报时器始祖
图 浑天仪图

宋代制造的浑仪特别多北宋995年到1092年不到百年之中,先后铸成了五架巨型浑仪,每架用铜均达2万左右。南宋时期又有多架浑仪问世。这种情况为前代所未见。
这些浑仪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多环圈结构,有的在仪器校正环圈设置方面进行了某些改革。如从皇祐浑仪(1050年)起,不但沿用北魏孔挺浑仪(412年)在仪器底座开凿水平沟令底座处于水平位置的旧法,而且还在地平环上开了一圈水平槽以调节仪器工作部分保持水平状态。
又如沈括浑仪(1074年),可通过浑仪南北极轴孔观测北极星的位置,把极轴孔中心调整到北极星轨道的中心点上,使浑仪极轴得到校正沈括还取消了白道环,意在减少不十分必要的环圈对天区的遮掩
此外他还曾提出了改变某些环圈安置位置的建议。沈括关于浑仪的改革和设计思想,到元代经郭守敬的努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遂有简仪的出现。
徐振涛先生指出浑仪基本结构是一个与天球赤道相一致的圆环,——赤道环和一个通过天极与赤道环垂直而可以转动的圆环——时圈环再加上一根可以在时圈内徊转窥管(当然实际的浑仪装置还要复杂些)。
这种装置使得观测者只要转动时圈环和其中的窥管,便可以通过窥管内观测任何一部分天空上的天体,并且可以时圈环上读出这天体‘去极度’,在赤道环上读出这天体另一天体‘距度’
‘去极度’就是赤道余弧距度就是两天体的‘赤经差’如果天体之一换为春分点距度也就是赤经了。因此,浑仪结构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它对应于天体绕天极的圆周运动
图 简仪示意图

元代简仪,仅保留了传统浑仪的四种最基本的环圈,并且把它们分成彼此独立的两组分别安装
第一组赤道环百刻环四游环组成,赤道环百刻环极轴相垂直两者重叠安装,其间平放四个圆筒形短铜棍使转动灵便,这是世界上滚筒轴承的最早应用。
四游环垂直安置于赤道环心之上,四游环转轴顶端还安有定极环,用来观测北极星校正仪器的极轴方向这是一组赤道坐标装置,是世界上最早大赤道仪
第二组阴纬环(即地平环)和立运环(相当于四游环)组成,立运环垂直安置在阴纬环心之上,底座刻有水槽,用来校正阴纬环使之处于水平面上它们构成了一组地平坐标装置近现代的地平经纬仪相当。
简仪所取环圈的减少,以及分组安装法环心垂直安置法的采用,克服了传统浑仪环圈众多遮蔽天区的弊端多环同心交叉安置法的技术困难和较大误差,显示了适用性、灵活性准确性的优点
此外,简仪又以窥衡代替传统窥管即以两线取齐的照准法取代两圆孔面之间的照准法,起到了提高照准精度的作用。
这种赤道式装置十分便于跟踪观测天体周日视运动因而一直到今天还在现代化天文望远镜中采用着。
没有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没有赤道坐标系统以及按照这个系统装置的浑仪是不可能有甘氏、石氏星表的诞生的,也不可能有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比较精确五星行度表的诞生的。
由于中国看重天极-赤道系统,也导致了至少在仪器方面的有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发明窥管望远镜的赤道式装置二是发明转仪钟机械钟
简单的解释是,基本上它是以天球为模型的大圆体系,窥管装于其中,因而尽可能精确地指向视天穹上的任何一点。
其次是支撑装置一直流传到今天,仍为所有望远镜装置零部件形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中央天象仪支撑装置
也就是说,现代天文望远镜支撑装置,是在中国人所创造的“赤道式浑天仪”的基础上传承演变而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墓逃生指南:由“李淳风浑天仪”说起
石云里:夏侯灶墓二十八宿圆盘与圭表的发现,弥补了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空白
八大古观星仪器(中)
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浑仪
浑天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