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水罗盘上的太阳“方位”和“时辰”(五)
罗盘为什么不是虚张之交对子中呢?
正北与磁北
事实上,正北磁北不一样,这就是产生磁差的原因。正北在地理上的北极,是北冰洋中间的一个点。磁北是由地球本身磁场所决定的,在加拿大东北方,距离正北大约一千哩(即英里)。
罗盘磁针在正常状况下总是指向磁北而非正北,因此,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这要看在什麼地方使用罗盘。如果在较远的南方「赤道以南或南半球」使用罗盘,只会出现较小的磁差,因为对於这个距离来说,地理北极(正北)和地磁北极看来很接近,当然,如果罗盘恰好在连接著这两个北极的直线上,就不会有任何磁差。

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地球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球地理南北极(自转轴极点),大致接近,又不完全重合。磁场南北极不在地球的自转轴上。根据测定,地球磁场南北极连线(假象直线)跟自转轴大约成11.3°的夹角。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地磁极位置一直在变动,有资料认为目前是以19公里/在移动。
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下面是不同时期所测的磁极位置数据:
  1961年 ,磁北极在:74°54′N 101′,磁南极在:W 70°S 148°E。
  1970年:磁北极在: 76°N 101°,磁南极在:W 66°S 14°E。
  1996年 :磁北极在:79°N 105°,磁南极在:W 647°S 138.6E。
  伦敦 1580年磁北方向偏东11°度,1819年磁北方向偏西24°度,240年间移动了36°平均每年0.15°。
图 磁偏角动态图

中国幅员辽阔,磁偏角最大可达到11,而国外则更大,如加拿大达到了35
磁偏角
罗盘上所指的南北与地理南北略有差异。地球的北半球有磁南极,南半球有磁北极。磁场矢量大体上是由南方指向北方。磁子午面地理子午面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磁偏角是北极与地理的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一般规矩是,如果磁北的指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西偏。我国大面积的区域,是磁北西偏
磁偏角因不同的经度而有差异,风水上一般只讨论磁北极,不使用地理北极,所以看地图寻找磁北极,需要将地理北极需要换算成磁北极。一般来说纬度越高,也就是接近地球两极,偏差越大。地球赤道一带,磁偏角较小。
简单的说是由于地理北极磁北极有偏角,使得罗盘地盘之子中,必不能与地理子正对应,古人发现,当将地盘子午对臬影后,指南的针路要偏在壬丙间
那么,古人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据说唐代堪舆家丘延翰(西元 713~741 年)时,罗盘的二十四分位圈以地磁 15 南北极为准,磁针指向午位,即正针方位。
到晚唐杨筠松时,考虑到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在罗盘上加了一层变化方位圈,此时的磁偏角是北偏东 7.5°,这一方位圈即称为人盘,使用缝针。
到12世纪的堪舆师赖文俊时,磁偏角变化为北偏西 7.5°,于是又在罗盘上加了一个方位圈,即天盘,使用中针。于是就形成了风水罗盘的三个基本方位圈。
古代的地理堪舆家,每到一低地,用日影定向法,确定了地理的子午,然后直接套进罗盘的子午线可以格龙、立向、消砂纳水了。
地盘正针反映磁极子午天盘缝针为杨筠松所创,反映的是日影子午,也就是地理子午人盘中针为赖公所创,这个中针是根据开禧宿度之天星二十八宿所创,反映北极星方位人盘中针五行与开禧宿度一一对应,作为消砂之用。
其中,盘中针反映的是北极子午,也是天文子午,也就是地球自转轴所指北极星方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实际上北极子午地理子午差了1度左右,严格来说并非真正的中针。
确切的来说,因为“北极星”位置并非总是正好在地球北极轴所指的正北极点上,两者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的“勾陈二”北极星位于离地球极轴北极点最近的位置。
因而杨筠松是用在验盘上以子午日影,然后用壬丙定针路,所以叫“壬丙真针路”这样来确定天地极的偏差和定针之用,所以杨公盘式会是又设子午,形成内外二盘,这样,当外盘子午针直接归位时,就能知道,天之子午正是内盘子午
罗盘的这种排列也就地磁极的移动和风水学发展史有关系
唐朝卜应天所著《雪心赋》中有“立向辨方,应以子午针为正”之说,这里的“子午针”就是指南针。因为磁北极和地理北极是有差别的,因为有磁偏角而真正的南北是子午线,所以这里才说以“子午针为正”。(《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北宋庆历元年(1041)司天监杨惟德在《茔原总录》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时,等到磁针的摆动停止时,在子午方向仔细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南北方向。
杨惟德《茔原急录》“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
图 罗盘显示的地磁偏角方位示意图

稍微晚的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
《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所辑《管氏地理指蒙》中,留有宋初著名堪舆家王伋一段重要注语,说:“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管氏地理指蒙·释中第八》)。
王伋的重要注说,不仅提到了指南针,也明确提到了磁偏角的角度,即北方“虚”、“危”宿之间,或“南方张(宿)度上三乘”。(《灵枢·卫气行》说的地理的子午卯酉是:“房昴为纬,虚张为经”。但是磁偏角导致正北方位在虚、危之间
地盘正北(子字)对应虚危之间正南(午字)对应张宿3度
此为赤道宫度,地理家以此盘28星宿为准。
赤道28星宿的星距度数,历代都由天文官测量天文数据、制定历法。宋代发明旱罗盘并把28星宿刻在罗盘外盘,所用的28星宿星距度数是以当时的开禧历的度数(即开禧宿度),后世延用,所以这种罗盘被称为开禧盘。(现在一般用时宪星历,不过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历法错误很多,还是用宋代开禧历的度数为好。
这说明在中国磁针罗盘问世后,最先应用的是堪舆家,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也只能是堪舆家。所以,《坤舆万国全图》是大有深意的呢!
对于此,清代纪大奎《地理末学》在黄赤道宫度说:
罗盘分经之法必以赤道宫度为准,而不用黄道宫度者,赤道当天之腰,以天枢北极为中心,故宫度整齐,与地平相配。
黄道斜络于赤道内外,阔狭不齐,乃日行经由之处,非南北二极中半之正处也。
测候之法以日躔为准,故必从黄道推算。然黄道有岁差,其与赤道相交之处及南北纬度最远之处,每岁渐移则宫分亦渐移,必以中气过宫,二分(春分秋分)日躔赤道之交,二至(冬至夏至)日躔赤道之最远也。
赤道纪度分宫虽随黄道转移而其体则终古不变,故地理家宫度分经之法,仍以东西南北:苍龙白虎朱雀元武之象为定,以黄道之岁差虽移,而二十八宿之星象不易故也。
若选择时日,推验七政缠度到山到向,必用黄道十二次,但以合于地平二十四山,又须以黄道宿度纳于所值赤道经度之十二宫方不误……凡十二宫每宫三十度,每度六十分,周天平分三百六十度。
古法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特以岁候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逐日验中星所过为度,此以天就岁之法,非天之本应有此度数也。
这就是中国的“天球-赤道坐标系”,不会受到黄道“岁差”影响而变化,这是非常聪明的选择,也是天文实测才能产生的方法。
因为必须考虑到在实际过程中太阳一年运动导致的东西方位纬度变化,岁差影响,星象变化等等,如果以变动的“黄道”为基准,就不易观测计算,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以恒定不变的基准,“以不变应万变”不受天象变化影响才能持续使用!
中国古代早就知道“黄道”“赤道”“白道”等等天体运行轨道,为什么不用“黄道”作为基准坐标系?原因就在于此!
西方的“黄道坐标系”自然不可能是经过实际天文观测而产生的,否则不会出现后来改回中国的“赤道坐标系”如果知道就不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
“黄道坐标系”不是不可以用,但是没有“赤道坐标系”作为恒定基准,黄道也是难以确定的,起码春秋分点都是黄赤道交点没有“天赤道”何来黄赤道交点呢?
中国古人的很多做法是非常智慧的,是经过上千年检验的,才能长久使用,有些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适合做,如今看来明代徐光启和利玛窦等人都是自作聪明的错误做法,未必真懂中国古代天文,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却将真正懂得的人赶出了钦天监,所以,才制定出了错误连连的历法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水立向与磁偏角的应用
论四大局正针、中针、缝针的天文根据
陈益峰:风水地天人三盘的理论来源
陈益峰:城市风水实践中,如何精准测量坐向
磁北、真北、磁偏角之辨
用谷歌卫星地图测量大厦的坐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