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体力线的理解

当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正确地引导躯体完成各项活动,此时人体各种功能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这是正常的运动。假如突然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不良姿势或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使人体的某些组织出现过度损伤(包括过度使用),这样就出现了失代偿作用——损伤——力平衡失调,这里面包括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同样的道理,一个醉酒的人,它的失代偿作用是肝脏对酒精分解功能的下降,也同样会降低对摄入食物的分解能力,最后出现了食物分解不完善,累及其他的脏器功能,包括胰腺这一人体最大的消化液分泌器官,肠道这一最大的吸收器官。当它们长期受累的情况下,难免出现病理征象,比如与胰腺功能直接相关的糖尿病,与小肠吸收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但因为这些器官的再生能力特别强,短期内还发现不了它们的损伤,但当我们真正发现时,这一脏器的功能就已经损伤绝大多数了,而且出现暂时的不可逆转。所以,我们提倡防患于未然,提前预防和保护为主,这就是治未病。那么这些“未病”,除了与内在的力失衡有关,与外界的力失衡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内力和外力是在人体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通俗地讲,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外力,咱们通俗地说,即保护人体的肌肉、骨骼等。内力即脏器的吸收、消化、产生营养物质的能力。这些营养物质来对肌肉产生营养,使之更强壮,更有力,发挥它的功效,而且肌肉对营养物质分解代谢产物的处理也是功能强大的,当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人的肌肉组织及其它软组织不能充分利用时,人体就只能将其储藏起来,这些部位就是人体的仓库。比如,皮下脂肪及人体的肝脏等组织,这些仓库的代谢并不是放之不管,非常需要人体自我调节、保护,这种情况下,血液循环就发挥了作用。人体物质的副产品——杂质,这些人体不再需要的代谢产物,最后都需要排出体外,此时,肾脏就发挥了作用。所以人体是很奥妙的,无时无刻都有力的存在。一旦这种力的平衡被打破,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人体将处于一种障碍性的循环状态,最后损伤达到极致——衰竭而亡。中医讲的阴阳五行是用来阐述人体的内在与外在的运转,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中医的理论,运用中医的理论,对人体有个整体认识,说明中医对人体的伟大贡献。

       反观,当肌肉出现损伤,力的平衡被打破,只要人体有一处肌肉的损伤,那么它影响的绝不是局部,而是人体的整体。可以说早期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在为这一损伤的肌肉买单,大有古代刑法律例中“一人犯错,株连九族”的味道,那表现出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看似与它没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比如,就一个腰方肌损伤而出现的双下肢不等长来说,这一现象最后导致的是左右力的失衡,那么整个人体就出现了倾斜,人体其他肌肉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就必须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最后导致器官最脆弱的一方出现病理征,比如三叉神经痛、颈肩部的损伤、慢性鼻炎的形成等等。

    最近关于整体力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前天我原来治疗的一个三叉神经痛患者复诊时,自述现在多数症状都已经消失,只是夜间有时痛醒,我就马上追问了一句:“你是不是睡觉翻身的时候,出现疼痛?”他马上说:“对!”我让患者直立,发现他病变的左侧肩部下垂,突然想到他这一症状,是不是也是整体力线对颈部肌群的牵拉而引起的刺激椎动脉所引起的三叉神经的激惹反应。于是,我马上对此全面查体,发现左侧腰方肌是损伤的,问其有无腰痛病史,他自述有十余年,那么他的三叉神经痛只有五年时间,根据力平衡失调理论,应该是由于腰方肌的损伤使颈部肌群代偿性病变,从而引起的三叉神经中枢供血失衡导致,也可能是因为三叉神经下颌支受到应力的激惹而刺激咀嚼肌,翼外肌的痉挛又刺激了翼腭神经节,从而引起三叉神经感觉支的刺激出现疼痛。此时,立刻对患者进行同侧腰方肌病变点的松解,纠正不等长的下肢平面,患者起床后马上感到轻松多了,从而验证了我的诊断。

   上周的一病例,女,25岁,因偏头痛多年来诊。曾住院给予针灸、针刀治疗多次无效,左耳后继颞部疼痛及颈部僵硬疼痛,查体乳突正中深处压痛,头最长肌痉挛痛。马上想到上月治疗一位竖脊肌损伤出现头痛的患者,那么这个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可能与力失衡有关。患者站立后同样左肩部下沉,又有可能是腰方肌的问题。进行查体后左侧腰方肌明显损伤,给予对症处理后,左侧头痛消失。昨天来继续治疗同侧病变的胸背部的竖脊肌,再次就诊时治疗继发性病变,头最长肌及其它病变。

       从上述这两个典型病例来说,并不是说腰方肌多么重要,而是人体的力线多么重要,提醒我们在患者出现半侧病变时,比如单侧偏头痛、颈痛、肩周炎、包括前段时间诊断的桡骨茎突炎、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等情况都要考虑同侧远端肌群的病变,尤其是位于腰部的腰方肌病变,所以宣蜇人老先生提出的“万痛缘于腰”,是很有哲学道理的。

      但是所有的征象都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虽然腰方肌损伤的很多,但双侧腰方肌同时病变并没有出现左右力的失衡,那么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病变呢?从它的功能上说起:当双侧腰方肌损伤时,它同时收缩是提臀作用。当双臀同时提起时,人体位于骶2前缘的重心因为骶骨的前移而前移,使重心向前移位。那么人体为了垂直,这一新的力线就会出现上胸段和颈椎代偿性病变,直接出现的是腰曲、胸曲的前后变大,颈椎曲度也代偿性的向前突出,而出现枕后肌群的持续收缩,而后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的症状及体征,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源于腰方肌的损伤。所以在以后遇到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患者同样要考虑双侧腰方肌的问题,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事情,只是为以前的治疗做补充诊断,也为以后的诊断提供思路。

    经常遇到双下肢或单下肢胼胝体存在的患者,除了长期进行跑步锻炼的人,哪一类人患此病的机率高呢?答案还是腰方肌及竖脊肌,因为当一侧腰方肌出现病变时,从整体力线考虑,同侧下肢承受的人体的重量多于对侧,那么足底的受力最大的第二趾至关节处就受到最大力的影响,从而长期挤压出现缺氧缺血,导致上皮细胞角化增生,从而形成增厚的胼胝体。再者,同侧腰方肌损伤,激惹了其中穿行的股神经及闭孔神经。而此两束神经支配的恰是大腿前后侧肌群,比如前群的股四头肌由股神经支配,内侧肌群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这两条神经的激惹而导致其支配肌群的慢性痉挛,从而刺激在其中穿行的动脉,其直径及血流速度变慢,患者感到下肢发凉;而回流的静脉血同样因内收肌及股四头肌的慢性痉挛而出现瘀滞,从而使足底处于高应力状态下,更加因营养及代谢障碍而雪上加霜,使其范围慢慢扩大,这是直接的刺激。还有另两种形式的存在,第一考虑腰方肌损伤引起髂外三肌的病变。因为腰方肌损伤,刺激了穿行其中的臀上皮神经,而臀上皮神经支配着髂外三肌的深浅筋膜,筋膜痉挛病变形成后,最后导致肌束的缺血缺氧而纤维化。第二方面应该考虑力线的问题,当腰方肌损伤时,同侧下肢因为腰方肌的挛缩而缩短(腰方肌是重要的提臀肌,其单侧挛缩会不同程度地牵拉骨盆,造成下肢不等长;当然,牵拉骨盆引起下肢不等长的,包括附着于骨盆的很多肌肉,但腰方肌的作用明显,个人浅见),这造成左右力线的失衡。当腰方肌附着于髂缘肌束病变时,还因为提臀作用使人体前后力线也进入了失衡状态,此时人体为了能够正常生活,就要比正常付出更多努力。                       

       首先讲一下下肢肌群的变化。当患侧下肢短缩时,提臀的状态持续,那么受影响的就是臀大肌向高处内收拉起,髂外三肌同样受此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恰恰是附着于大转子外上方的臀小肌及臀中肌的后侧束纤维,因为人体在此处的力线,要想维持正常站立行走,只能内收大腿,而不是将足因臀部肌群的内上牵拉而外展,所以这种情况下,在大转子处,形成了一个完全违背于人体力线的夹角。此时最终的结果是主动做工的臀中、臀小肌出现了因长期紧张、痉挛而出现挛缩性病变。而为了维持夹角的另外一束肌群,也为了维持人体并不平制的力线,同样出现了损伤,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臀大肌附着点多,而远端纤维在大转子下沿而成角不大,病变相对较轻,这是从力的失衡阐述的髂外三肌的病变的另外的原因。

 

 

    腰方肌引起的假性神经痛的原因也有几种:

    第一、由于腰方肌损伤引起髂外深浅筋膜病变,牵拉了梨状肌筋膜,从而刺激坐骨神经引起临床症状及体征。

    第二:由此刺激阔筋膜张肌而引起髂胫束的紧张病变,从而挤压刺激股外侧肌,引起下肢传导性病变。

    第三:是因为腰方肌损伤,直接刺激牵拉与竖脊肌和背阔肌构成的联合腱,使骶骨形成强大的拉应力。1.挤压深层多裂肌使其组织沿骶后孔进入刺激S1S2神经。2.由于力的牵拉使骶骨面翘起,从而牵拉位于骶骨前缘的梨状肌,使其痉挛或病变,刺激坐骨神经。3.由于骨盆的后旋向上移位,同样牵拉骶结节韧带,使其紧张而其下穿出的就是梨状肌,同样刺激坐骨神经。4可能性小,那就是当髂缘上拉外旋时,可以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虽然力度小,久而久之同样可以出现病变而刺激坐骨神经。

     第四:就是与腰方肌关系密切的另外两条神经(这两条神经行走在腰方肌与腰大肌之间的肌间沟里)。第一条: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当股神经受到刺激时,股四头肌的慢性痉挛可以牵拉膝关节使其出现疼痛,而使股动脉的供血产生影响,可以导致其营养的肌肉出现慢性缺血性痉挛导致疼痛,其他文章中有叙述不再多说。第二条:闭孔神经,它支配的是绝大多数内收肌及闭孔内外肌,当然也属于内收肌,也可导致此类肌群的病变。又因为坐骨神经在通过坐骨结节下行时是平铺于大收肌的后面,而其后面就是股二头肌头,所以当内收肌出现病变时,患者会出现下肢的窜麻疼,同样是坐骨神经痛的表象。

     从上面的叙述基本明白腰方肌在人体整个力线上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人体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要查一下腰方肌,以免遗漏,给自己和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它的主要问题多是造成人体左右力线的失衡多一些。

    下面说一下容易忽略而治疗不完善的竖脊肌:它由于延展性强、跨度大,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麻烦,它是由最长肌和髂肋肌及半棘肌组成。

    最长肌是由头最长、胸最长、腰最长肌组成。头最长肌起自双侧乳突的正中下缘和枕骨部位,位于同棘突同一水平高度下斜向正中线,止于同侧的下颈段及上胸段的横突的关节突关节处。而此时的胸最长肌又像接力一样,起于附着于所有胸椎横突的关节突关节处或靠近关节突关节的肋骨面上,向下附着于腰椎横突和腰肋腱膜的浅层,尾端与髂肋肌、棘肌融合。此时的腰最长肌又起于下胸段,即腰椎的横突向下附着于棘突,其他肌纤维同髂肋肌组成联合腱附着于骶骨下端及两侧的髂后缘。

       髂肋肌是由颈髂肋肌、胸髂肋肌、腰髂肋肌组成,大体解剖为颈髂肋肌起于下颈段的关节突关节,向下止于同侧和最长肌靠近的肋骨面上,一般为上胸段4-6个肋骨。而胸髂肋肌在上方附着于第七颈椎横突和上六肋肋角,向下附着于下六肋。而腰髂肋肌以下六肋的肋骨向下延伸至骶角同最长肌、腰方肌、背阔肌组成强大的腰骶联合腱。虽然它们都有独立纤维,又有各自拉力,但有时它们的做工方向大致相同。它们构成人体的以脊柱正中为核心,以它们的范围为框架的人体外周力线集合点,它们是腰方肌的协同肌,所以它们的痉挛病变同样可以牵拉骨盆,使之后旋。但因它们位于骶骨面及髂肋缘的位置而言,主要位于髂缘近正中线处。它的提拉作用角度很小,虽然很用力,但拉动效果不大,所以咱们对比下肢长短时,假如下肢长短相差在1cm以内,又没有同侧腰方肌的损伤,那么这现象的出现多来自与竖脊肌的病变。

 

       半棘肌由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胸半棘肌组成。头半棘肌起于枕后隆突的上象限及下象限之间,向下止于C4-6关节突及T1-T6的横突。颈半棘肌位于头半棘肌的深处,最上段起于第二颈椎到第五颈椎的棘突,向下止于T1-T5T6胸椎横突,接近最后变得更加强大有力。颈半棘肌纤维通常跨越五个脊椎段。胸半棘肌起自第一胸椎的棘突,向下达第十胸椎肋横关节,也是跨越五个椎体。

 

 

    这么大的一组肌群,我们应该分开来说。先从头最长肌说起,它起自于乳突下的枕骨,这个部位是人体上端几乎是最外缘的部位;向下斜行靠近脊柱,止于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处,而不是横突的前后结节。它的作用是将头前面的重量向后正中拉伸,从而固定头颅,以至于不能过于前倾,单侧收缩除了防止头颅前倾外;还将头颅拉向同侧,这一作用同颈夹肌特别类似。还有一点,三处最长肌的浅层肌纤维的连续性,它们在浅层纤维是相互连接的,所以当一处肌纤维出现病变时,整条肌纤维都会受到牵拉,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病变,一侧的偏头痛及一侧腰骶部疼痛所影响的病变点很可能是远端的最长肌的挛缩病变所牵拉引起。当最长肌出现病变时,往往是跨越了多个椎体的肌纤维同时引起的病变,因它的解剖的特殊性是位于近脊柱的关节突及肋骨面,所以当其痉挛对所跨越的椎体产生拉力,使椎体向后、向同侧出现椎间的内外口的体积变小,而在椎管内外口行走的脊神经后支的内外侧支产生刺激或挤压。当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会出现其支配的椎周肌群出现挛缩性病变,当外侧支受到影响时,会出现放射性疼痛,比如我们常说的带状疱疹的形成、胸闷等感觉。假如,上胸段的拉力持续加重的情况下,还会因椎周肌的病变刺激脊神经运动神经同交感神经的交通支,使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导致心律不齐。而交感神经持续性兴奋还会出现冠状动脉的持续性痉挛,而出现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心肌缺血,以至出现痉挛性心肌梗塞,这一现象多在青壮年发生。

 

     头半棘肌的解剖不再赘述,当其损伤时,最容易刺激的就是枕大神经及第三对颈神经,患者会出现后枕部及颞部疼痛的感觉。由于头半棘肌及颈半棘肌的止点都位于下颈段及上胸椎的椎板及关节突关节上,所以,当它病变痉挛时会出现颈椎的反弓。胸半棘肌的病变并不在少数,当其病变时,患者有一个特殊的动态体位,就是折刀背,患者弯腰时胸段平坦笔直,腰部却能弯曲。当在棘突旁开1cm内触及时,有一细小的条索,而它的病变对脊柱的侧弯似乎影响不大。

 

 

        假如病变发生在头最长肌,那么首先受到牵拉和刺激的是位于其下行走的耳大神经,所以患者会出现偏头痛。又因它是位于乳突起点,止于下颈段的关节突关节,那么它痉挛产生的拉力对椎动脉的供血影响也是相当大的。首先,C12段与后枕部的间距变短,那么从中穿行的椎动脉受到挤压或刺激,使供血受到较大影响,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病症;当C3456等椎管外口受到挤压时,除了椎动脉受到影响外,还有颈段的神经根,它们是组成臂丛的神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上肢及肩部的一系列症状,而且患者往往存在一侧颈部收紧的感觉。

 

 

       假如,病变位于中、下胸段,因为除了脊神经后支的内外侧支所导致的病变外,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影响,主要是消化系统的一系列病症,腹胀,肝功、胰腺功能及小肠的吸收功能减退等病症,也就是说糖尿病、慢性结肠炎,甚至溃疡性结肠炎、动脉硬化等疾病都可能受到胸最长肌的影响。

腰最长肌的病症多表现为腰骶部的酸胀痛,患者弯腰受到明显限制,而且弯腰时出现牵拉痛,位于腰骶部,甚至大腿根部。由于它位于骶骨面形成的巨大张力,会很容易刺激腰骶部最强大的多裂肌的病变,使患者总感觉下腰部发凉,深部的酸痛发紧的感觉。又因腰最长肌此处肌纤维除了融合为联合腱外,还有多数纤维附着于棘突,所以出现了腰曲变直、变平。由于腰曲变平所带来的一系列人体生物力学的影响及对应的协同肌的影响将在整体力学中阐述。

    通过上面大体对最长肌的描述,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在人体生物力学上的作用并不比腰方肌差,所以它也是很容易产生病变的肌群,也是很容易忽略的,而且在治疗上往往不能彻底解决。当最长肌出现病变时,各个椎体曲度是这样的,头最长肌痉挛,那么颈椎曲度多为下颈段的反弓;同时椎体向对侧旋转,这是单侧病变;双侧同时病变就会出现颈椎下段曲度较大的反弓而无椎体的旋转,单侧最长肌病变时,椎体偏向同侧。

       颈最长肌位于下颈段、上胸段,此处对于椎体的稳定及保护,有头夹肌、颈夹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斜方肌、半棘肌等等强大的肌肉保护,而显很稳定。此处的颈最长肌比较纤细,只对上下的最长肌纤维起连续作用,功能较小,而且不容易受伤,对于椎体的移位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我们着重讲的应该是胸最长肌,多起于自第1胸椎横突及邻近的肋骨面,通常是第1到第7肋,向下止于腰椎横突和腰肋腱膜浅层、尾端与髂肋肌和棘肌融合,这么长的肌纤维也只有胸最长肌有。所以,它的作用可想而知,单侧做功,其使脊柱向同侧弯曲和转动;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伸展,向前弯腰时,防止前倾摔倒,就像马缰绳一样,在后背的脊柱两侧隆起,俗称绳子肌,所以它一旦病变,牵涉的范围就很广。急性损伤的,比如会出现行走、站立笔直的姿态,不敢大步伐行走,这是因为胸最长肌向下移行的肌纤维一直与骶结节韧带相连的缘故,所以胸最长肌可以引起臀部疼痛,症状主要为不敢用力咳嗽,不能弯腰,总感觉后背有像绳子拉着一样。单侧急性损伤,患者常向患侧倾斜,用来放松肌肉;慢性期的病人,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比如多数人感觉腰骶部酸痛,有时感觉颈部僵硬,后背部酸痛;有时感觉烧灼样感觉;有时以胸闷、气短为表现;有时出现肋间神经痛的感觉;少数病变较重的患者出现吸收障碍,长期腹泻的症状等多让人想不到的情况。从脊柱的整体观察,病变为一侧的或者说存在一侧重、一侧轻的患者,双下肢足面是不等长的,相差一般在1cm以内(这不能一概而论,但多数不伴有其他肌群损伤的病变下,也造成下肢不等长的腰方肌、腹肌及髂肋肌治疗完毕后还存在的现象)。从脊柱曲度来讲,整个脊柱,包括胸曲、腰曲是变平坦,急性期双侧隆起,慢性期是平坦。单侧病变(或单侧较重的),脊柱轻度向患侧侧弯。触诊时患侧可触及粗细不等的硬性条索,多数跨越多个椎体,而且双侧同时发病者多见。

    针刀治疗时,针下的感觉越接近上胸段处越滞涩,多位于T3-T10处为重,并且伴有明显的肌挛缩的体征,该处的治疗常选择通透“十”字切开的治疗方法。所以,当胸腔及腹腔内存在慢性病变时,一定检查胸最长肌的病变情况,以免漏诊。

        再说一下腰最长肌,它起自于腰段横突,为胸最长肌移行肌纤维,向下多以肌腱组织附着于棘突旁。多数纤维与腰髂肋肌腱性组织伴行向下与腰方肌、背阔肌组成联合腱,附着于骶骨底面及髂缘近脊柱侧。很少单独发病,多数在腰髂肋肌的陪伴下同时发病。患者多数情况下感腰骶部酸胀、疼痛,腰部发板、发硬,喜欢身体后仰;晚上休息时腰有放不下的感觉,总觉得腰部不自主的收缩性酸痛;有时低头时都会有绳子牵拉着的感觉,一直牵涉到骶骨下段。查体常见腰部曲度消失,向患侧移位不明显;触诊脊柱旁有明显高应力状态,压痛明显;有时叩击患处,患者的疼痛反应明显;患者多以下腰骶部疼痛为主诉,治疗时除了起点及肌腹的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棘突处附着点的松解治疗;有时此处病变为全层病变,那就需要全层通透治疗。

    下面再说一下另外一条肌肉,同属于竖脊肌的髂肋肌,它包括颈髂肋肌、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该肌肉是人体维持脊柱正常姿势的另一条强有力的肌肉,它的起点位于下颈段的C6.7横突的关节突关节和上六肋角,向下则附着于下六肋。腰髂肋肌以下六肋的肋角向下延伸到骶角和脊柱近端的腰最长肌、浅层的背阔肌及深层的腰方肌的移行腱一起组成腰骶部的联合腱,共同附着于骶角及两侧的髂缘。从它的走向不难发现,它位于人体后背部的最外缘,而两端则位于人体最牢固的部位,所以它就像一张弓一样将人体的脊柱收紧,那么脊柱就是弓的弦。这一肌肉的损伤最常见,只是大家常忽视它,因为它在上端的起点处,被其上面的多层肌肉所覆盖,比如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后锯肌、小菱形肌、头夹肌、头最长肌、颈夹肌等,即使浅层也有强大的斜方肌所覆盖。对于它的病变很难做出诊断,而它的附着点又位于上六肋的肋角,这个部位藏在肩胛骨的下面,所以这个肌肉病变时很难发现,而它的病变是多由于上身急性转体牵拉所造成的损伤,而它的损伤又多与其他肌肉的损伤密切相关。查体时从它的起点C7横突处不易分辨,但可以从第六肋角处触及,让患者将患侧上肢搭于健侧肩部,将肩胛骨拉起,这样可以对T56肋角进行触及,可以找到压痛点。

     胸髂肋肌就相对容易些,它的起点是颈髂肋肌的延续,多位于肩胛骨下角正中下方处,可以找到分散的位于肋骨面上的起点。而腰髂肋肌在查体时同样会遇到肌肉重叠的问题,在它的上面既有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又有腹内斜肌、腰方肌等等,所以此处的触诊同样遇到了诊断不清的情况,但是它在腰部向下延伸处则很容易查找,它是腰部最强大的肌肉,它同腰最长肌一起组成竖脊肌来维护脊柱的稳定。因为它多在急性转体时容易损伤,所以患者的表现形式以后背部酸痛为主,有时易误诊为心绞痛,因为它的疼痛多向头颈部放射,更易误诊。

     颈髂肋肌、胸髂肋肌多同时发病,当其单侧发病时,出现肌痉挛,对脊柱影响较大,出现脊柱向健侧偏移;而双侧发病时,使胸椎曲度变平;当腰髂肋肌损伤时,腰部亦向对侧偏移,而腰部前后曲度消失。那么青少年的脊柱侧弯就应该与髂肋肌有直接关系,就因为青少年的不良坐姿而使一侧的髂肋肌出现过度牵拉,最后导致椎体的侧屈移位。

 

     在人体的整体力线的认识中,还有一些重要肌肉,它们是:背阔肌、大圆肌、前锯肌。就背阔肌而言,它的肌纤维跨度可以说是最大的。其起点在下六胸椎及所有的腰椎,经与竖脊肌和腰方肌组成的腰腱膜,附着于骶骨面及髂嵴的后部。垂直的纤维附着于最下方的三四肋,向上背阔肌绕过大圆肌下缘,此处的肌纤维其实同大圆肌,还有前锯肌的肌纤维融合在一起,进续上行,止于肱骨的结节间沟的底平面。行程这么长的肌纤维对人体的力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所以,当其病变时,痉挛的肌群会将人体的髂缘向上提高;而又可能将肩峰向下拉,出现了同侧的臀高肩低的体征。假如,痉挛增大的情况下,还会将整个脊柱推向对侧,出现脊柱的“C”型侧弯;那么将髂缘拉高的情况下,还会有同侧下肢短缩的情况出现;其螺旋形的附着走向紧紧地包裹着人体的大部分躯体。当其病变时,患者侧屈时感觉腋下发紧及肩部酸痛的感觉,同时感觉背部发凉。  

   治疗方法不在多述。

   腰方肌、最长肌、髂肋肌与人体整体力线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在平时查体过程中,假如出现长短腿,在排除先天性小骨盆、下肢的不等长等情况下,首先考虑上述三肌对骨盆位置的影响,因为它们的附着位置都在髂缘,只是因为附着的位置不一样,拉力不一样,所以致使骨盆移位的程度不一样。单侧腰方肌损伤,下肢短缩距离大一些;对于近脊柱缘附着的最长肌及髂肋肌来说,下肢短缩距离小一些。而还有另外的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的损伤同样可以牵拉髂缘,它们的单侧损伤同样可以使骨盆后旋移位。因它们损伤的机率较小,常被忽略。当治疗完相应上述三肌的病变后,还存在患侧肢体短缩的情况时,应想到同侧腹肌的损伤,而不是考虑对侧骨盆的前旋移位,毕竟前旋肌的拉力较。而真正当骨盆前旋时,会有明显的症状及体征,比如附着于髂前上棘处的缝匠肌的挛缩、股直肌的挛缩、位于耻骨肌上的内收肌群的病变挛缩及附着于坐骨结节上的腘绳肌的挛缩等。最终在查体的过程中,似乎这些腰方肌的拮抗肌都不会抵抗腰方肌挛缩时的拉力,所以在造成骨盆移位的过程中,无疑多由于腰方肌、竖脊肌的病变挛缩,使患侧骨盆的后旋移位多;而由于其拮抗肌的损伤,使骨盆前旋移位致其下肢相应延长的少,所以在查体过程中,确实排除下肢相对较短的一侧腰部肌群病变时,才能考虑其对侧肢体其拮抗肌的病变导致同侧肢体的延长。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肌肉的损伤可以出现下肢的不等长,比如肩周的病变,颈椎的病变,同样可以牵拉腰部肌群形成病变,但从力学原理上讲,它们对身体力线的维持都不足够与腰部肌群相抗衡。所以说,在整体力线的调整时,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调整使骨盆移位的肌群,而不是首选颈肩部肌肉的损伤。只有在下肢等长,脊柱的前后力线没有明显失衡的状态下,才能直接治疗其他部位的肌群病变。

    在观察患者整体力线的过程中,往往有一种现象——腰曲变平的患者,其颈曲同样容易变直,而腰曲增大者,相应颈曲增大,这就是人体的力线原理。因为在人体脊柱的四个曲度中,颈椎和腰椎的曲度是前弧形,即椎体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微微向后凸,这就是人体为了适应正常的行走、跳跃,而形成对重力自足底向头部传导的缓冲装置,保护内在脏器及脑组织免于直接受到重力的冲击损伤。而当颈曲、腰曲出现变化时,胸曲和骶曲的表现形式上,按常理也会发生改变,同样由后凸型向前移动变直,但这里就有人体的解剖特性——骶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整体骨,无法改变其弧度。而胸椎由于由胸椎骨、肋骨、胸骨共同组成一骨性容器保护内脏,其弧度的变化较小,多数还是有可以变化的空间的,这个空间的形成其实就是维护肺在呼吸时的扩展空间。那么由于颈曲和腰曲的改变会牵拉胸椎,使其由原来轻度后凸的形状而变直,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必然导致胸廓容积的压缩,使人体肺活量减少,在此类情况下还牵拉影响到呼吸肌的松弛度,使其肌紧张,影响呼吸的深度,加重呼吸的不畅,所以此类病人还会出现胸闷不适的感觉。由于气体的交换不畅,那么会导致人体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而使全身脏器的功能受到影响,所以竖脊肌病理变化的形成,无论在颈椎或腰椎都会产生对整个脊柱的影响,以至于使人体的所有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颈曲腰曲增大,而导致胸曲的后凸增大的情况,那么这些曲度的改变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怎么去判断哪里是原发?哪里是继发形成曲度的改变呢?在这一病理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治疗呢?

    首先来说一下腰曲的改变,因为它的变化常见,相对于其他曲度的改变相对容易,这一曲度的改变又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有的是肌肉自身的病变,有的由于其他疾病导致。比如: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他们有一共同特性——椎体变平或后凸,而且在突出部位的椎体最明显,这也是我们判断患者是否真正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多腰椎间盘在急性突出过程中,有一明显的病理变化及姿势代偿性变化,就是当纤维环破裂而使髓核脱出进入椎间孔时,使椎间孔的压力突然增大,此时还在为了使容积增大来缓解这种压力减轻疼痛,采取使腰椎后凸来增大容积,这个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附着于两椎体间最后侧的黄韧带受到牵拉。由于这种缓解疼痛的时间过长,而韧带为了加强自身的被动受张力而增加韧带的强度而变厚,这种增厚的原因还来自于无菌性炎症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黄韧带的炎症水肿,导致其纤维化,最终黄韧带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减少,弹性降低,脆性增加,黄韧带的慢性病理损伤机制形成,体积增大,瘢痕形成,这就形成了很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双压征,既有向后突出的椎间盘,又有同位椎体黄韧带的肥厚,最后形成同位椎体的后凸移位。它这一病理征造成局部的构造变化,永远大于我们常说的: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而刺激椎周深层肌的病变挛缩而引起的腰曲改变的结果,因为多数医生认为,腰曲变大的是由于深层肌的损伤,也就是说当腰椎局部又有深层肌的损伤,而又违反常理的腰曲变小或后凸,那么很可能有椎间盘突出的存在。

     排除此类病理征的存在,人体的腰曲的增大,对此处的深肌群来说,那就是深层肌的病变,这个既包括位于椎体后缘的回旋肌、多裂肌的痉挛、挛缩,直接收紧了椎体的小关节;又有腰大肌的挛缩向前的牵拉,所以此时的查体多出现棘突尖部的压痛,这种疼痛的反应,以往大家都认为是棘上韧带的病变,其实这是一种深层肌群的牵拉反应,当然正常肌群是不会出现疼痛的。当深层肌,无论是多裂肌还是呼吸机及横突间肌都是跨椎体肌束,当出现病损时,压迫单个椎体尖是对单个椎体的牵拉,对深层肌束相应受到被动牵拉而出现疼痛,所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但他不会告诉你是局部还是来自于深处的疼痛。假如高度怀疑是来自深层肌的多裂肌的损伤,可以在棘突旁由一侧由外自内及深处挤压出现疼痛,那么就是多裂肌损伤。怀疑是回旋肌损伤的话,令患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由正中线内侧向外将腰最长肌推移,指尖缓慢深压,接近触及椎板时寻找痛性条索或结节,排除局部关节囊病变,找到的一般会是回旋肌的病变。至于是长回旋还是短回旋并不会分的太清楚,假如必须分清楚,而它们确实是单独发病的时候,那么越靠近正中线,而且疼痛跨越两个以上椎体的是长回旋肌。而疼痛位于关节突及椎板而靠近外围,跨越一个关节是是短回旋。对于横突间肌的诊断,只能靠正中线旁开2.5CM以上的最长肌及腰髂肋肌的深部压痛来判断。

       上述深层肌的诊断仅限于在腰椎1-4,腰5到骶骨面处的竖脊肌及背阔肌多变薄而移行为坚韧的肌腱组织,而多裂肌又变得异常强大,竖脊肌的推移不容易实现,那么此处的查体除了考虑深层肌的压痛外,还要排除浅层肌的牵拉痛,排除的方法就是首先找到浅层肌的起点及肌腹进行触诊。

假如腰曲变小变浅,急性疼痛期,腰大肌的肿胀体积的增大可以推移椎体向后而出现腰曲变浅;腰方肌的急性期,患者为了放松肌束来达到缓解的目的,也多采用向前弯腰或侧卧而使腰曲变小;而此时竖脊肌的急性损伤,患者却不能弯腰,而缓解方式却是直立,略微后仰,此时腰曲的变化多因竖脊肌的牵拉而变浅。当病变处于慢性期时,腰曲变浅则多是竖脊肌中的腰最长肌的挛缩病变引起的,此时查体的部分多位于上腰段及下胸段的肌肉,寻找明显压痛点。而整个腰部的竖脊肌却是明显的高张力及压痛感,原因是最长肌的肌纤维除了移行为联合腱外,还有部分是附着在棘突的,所以当腰最长肌出现病变时,可以将椎体拉起、收紧而变平,这就出现了很多下腰痛患者,我们只需要治疗上腰段的竖脊肌即可。

胸椎曲度的改变这个很好判断,它的改变同腰椎正好相反。胸椎后凸曲度变大是由于深层肌挛缩引起,而后凸曲度变小是由于浅层肌挛缩改变,在正常查体时很常见,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是最典型的例子。分析一下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畸形形成的原因,此类疾病称为不死的癌症,病理变化以晨僵、脊柱活动障碍并伴有明显的疼痛,教科书上称之为病因不明的一组免疫性疾病,中医书上称痹症。咱们平时看到的是骨质的变化,比如骶髂关节钙化,软骨的消失等。多数患者以下腰痛、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论哪一部位的症状及体征,其实这是一典型的生物力学上的改变,其实真正的病因并不是不明原因的。寒痹的认识更准确,但这不能解释更多的病因,现在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其实最早发病的应该是脊柱浅层肌的病变,而病变的主要是最长肌及髂肋肌,这是以逐渐力学改变形成的一现象,并非其它原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病变呢?且各不相同,下面简述一下个人浅见,我治疗过近百例此类病人,坚持治疗完毕的现在都不错,复发的很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这一类患者没有治愈的可能,但他们实际情况却恢复得很好。我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一般从脊柱俯卧位时的最高点治疗,多位于胸椎的T9/T10,从整个人体脊柱力学上讲,这是人体在病变过程中形成的最高应力点,解除最高应力点的张力,然后通过逐段的向两头解除脊柱的高张力,使肌肉松弛下来,达到以松治痛,促进局部供血,而达到使软组织修复的目的。      

    具体病因分析如下:接触这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他们有一共同的特点——体质差,这种体质差并不是说看上去不健康,很羸弱,而是不喜欢过多运动的人导致自身肌肉的不强大,尤其是背部肌群。再者,有受潮受寒史。曾经详细问过一病人,因为看上去他很强壮,强脊炎的体征不是很坏,而且干过装卸工,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这么重的寒气侵袭。他告诉我说在20多岁那年夏天,中午每当忙完工作后,大汗淋漓,这个时候他喜欢躺在刚盖好的车间水泥地面上休息,地面是湿漉漉的,而且特别凉快,美美地睡一觉,他感觉特变舒服。这样一个夏天后,慢慢的腰部变僵硬、疼痛了,他的这一叙述,使我静下心来明白了一个道理。病情分析是这样的,当他干完活后,此时他的后背肌群正好处在膨胀充血阶段,血流加速,而且此时汗腺也是张开的,浅深筋膜在肌肉这种体积增大的情况下受到牵拉变薄,张力增大。那么这个时候突然在静止状态下,外束的潮湿、低温接触皮肤,汗腺管由于受到低温刺激,加之潮湿,水分含量高,加速对体表的散热,汗腺管突然收缩,停止代谢,肌肉因劳作产生的杂质、水分等代谢产物不能继续排泄而瘀滞,与之相连的浅、深筋膜,即肌筋膜的收缩挤压了正在充血的肌束,使局部的静脉出现痉挛,肌肉代谢障碍,进而加重肌肉的高张力,使动脉痉挛,相应地减少肌肉的供血供氧,使肌纤维在得不到正常营养下,强度降低,局部张力增大,肌束收缩,加速缺血。而位于浅表的竖脊肌首当其冲,在竖脊肌中最长肌及胸髂肋肌又是最早接触地面,而局部承受压力最大的胸椎最高点及肌肉保护相对最差,最容易缺血的骶部首先受到影响。而胸椎最高点处是胸最长肌及腰最长肌的起点及肌束的位置,使其产生痉挛收缩,而联合腱的持续张力,挤压其下面的多裂肌及其它软组织,导致局部营养代谢障碍,骶髂关节面的软骨本身就是容易受到缺血的影响,而逐渐软化吸;而软骨下面的骨松质,在深部软组织消融病变的情况下,由于没有了保护,代偿性出现骨化,而关节间隙也由于软骨面的消失而变得异常狭窄,这就出现了常有的骶髂关节面的损伤的X线征,成为强直性脊柱炎最有利的证据之一。而在软骨消融的过程中释放的致痛因子,又可刺激关节囊及周围韧带和肌肉,使其同样出现缺血缺氧状态而病变最后纤维化。这些组织形成钙化的因素还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常说的两面夹击:内部消融的软骨面形成的高张力,外面病变后形成高张力的竖脊肌对此处由外向内产生的挤压使骶髂关节形成一密闭的腔隙,病变形成的纤维化、骨化在所难免。至于竹节样改变的椎体,其形成机理同骶髂关节形成机理是一样的,也是在竖脊肌的高张力状态下,使脊柱之间的椎间盘受到极大挤压力,使椎间盘在正常形态下的缓冲作用失灵,这种缓冲作用,即在压力增高时将软骨盘内的水分挤压出纤维盘。正常状态下或平卧时,由于纤维环及软骨盘自身的弹性,将水分子营养物质回吸到椎间盘内达到自身营养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竖脊肌强大的拉力下,无法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使椎间盘缺失营养而发生病变。其机理及病变过程同骶髂关节是一样的,先有椎间盘自身的病变,然后刺激周围韧带而发生纤维化,最后从腰骶部向上依次出现竹节样改变,但最终病因的罪魁祸首却是变性的竖脊肌,尤其对椎体产生直接拉力的腰最长肌。至于患者的血沉为什么增高?又为什么称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的问题将另外讲述,在此不一一表达。

    再继续说胸椎曲度的改变,当深层肌损伤时,主要指直接附着于椎板及棘突上的回旋肌和多裂肌,由于它们的痉挛,肌束变短,收缩拉紧本来就向后弓起的胸椎,使弧度增大。因为这些肌肉只是跨一个或二到三个关节,所以它是在局部做功,力臂较短,所以才会形成这一现象。而相反的是胸椎曲度过平的形成,则是由于力臂过长,纵跨多个关节的竖脊肌的痉挛或挛缩牵拉造成的,它就像弓弦一样,作用于肌肉的两端,而将力的方向推移向前,而胸廓的形成又由于椎体及肋骨、胸骨的支持,没有向前的空间,所以以变平为主。

复杂的颈椎,因为颈椎上附着的肌肉最多,又是人体最灵活的椎体,所以损伤的机率很高。据统计,成年人颈椎病的患病率高达百分之九十。颈椎椎体的结构复杂,细微的移位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也最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从人的整体力线来说,腰部曲度的改变最易导致颈曲的改变;而颈曲的改变则对腰曲的改变影响不大。所以当我们发现颈曲变直、反弓或者曲度加大时,是有必要查看腰椎是否有明显的变化的。一般认为假如同时出现腰曲改变,而它的变化正好与颈曲变化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原发病很可能是导致腰曲变化的病理征,如前面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竖脊肌的损伤等。假如颈椎病的曲度不一致,或者明明颈椎曲度出现了反弓或加大,而腰曲没有改变,那我们只能首先考虑颈椎自身病变,那么导致颈椎曲度改变的肌群的作用力都是怎么分配的呢?

    颈椎的旋转移位:这一移位,又分颈椎的左右旋转,仰旋和俯旋移位。单个说起:第一颈椎——寰椎,附着在此椎体的肌肉多数较小,比如棘突处的头后小直肌,附着在横突处的头上斜肌、头外直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头下斜肌等。C1与后枕部间隙很小,力臂较短,较小的左右旋转不易发现,但它容易出现俯旋移位,导致寰枕间隙变窄,而此时多数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椎动脉缺血的临床症状,常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过去,在《针刀医学原理》中,朱老师提出了一个寰枕筋膜挛缩,但我认为这一称谓亦不完善。它自身是一韧性组织,它和全身其它韧性组织一样,没有肌束,没有主动收缩性,只存在被动延展性,可以增厚,没有短缩,它损伤的原因无外乎颈椎过度长期低头牵拉。但它又是处于力臂的最里层,力臂最短,这种情况下,寰枕筋膜几乎不存在过度牵拉,所以认为它的病变的存在值得商榷。那么剩下的就只能考虑附着于其上的肌肉的病变了,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了。它们的作用是支持固定第一颈椎,保护从其下面穿行的椎动脉。长期低头工作,或者受凉受寒,除了这两小肌群自身受到牵拉损伤外,还会受到病变浅层肌的直接挤压,出现高张力缺血状态而病变。所以当出现枕下肌群病变时,几乎没有孤立的,都存在浅层的斜方肌、头半棘肌的病变;也可以说它们是导致头后大、小直肌及头上斜肌损伤的罪魁祸首。当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出现病变挛缩,会将第一颈椎椎体自后向前倾斜,导致寰枕间隙变窄,进一步挤压椎动脉。此时寰齿关节的位置同样发生改变,齿突向后更靠近寰椎椎体而变窄,而仰旋移位是指椎体受到来自后下肌群的牵拉,多见于附着于横突及侧块的颈夹肌、肩胛提肌的病变,这一仰旋,对人体自身的病变是牵拉椎体旋转而导致椎动脉位于横突孔处出现剪性压力而受阻。也可以牵拉头后小直肌使其肌纤维紧张而直接挤压刺激椎动脉而影响供血,也可能出现椎动脉受到牵拉时,刺激附着于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使其兴奋,出现椎动脉自身收缩而出现缺血。

第一颈椎的侧旋移位也很常见,只是大家都去关注寰齿关节的变化,而没有注意导致寰齿变化形成的原因,治疗方法——手法整复,总想用手法来纠正寰齿间隙左右的变化,假如齿突并没有偏歪,那就是寰椎侧块上下移位,那么此时附着于C1横突的肌群发生病变挛缩牵拉引起,而这种情况多伴有多椎体的整体旋转,出现颈椎的侧屈及左右旋转的同时存在,而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还是要检查腰椎及骨盆是否有偏移,下肢是否等长,从而确定原发病的部位。

第二颈椎又称枢椎,因为它有齿突位于寰椎内,形成一特殊的寰枢关节,从外观看枢椎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处都异常强大。根据进化论原理,说明它受到外界异常强大的拉力而形成。它受到力的影响也最大,看一下附着于它上面的肌群也就验证了这一点。它同第一颈椎一样,同样存在各种旋转及移位。附着于棘突的肌肉,主要是强大的头后大直肌,侧方位的头下斜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向外移动而附着于关节突关节的颈夹肌;附着于横突由后向前的肩胛提肌、中斜角肌。当这些肌肉损伤出现牵拉时,比如: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的病变,可以将椎体向前下旋转,使齿突俯旋移位。而当一侧病变时,可出现齿突向一侧偏移。当肩胛提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在此处病变时,则出现齿突的仰旋移位。当单侧的中斜角肌、肩胛提肌、颈夹肌出现病变时,同样可以出现齿突的侧方移位,因而在遇到此类情况下,如果只是用手法整复错位的椎体,而不去考虑肌群的病变,是有失全面的。

    颈椎的第三、四椎体,一般作为一个序列来说,因为除了前斜角肌是唯一起自第三颈椎的肌肉,其他肌群不是同时附着于此,就是同时通过此椎体或与其他椎体一起拥有附着于此的肌群,比如:回旋肌、多裂肌。但是患者另一现象是颈椎曲度变直与反弓往往首先出现于此,所以我们经常在X片上发现这类特征。那么哪些肌群在这里出现病变而使其变直呢?首先考虑附着于棘突上的斜方肌,当双侧斜方肌同时病变时,可以将椎体拉起;再者,考虑深层肌的病变,比如多裂肌、回旋肌的病变,并不像腰椎那样使曲度变大,而是变直。所以我们在查看X片时,很少发现颈曲过度前凸现象。棘突偏歪的现象在此段比较常见,多见于单侧肌群的病变。

    最复杂的下颈段C567,不单独去理解,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为它们共同拥有的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太多。它们既是一些集中点,又是力的传导点。以第七颈椎为例:从浅至深层有:斜方肌、头夹肌、半棘肌(包括头半棘肌、颈半棘肌)、通过的肩胛提肌、附着于关节突关节的头最长肌;始发于此的颈最长肌、颈髂肋肌、深层的多裂肌、小菱形肌、回旋肌、横突间肌、双侧横突上的前、中、后斜角肌等等。所以它们既是由上颈段发出的肌群的止点,又是上胸段部分肌群的起点,还是斜方肌在此处最大的牵拉点,所以在影像学上往往看到颈椎的反弓,这种现象的出现既要考虑来自于后枕部肌群的病变。比如:头最长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斜方肌对它向后上方的牵拉力;又要考虑小菱形肌、颈最长肌、颈髂肋肌、后斜角肌、中斜角肌向后外下方而来的拉力,所以在判断时往往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两个肌群既协同稳定椎体,又相互拮抗,形成人体特有的,最复杂的上、下拮抗的肌群,所以此处的棘突最长,肌层最厚,而又是最容易出现病变的部位。

     综上所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力线的整体观念在疾病的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然而限于时间有限,这篇文章仍有很多欠缺,上述阐释的内容也只是整体力线的一部分,尚有骨盆、膝关节、踝关节等人体多个力线没有涉足,就单纯一个踝关节的陈旧性扭伤,亦会引发膝关节、骨盆、腰椎等代偿性损伤,所以局部力线对整体力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补充的内容还有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脊椎附着处的重点检查和相关征象 [图片]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 第6章 躯干[运动解剖学]
骨诊病源歌诀与脊椎病源歌诀
腰疾治疗也要坚持整体观
特异性脉诊书稿(5)
第二集 脊柱的骨与骨链接(上) 脊柱相关病证(科普篇)Academy of Dr.Dong's A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