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乡教师交流, 一本慢慢被念“歪”的好“经”?

原题:变质的“城乡教师交流”要不得

近几年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城区和乡镇之间推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笔者作为直接参与者,亲身体验了城乡交流以及工作安排的甘苦,感触很深。把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变质的城乡教师交流要不得!

所谓城乡教师交流,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初中、小学学校之间,一处市直学校与一个镇(街道)结成对子,采取对口双向交流的方式,各派数量相同的几名教师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一般为一学年。参加交流人员的工作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交流任教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工资,享受原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参加交流人员交流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单位直接上岗。

之所以要搞城乡教师交流,主要原因是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教师结构性缺编、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已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2006年2月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 开展城乡教师对口交流活动是教育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贯彻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重要方针的具体行动,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市从2007年9月起,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至今已经搞了5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暴露出不少问题,活动开始有所变质,违背了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有教师反映说:“城乡教师交流已经变质变味,不搞也罢。”

据调查了解,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暴露出的问题,主要的有:

一、人员选派难度大

一份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文件对交流的范围、条件有这样的规定:农村和城区初中、小学40周岁以下的学校教师均在交流范围;城区学校参加交流任教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获得市(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市(县级)优质课及以上业务称号;镇(街道)学校参加交流任教的教师条件可适当放宽,应挑选事业心强、年轻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交流培养。照此规定,城区学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很多,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也不少,应该说在人员选派方面没有问题。可是,最大的难题就在这里。

城区学校教师不愿参加交流。虽然交流期限仅有一年,虽然工作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享受原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虽然学校有一定补贴,但是城区学校的教师多数不愿到农村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生活条件差、下乡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不能照顾家庭等生活上的顾虑,是城区教师对交流不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每到开学初交流活动动员时,老师们都远远躲着校长,唯恐被校长叫去“谈心”。校长们则费尽了脑筋、想尽了办法、陪尽了笑脸,目的只有一个:凑够教育局规定的交流人数。

农村学校教师参加交流的愿望太迫切。和城区学校的情况正好相反,农村学校教师参加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同样使教管办主任、校长们头痛。不排除其中有的教师是想到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提升自我,但据了解,多数教师还是为了生活方便。不少教师的家属在城区上班,有的在城里还买了楼安了家,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和家人在一起。有的青年教师想在城里解决个人问题,到城区学校交流是扩大交游面的好机会。名额就是那么几个,交申请的、托关系说情的是几倍、十几倍,让谁去不让谁去,真真难坏了教管办主任和校长们。

二、交流效果难保证

由于在人员选派上存在着很大难度,最终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未按有关范围条件执行。下乡的不尽是优秀教师,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们能完整的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好的了,谈不上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办法、教学手段以及教研成果带到农村学校以促使农村学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成效、更新教学方法。进城的不全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多的是老弱病残关系户。他们沉醉在和家人团聚的欢乐中,工作敷衍了事,无心学习所谓城区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即使一些认真的教师,在短短一年里,也很难真正融进交流学校的教师圈子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探讨交流成效甚微。

所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城乡教师交流的效果也就不难想象了。

三、学校管理有难题

根据规定,参加交流的教师要接受原所在学校和派往学校的双重管理,以派往学校管理为主。其实,因为人在派往学校,原学校基本无从管理。但是,由于参加交流人员的工作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交流任教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工资。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在新单位的地位是客人而非主人。没有经济杠杆做支撑,谈何管理?谁又能对客人说三道四?

由于没有抓手,派往学校对交流过来的教师只能做一些软性要求。但就是这些软性要求,仍得不到落实。由于教师参加交流的目的、原因不一,有的只想做轻点的工作,有的安排的公开课不想讲,有的安排的交流会不发言,有的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的连正常出勤都做不到……交流教师的种种不合规范的行为,在派往学校的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学校无从也不想处理(毕竟人家是客人么),给学校管理造成了一些难题。

四、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根据规定,学校要为参加交流人员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贴,近几年是一年发给每人4000元,条件好的学校还多些。一般交流人数3人左右,如果再加上学校提供的生活用品费用、领导之间互相探望交流教师的招待费等等,恐怕每年要为此支出2万元左右。这可是组织城乡教师交流后新增的一项负担,对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的义务阶段的学校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难怪有的校长私下发牢骚说城乡教师交流是“劳民伤财”。

据了解,4000元的补贴,下乡的教师是能够领到的(有补贴,多数教师还不愿下去),而进城的教师则多数反映根本得不到规定的这笔补贴(估计有的还要为得到进城交流名额而花费一笔银子)。如果财务账上有了这笔开销,实际没有到相关人员手中,大家就有理由怀疑,这其中是否“潜伏”着腐败?如果因为开展交流活动,而造成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贪污腐败,那可真是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当然,城乡教师交流在部分学校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事实告诉我们,这项工作在很大层面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其负面效应已经超过了正面效果,主要原因是它已经变质了。对于变质的东西,还有必要保留吗?

其实,让几个城乡教师交流一下,是远远不能解决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的,因为靠别人的力量是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城里教师上山下乡,是因为农村缺少好教师。为什么农村没有好教师?还不是好教师都跑到城里去了。为什么大家都向城里跑?还不是城里的条件好吗。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城市赛过欧洲,农村好似非洲。城乡教育的差距,正是这句话的很好的例证。所以,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并不是教育部门的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

是不是有点离题了,呵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
“互助共同体”齐唱教育大戏
沈阳:择校热降温 代表不邀功
北京密云: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带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骨干教师
天门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市管校聘” 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