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知道,“修身”实际上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目,因为要修身必须正心,要正心必须诚意,要诚意必须致知,要致知必须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目除了可以用“明德”这两个字概括,还可以用“学习”这两个字来描述。所谓“学”,就是第一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谓“习”,就是在第一次“学”的基础上,重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目的过程,也即不断串习,使得内心对某个道理以及和这个道理相应的取舍更加熟练和稳固。《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将学到的道理进行反复串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中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也可以更换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学习为本”。
 
    既然学习如此重要,为什么很多人不能趋入学习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颗心灵之所以不能认真学习,就是因为内心不安定。所谓内心不安定,就是内心有各种情绪和杂念,心一旦处在这样的状态,就很难去格物致知。例如,热恋中年轻人,由于内心贪爱炽盛的缘故,使得情绪波动很大,因此很难将功课学好。又如,一个人如果内心处在怨恨的状态,整天想着仇人及其不悦意相,或者想着如何去报复别人,这样就很难趋入格物致知。所以,心不安稳则不能格物。
  
    心为什么不安呢?因为心静不下来,也即杂念妄想太多,一会儿想到东,一会儿想到西。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不静”的心,只见妄念纷呈,一个接着一个,无有停息。如果不断用木棍搅拌水面,水面的波纹就无法消失,因而无法映出河边美丽的景象;如果没有木棍扰动水面,水面就会平静下来,平静的水面自然能映出周围的景象。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不断有各种妄念来扰动,心就会起伏不定,一颗起伏不定的心,必然会被各种情绪和杂念所笼罩,因而认知事物的能力就会受到蒙蔽。所以,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指这个道理。什么是“淡泊”呢?就是内心没有猛厉的贪爱和怨恨等情绪;什么叫“宁静”呢?就是内心杂念稀少。贪爱和怨恨等情绪会扼杀、埋没人的志向,所以只有将贪爱和怨恨等情绪淡泊了,志向的翅膀才能得以伸展和翱翔;杂念会扰乱人的心灵,使得我们无法观察和分析,所以只有将杂念去除,心灵才能从杂念的绳索中得到解放,从而可以格物致知,明白很深的道理。
 
    心为什么杂念多,静不下来呢?或者因为内心缺乏目标,或者目标错误,不在格物致知上。内心没有目标,就是没有志向,不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思想和行为就随随便便,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个醉汉,根本不知道回家的路,于是就步履蹒跚地东一步、西一脚,这样走了很久,也回不了家。没有志向的心也是这样的,虽然起了很多念头,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却一事无成,白白地虚度光阴而已。内心目标错误是指内心虽然有目标,但却不是格物致知,这样也无法让心趋入学习的状态。
 
    既然离苦得乐是每一颗心灵所具有的属性,为什么心会出现没有志向或者志向错误的情况呢?实际上,“离苦得乐”是深层次的心,而志向则是表层次的心。心在深层次虽然有离苦得乐的需求,但是由于表层次的心存在愚昧的缘故,不知道如何实现心灵的深层次需求。换句话说,由于心对“离苦得乐唯一依赖于让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这个真理还处于未知愚昧的状态,所以虽然试图通过种种行为让自己离苦得乐,但是却不得要领。
 
    对上述过程进行归纳就是:心不能格物致知的原因,就是心不能安定(不安),心不能安定的原因是心不静、杂念太多(不静),心不静、杂念多的原因是心没有志向(不定),心没有志向的原因是心对“离苦得乐唯一依赖于让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这个真理还处于未知的状态(不知止)。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会知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虑”和“得”分别是“格物”和“致知”的简称。
 
    所以,“知止、定、静、安”是“格物致知”的四个前行条件,缺少了这四个前行,一个人的心根本无法趋入格物、致知,不能趋入格物、致知,就无法诚意、正心、修身,不能诚意、正心、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知道,从虚空中根本无法平白无故地产生食物或者生活资具。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的。有了因才会有果,无因而生果的例子一个也找不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同样,“格物致知”也概莫能外,如果前行条件“知止、定、静、安”不具备,也无法产生“格物致知”这样的果。既然“从因生果”是整个宇宙的法则,我们要成办一件事,就必须要遵守“从因求果”的法则,离开了这个法则,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例如,要得到苹果,就必须从结果的苹果树上摘取;要得到结果的苹果树,就必须有苹果树苗;要得到苹果树苗,就必须将苹果树种播种在田地里。这就是从因求果。
 
    格物致知的这四个前行条件,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今,很多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也为此大伤脑筋,想尽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却不能抓住要害。其实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脑袋愚笨,而是心不能安定下来,制心一处,将心专注于所学的内容之上。这其实是成绩不好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原因了。如果能够将自心专注于所学内容,就一定能格物,能格物就一定能致知,致知后成绩肯定会好。
 
    不能将心专注于所学内容的唯一原因,其实就是贪爱和怨恨等心念多,导致与学习不相干的杂念太多。我们需要了知,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并不存在其它另外一个原因,使得心不能专注于所学内容了。例如,对游戏和玩耍有贪爱,心里就会一直想着游戏和玩耍,于是心就不能集中或不能完全集中于所学内容,心不能或不能完全集中于所学内容,自然就不会对所学内容彻底明白,心不能彻底明白所学内容,成绩自然就不会好。
 
    为什么心会集中于与学习不相干的对境之上而生种种杂念呢?原因也只有一个:内心还不知取舍,没有树立一个志向。如果内心有了一个明确的志向——我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当这个志向强烈到一定程度,心就很难产生与志向相违背的杂念。例如,某个学生为什么会贪爱网络游戏而不喜欢学习呢?是因为内心没有真正树立“我要学习、学习应当是我的唯一所求”的志向,而只是“志在游戏”。
 
    心为什么没有正确的志向呢?原因也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能够反复观察正确志向所指的目标对离苦得乐的作用。一旦内心反复观察正确的志向所指的目标可以带给自他很大的安乐,则心自然就会树立这个志向。例如,某学生为什么没有树立“我要好好学习”的志向,原因就是没有反复观察和思考“好好学习”可以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很大的安乐。
 
    承办世间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信、欲、进、果”这四个步骤(其中“信、欲、进”这三者,也可称为“信、愿、行”)。观察到一件事对离苦得乐的作用,就会起信;起信之后,就会生起愿望;有了愿望之后,就会进趣;进趣之后,才能得到结果。这里,“知止”就是让自心对止于至善起信,起信之后就会生“定”——也即立志让自心趋入明明德和亲民,立志之后就会去除明明德和亲民的违缘(静)并成办种种顺缘(安、虑、得等等)。
 
    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再来一一详细观察“知止、定、静、安”这四个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原文解释翻译
大学课堂培尖练
要想读懂《大学》,先看看这些,会让您脑洞大开
《大学》精义:《大学》之道在哪里?
《大学》第五讲(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