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芪泡水,量大有坏处吗?

黄芪是临床用量非常大的一味中药,也是老百姓日常养生保健的常客,那么黄芪日常的用量是多少,用多了会不会有不良反应发生呢?这里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一 黄芪的功效应用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

黄芪最早的药用记载出现在 《神农本草经》( 以下简称 《本经》) 。 《本经》 列黄芪于上品:“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中国药典》 关于黄芪功能主治的记述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黄芪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中医临床应用上有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生黄芪偏于走表而利水,长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炙黄芪为用蜂蜜拌炒过后的黄芪,其益气补中之力变强,走表及利水的功能减弱,长于温补脾胃、补气升阳。由于生、炙黄芪作用有异,所以在用量时宜有所区别。

二 黄芪的用量

《中国药典》规定的临床常用量为 9~30g,但在历代黄芪的临床应用中,有文献对历代黄芪的剂量应用规律做出总结,发现其常用量范围、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小用量变化波动并不大,唯从汉唐至宋代有较明显下降,而其最大用量则波动较大,最高于清代可达 298. 4g。

在清代至今,黄芪的常用量在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个别配伍中可用至120g。纵观各个时期黄芪用量变化,其在用治肌表肢体病证时多生用且用量较大,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痿痹属虚证时用量亦较大,而治疗其他病证时则根据病因、病性等主次关系用量或大或小,随症变化。

三 黄芪大量应用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大剂量的应用黄芪后部分患者会发生皮肤瘙痒、腹胀、呃逆等不良反应,对出现黄芪的这几类不良反应的患者,雷根平提出了3 点治疗方法:

1 ) 皮肤瘙痒。用乌梅、防风、地肤子可治;

2) 腹胀,加用陈皮可治;

3) 用大剂量黄芪偶可见呃逆发作,用旋覆花、赭石、柿蒂可解。

所以,综上所述,对于使用黄芪泡水来养生保健的朋友,最好使用黄芪的常规剂量,即5~15g左右每天的量,并且在辩证的情况下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同剂量单味中药的奇特功效
大剂量单味中药的奇特功效
〖不传之秘〗不同剂量单味中药的奇特功效
中药传方不传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药大剂量临床应用——川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