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在这金秋十月的好日子,

读史君跟大家聊一聊,重阳节的小知识。

01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呢?

农历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又称作重九。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

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02

重阳节怎么来的?

可查最早的文字记录,还是屈原《远游》里的。

“集重阳入帝官兮”

史学家们就推测呀,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

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据传说,这还跟刘邦的后宫恩怨有关。

戚夫人宫斗失败,被吕后玩死了。

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也被吕后驱逐出宫,嫁给平民。

贾氏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

她跟乡里乡亲说: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老百姓们都渴望延年益寿,所以重阳节的习俗也就变得深入人心了。

当然以上都只是传说,是小道消息。

真正实锤(见于文献)重阳最早的,还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没有错,就是那个除三害的周处。

《风土记》中记载:

“九月九曰,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曰,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这里的律中无射,是以传统十二律划分地支,无射就是九月。

同时给重阳做了历史认证的还有一位名人,曹丕。

曹丕篡汉之后,给帮助他篡汉的大功臣钟会的父亲钟繇(著名书法家)写了一封短笺。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曹丕的文笔也是相当好的,只不过他爸爸和他弟弟实在太优秀了。

曹家文学基因真的强,跟北宋苏家(苏轼他们)一样可怕。

这封短笺,赋予了重阳之名,也写记下了赏秋的风俗,千百年也没有变化。

基本是重阳风俗的模板了。

到了唐代,

九月初九重阳终于被定为了法定节日。

这个时期,古人过重阳的方式就是,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提到的那种:

一家人登高、插茱萸,

寓意让灾祸走得远远的。

陶渊明那个时期的重阳节,

一个人赏菊就可以自娱自乐。

但是唐代的重阳节,

没人陪着过的话是很可怜的。

看杜甫的日记就知道: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他在重阳节一个人喝酒,

而且还疾病缠身,

实在是太凄凉了。

到了辽金时期,

重阳节成了皇帝狩猎的节日。

宋人的《燕北杂记》中记载:

辽俗,九月九日打围

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

皇帝在重阳节带兵狩猎,

一方面是娱乐,

一方面也是为了练兵。

到了元代,这是蒙古人的天下。

蒙古人喜欢在重阳节打马球,

而且达官贵族特别重视这项活动,

王公大臣会主动上场比赛,

皇帝、太子、王妃等则在一旁观看喝彩。

到了明代,

庆祝重阳节的方式又和晋代相似了。

喜欢吃花糕,

菊花糕或其他花糕,

但是重阳吃花糕这项活动,

并没有像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那样被流传下来。

03

重阳节和敬老节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从此,重阳节又增加了新的韵味。

重阳节可能是和古代习俗最为相近的传统节日了。

比如说,清明节就是一个很后发的节日,它是在吸收了上巳、寒食这几个古代重要节日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

中秋节则极为年轻,要迟到南宋很可能才因文人赏月文化向市井百姓的全面传播发展而来。

而重阳,多多少少还保持了一些自己的原始风貌。

避讳与祈愿,它的风貌从魏晋正式见于可靠记载开始,就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04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是一个典型的祓禊日。

在这一天,对某些不祥气息进行避讳,并进行祈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是为了离开可能伤害到人的不祥之气,这种被称为“晦”的概念。

后世被简化为瘟疫这个形态,倒是日本通过遣唐使在神道教里保留了这样一个概念。

流传最广的重阳传说,是六朝人《续齐谐》里写的,恒景学道于费长房,于九月九日举家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避过了灾祸。

这种禳灾避讳是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概念。

而茱萸是一种菊科植物,在重阳节左右成熟。

香气浓郁子实赤红,古人用来制作香佩。

更有人花插满头,或者碾碎少许入酒。

以浓烈的香气来祓除不祥是从战国时代时代就有的做法。

这种认为香气能祛除不祥晦暗的做法,是东西方互通的。

西方在黑死病横行的时代也流行使用鲜花来祛除病气。

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见过茱萸,笔者也没见过。

虽然一直到近代,文人秋季的宴会请帖格式都保留了某月某日,登高萸觞,候光这样的格式。

但是,这些都是跟语文作文一样的套路和格式,他们也没怎么见茱萸。

真正的重阳主角,一直是菊花。

赏菊,是文化大V陶渊明带来的风潮。

他当时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光看菊花又少了点趣味。

于是菊花又被酿成酒,被制成糕点。

成为了赏菊时的风俗。

当年苏东坡渡海过琼州,因为物候不同,竟然在十一月望日菊花开时,泛舟海上度重九。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宁乡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里”。

菊花有败无谢。

文人雅客一向青睐它“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风骨。

菊花也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抵御寒冬的文化脊梁。

至此,登高,赏菊,饮酒,祭祖也就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准仪式。

05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食糕

对于吃货们来说,每个佳节都是美食的狂欢。

金秋十月,又恰恰是贴秋膘的好日子。

重阳节当然不辜负期待。

重阳食糕这个习惯,如果按《西京杂记》所言,也是一个延续了很可能整整两千年的习惯。

自汉魏直到明清,重阳糕的花样变化繁多,多是取字意,比如宋朝人吃的重阳糕有菊花糕,枣栗子糕,黄米糕,花糕,百事糕(百事高),狮蛮糕(糕上妆点各种动物,蛮夷),食鹿(禄)糕,万象(妆点各种小人像,物象)糕等。

这些糕点花样众多,妆点繁盛,如果放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场盛大聚会。

有趣的是,清宫旧闻里老太监回忆,慈禧逢节必赐食物,正月十五赐元宵,端午赏粽子,中秋送月饼,唯有重阳花糕赏赐只限于宫中,并不分送外间,大有敝帚自珍的味道。

慈禧的重阳花糕,大约是一种糖面做皮,中间撒上大量果脯坚果仁做陷,重叠数层的甜蒸糕,想来宫中茶膳房的手艺必有独到之处。

大闸蟹

而这个节日期间正是吃大闸蟹的时候,唐朝开始已经有了这个习惯。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嫰姜。

特别应该提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重阳佳节吃螃蟹已经普遍了,说明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御制序云:“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韩琦《九日水阁》

柿子

吃柿子这个习俗,据说是起源于明太祖去投奔郭子兴,元末乱世,路上一片荒凉无处饮食,偶遇一颗柿子树成熟,吃了三颗柿子得了一饱,得天下后封柿子树做凌霜侯,也有了重阳吃柿子的纪念。

清代百姓每每于微物中不忘前朝,比如南方于崇祯殉国日吃太阳糕,京师吃柿子怀念明太祖,清入中原并非善取,不免有故国山河之慨。

说着说着已经开始馋了。

虽然,重阳节没有争取到法定节假日。

但是工作虽辛苦,也得忙里解乏。

没时间登高,赏菊,饮酒,祭祖的话,也别忘了过过嘴瘾。

消除了晦气,又是长长久久的幸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阳节习俗和来历
重阳节/宴请老人/龙湖社区/阳光幼儿园/俊龙校车
秋高气爽重阳日 登高饮菊话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历经磨难的杜牧写下一首诗,潇洒飘逸
重阳节·节令/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