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画史评|论中国画的创作体验(下)

【元】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自然物象通过画家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被转化成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这个作品被称为“迹”。画家的创作是自然(象)与作品(迹)之间的通道,但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并不是仅仅是通过画家的天才、悟性,就能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功地将自然物象转化为作品画迹的。

若讲艺术天分,大文豪苏轼可以说是颇有艺术细胞的人物,也是很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一个人物,但苏轼也曾经很清醒、很正确地分析了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所欠缺的因素——画家应有的核心的技法能力及长期的绘画技术训练。苏轼讲到其表兄文同曾教他如何画竹,就是应当理解竹的生长规律,对竹子的形状与情态了然于胸,作到“胸有成竹”,然后在画竹时,才能“奋笔直遂”,拿起笔就画,直接把心目中已有的竹子的形象画出来,不要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可是,苏轼又说,这些道理我觉得是对的,但是我做不到,不是我的心里不明白,而是我的手做不到,为什么心里明白,而手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练习得不够,练习得不够,技法准备不足,就会出现平时觉得自己对绘画原理很了解,什么都懂,但一到真正来画画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这样的情况。


【清】郑燮 竹石图


苏轼一方面讲到绘画需要领悟原理,比如画竹子要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同时也要明了画竹子应当注意的事项,另一方面也讲到,绘画必须有技术基础,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所造就的手的技能,不然,即使自认为心中明了画画的原理,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照样手足无措,不能很好地实现创作作品这一最终的关键环节。可见在自然物象与最终完成的绘画作品——画迹之间,除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的原则之外,画家还必须具备技巧、技能。绘画是心手合一的创作劳动,没有手的能力,还是不可能完成真正完成作品的创造。

清代画竹名家郑板桥则把“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放到一起来讨论,可以说是对中国画的象、意、迹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集中讨论。“眼中之竹”是客观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之竹,是画家在观察物象时形成的视觉感官中的“视象”;“胸中之竹”是画家在观察之后经过心灵的记忆、改造与提炼,以及主观心灵的内化之后的“心象”;手中之竹是画家经过创作过程,呈现于笔端与画面的艺术的形象——“图象”。

象、意、迹中间有两个转化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观察大自然中的象到形成画家心中的意。这个转化当然不是机械地把大自然中的象复制到画家心中,而是夹杂了画家的主观情感,甚至包括以前的经历、以前的观察等因素在其中。第二个环节是由画家心中的“意”转化为画面的“迹”。这个转化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因为画家心中的“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最终变成纸绢上的迹,取决于创作时刹那间的意识工作,包括当时情感、情绪等,还取决于画家的长期积累的作画技巧,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艺”和“手”,多种因素决定了最终作品的状况。

【详见《中国书画》2015年第7期】


《中国书画》杂志订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及现状
陆俨少笔法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大家风范——著名画家李多木作品欣赏
画家崔忠 大写意花鸟作品欣赏
刘玉来:漫谈水墨艺术的灵魂
著名画家龙佐锋——梅花香自苦寒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