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7-12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 阳虚 阳衰 格阳 亡阳 垂死 用量 煎服法 李可 医案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1  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以上3条只是原则性的,具体作法如下:

2.1  附子用量  

李可之全书附子案70余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轻者为阳虚,附子为小剂10克:所谓“阳虚”,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如缺乳案之五更泻(95页)、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多(251页);小儿酌减为3~5克,如婴儿黄疸案(84页)。附子用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②稍重为阳衰,附子为平剂15~30克:所谓“阳衰”,是阳气衰弱的证候群,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产后阴黄案之脾肾阳衰,寒湿充斥三焦(173页)。附子用平剂者7例,占总数的10%。③重者为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30克:李可认为,凡亡阳竭阴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证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的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30克(6页)。笔者注意到,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恒用附子30克,如阴盛格阳案(187页)、肺心病戴阳案(23页)。附子用平剂30克者33例,占总数的47.1%。④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45~90克: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6页)。如脉管炎合并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60克(64页)。附子用中剂者2例,占总数的2.9%。⑤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100~200克: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5页)。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150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1小时后起死回生(3页)。附子用大剂者11例,占总数的15.7%。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6、372页)。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2.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附子30克者5例,恒加水1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3.5,如休息痢案(149页);最高者为1:12,如足心发热案(236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7。附子60~200克者,加水2000毫升者5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3,如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最高者为1:3.5,如肺间质纤维化案(29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3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5,如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11页);最高者1:3.5,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其次是煎煮时间:用于慢性心衰,附子30克加水1500毫升者,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附子60~200克加水2000毫升者,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用于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则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最后是附子的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用于慢性心衰,文火煮取500毫升左右,日分2~3次服;用于垂死心衰,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昼夜连进。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附子煎服法亦效法仲景。仲景四逆汤类方用生附子治亡阳急症,加水600毫升,煎煮半小时左右。李氏用制附子大剂治垂死心衰,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1小时起死回生。仲景用制附子剂,则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1个半小时左右;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1.5~2~3小时左右。二者之附子剂,均煎煮1次。这些精细之处,最宜深究。

 3  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李可用附子重剂治慢性心衰,多加水在2000毫升,久煎在2小时左右。由于煎煮费时,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也使其弟子心有余悸不敢效法。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索。

3.1  附子免于久煎之依据  

早在1977年《中药大辞典》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1公斤/平方厘米40分钟进行处理,此毒性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1/150(230页)。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中药趣话》109页)。

3.2  目前附子炮制得与失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487页)。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3.3  附子高温高压去毒效果好  

1997年《中华本草》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映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该书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479页)。

3.4  附子用压力锅热压处理  

笔者以《中华本草》附子热压蒸制法为指导,借鉴日本附子高温高压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现有的条件,对附子进行热压处理设计:

3.4.1  附子品种的选择  

目前制附子的商品,主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3种。鉴于盐附子的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比黑顺片、白附片高,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中药炮制学辞典》又指出,附子经过浸、泡、漂的炮制过程,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另外一个流失方面是附子去皮(274页)。鉴于白附片去皮,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最后,确定了黑顺片为设计目标。

3.4.2  附子热压时间的取舍   

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至半干,再晒干。也就是说,附子先煮沸至透心约半小时,再切成厚片蒸熟约半小时,总共蒸、煮为1小时。鉴于黑顺片是在常温下蒸煮1小时的,按高温高压应当时间折半,即高温高压2小时(日本经验)减去半小时。这样一来,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就设定为1个半小时。

3.4.3  附子热压前准备工作  

首先,将黑顺片1公斤放在22型压力锅里,放冷水500毫升拌匀,盖上锅盖闷2个半小时。每隔15分钟,即翻动一次或颠簸一下;闷半小时后,用根筷子蘸一滴浸液点在舌尖上,会感到微苦涩;闷1小时(即第二个半小时),尝后舌尖有微麻辣感;闷1个半小时后,会有明显麻辣感;闷2小时后,会有刺舌感,此时黑顺片已基本闷透,只是大个、片厚的还有硬心;闷2个半小时后,尝后会有针扎感,黑顺片已经没有硬心了,即全部泡软,可进行热压处理。

3.4.4  附子热压操作  

用22型压力锅,放冷水1000毫升(或24型压力锅,放冷水1200毫升),然后放入箅子(水要低于箅子),铺上已闷好的黑顺片,盖上锅盖,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汽时,扣上限压阀。当蒸汽稳定由限压阀处排气时,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限压阀间歇排气和发生轻微响声。一个半小时后闭火,稍停片刻,然后打开锅盖,凉透后取出烘半干、再晒干。这样处理的制附子,入煎剂就可以免于久煎了。注意:如果限压阀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

3.4.5  讨论  

讨论问题:①为什么附子要加水500毫升,多放水不闷得更快吗?制附子,如同熟地瓜干,是个“慢性子”。它和水多少没关系,如用湿手巾包裹,也可以在同样时间内把它闷透,都得需要2个多小时。问题是水放多了,附子闷透后就会有剩余的浸液,其浸液越多,则有效成分流失的就越多。而1公斤黑顺片,放500毫升水,最后正好被全吸收,说明附子有效成分没有流失,这是炮制的关键。②为什么要闷2个半小时?热压处理的要求,必须把制附子闷软、没有硬心。而个大、片厚的黑顺片,闷2小时还有硬心,所以要闷2个半小时。

 4   关于附子煎服法的思考

对于附子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下面就从最基本的谈起:

4.1  煎药器  

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适用。另外,砂锅爱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它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4.2  药与水之比例  

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毫升,其它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1:3~1:7。这都值得我们效法的。

4.3  浸泡时间  

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1小时的。笔者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得浸泡2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1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1个半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2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出,附子浸泡少于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4.4  煎煮时间  

4.4.1《伤寒论》附子煎煮时间  

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如生地瓜)救急,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者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4.4.2  李可附子煎煮时间  

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时间1.5~2~3小时左右;治垂死心衰,附子大剂,加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

4.4.3  笔者附子煎煮时间   

笔者治慢性心衰,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1个半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其具体方法如下:用22或24型压力锅浸泡黑顺片,药与水之比例按李可之经验加水,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不扣限压阀,而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排气管间歇排气,此火候正是煲汤的温度,有利于蛋白质及可溶性有效成分向外渗出,煎煮1小时后,将药渣捞出,如药液多,则用武火急煎浓缩即可。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附子最高达155克,均煎服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4.5  讨论  

讨论问题:①附子浸泡2小时,夏季容易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经验,可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样大,浸泡1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②附子用重剂而煎煮1小时是否充分、安全?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1个半小时,已经去毒,毋需多虑。其煎煮是否充分,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浸泡时间,制附子若浸泡2小时(或附子米浸泡1小时),会有刺舌感,说明有效成分已达到最佳状态;一是煎煮时间,李氏之经验,附子煎煮1小时,其有效成份之分解亦达到高蜂(3页)。

 5  关于附子免煎的思考  

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了。既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600毫升,这势必要再用半~1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均煎煮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随后,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1克服起,逐日增加1克,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11克,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克,均无不良反应。所以,笔者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克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3克(即1:3)。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已有效破坏双酯型乌头碱之毒性),这样就安全、方便多了。

 6  关于附子大剂量应用的讨论

6.1  邢斌对附子用量的困惑   

邢斌在《急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说,附子剂量小则仅用0.3克,超大剂量用到600克,竟然相差2000倍。如此大的差异,恐怕是所有药物中绝无仅有的。而个中缘由,殊难理解,这着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29、39页)。他从6个方面探讨了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倾向性意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附子的用量差异,应该与患者的禀赋,不同的病证及附子的产地、炮制有关,这3个方面是合理的;而与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也有一定关系,但若拘泥于此而无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则又本末倒置矣。但是,这4方面因素并非真正导致附子用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恐怕主要是因为开水长时间煎煮,以及医生的个人偏好、医学风尚,导致了附子的大剂量应用,这似乎并不合理(35页)。

6.2 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  

笔者认为,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应从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和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去探讨。

6.2.1  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  

附子的药效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①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中药炮制学词典》指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经过浸、泡、漂等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274页)。所以,目前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亦是附子大剂量应用的第一位原因。②附子浸泡时间短是药效流失的主要原因:《伤寒论》对附子剂煎服法,没有说明浸泡时间,这是个缺憾。一般煎附子剂,多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感,离麻辣相距甚远,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没有分解出来。③附子用开水煎煮亦是有效成分流失主要原因:邢斌指出,云南地区名医,附子用开水煎煮3小时以上。如吴佩衡用附子15~60克,加多量开水,以猛火急煎,煮沸2~3小时(91页)。他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因附子毒性双酯型乌头碱不耐久煮。可是乌头碱之毒性,也是附子镇痛、回阳的主要成分。如长时间煎煮,附子治疗痹证、亡阳的疗效就会降低。若疗效不显著,就会增大附子的剂量;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又会进一步延长煎煮时间。如此反复,最后可能会达到一个有效剂量与煎煮时间的平衡点,但这时的剂量肯定会很大了,这可能是附子超过常规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用开水煎煮附子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34、36页)?笔者认为,开水煎煮附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制附子,类似熟地瓜干,含有丰富的淀粉及蛋白质等,其一遇开水、猛火,表层立即凝固而形成包膜,致使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流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是必要的。如李可治垂死心衰,开水急煎,随煎随灌,以救生死于顷刻。他用开水急煎是分秒必争,随煎随灌,1小时能起死回生。现代药理证实,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附子的剧毒,亦正是垂死心衰的救命仙丹(3页)。这与云南地区名医之开水久煎3小时,以去附子的毒性,是大相径庭的。

6.2.2  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  

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情况:①病证轻重:病证本来是客观的,但它是由医生来掌握,所以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于是病证又受人的制约。前人告诉我们,有是证,用是药。那什么是附子证呢?李可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就是附子证。②医学流派:中医史上,学派林立,善用附子者,当首推伤寒派、火神派。张仲景无疑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派传人范中林,制附子用至500克,如少阴下利虚脱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143页)。火神派以郑钦安为代表,因善用、重用附子而得名。火神派传人吴佩衡,附子用至400克,如少阴证阴盛格阳案(《吴佩衡医案》40页)。李可自称为“古中医学派”,其附子用至600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从中可以看出,附子证与医学流派是制约附子用量的主要原因。

 7  关于附子“去麻”的讨论

7.1  邢斌对附子“去麻”的质疑  

关于附子“去麻”问题,邢斌曾一度以为这是鉴别附子煎煮后是否有毒的好方法。但经反复实践后,发现不少疑问。他第一次实验,取单味附子10克,煎煮10分钟,尝1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味苦。其后又分别用单味附子100克、200克,煎煮20分钟,尝1勺,味苦;当时没有出现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由于没有出现麻辣或口麻的感觉,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38页)。

7.2  附子麻辣与麻口均有根据  

《中药大辞典》指出,黑顺片在炮制过程中,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可以捞出蒸熟,然后晒干(1197页)。《金匮》在乌头汤服法中指出,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2/3),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无比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这前者是说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去麻辣”,而后者是说乌头汤(附子与乌头同理)服法以“麻口”为度,说明前人关于附子“去麻”都是有根据的。

7.3  附子麻辣与麻口之别  

附子之麻辣感,确切地说是指舌,如《中药大辞典》就明白指出是“味辛辣而舌麻”(228页)。附子之麻口,应当是指口唇及舌麻木。麻辣,是附子药液作用于舌的味觉神经瞬间即时感觉;麻口,是药液通过胃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的中毒反应,其时间多在药后半小时。所以,《中药大辞典》又进一步指出,乌头碱中毒时间短者,多在服药后30分钟之内先觉口唇舌麻木,长者1~2小时后出现(231页)。李可救治心衰用附子重剂,常等患者服药40分钟反应正常后才能离开,其道理就在这里,应当牢记。

7.4  附子麻辣与麻口用途  

附子之麻辣主要用于:①炮制火候:如黑顺片的炮制,切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再取出蒸熟、晒干。②浸泡火候:临床经验证明,制附子浸泡1小时才有微麻辣,而至2小时尝后会有刺舌感,说明此时浸泡达到了最佳状态。③煎煮火候:制附子如不经过浸泡,而用开水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口尝会有麻辣感,李可常用此法治垂死心衰,如无脉垂死心衰案(3页)。治慢性心衰,则文火久煎2小时左右,意在去麻。附子之麻口主要用于:①服药效应:李氏用乌头附子剂治类风湿,服药以“知”为度,“不知”则增加药量,直至出现唇舌稍感麻木为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08)。②服药中毒反应:因附子使用或煎煮不当而中毒,若在半小时内出现口唇舌麻木,即可诊断。

7.5 附子在特殊情况下“不去麻”  

根据附子麻辣与麻口之5种用途,可以看出,附子并不是一味“去麻”,如附子麻辣之“煎煮火候”用于垂死心衰,麻口之“服药效应”用于类风湿类病,便是“不去麻”之明征。这是李可之成功经验,是利用附子的“毒性”治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详见有关案例(3、208页)。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邢斌单煎“附子200克”的话题。若单从煎煮时间谈起(不涉及浸泡时间),其煎煮20分钟,时间太短了,只有达到1小时才能有麻辣的口味;若从整个煎服法而论,只要浸泡时间或煎煮时间至1小时,均可出现麻辣感,甚至会出现麻口的感觉。

李可研究附子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 愈病防犯 疾病禁忌 培元固本 不治之治 培元固本散 李可 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  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 ,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  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  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素、黄体激素等。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抗感染,抗过敏,抗癌,升高白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女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症,均有较好疗效。

鹿茸,味甘咸,性温而柔润,入肝肾经。功能补肾气,强督脉,生骨髓,强筋骨,调冲任,止崩带,托疮毒。主治一切虚寒证,适用于精血衰少,阳痿遗精,精冷无子,畏寒肢冷,羸瘦神倦,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老人衰老退化,耳聋目暗,健忘眩晕,筋骨痿软,骨质增生,齿浮动摇。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25种氨基酸,具有促进生长,刺激血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还有增强性腺功能和生精效用。有明显强心作用,可使血压上升,心脏搏动有力。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有治疗作用。

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久病虚羸不思食,用之有殊功。肺肾两虚之喘,小量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吐血崩漏,气虚暴脱,一味独参30克,煎浓汁可立挽危亡,故为补虚扶正救脱要药。现代药理证实,本品为抗衰延寿佳品,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具有抗疲劳、抗癌、抗炎作用,调节心血管、物质代谢、内分泌、神经系统,兴奋造血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促性腺功能。还具有祛痰强心、抗过敏、抗利尿、降低血糖,改善肠胃消化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五灵脂,味甘,性温,入肝脾经。功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心腹血气诸痛,产后瘀血作痛,妇女血崩,伤冷积聚,小儿疳积等。红参、灵脂相配,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益气活血,启脾消食,化积消症,化瘀定痛,化腐生肌。临床用于冠心病,胃肠溃疡,肝脾肿大,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心血管,抗应激性损伤,抗炎等作用。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功能止血化瘀、通络定痛。治吐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外伤出血,制粉涂之立止。血证用之,止血而不留瘀,推陈出新,妙用无穷。以单味三七治重症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上消化出血、颅脑外伤、眼前房出血、前列腺肥大症,复方治多种结石皆获良效。现代药理证实,有对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冠脉梗塞区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心输出量、抗心律失常等功用,并有抗炎、镇痛、镇静、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琥珀,味甘,性平,入心肝小肠经。功能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镇惊安神:可止小儿高热惊痫,失眠心悸,心律失常;利水通淋:治砂石淋,血淋,癃闭;活血化瘀:治妇科痛经,经闭,月经不调,产后血瘀腹痛;本品与三七、灵脂合用,对心血瘀阻,胸痹、胸痛有奇效;明目退翳:内服对老年白内障有确效。其化腐生肌之作用,可治胃溃疡。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抗惊及降体温作用。

用法  先以汤剂控制病情,缓解期则以培元固本散善后。开始采取小量缓补,每次1~1.5克,日2~3次;一周后改为每服3克,日2次,饭前1小时服为好,切忌贪图速效而用大量。若以培元固本散加味,可在六味培元固本散每日6克基础上加至9克,以每次3克,日3次;或每次4.5克,日2次,详见子宫肌瘤(100页)、抱儿痨案(304页)。有条件者可长服1年以上,以期逆转实质病变。或遵春夏养阳之理,从夏至起服药2个月左右,连续3年。大部分患者,不仅治愈了各种痼疾,而且白发变黑,牙齿不再脱落,面部皱纹消失,性功能恢复,抗衰老作用明显。经治300例以上,追访5年以上,疗效巩固(398页)。

 2  培元固本散类方

李可将培元固本散随证加味,用于临床各科,拟定出十余首协定方。为了使培元固本散类方便于记忆及推广,笔者按西医系统加以命名。下面举例证之:

2.1  肺系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g,鹿茸、高丽参、灵脂各50g,三七、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各30g,灵芝孢子粉100g,蛤蚧6对。

主治  咳喘痼疾。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

案例  肺间质纤维化  张某,女,44岁,患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痉咳暴喘,气息奄奄,声哑无音,面色、唇指青紫,杵状指,下肢凹陷性水肿,四肢厥冷,脉急而促,舌胖、苔灰腻,两侧有瘀班。证属亡阳厥脱,以破格救心汤加味:附子200g,干姜25g,炙甘草60g,山萸肉120g,龙牡、磁石、煅紫石英各30g,生半夏、茯苓、生姜各45g,高丽参20g、蛤蚧尾1对、麝香1g研粉分吞,3剂。药后痉咳暴喘得罢,上肢回温,基本脱险。此次重病,始终恶寒无汗,全身如绳索捆绑,胸痛彻背,憋闷如窒,证属小青龙汤证,遂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剂。药后表闭即开,背部冰冷及全身如捆之感均解,小便增多,踝肿亦退,顽固性心衰及呼吸衰竭之危,得以解除。善后以培元固本散如味:胎盘1具,坎气50g,鹿茸50g,高丽参100g,灵脂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灵芝孢子粉、土元、水蛭、全蝎各30g,蜈蚣100条,蛤蚧10对。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服散剂1料,诸证均退,体重渐复。虽经严冬,咳喘未发,亦未感冒。次年开春,洗衣、做饭、提水,已如常人(29页)。

2.2  肺痨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100g,龟鹿二胶、高丽参、灵脂50g,三七、琥珀各30g,蛤蚧6对,冬虫草50g。咯血者加白芨、川贝、煅牡蛎各50g。上药制10克蜜丸,以增强润肺功效,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肺结核、肺结核咯血。

案例  肺结核大咯血  董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现频频咳喘,咳剧则血沫喷溅,胸痛彻背,面赤气粗,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遂拟方降逆化瘀止血:瓜蒌30g, 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对入),丹参30g,檀降香各10g,旋覆花12g,赭石30g,炙枇把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尿、韭汁各30毫升对入,三七5g、白芨10g研粉煮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固本善后:胎盘2具,龟鹿二胶、红参、灵脂、三七、冬虫草、白芨、水蛭各30g,制蜜丸服。随访10年宿疾未再复发(311页)。

2.3  风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炮甲珠各100g,藏红花、全蝎各30g,蜈蚣100条。喘加蛤蚧6对,冬虫草、沉香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汤送服。

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受损。心衰明显、水肿重者,先服破格救心汤合真武五苓加黄芪60克半月。

案例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  张某,女,40岁。患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唇、指、舌青紫。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入夜不能左侧卧。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21剂。药后悸止、喘定、紫绀消失。唯月初曾出现反复,穷细问,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加重。证属伏邪深入血室,予小柴胡汤加味6剂,于每月之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拟培元固本散善后:胎盘100g,鹿茸、红参各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各30g,蛤蚧6对(21页)。

2.4  冠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

主治  冠心病、心肌梗死。

案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肌梗死  高某,男,51岁。患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炎合并心肌下壁梗死,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属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药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昼夜连服。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症均退。原左足大趾之溃疡亦收口愈合,下肢电剧击样痛及心绞痛亦消失。予培元固本散加味善后: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葛根100g,蛤蚧5对,冬虫草50g。百日后心电图复查无异常,3次CT复查病灶了无痕迹,值得深入研究(246、400页)。

2.5  血栓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血竭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浓汤送服散剂。

主治  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弛缓性瘫痪加服制马钱子粉,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克,服7日停3日,以防蓄积中毒,气虚甚者服补阳还五汤10剂。

案例  脑血栓  张某,男,69岁。高大肥胖体型,昨晚突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边瘀斑成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3剂。二诊:每日配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透阴陵等,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举。效不更方,原方3剂。三诊:生活已能自理。予培元固本散:胎盘、红参、三七、琥珀、全蝎、蜈蚣各30克(38页)。

2.6  肝硬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各50g ,三七100g,琥珀50g,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各100g。

主治  肝硬化。

案例  肝硬化腹水  陈某,女,60岁。患肝硬化7年,重度腹水,肚大如瓮,青筋外露,畏寒不渴,下肢烂肿,胸背四肢布满蜘蛛痣,面黧黑,肌肤甲错,便燥如羊粪球,三五日一行。左天枢压痛甚著,脉沉弦,舌淡胖有齿痕,舌尖、舌左边瘀斑成片。予真武汤加红参、灵脂、麻黄各10克,大黄蛰虫丸2丸(包煎),温通之。一服得汗,小便日夜2000毫升以上,下瘀泥样黑便,日二行,稍见气怯。原方去麻黄,又服10剂,腹水消尽。予培元固本散加味(上方),服完痊愈。追访至80高龄,甚健壮(401页)。

2.7  溃疡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乌贼、煅牡蛎、灵芝孢子粉、凤凰衣各30g。肾虚者加鹿茸,消化迟滞加内金,慢性出血加血竭,痛甚者加醋元胡。

主治  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一般服药40天,多根治。

案例  胃溃疡大出血  武某,男,41岁。患者胃溃疡大出血病危,酒醉后吐血盈碗,沥青样黑糊便,血色素5克。因体质过虚,暂不宜手术。诊见面色、唇、指如白纸,食入即吐,神糊思睡,四肢冷,头晕不能起立,立则气喘自汗。脉迟细弱, 48次/分。频频呕吐,药难下咽,急则治标:赭石、生半夏、高丽参(另炖)、茯苓各30g,吴茱萸、炙草各15g,生姜30g,姜汁20毫升,大枣12枚。小量频服,药后2小时呕止。遂投破格救心汤合三畏汤(人参、灵脂、油桂、赤石脂、丁香、郁金)加味。服1剂,大便潜血(一)。服6剂血色素上升至9克,日可进食斤许,出入已如常人。后以加味培元固本散:胎盘、鹿茸、高丽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煅牡蛎、凤凰衣、内金、血竭各30g,蛤蚧3对。月余后医院复查,溃疡痊愈,追访30年健康逾于病前(15页)。

2.8  疳积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蛋壳、鸡内金、炒二芽各30g。每服1克,日3次,少许红白糖水调服。

主治  小儿疳积。有潮热者,先服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山萸肉、龙牡、焦三仙,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服散剂。

案例  如丁奚疳重症案(86页)。

2.9  类关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琥珀、血竭、炮甲珠各30g,合偏正头风散(或以全蝎、蜈蚣各30g代之),加豨莶草,治类风湿有卓效。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243页)。

案例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10页)。

2.10  妇科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川贝、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各30g。上药以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肾虚畏寒者,加油桂。

主治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用本方治二症70余例,均于2个月内治愈,其中瘤体最大者15公分。

案例  如子宫肌瘤案(100页)、多囊卵巢致不孕案(104页)。

2.11  内障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川贝、夜明砂、沙苑子、乌贼骨、珍珠粉各 30g。上药加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老年性白内障。经治10余例,重者均于2个月左右视力恢复。轻者服明目退翳汤半月左右即愈(402页)。

案例  如老年性白内障案(269页)。

从李氏之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六味培元固散的加减变化:①鹿茸:去鹿茸者12例,如肺结核(304、311页)、脑血管病(36、38、400页)、丁奚疳(86页)、暴崩(124页)、子宫肌瘤(100页)、卵巢囊肿(402页)、恶性淋巴瘤(33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3页)、食道癌案(350页);②五灵脂:去五灵脂者12例,如肺心病(376页)、抱儿案(304页)、风心病(21页)、脑血栓(38页)、小儿大脑发育不全(396页)、疳积(86、396页)、胃溃疡(390页)、休息痢(149页)、尿毒症(164页)、类风湿(245页)、过敏性鼻炎案(283页)。这些细微之处,最宜深究。

3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   李可认为,古人关于疾病禁忌之说,乃经验之谈。某病当禁某事,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319页)。

3.1.1  皮科缠绵多犯禁  下面看一则皮肤病犯禁医案:

银屑病  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近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焮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制首乌、白蒺藜、白藓皮、乌蛇各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加味。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守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  西医银屑病,即中医之牛皮癣,至今原因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中医所谓“嗜食无度,湿热蕴久化毒”所致。本案小青年不遵禁忌,时隔数日又发,便验证了李可“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守禁忌有关”的道理。

3.1.2  创伤痈疽禁房事  下面看一则痈疽犯禁医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6岁。3年前因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齐膝截肢。术后肆酒无度,不遵禁忌,日吸烟3~4盒,截肢处开始电击样剧痛,周围紫红溃烂,脓水秽臭,腐烂见骨。六脉洪数而虚,舌红少苔。近2个月3次发作心绞痛。证属湿热化毒,血瘀气弱,又兼真心痛。遂予重剂四妙勇安汤合丹参饮加味。服药2剂时,患处灼热、剧痛消失。第4日脓水消失,第5日溃烂处收口结疤,第6日结疤脱落,肉芽嫩红,心绞痛亦愈。原方又服3剂,遂愈。事隔3月,又托人请诊。见患处又开始脓水淋漓,周围紫黑、秽臭,剧痛夜不能寐。诊脉洪大无伦,腰困微喘,损伤肾气,生命根基动摇,百药难施,已无能为力,终至不治(60页)。

按  本案复诊时,李可见患处周围紫黑秽臭,腰困微喘,便知其行为不检,犯房室之忌,肾气败亡,遂婉辞。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创伤、痈疽皆当禁房事,若犯禁,轻则愈合后留有黑疤,重则肾气败亡而死,绝非危言耸听(69页)。

3.1.3  因果腹命夭折   下面看一则饮食犯禁医案:

小儿白血病  程某,男,13岁。两个月前患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36万,血色素4克,高热寒战,鼻血如注,大便如柏油状,经抢救脱脸。用化疗2疗程后,处于弥留状态。诊见唇指白如麻纸,眩晕不能坐立,纳呆日进1~2两,五心烦热,心动震衣,自汗如洗。遂以当归补血汤合生脉散加味,重用参芪、山萸益气固脱。首剂得效,服3剂可起坐,服10剂能下床散步,日可进食1斤多。不料前日忽然泛呕泄泻,脐下筑动应衣,下肢发凉,脉浮尺虚。此必久病伤肾,厥脱先兆。姑以当归补血汤合理中汤加温养肾命之品,服2剂胃寒退,泻止脉敛,服5剂脐动隐,元阳固,可户外玩耍,10剂后已如常人,血色素升至7.5克,白细胞降至2万7千。原方守服,加参鹿膏。李氏嘱病家慎饮食,避风寒,以防不测。不料1周后,其母高热昏迷,买一大西瓜,病孩乘其父外出配药偷吃多半个(约5斤),当夜腹痛作泻,急用大剂参附龙牡山萸肉,投剂不应,不幸夭亡(369页)。

按  李氏一再叮咛病家“慎饮食,以防不测”,结果病孩只图果腹,当夜即腹痛作泻,滑脱不禁而夭折。

从李氏治急症疑难病诸案中,可以看出其愈症防犯的养生方法:①慎饮食:如小儿湿疹案,缘于其母在孕期过食辛辣发物,遗毒于胎儿所致(89页)。②忌生冷:如胃下垂案,患者当忌生冷,结果病愈后就因食大桃1枚,旧病复发(254页)。③避风寒:如脊髓神经胶质瘤案,就因经期夜卧开窗,入睡不关电扇,遂成顽疾(340页)。④远悲喜:大虚之人,当戒大悲大喜。如宫颈癌案,患者服汤药70剂,已无病象。但因其夫暴病身亡,而悲伤过度而病逝(359页)。⑤节房室:李氏从“宫颈癌患者妇检后,接触性出血数日不止”中悟出,宫颈癌患者当禁绝房事。可结果令他不胜慨叹:中年妇女患此,由于阴虚火旺,欲念极强,虽一再告诫,仍不免重蹈覆辙。余经治16例宫颈癌,唯两老妇得享天年,其余皆功败垂成,或愈后复发而死(361页)。⑥长固本:李氏认为,治癌是持久战,瘤体的脱落,转移灶的消失,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仍须长期服培元固本散治本。因为“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一旦正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351页)。如溶骨肉瘤案,服汤药已基本控制病情,因农民不堪重负,未遵嘱长期服培元固本散,半年后即病逝(352页)。这些养生之道,看似极其平淡,但对于久损不复之大虚之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告诫,而是有针对性的、关系到生死存亡之大计。  

3.2  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  

李可认为,顽证痼疾若见腰困如折,缓解之后必多波析,为肾虚精怯,根基不固,宜加肾四味各15~30克,胡桃6枚打,以温养肝肾。虚馁过甚者,酌加小量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如龟鹿二胶、鹿茸、胎盘。病情稳定后,服培元固本散1~2个月,以修复受损脏器,重建人体免疫力,以求根治(16页)。从中可以看出,培元固本之用药分为3个层次:①补肾精、益肾气,肾四味:肾四味由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组成。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证,如腰困如折,头目昏眩,记忆衰退,阳痿遗精,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不纳之喘,小儿遗尿,久病及肾等。贫穷病人可代价昂之鹿茸(180页)。这最后一语(肾四味是植物鹿茸),便破道了肾四味之真谛,他在全书中使用之近70例,便是明证。②填补肾督,龟鹿二胶、鹿茸、胎盘:久病阴损及阳,兼及八脉多用之,如虚劳、妇科血征、颈椎病、帕金森氏症等。治颈椎病,则龟鹿二胶与鹿茸可同用,如颈椎病案(217页);而治肺痨,恒用龟鹿二胶,而不用鹿茸,如抱儿痨案(304页);③培元固本,培元固本散:上述2层次用药,是与汤药并进;而培元固本散,是用于缓解期以善后,确保终生不犯。如尿毒症案,予培元固本散巩固,追坊5年一切如常(164页)。

3.3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波及五脏,百病丛生,这时该从何处入手?李可认为,中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论断,在危重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起死回生之效。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命门一衰,诸病丛生,较脾胃之伤,又深一层。故固本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307、396页)。培元固本散,以胎盘,鹿茸填补先天,重健免疫屏障;红参、灵脂启脾进食,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本方与三七、琥珀合用,补中有通,兼有活血、化痰、消积作用,可修复脏器损伤,再造人体免疫之功。故李可又进一步指出,前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调动了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现归纳如下: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热病急症汗清下——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九

 

简介:针对热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热病经方: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猪苓汤;治热病自制方:犀四味,贯众石膏汤,羚麝止痉散,癃闭散,辟秽解毒汤,攻毒承气汤,攻承大柴胡汤;治热病特色:巧施汗清下,经方联合用,煎法别一格,霹雳手段攻;治热病思路: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7方,探新径。

关键字:热病 汗清下 羚麝止痉散 辟秽解毒汤 贯众石膏汤 攻毒承气汤 李可 医案

 早在《内经》中,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即有阐述。而汉代张仲景,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而且具体提出汗、清、吐、下4种排泄毒素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李可治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走“古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热病验案

李可之热病理论很少,仅散见于医案。必须先看其医案,然后再进行理论探讨。

1.1   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  

王某,男,4个月。因急性肺炎高热抽风入院,历一昼夜不能控制。患儿高热昏迷,体温39.70C,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翻,痰壅鼻扇,频频抽搐,约5~6分钟一次。唇指青紫,四肢厥冷,体若燔炭,紫纹直透命关。证属风热犯肺,痰热内结,热极动风,邪陷心包。急以三棱针点刺十宣、双耳尖、百会、大椎出血。患儿大哭出声,全身汗出,四肢回温。以毫针飞针点刺涌泉、合谷、人中,雀啄术刺素寥约1分钟,患儿苏醒,抽搐亦止。令先服羚麝止痉散1克,加麝香0.3克。为疏清热熄风,宣肺涤痰,开窍止痉之剂:石膏30g,麻黄、杏仁、甘草、丹皮、紫草、天竺黄各10g,芦根30g,蚤休15g,竹沥20毫升,葶苈子10g,大枣10枚。煎汁60毫升,服至35毫升、散剂3次而愈。所剩药汁弃之不用,给散剂2次量,以防余热复炽(72页)。

李按  本案因急性肺炎,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其中石膏、丹皮、紫草,三药合用可代犀角,退高热奇效。蚤休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要药,可治一切毒蛇、毒虫咬伤,解毒力最强,可清除入血之病毒而护心醒脑,又独有止痉功效,故为方中主药。羚麝止痉散(羚羊角3g,麝香1克,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为余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脑常备药。轻症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此患儿有窒息之险,故另加麝香0.3克立解其危。

1.2  小儿流脑  

温某,男,13岁。上学途中突然高热寒战,头痛呕吐昏厥,被校长抱回家中。经注射青霉素、安乃近不能控制,邀余诊治。体温39.70C,颈项强直,频频抽搐,角弓反张,喷射状呕吐,体若燔炭,四肢厥冷,胸背部瘀点、瘀斑,神昏谵语,溲赤便结,大渴饮冷,脉滑数,牙关紧闭,不能察舌。已查血,白细胞2万、中性90,建议查脑脊液,家长拒绝。脑膜刺激征阳性。同学已有人患病住院及死亡,见症符合暴发型脑炎特征。逐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百会、大椎出血,双手中缝穴刺泄粘液、黑血。毫针雀啄术泻涌泉,点刺素寥、人中、合谷。针后病孩全身透汗,呕止苏醒。再查体温已降1度。辨证属瘟毒炽盛,气血两燔,热深厥深,入营动血,热结阳明,引动肝风,邪闭心包重症。予清瘟解毒,清气凉血,荡涤邪热,开窍熄风为治:①羚麝止痉散15克,玉枢丹2瓶,匀作5份,2小时1次。②石膏200g,丹皮、紫草、蚤休各15g,双花60g,连翘、生地、大青叶、芦根各30g,大黄、甘草各15g,青黛10g(包煎),芒硝15g(冲化),加冷水1500毫升,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10分钟,取汁1000毫升,3小时服1次,每次200毫升,昼夜连服。二诊:于24小时内服完1剂,服至第3次后,泻下恶臭便2次,热退,抽搐止,头痛、呕吐亦止,脱险。今日体温380C,气短有汗,呼吸弱,语音低,舌红脉数。气津耗伤,正气欲脱。原方石膏减半,去玉枢丹、硝黄、羚麝止痉,加西洋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2剂。每剂分6次服,3小时1次,昼夜连服。服1剂,热退净,知饥索食,2剂服完康复,10日后复学(78页)。

李按  流脑发病急,病势凶险,余所经病例,很少有按卫气营血演变者,起病即见气血两燔,热结阳明,动风惊厥,邪陷心包,故下不厌早。大黄荡涤热毒,釜底抽薪,对毒血症、脑病变,有迅速降低脑压,减轻脑部瘀血水肿之效。

1.3  疹毒内陷   

康某,女,3岁。春患麻疹,体质健壮,至第4日疹已大部透发,不料其母又抱孩子外出,触冒风寒及秽浊之气,致麻疹突然回没,热毒内攻,高热400C,剧烈咳嗽,喘急鼻扇,唇指青紫。经用青霉素2日无效,高热不退,反增神昏惊厥,角弓反张。医生认为病程超过7天,血液中毒,呼吸循环衰竭,已无能为力。邀余诊治,诊见病孩昏迷抽搐,胸高喘急,胸腹灼热烫手,膝以下冰冷,口唇干裂,舌绛起刺,已3日不能吮乳,大小便俱闭。证属疹毒内攻之后,熏灼脏腑,不仅热毒闭肺,且已内陷心肝,引动肝风,蔽阻神明。先重刺十宣、二井出血,泻天井以透疹,重刺人中以醒神开窍,病孩啼哭出声。遂疏大剂人参白虎承气合麻杏石甘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宣肺开闭:①石膏200g,西洋参20g(另炖),麻黄、杏仁、炙草、葶苈子、大黄、芒硝、皂刺、桃仁、红花、丹皮、紫草、赤芍各10g,蚤休15g,元参、芦根各30g,大枣10枚。②羚麝止痉散5g,牛黄、麝香、熊胆各1g,匀作8份,辟秽开窍,透疹熄风。③鸡冠血10毫升,入血透发疹毒。④外搓法:荞麦面2两,蛋清和匀,滴入香油数滴,搓成面团,反复搓擦背胸,拔毒透疹。上药,急火煎汤400毫升,对化芒硝,频频灌之,每次对入散剂1份,鸡冠血3毫升,半小时1次。服药4次,搓擦2次,泻恶臭便1次,小便亦通,高热退至38.70C,下肢已暖,疹毒外透,全身麻疹复出,喘定咳减。全剂服完,又泻下2次,开始吮乳,脱险(81页)。

按    针对“疹性喜透,非透不解”,李氏先以针刺十宣、十二井出血,泻天井以透疹,羚麝止痉散开窍透邪,汤剂之皂刺透血分伏毒,鸡血入血透发疹毒,其外搓法,使皮肤毛细血管充血,促使疹毒外透,将“透”贯彻始终。

1.4  中毒型菌痢   

赵某,女,30岁。患者高热410C,昏迷呕吐腹痛。白血球19500、中性90,面赤如醉,谵语躁动,口气秽臭,脉滑实,舌苔黄燥起芒刺。诊为中毒性菌痢,邀余会诊。急以三棱针刺十宣出血,毫针重刺素寥穴,患者大汗苏醒,询之,腹痛后重,欲便不能。再以消毒针管从尺泽穴抽黑血4毫升,腹痛呕吐亦止。乃疏大剂辟秽解毒汤:双花90g,白头翁30g,香薷、藿香、佩兰、川连、肉桂、牛子(炒捣)、甘草各10g,白芍30g,炒扁豆12g,菖蒲12g,酒大黄30g,2剂。日夜连服,2小时1次。服1剂半,得畅泻,病愈出院(144页)。

李按  本方重用大队芳香化湿辟秽之品,透邪于外;重用双花、大黄、白头翁、黄连扫荡于内。且运用大剂频投、一鼓作气、日夜连服之法,使盘踞三焦之病毒,荡涤尽净,多数可救人于顷刻。此后多年,凡遇疫毒痢,即投此方,疗效可靠。轻症1剂可愈,重症2剂必愈,极少有用3剂者。其中针刺放血疗法,其解毒退热醒神之效,不可轻视。

1.5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   

亚某,女,40岁。因连续熬夜排练、演出,于黎明时突然少腹绞痛,小便滴沥难通,每隔1~2分钟,即要小便1次,灼痛如刀割。发热烦渴,里急欲便不能,辗转颠倒,痛苦莫可名状。脉沉数实,舌红苔黄而干。诉三四年来,每逢过劳即发,一发则十天半月不愈。当日化验:白细胞1900,蛋白++++。内科诊为慢性肾盂肾炎合并急性感染,已服呋喃坦啶、注射青霉素无效。证虽久延,但见前后不通,仍属湿热蕴蓄下焦之实证。而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利在速战,邪去则正安:大黄15g,海金沙、泽泻、血琥珀各9g,蜈蚣6条,全蝎12只,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服散剂1包,1刻钟后尿出带有血条之小便约200毫升;服第二包,泻下恶臭便半痰盂,热退痛止,嘱剩余药弃之不用。次日觉尿道仍感灼热,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乏力,烦渴喜饮,脉沉数,舌红少苔。气阴已伤,拟猪苓汤滋阴通淋,加白参益气,沙参、乌梅酸甘化阴:阿胶20g(化入),茯苓30g,猪苓、泽泻12g,滑石30g,白人参20g(另炖),沙参、乌梅各30g,甘草6g。3剂后其病遂愈,追访7年未发(160页)。

按  本案属湿热蕴蓄下焦,三焦气化不行。劳伤之体,利在速战速决,急以大黄通下泻热,海金沙、泽泻、琥珀利湿通淋,虫类药善通膀胱窍道,1剂而安。此散 为李氏治泌尿系感染致癃闭症急救常备药,故笔者称之为“癃闭散”,详见急性前列腺炎之癃闭案(156页)。

1.6  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某,女,48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黑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敢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动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三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证,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李氏拟攻毒承气汤加味:①生白萝卜2.5公斤,芒硝120克,加水5000毫升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熟煮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浓汁缩至500毫升,备用。②双花240g,连翘、苡仁、赤芍、桃仁、厚朴、槟榔、芙蓉叶、芦根各30g,冬瓜仁60g,生大黄45g,丹皮、枳实各15g,皂刺、炮甲、白芷、甘草各10g,木香、沉香各3g(磨汁对入)。加水过药二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第一次服药后两小时,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300毫升,患者欲便仍未便下,但胀痛已大为松缓。3小时后又进300毫升,药后3小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面条1碗,安然入睡。次日清晨,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体温37℃,舌上黑苔退净,六脉和缓从容。予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3剂而愈(128页)。

李按  本案所用方剂:硝菔通结汤,其软坚润下通便之功甚为卓著,且无伤正之弊,虚人、老人之肠梗阻用之最宜;大黄牡丹汤加味而成之攻毒承气汤,方中破格重用疮毒圣药金银花,善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之芙蓉叶,更加苡仁、冬瓜仁、透脓散,清热解毒排脓。并以木香、沉香磨汁对入,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槟榔,配硝菔汤以破滞气,腑实一解,毒随便泄,沉疴立愈。

1.7  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急性胰腺炎   

刘某,女,46岁。患者于昨日早饭后上腹绞痛,频频呕吐,下午4时,吐出蛔虫1条,剧痛部位扩展至右上腹,疼痛剧烈,一度休克,注射杜冷丁1支未效。今日持续性、阵发性绞痛加剧,满腹拒按,手不可近,反跳痛,寒热如疟,体温390C,血象白细胞18500毫升、中性90,初步诊断:急性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胰腺炎。询知患食肥甘酒酪,内蕴湿热,脉沉弦数实,苔黄厚燥,口苦、口臭。近日食滞,7日不便,复加蛔虫内扰,窜入胆道、胰腺发炎。邪热壅阻脾胃肝胆,已成热实结胸、阳阴腑实重症,拟方如下:①舌下金津,玉液穴刺泻黑血,双尺泽穴抽取黑血2毫升,左足三里,右阳陵泉透阴陵泉,提插捻转泻法,留针半小时,针后呕吐止,剧痛缓解。②拟攻毒承气汤合大柴胡汤、乌梅丸化裁:柴胡125g,黄芩45g,生半夏60g,白芍45g,枳实、丹皮、大黄(酒浸后下)、槟榔、甘草各30g,桃仁15g,冬瓜仁60g,乌梅30g,川椒、黄连各10g,细辛15g,双花90g,连翘45g,芙蓉叶30g,芒硝40g(分冲),生姜75g,大枣12枚。加水2000毫升,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600毫升,3次分服,3小时1次,日夜连服2剂,以阻断病势。二诊:服第1次药,2小时后腹中雷鸣,频转矢气,呕止,痛去十之七八,仍无便意。令将2次药汁一并服下,2小时后畅泻黑如污泥,极臭、极热,夹有如羊粪大便1大盆及蛔虫3条,痛全止,热退净。嘱其第2剂药去芒硝。服完又畅泻2次,泻下蛔虫1团,安睡一夜。次日化验血象已无异常,热退痛止,患者要求出院(140页)。

李按  现代医学所称胆道系统疾病及胰腺急性炎变,与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之论述,基本合拍。故以大柴胡汤为核心组方,正是最佳方案。经治急性胰腺炎6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70余例均愈。针刺与放血,在止痛、止呕、退高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为辨证用药扫清了障碍。

 2  攻毒承气汤

2.1  攻毒承气汤组成  

笔者根据攻毒承气汤之医案6则,从反复出现的药物中筛选出以下13味药:

组  成  双花90~240g,连翘30g,芙蓉叶30g,大黄10~45g,芒硝15~40g,丹皮15g,冬瓜仁60g,桃仁15g,皂刺、炮甲各10g,槟榔30g,苡仁30~45g,甘草10g。

功  能  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扫荡血毒。

主  治  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痈、肝痈,外科创伤血症(130、135页)。

加减法  合并肠梗阻,加硝菔通结汤:合并脓毒血症,或神昏谵语者,加犀四味(石膏、丹皮、紫草、蚤休);急性胰腺炎,加大柴胡汤、金铃子散,重用柴胡125g;未化脓者,减透脓散。

煎服法  加水过药2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若嗜酒致病者,则不加白酒,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煎取600~1000~3000毫升,2~3小时1次,每次200~300毫升,日夜连服,以阻断病势。

按  攻毒承气汤之“攻毒”是指什么,而“承气”又指什么?这得从其最大方和最小方来分析。最大方者,含有攻毒承气汤之13味药,如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案(129页);最小方者仅含攻毒承气汤之3味药(双花、连翘、大黄),如臁疮内攻案(332页)。其“攻毒”当指银翘、芙蓉叶,“承气”是指大黄牡丹汤。但李氏又指出,本方重用疮毒圣药金银花,善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大黄一味,号称将军,扫荡毒邪,拨乱反正(130、333页)。简而言之,“攻毒”即指双花,承气又指大黄。

2.2  攻毒承气汤类案的启示   

李氏在书中提到“攻毒承气汤”仅6例,如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重症腹膜炎、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急性胰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诸案。还有许多虽是攻毒承气汤类案,如小儿流脑案之银翘、硝黄、丹皮、紫草、蚤休等,是典型之攻毒承气汤,他却不称其为“攻毒承气汤化裁”,这是为什么?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小儿急症案是在外科急腹症之前,不能先提及,诸如小儿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疹毒内陷案均属此类。还有,如中毒性菌痢、急黄肝昏迷(177页)、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160页)、脚气攻心(214页)、秋季结膜炎重症(267页)、恶性淋巴瘤(336页)、宫颈癌诸案(360页),均有攻毒承气汤之意,亦没提及之。这是因为他已列举了6例,此类案例没有必要再重复,读者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我们从上面这16则攻毒承气汤案例中,应得到哪些启示?攻毒承气汤类案提示我们:

①攻毒承气汤用于临床各科:攻毒承气汤不单为外科立法,还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各科,如急黄肝昏迷、急性子宫内膜炎、小儿疹毒内攻、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恶性淋巴瘤诸案。总之,“攻毒”并不限于双花,“承气”亦不限于大黄;只要符合“攻毒法”与“承气法”的药物,均可推而广之。

②攻毒承气汤用于热病:攻毒承气汤不仅治急腹症,还广泛用于热病,如急性肺炎、小儿流脑、中毒性菌痢、急性肾盂肾炎诸案,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要在热病中大谈攻毒承气汤的道理。

③攻毒承气汤与破格救心汤:李氏不但善用附子、四逆;亦善用硝黄、承气,这都是经方的特色。笔者注意到:李氏在序言之自创方中只列举了破格救心汤与攻毒承气汤,说明能与破格救心汤并驾齐驱的,非它莫属。他把万病归为寒热2型,而破格救心汤和攻毒承气汤就是治之的两大法宝。

 3  李可治热病特色

3.1  李可治热病经方  

李氏治热病常用经方:①麻杏石甘汤:如小儿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案、疹毒内攻案(71、81页);②白虎汤:如小儿流脑案、小儿急性肺炎案(71、77页);③承气汤:如急黄昏迷案、小儿流脑案(77、177页);④大黄牡丹汤:如疹毒内攻案(80页);⑤小柴胡汤:如瘟毒发斑之红斑狼疮案(203案);⑥大柴胡汤:如耳源性脑炎案(276页);⑦猪苓汤:泌尿系感染,恒用猪苓汤,如急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案(158、161页)。

3.2  李可治热病自制方  

李氏治热病自制方7首,其中4首已命名。为了便于记忆与推广,笔者将其它3方冠以名称,现归纳如下:

①犀四味:肾四味可代价昂之鹿茸,为李氏之创见。这四味药,类似于四君、四物汤之名方,所以笔者把它看作是补肾之成方。而犀角为热病急症之必用药,无奈已经禁用。经李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石膏、丹皮、紫草、蚤休可代犀角(72、396页)。仿李氏肾四味之意,称其为“犀四味”,是治热病的凉血解毒方,退高热有奇效。其用量为石膏30~250~500g,丹皮、紫草10~15g,蚤休15~30g。如小儿流脑案(77页)。

②贯众石膏汤:用于瘟毒发斑,其组成为石膏250g,贯众、黑小豆各30g,西洋参、苍术各15g,雄黄0.3g(研末吞服),丹皮、紫草各15g,青黛(包煎)、甘草各10g。详见红斑狼疮案(203页);

③羚麝止痉散:用于高热惊风,为小儿开窍醒脑常用药,羚羊角3g,麝香1g,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详见小儿急性肺炎案(72页);

④癃闭散:癃闭散用于湿热蕴蓄下焦之二便闭结,其组成为大黄15g,海金沙、泽泻、血琥珀各10g,蜈蚣6条,全蝎12只为末,分3次服。详见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案(160页);

⑤辟秽解毒汤:用于中毒性痢疾,其组成为双花90g,白头翁30g,香薷、藿香、佩兰、川连、肉桂、牛子、甘草各10g,白芍30g,炒扁豆、菖蒲各12g,酒大黄15~30g。详见中毒型菌痢案(144页);

⑥攻毒承气汤:用于急性阑尾炎、肺痈、肝痈、外科创伤血症,其组成为双花90~240g,连翘30g,芙蓉叶30g,大黄10~45g,芒硝15~40g,丹皮15g,冬瓜仁60g,桃仁15g,皂刺、炮甲各10g,槟榔30g,苡仁30~45g,甘草10g。详见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案(129页);

⑦攻承大柴胡汤:即攻毒承气汤加大柴胡汤,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急性子宫内膜炎、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等多种疾病。鉴于此方使用的机会比较多,应当起个简明而又顺口的名称加以推广,暂定为“攻毒大柴胡汤”,组成为柴胡125g,黄芩45g,生半夏60g,白芍45g,枳实、丹皮、大黄(酒浸后下)、槟榔、甘草各30g,桃仁15g,冬瓜仁60g,双花90g,连翘45g,芙蓉叶30g,芒硝40g(分冲),生姜75g,大枣12枚。详见急性胰腺炎案(141页)。

3.3  李可治热病特色

3.3.1  巧施汗清下

3.3.1.1  汗  法  

伤寒用汗法,无可非议;而热病用汗法,就有争议了。李氏治热病之汗法,恒用麻杏石甘汤,宣开肺气,得汗而解。如小儿急性肺炎、疹毒内陷案(77、80页)。他更善用针刺与放血,巧施汗法。如中毒型菌痢高热410C,昏迷呕吐腹痛。白血球19500、中性90,面赤如醉,谵语躁动,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双耳尖、大椎出血,随即全身汗出热减(71页);又如小儿流脑案亦然(76页)。

3.3.1.2   清  法  

李氏之清法,喜用白虎汤,因知母苦寒滑肠,以芦根30g代之,详见疹毒内陷案(80页);凉血解毒,恒用犀四味,如小儿流脑案(26页);清热解毒,重用银翘,如急性子宫内膜炎案(134页)。

3.3.1.3   下  法   

李氏之下法,常用调胃承气汤,如小儿流脑案(77页);或大黄牡丹汤,如阑尾脓肿合并腹膜炎案(132页);或大柴胡汤,如耳源性脑炎案(276页)。

3.3.2   经方联合用   

由于经方,药不过三五味,多用于一两个主证。而李氏用于热病重症,因变证丛生,常把数个经方连在一起,如小儿流脑案,即由人参白虎、调胃承气合麻杏石甘汤组成(77页);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大黄牡丹合乌梅丸化裁(140页)。

3.3.3   煎法别一格   

小儿热病急症,加冷水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200~600毫升,3岁以下,少量频服;5岁以上,2~3小时1次,日夜连服,保持血药浓度,中病弃之。急腹症,加水过药2寸,加白酒100毫升,以加速药物分解,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2~3小时1次,每次200~300毫升,日夜连服,以通为度。

3.3.4  霹雳手段攻  

李可认为,对于腑实、痈毒之患,可用霹雳手段,直捣病巢(27页)。他对热病急症,亦常用霹雳手段攻邪:

①针刺放血:急性子宫内膜炎,高热昏迷,喷射状呕吐,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出血,双尺泽抽取黑血10毫升,全身透汗、苏醒,呕吐亦止(134页)。小儿流脑,高热呕吐昏厥,经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百会、大椎出血,双手中缝穴刺泄粘液、黑血,随即汗出、呕止、苏醒,再查体温已降1度。可见针刺放血疗法,在止痛、止呕、退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不可轻视(141页)。

②散剂救急:羚麝止痉散,是小儿高热惊风常备药,用于急性肺炎惊风、小儿流脑、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疹毒内陷、中风闭症等诸案。轻症单服立效。癃闭散亦然,详见急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案(156、160页)。

③大剂频投:李可认为,用经方治大症,要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立挽危亡(141页)。如急性胰腺炎,予大剂大柴胡汤合并大黄牡丹汤、乌梅丸化裁,重用柴胡125克,生半夏60克等(140页)。故有一剂知,二剂已之功效,如1剂病已者:详见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129页)、急性子宫内膜炎(134页)、小儿急性肺炎惊风(71页)、疹毒内陷诸案(79页)。

3.4  李可治热病思路  

李氏治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常用经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猪苓汤等,自制方如犀四味、贯众石膏汤、羚麝止痉散、癃闭散、辟秽解毒汤、攻毒承气汤、攻承大柴胡汤等。从这一系列自制方中不难发现,清热解毒贯穿于诸方始终,特别是把解毒法与承气法结合在一起,重用双花240克(关键在于其味甘、性微寒,而非苦寒、不伤胃),使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发生质变,用于救治热病、急腹症,确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李氏不但善用附子、四逆;亦善用硝黄、承气。他把万病归为寒热2型,而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就是治之的两大法宝。

 从中可进一步感悟出李可治热病思路: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7方,探新径。李氏在临床实践中,解决了长期以来用六经来统一温病之悬而未决的大问题,走出一条“古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应当引起中医界的观注。

 

阴阳盛衰发有时——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

 

摘要:针对中医时间医学正处在整理研究阶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痨潮热新解。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 时间辨证 方法 要领 特色 李可 医案  

 自1979年美国人皮尔兹撰写《生物钟》一书翻译出版后,引起了我国中医界的极大兴趣,兴起了中医时间医学的整理研究热潮。事实上关于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如《内经》中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就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归纳出以人体五脏为主体,内系五官、五体、五神、五华等,对应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所形成的五个功能系统,体现出中医学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整体观。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实质,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春、夏、秋、冬)变化是同步的时间节律。认真整理我国历代医家有关时间证治的临床经验,就成为当前中医工作者的关注课题。李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时间辨证的方法、要领、特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挥。现根据其医案60余则,归纳出以下内容:

1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交节辨证 

 所谓“交节”,是指一年之二十四节气的更叠,或一日之四时的交替,即夜半相当于冬至,日中相当于夏至,晨旦相当于春分,日落相当于秋分。李可在论火不归原时指出,火不归原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其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胜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1页)。简而言之,交节辨证是根据年节律、日节律而判断人体阴阳盛衰的治病方法。它多用于以下证候:

1.1.1 火不归原证 李可之火不归原案17则,其中按年节律辨证者7例,日节律辨证者4例。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  包某,女 , 40岁。冬至当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交节之时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惑 ”,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 ”,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敛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3剂:熟地 90g、巴戟天、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人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疡亦了无痕迹 (291页)。

按 本案发作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当日,交节之时一到,立即发病,一二分钟都不能忍耐,真是描写如绘,令人叫绝。

1.1.2 格阳、戴阳证  李氏之格阳、戴阳案,按交节辨证者5例,如足心发热案,为日轻夜重 (236页)。

1.1.3 奇经八脉证 李氏之奇经八脉案,按交节辨证者3例,如奇经八脉频发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386页)。

1.1.4 阳虚证  李氏之阳虚案,按交节辨证者14例,如经水不止心悸案,因心悸不敢夜卧、卧则心动震衣、手抖不停(229页)。

1.1.5 伏邪 伏邪有交节发病的特点,如肺间质纤维化案,在子时、寅卯之交暴咳。缘于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则咳久而难出;寅卯之交,日将出,阳气渐旺则咳时短而痰出较多(31页)。

1.2 六经辨证  

由于六经各有“欲解时”,根据各经在其所主的时辰内,功能相对旺盛的道理来判断疾病。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指出,病人更关心的恐怕不是这个“欲解时”,而是疾病在什么时候发生或加剧。为此 ,他提出了“欲作时”概念,它(欲作时)必定就在与欲解时相反的位置上,即阴阳变化相反的位置上。如一咳嗽患者,若在半夜发作或加剧,那应该首先考虑太阳病,因为亥子丑与太阳的欲解时巳午未正相反。所以,“欲作时”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意义(22 页)。李可常用六经之“欲作时”来诊断疾病,如无热惊风成痿案中,幼儿夜半2时突然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腿不能站立。由于营卫不固,子夜暴感寒邪,寒主收引,故频频抽搐(73页)。又小儿暴喘案,下午喂肥肉两块,夜半突然暴喘痰壅,无汗、唇青、四肢欠温,证属寒喘夹食,以小青龙汤加莱菔子治之(83页)。二者均为太阳“欲作时”之明证。

1.3 经络辨证  

所谓“经络辨证”,是指十二经脉的时辰辨证。由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之首,而《内经》又有“寅”为一天之中阳气初生之时,于是根据“寅”时与手太阴肺相应而依次推论的,这说明每值某经的相应时辰其气血亦会相对旺盛的道理。李可亦用此法来判断疾病,如肺心病奇病案,每至寅时先觉脐下筑筑跃动,随即有冷气上攻至剑突,暴喘、自汗、心悸等。寅时发病者,属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循行之始,说明经气起步难(375页)。

1.4 伏邪辨证 

伏邪不仅交节病作,还有其它时间特点:①经前必犯:如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每逢经期,诸证加剧(21页); ②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152页);③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休息痢案,患病16年,每年夏秋必发,服中药百剂不效(148页)。

2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要领  

李可在“溶骨肉瘤案”中指出,患者腰痛不能转侧,上午轻,下午重,入夜剧痛呻呤不能入睡。缘于久病阴损日甚,阳失依附而阳亦衰,乃症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所由来。而食后之寒热交作,亦非外感邪正交争,乃自身阴阳盛衰之变(351页)。笔者根据此段话,悟出时间辨证的要领。

2.1 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主要用于内伤之时辰辨证。所谓“自身阴阳盛衰之变”,是指内伤杂证之人体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随着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而发作或加剧的时辰疾病。如病以上午(或后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多属阴虚(或阳盛)病人。因为本身阴虚者(或阳盛者),又逢阳升(或阳生)之助,故病势更甚。同样的道理,证以下午(或前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患者。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咽痛寒证兼齿衄  牛某,男,50岁。因齿衄年余不愈求治,近1月更增咽部干痛,痰多味咸,口干而不欲饮。食纳如常,偶见嘈杂泛酸。近2年异常发胖,体重增加10公斤,反不如过去精力旺盛。动则气喘,夜多小便,膝冷,脉沉细弱,舌淡胖有齿痕。牙龈色暗,血污满齿,日轻夜重,一觉醒来,满口黑紫血团。咽喉干痛,舌不能转动。曾用大剂量维C,连服六神丸22瓶,出血、咽痛有增无减。脉证合参,确为命门火衰,少阴真寒证无疑。因胖为湿盛阳微,痰为阴邪,味咸为肾虚水泛;日轻夜重,为阳不胜阴;喘为肾不纳气;咽干痛不肿不渴,乃因肾脉循喉咙,系舌本,阴寒过重,逼下焦真火浮于咽喉要道;其齿衄从发胖后始见,齿为骨之余,骨乃肾所属;血属阴,必得阳旺始能统摄血循常道,阳衰失于统摄,故溢于外。乃迳投四逆汤:炙草60g、附子、干姜各30g,水煎冷服3剂。药后两证皆愈,唯觉腰困气短,加肾四味120g,红参10g,又服3 剂,已康复如初,再无反复(289页)。

按 此案既有阳虚的一面,如夜间尿频、膝冷、脉沉细弱;又有阴盛的一面,如体胖、痰多而咸、舌淡胖等。由于阳衰失于统摄,血溢于外,满口黑紫血团,日轻夜重。关键就在“阴阳盛衰”,而“盛衰”即“虚实”二字而已。如只论阴阳,而不分虚实,则往往误事。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

 2.2 邪正交争 

邪正交争,主要用于外感或伏邪之时辰辨证。邪正交争之“邪”,当指外感或伏邪;而“正”是指正气,可引伸为自身之阴阳盛衰。所以,邪正交争既要分析邪气的表里、轻重等,又要判断正气的阴阳盛衰,然后把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作出全面的诊断。邪正交争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①单纯外感辨证:如果是典型的六经病证,只要根据六经辨证就可得出结论,如发热待查案,每日下午 3 ~8 时高热,即可诊为阳明腑实证(183页);

 ②外感兼内伤:如肺间质纤维化案,既要分析外感伏邪,又要判断自身阴阳盛衰,最后综合判断: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故咳时久而痰难出;寅卯之时,日将出而阳气渐旺,故咳时短而痰出较多。由此得出,正气尚堪与邪交战,可挽之处,全在“发作有时”一节(31页)。下面举例证之:

真热假寒  名医某,男 , 60岁。冬至节后2日,忽患奇疾。如病似外感小恙,3日后忽然昏迷。气息微弱,面色灰滞,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头汗淋漓,神识似清似蒙,六脉似有似无。某医断为“伤寒,少阴亡阳,已属弥留,姑拟参附汤,聊尽人事”,邀余会诊,以定取舍。见证果如所云,然则室内秽气扑鼻,颇觉蹊跷。且证情突变,寸口脉乱难凭,摸其下三部之跌阳、太溪、太冲,则沉实有力,一息六至有余。欲观其舌,则病者昏昧,牙关牵紧,乃强刺颊车穴,以匙把撬开口,口中臭气熏人欲呕,舌面满布黄厚燥苔,中根已黑。询其小便,则如浓茶,亦有臊臭,大便5日未解。推按小腹板硬,至此,真相毕露。素知患者解放前吸食鸦片20余年,至今仍以樟脑酊维持精力,其脏腑积毒可知。且病在冬至之后,阴虚液亏之体,适值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已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其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神识昏蒙乃浊气上干神明;头汗粘手,亦属腑实熏蒸。种种见证悉为热闭阳明之腑,而非亡阳厥脱,且真寒证绝无口臭熏人之象。遂疏大承气合增液汤急下存阴,腑实一通,上闭即开:大黄30g、芒硝(分冲)20g、枳实15g、厚朴、生地、玄参、麦冬各30g,煎分2次服,约2小时许,泻下恶臭便1次,被褥狼藉,移时神清而愈(52页)。

按 此案病因病机盘根错节,既有吸鸦片病史、脏腑积毒在先,又逢冬至时节外感,老年阴亏之体而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病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而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为真热假寒。其脏腑辨证(指脏腑积毒)、交节之变和六经辨证纵横交错,堪称“邪正交争”之成功范例。

从中可以看出,外感邪正交争比自身阴阳之变更为复杂,是多种辨证方法的结合。因此在运用时,首先要抓住病因病机,侧重六经的,就用六经辨证;涉及交节的,就用交节辨证;若六经、交节还确定不了的,就用脏腑辨证等。

2.3 真假标本 

李可在“奔豚兼脑鸣案”中指出,奔豚证分寒热二型,寒为本,热为标,寒证积聚日久,变生热证。患者在30岁时,即发现脐周绞痛,攻冲奔突达50年。老年之后,五液亏损,阴虚于下,故呈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前后,日重夜轻,寒热错杂(193页)。笔者在上述“寒热标本”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出“真假标本”之要领。

真假标本,主要用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时辰辨证。由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都存在着标本问题,即真寒、真热是本,假热、假寒为标,其时辰辨证就有两种情况:

①时辰从本论:如“足心发热案”,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日轻夜重,为下焦阳虚,阳不统阴,致阴火沸腾,其交节之变(日轻夜重)便是从本(从寒)而论(236页);“咽痛寒证案”,其假热如咽干痛、口舌生疮,日轻夜重,亦是从本而论(298页 );

 ②时辰从标论 :如“奔豚兼脑鸣案”,冲脉上攻应以寒为本,但患者高龄之后,阴虚于下,而呈脐周烧灼、尿赤便燥等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之左右,日重夜轻,其交节之变(日重夜轻)便是从标(从热)而论(193页);“阳虚型红斑狼疮案”,每日午前一阵面赤如醉,过午渐消,真阳有外越之险,其交节之变亦是从标而论(202页);“阳虚型高血压案”,中午面赤如醉亦然(383页)。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是中医辨证的难点,而其时辰辨证又是难中之难。关键是要把握好“真假标本”。如真寒假热证,其“真寒”,是整体,而“假热”为局部。局部的“假热”,可以从标 (从热),也可以从本(从寒),当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假热”表现为日重夜轻,就从标而论;若表现为日轻夜重,当从本立论。至于真热假寒证,也是同样的道理。总之,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谨守病机,不可拘执。

3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特色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特色:

3.1 交节辨证规范  

交节辨证,是李氏最常用的时辰辨证,用于火不归原者11 例,格阳、戴阳者5例,奇经八脉者3 例,阳虚者14例,伏邪者7例。从这40例医案中,可以看出交节辨证的成熟规范:

3.1.1 内容详实  

下面看一则“内容详实”医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 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 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 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 年未复发(239页)。

按 本案自冬至近一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热流上攻,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 ~5 分钟发作1 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如常人。从中可见“内容详实”之一斑。

3.1.2 情节生动  

所谓“情节生动”,主要表现为“来势暴多急突变”。下面举例证之:

真寒假热  武某,男,57 岁。冬至当日,忽患口、舌、唇部生疮,其症颇急、颇奇。10时发病,11时即满口满舌如火灼。仓促之间,服用导赤散合凉膈散,其方甚轻,生地、连翘10g,其余皆3~5g。11点半进头煎,药毕覆杯,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更甚,且心烦懊恼,莫可名状。约12时半,其子邀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按脉洪大无论,重按则反如游丝,120次 /分,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布满边尖。唇肿外翻,迸裂出血。问其二便,则大便干,小便未注意。口中亦无臭味。询其致病之由,其妻云:“年终总结,连续熬夜三晚后病”。问其渴否,患者摇头。此症颇费踌躇,望闻问切皆不得要领。犹疑之间,忽见患者扬手掷足,烦躁不可名状。进门时,仓促之间见其面赤如醉,细视之,则鲜艳光亮,如演员之涂油彩状。恍然悟及此与戴阳证之面赤如“妆”同义,唯戴阳证多见于外感临危之际,此则由内伤而来。摸其下肢,则果见足膝冰冷。此必下元久虚,恰值当日冬至阳生,阴不抱阳,龙火上奔无制。前医误作实火,妄用苦寒直折,致水焰烛天,不可收拾。急以大剂附桂八味冲服油桂,以救药误而和阴阳:附子、熟地、山药各30g,茯苓、泽泻各12g,五味子10g,油桂115g (冲),水煎冷服。患者服药1次,1刻钟后安然入睡。2 小时许醒来,肿痛皆消,已无丝毫痕迹。次日复诊,口中仍觉麻辣,舌光红无苔,乃阴分受损见证。险证虽退,阴损未复,乃予大剂引火汤,两服痊愈(287页)。

按 此案冬至当日10 时发病,11 时即满口舌痛如火灼。11点半误服小剂导赤散合凉膈散头煎,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甚。12 点半李氏出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满布,唇肿外翻,迸裂出血,扬手掷足,烦躁不安。发病前后仅两个半小时,戴阳之危症已显现,可谓“颇急、颇奇”是也。

3.1.3 逻辑严谨  

所谓“逻辑严谨”,主要表现在类证鉴别。下面看一则类证鉴别案:

咽痛寒症  王某,男, 50 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肾阴正治诸法,服药60余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 月不愈。邀李可诊治,询知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屡误治,却无急变。知非火不归原证型。四末不温,非极烫之水不喝,直断为少阴真寒证。缘由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宫寒极,逼其火浮游于上,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宜与温少阴、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剂。二诊:药后诸证已减七八,原方续进2剂,痊愈(298页)。

按 本案近于戴阳证。为了进一步求证,必须从戴阳与火不归原的鉴别入手 : 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而本案是上假热,如咽干痛不肿不渴;②交节病作:火不归原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本案咽痛日轻夜重 ; ③暴急突变:火不归原来势暴急、项刻突变,而本案屡屡误治,却无急变;④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本案之附子为大剂。可谓细致入微,层次井然,不能不令人折服。

 3.2 伏邪辨证新论 

李可在仲景之“伏饮”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并归纳出伏邪发病的时间特点,是中医时间医学的新理论。例如:①交节病作:如伏寒奇证案,半夜子时必有冷气上攻胸际,气喘不能接续(380页); ②经前必犯: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经行寒战高热如疟(203页); ③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152页); ④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过敏性鼻炎案,每年夏初必犯,缠绵32年不愈(262页)。

 3.3 肺痨潮热新解 

历来中医治肺痨午后潮热,皆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从“肺结核戴阳危症案”误治中顿悟,对肺痨潮热有了新的解读:

①重新认识肺痨病因病机:肺痨虽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②重新探索肺痨治疗规律:治痨有四本,肺肝脾肾;劳者温之佐化瘀;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救阳固脱等(300页)。笔者以方测证,解析肺痨之病机,如李氏用补中益气汤加萸、梅、龙牡,为阴虚渐及气虚、气虚欲脱,即阴损及气;而用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为气虚已脱、浮阳外越,即气虚渐及阳虚。前者气阴两虚,偏重在气;而后者气阳两虚,偏重在阳。从气虚、阳虚的角度,再来看肺痨的午后发热,就与交节辨证(即气虚、阳虚多午后病作)基本吻合了。如肺痨“盗汗5个月”,便可诊为“阴损及阳”(308页);其潮热,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导致阴阳气血诸虚,其时辰辨证关键就在“诸虚”二字,不能单从阴虚解读,望初学者留意。

3.4 从肺痨潮热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李可之肺痨潮热新解的启示下,对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3.4.1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泛化 

阴虚潮热,约起源于《内经》之“阴虚生内热”;气虚潮热,则起于东垣《脾胃论》之甘温除大热。千百年来,中医一直把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加以演化。由于阴虚为午后发热,于是就把午后发作类病证如出汗、出血等,归于阴虚;气虚为午前发热,亦把午前发作类病证纳入气虚。临床常用黄芪治自汗,地黄治盗汗,便是这个道理,既使是名家医案亦屡见不鲜,这几乎成为中医临床的思维定式。

3.4.2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反思 

交节之变,是内伤时间辨证的普遍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午前发热者,多为阴虚、阳盛;午后发热者,多为阳虚、阴盛。这与阴虚潮热和气虚潮热所阐明的道理,正好相反,那问题是出在哪里?李可对肺痨潮热已经有了新的解读,并对阴虚潮热亦有一系列提示。如李氏在论述肿瘤时指出,凡肿瘤化疗、放疗损伤气阴,而见下午潮热、烦渴、舌红无苔等症,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取效甚速( 363 页);他在论“阴虚舌”时又说,肺痨、骨蒸潮热而见阴虚舌,用甘温除大热,一周而潮热退(61页)。其“骨蒸潮热”就是指传统的阴虚潮热,并点明病机为“气阴两虚”。这样看来,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之潮热。

至于气虚潮热,刘力红在论述阳明“欲作时”指出,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欲作时相,而阳明欲解时为申至戌,那么欲作时当然就是寅至辰;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欲作时相,那就是日晡所发潮热(272页)。笔者从阳明潮热的特殊时相,联想到气虚潮热。因为按交节之变,阳明潮热(阳盛)本该在上午(寅至辰)病作,可实际上是在下午的日晡病作;气虚潮热本该在下午病作,可实际上却在上午。这样看来,脾与胃一虚一实,相互对应,既然阳明潮热为特殊时相,那么气虚潮热亦应该是特殊的时相。

总之,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潮热,不能以“阴虚”的名义加以演绎;而东垣之气虚潮热是特殊的欲作时相,不能作为一般规律加以泛化。我们应当对由于二者的泛化而形成的中医临床思维(即午后发作类病证为阴虚、午前发作类病证为气虚)与交节辨证(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相抵触,进行深刻的反思。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劳潮热新解。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一

 

摘要:针对皮科见皮治皮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皮肤病思路: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

关键词:皮肤病 解表透邪 寒热虚实 燥湿分型 乌蛇荣皮汤 李可 医案

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生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李可作为县中医院的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被逼上皮科难症攻关之路。他对皮肤小科病的剖析,可谓如狮搏兔,亦用全力之大手笔,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现根据18种皮肤病2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风为百病之长

 

《内经》云“风者,天地之使也”。所谓“使”,其实就是说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天气要发生变化,都可以从风上反映出来。比如天气要转寒了,它会首先出现北风;而天气要转热了,又会出现南风。风为六淫之首,寒、暑、燥、湿、热诸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中医又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特别是与皮肤病关系甚密。李可说,中医之“风”字,包罗万象,善行而数变,可统括一切痒痛难忍、顽麻不仁、风瘙隐疹、白癜风、顽癣湿疹、皮肤角化等皮肤病(41、332页)。下面举例证之:

 神经性皮炎张某,女,41岁。全身瘙痒18个月。其面颊部、耳垂部、手腕外侧呈对称性皮肤干燥脱屑。病起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患部肿起脱皮,痒痛如锥刺。便燥,3日一行。唇色紫绛,舌色紫暗,边尖有瘀斑,脉沉涩。症属肺卫失固,血虚内燥夹瘀,复感风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9,桂枝lOg,赤芍159,川I芎、桃仁、红花各lOg,丹皮、紫草各159,定风丹609,白鲜皮、乌蛇各309,炙草lOg,生姜10片,大枣10枚),重用当归90克,加玉屏风固卫(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上药连服7剂,服4—5剂时,正值经行,下紫黑甚多,诸症皆愈(320页)。

按本案起于产后自汗,外因汗出当风,则面颊、耳垂、手腕外侧肿起痒痛;内因产后血虚内燥化风,则患部干燥脱屑,治以乌蛇荣皮汤重用当归养血祛风,加玉屏风散固卫。其病因、辨证及治疗,均离不开“风”字。

从李氏治皮科诸案中,可以看出“风”的涵义:①病因病机:见于外风,如产后风寒人络,面部见风则肿,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见于内风,因血虚内燥化风,面颊斑驳如花脸,详见白癜风案(322页);或血燥化风,如产前过食辛辣发物,产后过食鸡鱼,致血热生燥化风,详见银屑病案(318页);②证状特点:多见风团,如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麻木不仁,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或红色丘疹,如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无度,搔破流水,属于内蕴湿热,复感风毒,详见花斑癣案(321页);或瘙痒顽症,如老年瘙痒症,因高年气血虚衰,内燥化风,不荣四末(318页);或鳞屑,如银屑病,皮损如老树皮,燥裂出血(318页);或善行数变,如白塞氏综合症,冬至交节一到立即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291页)。

 2 毒为皮科之最

 李可之皮肤病医案28则,其关系到风者13例,而涉及到毒者竞达20例,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李氏认为,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315页)。所谓“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即包括药物、食物、家庭及室外环境等有害物质,这可能与“毒”有关。兹举其案例如下:

鹅掌风段某,男,57岁。老牧羊人,两手掌龟裂出血,痒痛难忍7年,掌部粗糙如树皮。县医院外科诊为手癣、掌角化症。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日久深伏血络,营卫阻塞,肌肤失养,血虚不荣四末。服乌蛇荣皮汤7剂痊愈(316页)。

按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便是“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之明征,也是对“毒”的一种通俗解读。

从李氏治皮肤病诸案中,可以看出毒邪多与其它病因结合,或为它邪所化:①风毒:见于风毒者5例,如鹅掌风案(316页)、神经性皮炎案(320页)、白癜风案(322页);②湿毒:见于湿毒者1例,如臁疮案(327页);③湿热化毒:见于湿热化毒者4例,如小儿湿疹案(88页)、白塞氏综合症案(292页);④血分伏毒:见于血分伏毒者11例,如花斑癣案(321页)、黄水疮案(325页)、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⑤疮毒内攻:皮科用散剂外用药,若内毒未消,单用敛疮涂剂,则易使疮毒内攻,如臁疮内攻案(332页)。

 3 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病

 李可治皮肤病初期,亦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所悟,终于研制出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组成:生地(酒浸)、当归各309,桂枝lOg,赤芍159,川芎、桃仁、红花各lOg,丹皮、紫草各159,定风丹(制首乌、白蒺藜)609,白鲜皮、乌蛇(蜜丸先吞)各309,炙草lOg,生姜10片,大枣10枚。

功能: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

方解:本方于桃红四物汤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实是治皮科的基本大法。定风丹为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鲜皮苦咸寒,人肺大肠脾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乌蛇味甘咸,人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肤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315页)。

 4 诸病当先解表

 李可认为,皮病治肺,肺主皮毛而卫外,实则以麻黄、桔梗、白芷辈宣肺气,开表闭,以通毛窍之气,开门逐盗,阻断病邪深入(333页)。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朱某,男,30岁。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2日后,忽然气喘痰呜,寒战嘎齿有声,全身瘙痒无度,口渴脉浮紧。予小青龙加石膏蝉衣:桂枝、赤芍各lOg,炙草69,麻黄、细辛、五味子各lOg,生半夏、石膏、蝉衣各309,生姜10片,大枣10枚,2剂。二诊:喘定,痒甚,全身片状风团满布,愈搔愈多,致血痂满身,无片刻宁静,脉转浮数。拟清透血分伏毒,兼和营卫,乌蛇荣皮汤加蝉衣、浮萍各lOg,黑芥穗59,2剂后痊愈(324页)。

按本案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过敏,忽然寒战嘎齿,气喘痰呜,脉浮紧,属营卫闭塞,寒饮内停,为小青龙汤证,因过敏加蝉衣,兼口渴为热化,加石膏30克。药后表闭开,喘定、寒战止。二诊则以乌蛇荣皮汤收功。

5 伏邪入里,当引邪外透

李可之经验,凡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症痼疾,必有六淫外邪深伏(22页)。全书皮肤病28则,其中毒入血分者11例,如花斑癣案(321页);邪伏肌肉者2例,如黄水疮案(325页);邪伏少阴者1例,如皮肤划痕症案(326页)。下面看一则毒伏血分案:

银屑病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近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锨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加昧:重用生地120克,清热凉血;加二花45克,连翘30克,木鳖子15克,僵蚕10克,解毒散结消肿;以牛子、皂刺、黑芥穗各10克,透发血中伏毒;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蝉衣10克,引诸药直达皮部。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患者不遵守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 西医银屑病,即中医之牛皮癣,至今原因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中医所谓“嗜食无度,湿热蕴久化毒”所致。李可治银屑病,均加皂刺、牛子、黑芥穗透血分伏毒,这是为何?大概缘于银屑病的特征。银屑病初为红色小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一的斑块,上面都覆盖着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则下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再刮则出现筛孔状出血,又称“血露”。所谓“血分伏毒”,即指向红疹、血露。本案患者不遵禁忌,时隔数El又发,便验证了李氏“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守禁忌有关”的道理。

 6 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

 李可根据“正旺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的原则,将皮肤病分为两个基本型。

6.1寒热分型

红斑狼疮分为阴虚血瘀与阳虚血凝型(202页)。过敏性紫癜分为肝热妄动与脾不统血型。肝不藏血,血热妄行,治以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多数在半月内痊愈;脾不统血,从阴化寒,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姜炭、三仙炭、三七,补气温脾摄血(329页)。但他更多的是以乌蛇荣皮汤变通为寒热两型。下面举例证之:

皮肤划痕症王某,女,34岁。患本病7年。由产后风寒入络所致,久治不愈,今年人夏痒甚,夜不成寐。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顽麻不仁。带多清稀如注。腰困如折,起立则眩晕。舌淡润,脉弱。乌蛇荣皮汤去生地、丹皮、紫草、白鲜皮,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各lOg)解久伏之风寒,玉屏风散(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固表,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各309)固护肾气,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各lOg)脱敏,3剂而愈(326页)。

按乌蛇荣皮汤本为血虚夹瘀、夹热而设,此案为血虚夹瘀、夹寒,故减去生地、丹皮、紫草、白鲜皮等寒凉,加附子、黄芪、肾四味等温热药。又如局限性皮肌炎案,亦属此类(330页)。

6.2虚实分型

白塞氏综合症,虚为火不归原,实则湿热化毒。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包某,女,40岁。冬至当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交节之时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感”,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敛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3剂:熟地909,巴戟天、天麦冬各309,茯苓159,五味子69。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人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疡亦了无痕迹(291页)。

按白塞氏综合症,李氏以年龄为辨认虚实的着眼点。即35岁以下青壮年患者,从湿热化毒论治,方以四妙散合定风丹,加丹皮、紫草、白鲜皮、苦参等,治疗6例,皆获根治;若35岁以上,病旷日持久者,多转为引火汤证,虽不能根治,却见效迅速,可免除一时之苦(293页)。

6.3燥湿分型

皮科以皮肤损害为直观特征,有着明显的干性与湿性之分,即燥湿分型。干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老年瘙痒症,多与中医之风、燥有关,治之多用祛风、润燥法。例如银屑病重用生地120克(319页),神经性皮炎重用当归90克(320页),白癜风加沙苑子、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322页),便是润燥之明征。湿性皮肤病,如过敏性湿疹、黄水疮、臁疮、白塞氏综合症,多与湿热、湿毒有关,李可垣ml用三妙散化裁,加土茯苓120克。下面举例证之:

过敏性湿疹白某,女,35岁。患过敏性湿疹52天。初病右头维穴处起红疹,瘙痒极重,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继而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风团,搔破后流黄水。日轻夜重,奇痒不能人睡。近l周来继发感染,泛发性脓疱疮布满少腹及背部。腹股沟及耳后淋巴结肿硬剧痛。脉细数,舌尖部有瘀点。经抗菌、抗过敏治疗20日不能控制,湿热化毒深伏血分。拟方清透:乌蛇荣皮汤加双花909,连翘、木鳖子各309,苡仁459,苍术、黄柏各159,全蝎12只、蜈蚣2条(研粉冲服),土茯苓1209,煎汤代水煎药,3剂,FI 3夜1服,因剂量大,共服5日,痊愈(325页)。

按 本案湿疹极重,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风团,搔破后流黄水,奇痒不能人睡,又继发感染,呈泛发性脓疱疮,腹股沟及耳后淋巴结肿硬剧痛,急以乌蛇荣皮汤加三妙清利湿热,重用双花、连翘、木鳖子解毒消肿。李氏之经验,大剂量土茯苓对重症湿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甚则加虫类药全蝎、蜈蚣人络搜风解毒,止痒效如桴鼓(89、325页)。燥湿二型,可互为演变。如4,JL湿疹,初起湿热化毒,治以连翘败毒散合三妙散加味;若过用升散燥湿之剂,转为伤阴燥化,则用桃红四物汤合定风丹加味(89页)。

从李可治皮肤病分型诸案中,可以看出他均以阴阳为纲,分为两个基本型,或表现为寒热,或表现为虚实,或表现为燥湿,这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不要误以为是寒热、虚实、燥湿6个分型。

 7 皮科用方集锦

 李可治皮科常用方近30首,现归纳如下:

7.1皮科常用方

7.1.1解表皮肤病以桂枝汤通调营卫,详见乌蛇荣皮汤(316页);/bJL湿疹,以连翘败毒散为基础方,升散解毒(89页);扁平疣,以麻杏石甘汤开表清湿(89、324页);皮肤划痕症,以麻附辛汤解久伏之风寒(326页);神经性皮炎,病起于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肿,以玉屏风散固表(320、326、337页);青霉素过敏性皮炎,外寒内饮,予小青龙汤治之(324页)。

7.1.2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是化斑常用方,而乌蛇荣皮汤之丹皮、紫草可代犀角(329页),其桃红四物汤又含生地、赤芍,这是典型的犀角地黄汤。红斑狼疮,以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203页)。

7.1.3活血化瘀乌蛇荣皮汤之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兼养血润燥(316页)。

7.1.4脱敏皮肤过敏者,以脱敏灵治之,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

7.1.5健脾化湿鹅掌风兼见面色萎黄,经少色淡,以四君子汤健脾运中以荣四未(318页);过敏性紫癜兼见食少便溏,治当补气,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329页)。

7.1.6补肾固本整体失调则补肾固本,恒加。肾四味,详见花斑癣、黄褐斑案(311、330页);若火不归原,以引火汤治之,详见白塞氏综合症案(292页);阳虚显露,以阳和汤组方,详见局限性皮炎案(331页)。

7.1.7攻毒疮毒内攻则危及生命,以攻毒承气汤扫荡血毒,详见臁疮内攻案(332页)。7.1.8扶正祛邪若皮肤病慢性感染、脓肿、溃疡,证属正虚邪恋,借重半阴半阳证十味神效汤加减进治(生芪、当归、双花、炮甲、JlI断、香附、甘草、生姜、桂枝、牛膝),见效较速(334页)。

7.1.9救急若浮阳飞越或火不归原,必兼见面如红妆,自汗而喘,为虚极欲脱之危象,亟亟敛肝救。肾之来复汤、引火汤、参附龙牡救逆汤(334页)。

7.2皮科自制方

7.2.1鸟蛇荣皮汤李可创制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随证加减拟定出十余首类方,如黄芪乌蛇荣皮汤治老年瘙痒症,狼毒乌蛇荣皮汤治白癜风等,随处可见。

7.2.2贯众石膏汤用于瘟毒发斑,其组成为石膏2509,贯众、黑小豆各309,西洋参、苍术各159,雄黄0.39,丹皮、紫草各159,青黛、甘草各lOg,详见红斑狼疮案(203页)。

7.2.3定风丹用于祛风止痒,其组成为首乌、白蒺藜各309,详见鹅掌风案(317页)。

7.2.4克白散用于白癜风,其组成为沙苑子7509,稀莶草5009,乌蛇2509,定风丹3009,三七lOOg,藏红花、乌贼骨、白药子、苍术、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9,每服5克,日3次(323页)。

7.2.5脱敏灵用于皮肤过敏,其组成为苏叶、浮萍、蝉衣、地龙各lOg,详见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

7.2.6白塞氏实化汤用于白塞氏综合症实化证,其组成为四妙散、丹皮、紫草、白鲜皮、苦参、胡黄连、生地、定风丹;白塞氏综合症虚化证,用引火汤(292页)。

7.2.7胎毒湿化汤小儿湿疹亦称胎毒,胎毒湿化方,其组成为连翘败毒散、白鲜皮、苦参、三妙散、土茯苓;胎毒燥化方为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黑芝麻、定J刚t]-(89页)。

7.2.8紫癜热化汤过敏性紫癜热化方,其组成为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过敏性紫癜寒化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姜炭、三仙炭、三七(329页)。

7.3乌蛇荣皮汤临证思考

7.3.1虚多实少乌蛇汤乌蛇荣皮汤功效:①功能: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通调营卫;②适应症:血虚(四物汤)、血热(犀角地黄汤)、血瘀(桃红四物汤)、湿热(白鲜皮、紫草)、营卫失调(桂枝汤)、风燥(乌蛇、定风丹);③虚多实少:从乌蛇荣皮汤功能主治综合分析,其方偏于血虚、内燥、血热,兼顾血瘀、湿热、营卫。若偏于实热者,可参考下列各方:

7.3.2表实热证连翘败表实热证者,如4,JL湿疹兼见高热烦渴,痒痛流滋不止,用连翘败毒散升散,加三妙散、白鲜皮、苦参、土茯苓化湿解毒(88页)。

7.3.3血热发斑贯众石实热为血热发斑者,如红斑狼疮感受瘟毒,用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解毒(203页)。

7.3.4湿热犀角三妙苓实热为湿热者,如过敏性湿疹,用丹皮、紫草可代犀角凉血,三妙散、土茯苓化湿解毒(203页)。

7.3.5阳证转阴下治上皮科热毒结于局部,暂用清热解毒利湿,中病即止,勿伤中上之阳,过剂则寒化、虚化,反使水湿凝结难化。下面举例证之:

脚气兼冻疮李某,女,16岁。患脚气3年,今冬脚冻成疮。近3日感染肿烂,脓水淋漓,红肿欣痛,不能步履。予清湿热解毒:苡仁459,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29,忍冬藤、芙蓉叶各309,公英、地丁各209,白蔹、车前子、甘草各129,生姜5片,大枣10枚。二诊:药进3剂,肿烂减而未愈。足背青紫,膝以下冰冷,右寸沉细。予益气温络和营:生芪459,当归309,桂枝129,赤芍159,吴茱萸lOg,炙草、桃仁、红花、通草、细辛各lOg,苡仁459,白蔹129,生姜209,大枣10枚。三诊:肿烂结痂,脚膝温,色红活,原方去白蔹再服3剂善后。

李按 “藜藿之体气血穷”,初诊未念其家境困顿,徒以清热解毒为能事,则损伤中气出现寒化、虚化。二诊下病治上,重用生芪之益气生肌化腐,又结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治冻疮,在下之疮疡立愈,冻疮亦愈(213页)。

从本案可以看出:①过用苦寒阴化阳:皮科感染,用清热解毒利湿,要掌握分寸,不可过剂,过之则伤中上之阳,阳证转阴化寒(252页);②左寸沉微重生芪:李氏经验,皮科一见左寸沉微,即投补气。生芪一味,运大气,主大风(即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化腐生肌敛疮,实是慢性疮疡之神药(215页);③下病治上启后学:下病治上之法,源自灵枢,傅山将此法具体化,拟出方药,启迪后学,厥功甚伟(215页)。若下肢皮疹,用乌蛇荣皮汤效果欠佳时,不妨以下病治上加生芪,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详见臁疮案(327页)。

 8 皮科用药汇粹

 李可皮科用药,有许多独特经验,现归纳如下:

8.1白癜风必用狼毒白癜风者3例,均加狼毒2.5~3克,可视为专病用药(322页)。

8.2银屑病外透血毒银屑病2例,均加双花、连翘、皂剌、牛子、黑芥穗。因继发感染而用银翘,故皂刺、牛子、黑芥穗为专病用药(319页)。

8.3继发感染用银翘皮科继发感染,或皮疹色鲜红,恒用银花45—120克,连翘30克(319页)。

8.4湿疹三妙土茯苓湿疹类病,恒用三妙散(即四妙散去牛膝)化裁,土茯苓1209,可视为专病用药(325页)。

8.5神经皮炎用润燥神经性皮炎2例,二者分别重用生地120克、当归90克,重用养血、滋阴为本病用药特点(320页)。

8.6淋巴肿大木鳖子《本草纲目》载,木鳖子,苦、微甘、有小毒。李氏用此药40余年,未见有中毒者,通治一切痈肿、疮毒、瘰疬、痔疮;用于皮病继发感染,淋巴结肿大,煎剂极量30克(勿须捣碎),一剂即消,中病则止(118、320页)。

8.7营卫表证3层次

李可将营卫表证的治疗分为3个层次:

8.7.1营卫不和桂枝汤轻者营卫不和,皮科多表现痒痛,用乌蛇荣皮汤内桂枝汤治疗,往往缓解,如鹅掌风案(316页)。

8.7.2营卫阻塞麻桔芷营卫不和之痒痛用桂枝汤不解者,说明久病营卫阻塞,则基本方加麻黄5克,或麻黄5克、桔梗10克,如鹅掌风案(317页),或缘于湿热内蕴、瘀血内阻之营卫阻塞,则加白芷5~lO克,如斑秃(326页)、黄褐斑案(330页);或麻黄、白芷各10克,如扁平疣案(324页)。

8.7.3肺卫失固玉屏风若见风则肌肤肿起,或风吹则麻木发痒,均属肺卫失固,为玉屏风散证(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如神经性皮炎案(320页)。

8.8伏邪入里当外透皮科之伏邪,有邪伏少阴、肌肉、血分之分:

8.8.1邪伏少阴麻附辛邪人少阴,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各lOg),以细辛透久伏之邪,如皮肤划痕症案(326页)。

8.8.2邪伏肌肉葛根透李可说,邪由皮毛而入肌肉,邪又深入一层,加葛根透发于外(333页)。如黄水疮案(325页)、神经性皮炎案(320页)。

8.8.3毒入血分皂芥牛毒入血分者11例,这是皮肤病一大特点。李可喜用皂刺、牛子、黑芥穗透毒。其中单用黑芥穗者2例,如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皂剌、黑芥穗并用者4例,如花斑癣案(321页);皂刺、牛子、黑芥穗并用者2例,如银屑病案(318、319页)。李氏又指出,皮科重症则加虫类药入络,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86、243页)。如小儿湿疹案之全蝎12只、蜈蚣1条(88页),局限性皮肌炎案之炮甲3克、麝香0.15克(331页)。

 李可治皮肤病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内文页码源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

 

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 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90克,大剂 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45克,大剂 60克。

关键词:中药 红参 肉桂 山萸肉 吴茱萸 半夏 李可 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书 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 121 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 10 克,急救暴脱用大剂 30 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 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 (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 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 ”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 15克。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 页 )、妊娠恶阻案 (107 页 )。③破格救心 :高丽参 30克 ,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 页)。④奔豚厥脱:红参 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 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 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 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 5克,麝香01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 10 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1.4 红参块吞  

所谓红参“块吞 ”,即打小块吞服,其“小块 ”,亦称“粗末 ”,类似于粗玉米面。主要用于:①大气下陷:李可认为,用补中升陷法治大气下陷证,红参不入煎剂者,缘于汤药速效,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入胃缓缓奏功,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如胃下垂案(254页)、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②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喘,红参小剂 10克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393页)。1.5 关于红参“另炖 ”的思考 红参“另炖 ”法,是李可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煎法。由于隔水炖之法,有人不知,亦比较麻烦;若单煎红参,又易糊锅。为此,笔者采用红参减半粉吞,代替红参“另炖法 ”。

2 肉桂

李可关于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2.1 肉桂煎服  

肉桂入煎剂,一般为平剂 10克,对于小儿、老人、羸弱之人,肉桂酌减,如小儿遗尿案之肉桂 3克入煎(86页)。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温肾阳: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用附子、肉桂直温肾阳(202页);习惯性流产案,用附子、肉桂温养命火(117页)。②助气化:李可之经验,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如一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致癃闭者,虽诊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仍以对症汤剂加肉桂蒸动气化,2剂而解(157页)。又如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以真武汤加肉桂蒸动气化(39页)。 ③反佐:李氏在论述攻癌夺命汤时指出,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以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146页)。如红斑狼疮案,用肉桂 10克反佐玄参 10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204页)。笔者注意到:李氏凡用肉桂反佐,均列在反佐药之后。这一特殊笔法,值得借鉴,如痢疾脱症案(146页)。

2.2 肉桂粉冲 

肉桂冲服,一般为小剂 115~6克。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降奔豚:肉桂、沉香、紫石英为药对,凡奔豚证,急投肉桂粉、沉香粉 3克冲,煅紫石英 30克,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安镇冲脉,下咽立效(16页)。如伏寒奇症案之肉桂 115克(380页),肠梗阻合并疝嵌顿案之肉桂 6 克(133 页)。李可用奔豚汤,偶尔肉桂 10克入煎。因症属厥脱,救阳为急,归于“温肾阳 ”一类,如噎嗝重症案(389页)。 ②止泄泻:肉桂、赤石脂为药对,自制方三畏汤之肉桂115~6克粉吞,赤石脂 15~30克入煎,取肉桂补命火,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五更泻、久痢、久带 ,有特效(179页)。如糖尿病案之五更泻,3 剂而愈(57页)。 ③护胃阳:李氏在肺痨兼寒饮案中指出,患者呕吐厌食,唯胃已伤,以阳和汤之肉桂粉冲,以复胃阳(308页)。看来肉桂反佐与护胃阳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区别的。反佐的目的在于护胃,而针对的是苦寒药;护胃阳的目的在于扶胃,但针对的是胃虚证状,如胃凉、呕吐、便溏。

2.3 肉桂米丸吞服  

李可之经验,凡火不归原证,肉桂 115~6克米丸吞服。米丸做法:油桂刮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如赤小豆大,药前囫囵吞下。取其米丸溶解较水丸、蜜丸缓慢,不在胃里分解,而在下焦徐徐吸收,引火归肾(54、127、242页)。如鼻衄奇症案(279页)、复发性口腔溃疡案(286页)。但有时,李氏名为“引火归原 ”法,却用肉桂粉吞,如虚寒型糖尿病案,这是为什么 ? 因此案兼有胃阳虚(如胃脘冷痛、厌食呕逆),为了兼顾胃阳,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故改米丸为粉吞。从引火汤证诸案中,可以看出,凡火不归原证兼有胃阳虚、奔豚证、五更泻、反佐证,皆遵“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改米丸为粉吞,如肺心病奇症案兼奔豚证(374页)、齿衄案兼泄泻(292页)、鼻衄奇症案兼反佐黄连,均改米丸为粉吞(281页)。

2.4 肉桂与油桂  

笔者注意到,李氏多数称肉桂为“油桂 ”。考肉桂分 3种:①官桂:又称筒桂、菌桂,为 5 ~6 年之幼树干皮、呈筒状;②企边桂:又称油桂、紫油桂,因其表面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而得名,为 10年的树皮,呈凹凸形半卷状;③板桂:又名桂楠,是老年厚树皮,呈板状。这三种肉桂,以油桂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者为佳。所以李氏恒用越南之紫油桂,而不用普通肉桂。其用药精纯,可见一斑。

3 山萸肉

李可关于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克,大剂90~120克。

3.1 八味丸类方,山萸肉为小剂、平剂 

李氏用八味丸类方,遵原方熟地与山萸肉之比例,故山萸肉用量偏轻,小剂者 2例,平剂者 2例,如膝关节积液案之济生肾气丸加味(251页)、夜盲案之杞菊地黄丸加味(268页)、急性肾盂肾炎案之知柏地黄汤加味(158页)、真寒假热案之八味地黄汤加味(288页)。

3.2 潮热、消渴、防脱,山萸肉为平剂 

李氏之经验,凡肺痨、小儿疳积、癌证之化疗、放疗所致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各 30克,半月退净(302、363、396页);糖尿病之消渴,癌证之化疗、放疗之烦渴,恒加山萸 30 克(55、56、363页)。治大气下陷证,下元虚者须防“提脱 ”,恒加山萸肉30克,如胃下垂案(254页);羸弱之人,以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加山萸肉敛肝,如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3.3 脱证、血证,山萸肉为中剂、大剂 

气虚欲脱者,急以升陷汤加参、萸,重用山萸肉 90克,如产后误用开破致变案(113 页), 血脱者,见于脾不统血之崩漏便血,出血量多不止,汗出而喘,则是肝气已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 60克以上,敛肝救脱;气随血脱者,出血如注,自汗而喘,腰困尿多不渴,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 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亡阳厥脱者,出血日夜不止,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暴喘,面白如纸,气息奄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急投破格救心汤,重用山萸肉 120克(124、125页)。

3.4 心衰、呼吸衰竭,山萸肉为大剂 

心衰重症,如肺心病心衰案,破格救心汤之山萸肉 120 克(7页);如呼吸衰竭,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山萸肉 90克,麝香 012克(263页)。

 4 吴茱萸

 李可关于吴茱萸用量:10 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 50克治大症(202、377页)。

4.1 吴茱萸汤证 

李氏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44页)。

4.2 吴茱萸主治 

根据李氏之吴茱萸案 21则,整理其主治:肝寒之巅顶头痛、眩晕、疝痛、缩阳、痛经、冻脚(202、376页),胃寒之呕吐吞酸、噎嗝反胃、胃脘痛、绕脐痛、少腹痛 (376、382、389页);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376页)。

4.3 中西汇录 

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入阳明、厥阴血分,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274、390 页)。由此而解决一些现代医学之难题,如西医脑出血之脑膜刺激症,与中医肝胃虚寒、痰饮上冲巅顶有些相合,详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案(44页);美尼尔氏综合症之内耳迷路积水、痉挛,与中医痰饮上犯于脑之眩晕相通,详见内耳眩晕症案(272页);西医食道、胃肠之痉挛,与中医之“寒主收引 ”同理,详见噎嗝重症案、肠痉挛案(381、390页)。

4.4 吴茱萸用量 

李可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一升,约合今制 50克。故用量 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唯当今各家皆用1.5~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202、377页)。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其中吴茱萸小剂 10克者 5例,用于小儿、虚弱之人,如小儿过敏性紫癜案、急性肝炎误治变症案(329、170页);吴茱萸平剂 15~20克者 11例,如痛经痼疾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114、64页);吴茱萸中剂 30克者 4例,如美尼尔氏内耳眩晕症案、重症呃逆案(272、196页);吴茱萸大剂 50克 1例,如红斑狼疮案(202页)。

4.5 吴茱萸冲洗法  

李可认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 ”字,是仲景用法奥法所在,即用至 15克以上,当以开水冲洗 7次,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 ”之弊。凡遇小儿、老人、病弱之人,则先煎沸 2~3分钟,换水重煎,以便稳妥(376、390页 )。

4.6 吴萸姜枣  

李可指出,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吴茱萸加两倍之生姜、大枣 20~30枚,则辛烈减,可保无害(377、390 页)。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

 5 生半夏

 李可关于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 30克,中剂 45克,大剂60克。

5.1 小半夏汤类方 

李氏喜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昭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2 半夏主治 

根据李氏之半夏案 52则,整理其主治:肺气上逆之咳喘、喉间痰鸣(26页),肝胃气逆之呕吐、眩晕、心下痞(45、234页),脾胃痰湿之麻木、肿瘤(41、335页)。5.3 半夏自制方 李氏治咳,喜用小青龙汤,并使之改良;治呕,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且进一步推陈出新。

5.3.1 改良小青龙汤 

《金匮》36条提示: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简而言之,服小青龙汤易引动下焦冲气上逆之奔豚证。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李氏对此方进行了改良(麻黄、桂枝、白芍、炙草各 10 克,生半夏 30 克,干姜、细辛、白芥子各 10克,炙紫苑、炙冬花各 12克,白果带壳 20克打,生姜 10片,大枣 10枚),即小青龙汤加紫苑、冬花、白芥子降逆下气,白果收敛,通治一切咳喘(397页)。如虚证者,由肺及肾,肾不纳气,加红参 10克,肾四味各 30克;如小儿夜半暴喘(83页)、或寒郁化热者加生石膏 30克,如肺心病急性感染案(18页);太阳少阴同病,脉沉舌淡苔白滑,加附子 30克(397页),如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8页);过敏性哮喘者,加石膏、蝉衣各 30克,如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

5.3.2 止呕汤  

李可治呕吐,得力于小半夏加茯苓汤,并进行加味:生半夏、茯苓、赭石、生姜各 30克,姜汁 10毫升,炙草 10克。他指出,其一生应用此方上万例,通治一切肝胃气逆之呕吐,如妊娠恶阻剧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现代医学确诊之脑膜刺激征;寒热错杂之胃肠痉挛等,皆有捷效。轻证服一两口即止,稍重则服2~3次即愈,极重症 10小时许过关。不论何种呕吐,皆由胃气上逆。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生姜降胃,则气机升降复常,何呕吐之有 ? 正是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之法(44页)。该方实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覆赭石汤,减旋覆花、人参、大枣,加姜汁而成。为了便于记忆与推广,笔者称之为“止呕汤 ”,方歌为“止呕夏苓代汁草 ”。李氏之经验:若呕吐兼诸痛者(如头痛、胃痛、腹痛),则加吴茱萸、红参(即吴茱萸汤)。因吴茱萸汤亦有止呕作用,故笔者称止呕汤加吴、参为“双呕汤 ”,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若呕吐兼欲脱,则加山萸肉、红参(取来复汤之意),详见久痢成痨案之“五味回生汤 ”(307页)。

笔者很奇怪地发现:李氏治痰、咳,从不用二陈汤;治湿、呕,从不提平胃散。全书只字未提这两方,令人费解。笔者揣测:因为这两个方子,半夏用量偏轻或缺失,如二陈之半夏为 9克,平胃散则无半夏;燥湿、化痰用理气药(陈皮、厚朴),而不用温化药,收效甚微。而他用生半夏一出手就是 30~45克,治痰、咳则配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治湿、呕则配吴萸、姜汁开冻解冻,常有一剂知,二剂已之功效。

5.4 生半夏用量 

《伤寒论》之半夏,均为半升,合今为 60克。半夏用量分为:①半夏小剂 10克:半夏小剂者 5案,用于小儿、羸弱之人,如婴儿幽门梗阻案、小儿白血病案、顽麻怪症案(85、368、42页)。②半夏平剂 30克:半夏平剂者 37案,如肺心病心衰案(6页);体虚之人,半夏酌减为 15~20克,如急性结核性胸炎案、急性黄胆疸型肝炎案(47、166页)。③半夏中剂 45克:半夏中剂者 3例,均为咳、呕重症,如肺间质纤维化案、脑瘤术后复发案(29、245页)。④半夏大剂60克:半夏大剂者 3例,均为经方大症,如急性胰腺炎案之大柴胡汤证、红斑狼疮之小柴胡汤证(140、203页)。

5.5 半夏冲洗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下之半夏注一“洗 ”字,即用温水淘洗 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则力减(7页)。

5.6 半夏生姜 

《金匮》载:小半夏汤,半夏 1升,生姜半斤。考半夏 1升为 130克,生姜半斤合今为125克,即半夏与生姜等量。故李可指出,生半夏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8页)。笔者对《伤寒论》半夏方进行统计,半夏均为半升,即 60克,而生姜多少不等,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生姜为 125克,其次为旋覆赭石汤之生姜为 75克,大柴胡汤亦为 75克,生姜泻心汤为 60克,小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为 45克,黄芩汤为 215克,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则无生姜。从中可以看出,如经方中有干姜,或呕吐而兼热者,生姜酌减、或无。李氏之半夏案亦然。只有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汤为主方时,其半夏与生姜为等量,如妊娠恶阻案、婴儿梗阻案(84、107页)。

 6 麝香

 李可关于麝香用量:每次最小量 01075克,最大量 015克,日极量 1克分 3次服。

6.1 麝香功能  

麝香,味芳香浓烈,性辛温入心脾经。功能辟秽化浊,开窍启闭,为急救醒神要药,开中有补,对一切脑危象(痰厥昏迷)有斩关夺门之功。其辛香走窜之力,又善开经络壅闭,具有解毒、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作用,故又可用痈疽肿毒及跌扑瘀痛等症,效难尽述。现代药理证实,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呼吸中枢功能及强心救脱功效,对心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均有可靠疗效。又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故可用于血毒症的抢救。因其辛香走窜之力极强,故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4、177页)。危重阶段,可连服 10 日停药,详见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

6.2 麝香主治 

麝香配清热解毒方药,则善凉开宣窍,其作用较安宫、至宝为优;配回阳破阴方药,则善温开宣窍,其作用较苏合香丸为速(177)。分述如下:

6.2.1 昏迷 麝香为急救神识昏迷要药,如小儿高热抽搐之急惊风,单味麝香 0115克,一次灌服,立解其危(177页)。小儿慢惊风,取高丽参粉 5克,麝香 013克,服后 20 分钟,抽搐停止,神识转清(74页)。中风痰厥昏迷,麝香 013克配姜汁竹沥灌下,如脑溢血案(36、177页)。肝昏迷,属阴寒秽浊内闭外脱者,以茵陈人参白通四逆汤加菖蒲、麝香 013 克(173页);若湿热化毒,腑实内闭之急黄症,热深厥深者,以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加菖蒲、郁金、麝香 015克,4小时可醒(177页)。煤气中毒昏迷,以礞石滚痰丸加麝香 013 克(189页)。脑外伤昏迷,以补阳还五汤加麝香 0115克(192页)。

6.2.2 心衰、呼吸衰竭  李氏创制破格救心汤中,麝香 015 克分冲,救治各种心衰。如布鲁氏杆菌病心衰案之麝香 1 克分冲(11页)。又以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麝香 012克,山萸肉 90克,救治呼吸衰竭(263页)。

6.2.3 剧痛  心绞痛发作,参灵散(红参、灵脂)加麝香 015克,覆杯而愈(178页)。急性心梗,先冲服麝香 015克、冰片 013克,含化速效救心丸 5粒,苏合香丸 1丸,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剧痛,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加麝香 1 克分冲, 当夜痛止(64页)。脑瘤剧痛,以乌头汤加麝香1克分冲, 1剂痛止(247页)。

6.2.4 通窍  眼底出血暴盲,以通窍活血汤之麝香,加水蛭数日复明;慢性鼻窦炎之嗅觉失灵,以麻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麝香0115克,3剂而愈(282页),直肠癌术后尿闭,以补中益气汤加沉香、肉桂、麝香 015克通下窍, 40分钟而解(113页)。

6.3 麝香自制方

6.3.1 麝甲无敌散 麝香与炮甲相配,古方常有之,如《仁斋直指方》载:炮甲 5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治痘疮发黑。其麝香为“少许 ”,不易效法。李氏对此进行了规范,二者之常用比例为 1∶30,即麝香 2克、炮甲 60克为一料,研粉分成 20包,随中药早晚以热汤冲服各 1 包。因耗气伤阴,不可久服,服 10日停药,但恶性肿瘤例外(29、342页)。他认为,麝香与炮甲相配,穿透攻破,无微不至,无所不到,直捣病巢,消囊肿,破肿瘤(104、344页)。用于多种顽症痼疾,如肺间质纤维化(29、3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梗(65页)、卵巢囊肿(104页)、脑瘤(24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2页)、局限性皮肌炎(333页)、小儿遗尿等(87页)。鉴于用途甚广,无所不能,故笔者称之为“麝甲无敌散 ”。若麝香紧缺,李氏之经验可用苏合香丸代之,即每服苏合香丸 1丸,配炮甲粉 3克(32页)。

6.3.2 羚麝止痉散 羚麝止痉散(羚羊角 3克,麝香 1克,蝎尾 12只,蜈蚣 2条为末,分 3次服),为李氏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神常备药。轻症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详见小儿肺炎合并急惊风案、小儿流脑案、小儿大脑发育不全案、疹毒内陷案、中风闭症案(77、36页)。

 7 全蝎与蜈蚣

 李可关于蝎蜈用量:全蝎小剂3克,平剂 12只;蜈蚣小剂 2条,平剂 4条。李氏之全蝎小剂者 9例,如急性肾炎案、蛛网膜下腔出血案(162、44页);全蝎平剂者 16例,如颈椎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217、210页)。全蝎 12 只,经笔者考“12只 ”为 8克,经水漂洗去盐后干燥为 6克,研粉分冲,可谓“重剂 ”,故取效甚捷。蜈蚣小剂者12例,如急性肾炎案、三叉神经痛案(162、240 页);蜈蚣平剂者 11例,如颈椎病案、鸡爪风症案(217、122页)。小儿、老人、病弱之人酌减,如小儿湿疹案之蜈蚣 1条,重症结核性腹膜炎案之蜈蚣 1 条(88、103页)。

李可用药规律,现简要归纳。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剂型有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剂型有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90克,大剂 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 克攻无不克,50 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 10克,平剂30克,中剂 45克,大剂 60克。麝香用量:每次最小量 01075克,最大量 015克,日极量 1克。蝎蜈用量:全蝎小剂 3克,平剂 12只,蜈蚣小剂 2条,平剂 4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老中医<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李可培元固本散+李可老中医治疗白内障
王付教授经方医案之一
李可老中医经验节选(四)
血证关键在脾胃--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培元固本散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