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他老去,传统杭绣将成绝响


赵亦军 | 浙江省传统杭绣技艺非遗传承人

69岁,工艺美术大师。13岁开始与刺绣结缘,从此一生与针线为伴。

宋代龙袍 宫廷杭绣

公元1138年,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偏安江南的朝廷无心收复失地,只图安享繁华,反而催生了“杭绣”这门惊艳后世的技艺。彼时杭州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高峰时期有300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这也是后来人们称杭绣为“宫廷绣”的原因。

从宋时开始,杭绣绣工即全部为男工,其成因说法不一。但皇室服饰讲究金碧辉煌,雍容大气,而男工绣品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却是当中最契合的一种说法。而作为一种现实, “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在杭绣数百年的传承中被秉持恪守,直到民国年间。

老艺人张金发

年轻时的赵亦军

今年69岁的赵亦军,是目前杭绣的唯一传人。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老艺人张金发那里接过杭绣衣钵时,杭绣就已经面临着现实应用少,关注度低的传承难题了。杭绣的出路在那里?赵亦军选择了佛教题材——佛像的色彩艳丽,宝相庄严,都可以用杭绣很好地体现出来。

佛教题材的杭绣创作极为讲究,特定的形,特定的颜色,特定的布局,都有一定之规,不能够出错。但在历史上,杭绣没有佛教题材的画稿,所有的创作几乎都要靠自己研究。赵亦军买来大量的佛教资料、文献,根据记载自己创作画稿,然后根据画稿配色。

《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532个人物,背面则绣有7000多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也是赵亦军16年的心血。他说,这一生不可能再有第二部了。

532个人物,每个人物神态、表情各异。或在舞蹈,或在飞翔,或为喜乐、或为庄严。整个场景都来自于《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描述,由赵亦军根据经书以及敦煌壁画一点点考证而来。

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著《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而现实中赵亦军的绣品,精细处犹有过之。

一根直径不到0.5毫米的丝线,完全靠手劈成16份,1份直径不到发丝的1/4,这样的1份称为一丝,所有佛像面孔,都是用这样的一丝来绣。这样才能表现出佛像面部的细腻;同时,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还能传递肤色间的细微差异,层次更丰富。

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继承自己的手艺,赵亦军现在把自己每天都安排得很满,想绣的东西太多,而时间却太少,不少画稿完成了,但他担心自己已经没有机会把它们绣出来。赵亦军并不愿做杭绣最后的传人,除了绣东西,他每天还会写点资料,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多。

赵亦军作品

《毗沙门》

《金刚螺》

《金轮王》

《大日如来》

《阿弥陀立佛》

传统杭绣做一幅最少需要一到两年,长的需要七到八年,不仅需要耐心和热情,更需要不为外界繁华所动的定力。这不仅是赵亦军寻找传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快速前进的时代给人的最大挑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老手艺| 杭绣
二十二种民间老技艺,有些已经行将消逝……04
杭州刺绣男子:花17年绣了一副作品,价值千万,手艺将面临失传
从“妆佛”到漆线雕,走出宗教殿堂的传统技艺如何走向世界
[京城影像]老天桥的传统技艺“拉洋片”传人
谁来为故宫技艺找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