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陵定陵(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
userphoto

2023.11.27 广东

关注

还记得那个湖南高考状元钟芳荣吗?当年她以676分的高分顺利被北大录取了,然而她却选择了当时最为冷门的考古专业。

其实,在人们的印象中,考古之所以被称为冷门专业还是有原因的,毕竟相较于热门专业来说,考古学城后,将来找工作挺困难的,而且工作的内容比较单一,要么当历史老师,要么从事考古,整天面临的是风吹日晒……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选择。

但是考古虽然冷门,完全掌握它的困难度并没有减小。

考古考究的是古代的文物,距离现在时间非常长,所以埋在土下的东西都是十分脆弱的,时间的沉淀,氧气的催化,再加上雨水的浸透,所以考古学家在处理文物的时候都格外小心,并且用专业的工具去处理。

然而,在考古界有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那就是“明定陵考古发掘”事件。为何会让人痛心疾首呢?这就离不开当年人人称赞的郭大才子——郭沫若。

正是因为郭沫若,让本应流传于世的文物“死伤大半”,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惋惜。

郭沫若与考古的不解之缘

郭沫若作为我国的文学大家,一生创作了无数的文学巨著,而他作为中国的现代作家也是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便是历史学家。

写作是需要历史背景的,通过历史可以知荣辱,通过历史可以知兴衰。所以郭沫若对历史研究也是非常的感兴趣,最能够代表历史的便是文物,通过文物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甚至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工业水平。

而如何获取文物呢?一来可以通过博物馆来参观文物,二来实地考察出土的文物。

但是在那个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较为缓慢,人们的普遍需求是填饱肚子,就别提什么建博物馆这种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事情了。

因此,在当时,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实地考察,就地取材,跟随考古队实施挖掘工作。所以郭沫若常常随着考古队去进行一些文物的收集工作,以至于衍生出了他的第三个身份——考古学家。

但是,郭沫若并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再加上当时的文物考古技术也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考古中一些小失误也就经常出现了。

对于亲眼见证了刚出土的文物的郭沫若来说,自然是希望能够亲自将文物捧在手中端详,而也正是他这一行为习惯,致使当年的考古界有一道难以消退的伤疤——明定陵。

被破坏的明定陵

虽然郭沫若跟随考古队去过大大小小的古墓,但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亲自参与到明定陵的挖掘工作中。

于是,在1955年他联合当时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吴晗一起联名上书国务院,请求同意对明定陵的开采工作。此言一出,便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对。

要知道,明定陵可是皇帝的陵墓,是明代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即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另外一点是,当年建造明定陵花费的白银数不胜数。可谓是斥巨资打造的,单单是陵墓前建造用以守护的石像在当时都是用钱买不来的。

所以陵墓内的珍宝的价值更不用提了,随随便便一个小玩意就价值连城,如若同意开采,肯定人数众多,万一有一些手脚不干净的人鱼龙混杂那损失就大了。

况且当时的考古技术不够发达,考古人员专业性不够,一旦进入陵墓内,那便是极有可能造成对文物的损害。

但是郭沫若决心已定,一连请示了好多次言辞十分的恳切。而国家出于对学者的尊重,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考古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是便同意了明定陵的开采工作。

接到指示的郭沫若兴奋不已,当下便联络人员,但是由于专业性不够,找的人大多数还是当地的人,所以在工作开展后极其的不顺畅,甚至于隔了大半年连明定陵的入口还没找到,引来媒体一众嘲笑。

后来郭沫若决定从明定陵的长陵开始挖掘,但是长陵非常的长,而且还非常难挖。

在焦急之时,长陵发生了塌方,如若塌方必定内部是空心结构,也就是说陵墓很有可能就在这下面。

于是考古团队便有了方向,为了使进度更快,他们甚至还加入了炮火轰炸,终于地宫映入眼帘。一行人就这么浩浩荡荡进入了地宫。

进去之后有无数的珍宝就摆在眼前,大家都特别的惊讶和开心,尤其是郭沫若,他顾不上身上的灰尘,一个箭步裸手上阵,对着一个文物就是仔细端详,大家一看领导都这样了,都是争相传看。

手指的摩擦本就对文物造成很大的伤害。更别提当时夹杂着炮火中含带的一氧化碳等气体。

因此,当时地宫中的三千瑰宝在充斥着污染后的环境中立马变质,一些本来光彩夺目的器具直接氧化变成黑色,一些珍贵的藏书直接变成碎渣。

其中最让人惋惜的就是万历皇帝的龙袍,龙袍制作工艺复杂,价值连城,可谓是集万人手艺于一体的国宝。它本应该陈列于博物馆中供人参观和欣赏,但是却因为考古人员的不专业和不敬业,在考古的时候被破坏,变得破败不堪,斑驳不已。

甚至在后来,相关专业人员想要运用技术去进行修复都无法将其拼出出一件完整的龙袍,而这件龙袍也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变得一文不值……

鲁莽的代价就是明定陵也因为这次考古变得破败不已,门口用来镇压的石像也不知被谁偷走,陵墓也被炮火炸得七零八碎,甚至当时当时万历皇帝和他的嫔妃的尸骨都没有被找到。

谁能想到当初斥巨资打造的陵墓居然受此大劫?九泉之下的万历皇帝恐怕也不能瞑目。

而郭沫若也因此背上了破坏文物的骂名,成为他一生不可抹去的污点。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句俗语曾这样说:没有这个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明定陵开采失败的这个案例也给我们一个警醒,在没有完备的设备支持、先进的技术把控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的开采就是对文物的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无论是什么工作都要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凭着一腔的喜爱但是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只会让工作变得更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6年定陵考古挖掘失败,堪称考古史上的一大浩劫,郭沫若裸手取文物,3000多件文物损失大半
郭沫若提议要挖掘秦始皇陵,惹领导大怒,并定下一个规矩
1956年,郭沫若不顾人民的反对,坚持挖掘明帝陵导致了考古史上的一场大悲剧
万历皇帝的尸骨哪儿去了,棺材被扔进小山沟,尸骨被砸烂后烧毁
'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挖掘十三陵时,工地上来了一位古怪的老者'
看看郭沫若主张挖的明定陵,就知道为什么,现在国家禁止动帝陵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