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互联网 ”想到的,“课程 ”“教材 ”“教师 ”“教与学方式 ”

当前“互联网+”风生水起,教育自然不能缺位,那“互联网+教育”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会生成什么?是新的行业,还是行业的新形态?不管怎么说,改变是必然的。

“互联网+教育”会让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场变得多元,传统教室成为“未来教室”,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它也会让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分明,推进“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全面拓展与更新学校课程内容,改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实现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互联网+教育”有很多好处,但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甚至社会与家庭,都需要为之准备,厘清观念,保持冷静,积极尝试,提升能力。

“互联网+ 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存在众多的“+”,这些“+”或许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启示。

一、“课程+”

什么是“课程+ ”?简单地说,是此课程 + 彼课程,可能是“1+1”,也可能是“1+1+1+…”,更可能是“1+2”。

当然,“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课程相加,将知识和技能等重塑融合,加出别样的课程,加出课程的特色与精彩。这种相加,可能是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及和校本课程间的相加,也可能是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加。

例如,语文与学校的经典诵读,与历史知识故事,与美术、音乐等有效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如,学校“经典诵读”与“版画”两门校本课程相加,以画配文,以文助画,学生在诵读中绘制版画,通过绘制版画理解经典。

可以说,“课程+”出来的是一个简洁明快、轻负高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李振村先生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推进的“全课程”改革、程红兵校长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实施的“三大课程谱系”等,都是“课程+”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

二、“教材+”

有了“课程+”,必然会深入教材层面,从“课程+”到“教材+”。可以说,“教材+”是“课程+”的一种承载与表现形式,是推进并实践“课程+”的手段与载体。

与“课程+”相似的是,“教材+”不仅是两本或两本以上教材的简单叠加与重合,而是承载“课程+”的一个新的课程教材。它注重整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将其融合在一门新的课程教材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整体化,并非碎片化学习。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让学习活动始终面对一个完整的对象。用芬兰同行的话讲,这样的学习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学生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如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探究欲的满足及对知识功能和意义的领悟。

三、“教师+”

这里说的“教师+”不是指某教师与某教师的“相加”或合作,其“+”的是教师的技能、本领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适应“课程+”,为了“教材+”而储备多元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全科教师”,按照“互联网+”的特征,即能跨界融合、跨学科实施教育教学。

雷夫曾说,“在小学里,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文学和数学,而且还需要精通基础科学、历史、艺术等课程,不仅如此,还必须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但是在这所小学,我是一个全科老师,历史、数学、自然、棒球、莎士比亚戏剧、摇滚乐……什么都教。”所以,面对“课程+”,呼唤“教师+”,呼唤全科教师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从简单承担多门学科到有效整合多门学科。

探索“全科”,就是要培养全科师资,这是当下教师培养很重要的改进思路。作为师范院校,应考虑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基层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要调整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指导教师立足“全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生涯规划,实现青年教师的全科培养、全程实践和全面发展。当然,全科教师不能简单等同于“全能教师”,而是“课程+”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是能参透学校办学理念、诠释校本课程、演绎学校“课程+”的教师。

四、“教与学方式+”

所谓“教与学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树立“经营课堂、经营质量”的意识。

无论是启发式、探究式还是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不管是讲授灌输还是自主学习,要以“有效”作为创新实践的根本,根据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把焦点从“教”移到“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并且,通过游戏表演、分组讨论、思辨分享、探究、有效练习等形式,切实整合“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教与学方式”,促进三者的有效相加,有机融合,重塑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室成为“教与学”的公共空间和师生共同的“研究室”。开放办学,开放课堂,创生富有学校、教师特色的教学模式或范式,上学生喜欢的课。

当然,“ 互联网+ ” 与教育的结合有很多,如“互联网+ 课程”“互联网+ 教学”“互联网+ 学习”“互联网+ 评价”,能想到的“+”也有很多,如“教育技术装备+”“教师培训+”等。这无疑给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做教育的“创客”,做教育文化的“创客”。(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4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用
思茅四小开发校本课程 -- 走近石斛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骨干教师考试题库大全
网上狐友对教育的建议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误区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