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地方 ——变革中的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

 

应邀在校园开放日参观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一进校园,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红黄相间的“梦想号”火车模型,我们被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导游”引导着,听他们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地介绍,感到亲切、有趣。走在校园的各个参观区,都有教师或学生的热情引导,根据校训命名的“行圆楼”“思方楼”稳重、大气,绛红色的墙体和绿色的运动场透露出的活力和激情浑然一体,让人印象深刻。听刘艳萍校长介绍,教学楼的题名都出自学生之手。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是一所崭新的合并校,在原北京市第206 中学和群英小学的基础上于2014 年3 月26 日合并成立,旨在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以名校办分校的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对学校执行校长刘艳萍大刀阔斧的魄力和迅速改变学校的效率感到钦佩,为学校教师的创意所惊叹。”学校校园开放日之时,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发出如此感叹。在他的眼里,一分校的校园文化“贴近生命,贴近童心,体贴人性,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考虑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一所真正体现教育本真的学校。

得到李振村校长如此评价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值得慢慢品味的学校。

一、全课程:守护童心,保卫童年

采访之前就听说一分校在一、二年级实施全课程教学,据说这并不是单纯的课时加减或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课程的整体综合变革,但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此次参观,我们真切地体验了一次,虽然时间不长,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教育生态,看到学校做出的营造师生共度幸福教育生活的努力。

刚进教学楼,就听见清脆稚嫩的童音从教室传到走廊,那是“小海鸥”班的学生在学习“蝴蝶的知识”。看不到教师,却发现一位有模有样的“小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向其他同学讲述他所了解的有关蝴蝶的知识,“世界上最长的蝴蝶是什么,它有多长……”清楚的发音,自然的台风,丰富的知识,让人顿生佩服之情。守护童心,保卫童年,这就是全课程,不是为学科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教。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学科的概念和界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兴趣的教学单元,以期让儿童在玩与故事中,学习绘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元化的内容,让游戏和快乐充盈课堂。

比如,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开展的“豆子课程”,全科课程的教师会利用“豆子”这个主题,让儿童学会数数,这属于数学课范畴;用豆子作画,这是艺术课范畴;用语言描写豆子的形状等,这是语文课范畴;用豆子做豆腐,这是科学课范畴……在同一主题下,儿童完成多学科学习。教师开始认识到,学校教育要研究儿童,在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回归儿童,发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选择。这种童心未泯、回归童年的状态,正是一位教师应该拥有的最佳状态。

这种无边界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行走在学校的校园中,他们的脸上时刻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成长的地方”一点儿不假,体现在课程中,就是“尊重差异,为每个人的成长而设计”。教室图书馆,各种各样的绘本,儿童可自由选择;午间课堂,“百家讲坛”“宝贝大舞台”“故事会”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成为他们别样的课程生活……

在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生态发生很大的变化。“慢下来”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乐于探索,乐于发现,热情高涨,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却站在台下,与儿童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俨然一副“大儿童”的模样。

二、学科教室:彰显特色,凸显功能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积极研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这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形成的一套文科分类、理科分层的综合课程体系,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课程改变需要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学科教室便应运而生。目前,学校学科教室共有100 多个,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戏剧、地理等多个学科。学科教室不仅是学生听课和自习之所,也是教师日常办公的地方,可以说它就是教师自己的“地盘”。

“我的地盘我做主”,对于各个学科教室,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与特点,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与装饰。在地理学科教室,我们看到教室屋顶环绕着星系运行模型,可以旋转和变化,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力;语文学科教室,课桌上贴有唐诗宋词,内设图书阅读室,静谧优雅;书法学科教室,学生手持毛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大字,全神贯注,墨香满溢……这些教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的想法、活动和作品来装饰,处处突出学生,时时展现人文情怀。它不但让传统教室的单一功能转变为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还让教室更具学科特点,各种学习资源进入教室,走进学生身边,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咦,这些盘子做得真不错,各式各样的,摆在一起,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走廊风景线。”“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在陶艺课上的作品,烧制出来后,学科教师就建议将它们展示出来,专门开辟这一区域……”随行教师自豪地介绍着。与传统学科班授课不同,学科教室体现出学科特点,也给师生以很大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在教室中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智慧。

“设置学科教室,让教师特长得以施展,点燃我们的热情,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一位英语学科教师这样说,“课程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师生在这里互相砥砺,各自生长。”

学校在六至九年级实施选课走班制,根据课表,学生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各个教学班之间流动,而教师会在学科教室等待学生。这就将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个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想修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需求,实现课程与学生的连接,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

三、走班制下的导师:从管理走向领导

走班制,打破了以往单一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固定学科教室和学科教师,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和内容到相应教室去上课。

对于走班,社会上曾有一些质疑,认为学校生源好,师资力量强,才可以将班“走”起来,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而刘校长认为,选课走班与学校生源好坏无关,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在于学校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找到适合的课程。这是因为,对任何学生来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适合的,不管是优秀生聚集的学校,还是生源质量较弱的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材与评价办法面对他们。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选择课程,必然会出现走班。

随着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自主规划课程开始走班时,传统的行政班消失了,而原来意义上的班主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放开学生的同时,如果学生有学业困惑或者遇到成长的烦恼时,该向谁倾诉呢?于是导师随之而生。

何谓导师?女作家伊丽莎白·本尼迪克特说,导师是“我们的典范,我们自己心底的名流,我们要努力赶上的人,会让我们爱上他们的人,有时候,还是我们悄悄追随的人”。“我们一位导师会带10 到18位学生,主要看教师关照学生的精力。在我看来,导师主要在‘导’,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心理指导与人生规划指导。”刘校长在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谈及为什么在六年级开始实施选课走班?刘校长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情况下,很多小学的六年级基本利用上学期就完成整个学年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几乎处于‘半散养’状态。但因为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学生直升我校初中,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们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我们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架构。这并非简单的知识下移,而是更希望他们学会中学生应有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与选择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六年级时会丰富社会实践、科学探究、主题阅读等课程,并尝试着对语数外课程进行分层分类的实施,让学生在课程中选择与规划,赢得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割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九年的完整成长过程。

是的,导师是学生选择的“悄悄追随的人”,他们的师德品性与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再也不会扮演学校里的“警察”,而是孩子们最亲近和信赖的人。从管理学生的行为到引领学生的内心,这是对导师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学校,我们看到一群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师,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素养,利用周末去进修、学习。在这里,我们更看到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一场所有师生都参与的教学变革,他们没有单打独斗,而是团结起来,智慧众筹,让课程平稳落地。接受我们采访的一位教师这样说起她的感受:“现在,学生课程多样化,强调以团队为导向,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在这样的学校中,每个学生是幸福的,每位教师是忙碌的,相较于以前,虽然辛苦和麻烦,但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教学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看到每位一分校的教师都永远是精力充沛的。

现在,选课走班和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分布式领导在一分校已经比较稳定。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学校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刚开始时,教师有恐慌,有担忧,有畏惧,也有拒绝。我们并没有强推这些事情,而是和教师多沟通多交流,不断排查风险与问题, 判断真假,研究应对的办法与策略。慢慢地,教师的信心逐渐提升,在课程实践中产生成就感,开始敢于面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其实,每位教师都是愿意做美好的教育的,当我们的学生在课程体验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时,教师虽然很辛苦,却反而坚定了自己的课程信念。”刘校长朴实且满载幸福的话语中,充盈着对学校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在这里,她体验到教学生活的愉悦与幸福。做教师是幸福的,做校长虽辛苦但快乐着。

四、学校管理理念:校长是首席服务官

在刘校长的眼中,管理就是用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在一分校,我们多次听到“学校很注重扬长”,尽可能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学校摄影课陈老师本是美术专业出身,但因酷爱摄影而被学校聘为摄影模块课程的教师,深受学生喜爱。像陈老师这样能够在学校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师不在少数。

“文化是软的,是暖的,让人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工作,教师虽然觉得辛苦,但会很快乐。而且,学校会建立资源分享平台,体现教师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在刘校长娓娓道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一直在践行着“校长是首席服务官”的思想,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更为教育而服务。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浓烈的行政色彩,就连学校大楼的题名都出自学生之手,可见学校文化氛围是有多“软”,有多“暖”。

一分校是在两所薄弱学校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建校,一年多的时间,对比一些数据,我们会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学校改扩建工程近10 000 平方米,增加73间学科教室……六年级直升率为99.3%,幼升小一年级片区内生源100% 回流,初三中考总分平均分比学校合并前提升40.1分……这些数据的背后,潜藏着学校管理理念与校长治校思想。

合并校之初,片区内优秀生源外流、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室资源紧缺、教学质量堪忧等诸多难题摆在刘校长的面前。多与教师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从教师的声音中寻找变革的依据,这是刘校长接手学校后倾注大量时间做的一件事。她希望所有的变革来自教师的内心意愿,而不是学校的行政命令。于是,学校通过各项充满人性关怀的机制,大力支撑教师走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前沿,让校园里处处响起教师的声音,“只有这样,学校的变革才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安全落地。”刘校长温和而坚定地说。

很多学校可能会存在这种现象:迎面看到校长过来,教师宁可拐弯也不想和校长相遇;校长提出开展某项活动,大多数教师一开始就反对……这是教师不信任校长,更主要的是校长没有师生服务观,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没有真心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刘校长进校之后,带领干部团队快速转换角色,由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中间,了解需求,提供帮助,比如为每间教室添置打印机,改善食堂伙食,解决就学难问题……“其实,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既不能站在队伍最前方随意发号施令,也不能站在队伍最后强行推动,最佳位置是站在队伍中间,和教师组建成一支智慧众筹、风险共担的团队,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解决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困难,成就每位教师。”在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她对学校管理的深刻认识和真正践行。

“现在,我们普遍感觉学校形式化的内容少了,各个和学生成长无关的检查相对也少了,对教师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分数,更多的是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来自学校教师的声音,是他们在对比合并前后管理实践的真实反映。那么,家长又是如何来看学校的这场变化呢?在学校家长反馈平台上,我们看到:这是令人敬畏的教育;这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有吸引力的教育;这是最幸运的事情……这都应归功于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让家长看到了一所不一样的学校,一所让人满意的家门口的学校。

一年多的治校实践,刘校长说她的教育理想更加清晰,教育信念更加坚定,坚信:只有校长和教师团队一起向前,才能编织美好的教育生活;校长要率先垂范,心无杂念,一心办学,做简单的人,办纯粹的教育;实干和努力,不仅会成就学生,也会成就我们自己。

在这里,学生就像在家一样,有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在我看来,学校的最大变化是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将学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做出好的教育。而且,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慢慢地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以研究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以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采访的最后,刘校长总结道。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地方。

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在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生长的校园生态,实现师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正是这一学校管理理念和学校服务观,成就了学生,成就了教师,成就了今日焕然一新的学校。未来的路很长,我们相信,一分校的变革还将继续,将会以更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他们逐渐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47期)

(本刊记者/任媛媛 孙建辉)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www.zgjszz.cn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教育自由呼吸——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系列报道(下)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选课”
赵桂霞:课改不仅是“课”改
北京十一学校您学不会
从李希贵的报告想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