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这才是“丹书铁券”的真正用途

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是皇帝颁赐给臣子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使其世代可享受某些特权。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时就有一种叫做“丹图”的东西,用以记录王公大臣食邑所在。到西汉时叫做“丹书铁契”,发明者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为了表彰那些良臣猛将,于是将皇帝与这些功臣的信誓用朱砂写在铁券上,以此达到笼络臣僚、驾驭功臣的目的。

为了确保丹书铁契的信用,同时也为了防止造假,铁契被一分为二,一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头建成的宗庙内,另一半则颁发给大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等大汉开国功臣都得到过丹书铁契。这个时候的铁契主要是记录爵位、封地、食邑数额等内容,没有所谓可以免死一说,甚至都无法保证子孙能够顺利继承爵位。根据司马迁的记录,汉初功臣受封者有100多人,可是到了一百年后的汉武帝太初年间,仅剩下5个功臣后裔承袭了侯爵,其余的不是被杀就是被夺爵。

到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人朝不保夕,富贵世袭更无从谈起,所以从这个时候起丹书铁券的誓词加入了免死一说。史料记载,公元476 年,北魏的冯太后多次颁赐铁券给自己宠信的宦官,“许以不死”。公元543年,东魏和西魏大战于邙山,混战中西魏权臣宇文泰陷入重围险些被俘,幸被部将李穆所救,宇文泰对此大加赞叹,赐予李穆丹书铁券,也许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彰显其功,又在丹书铁券上写明“恕以十死”,即允许犯10次死罪而不杀,不过直到李穆去世,他都没有用过免死特权。

到了唐朝,向臣下颁发铁券越来越普遍,而且会注明受券者免死的次数,唐初时为1到2次,如唐高祖时,论功行赏,裴寂、刘文静、李世民三人享受免死2次,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刘世龙、赵文恪免死1次。可是即便如此,握有丹书铁券的刘文静、赵文恪最后还是被杀了。

唐中后期,丹书铁券免死次数竟然高达9到10次,甚至子孙后代也在免死之列。如钱镠恕9死,子孙3死;韩建恕9死,子孙恕2死。唐玄宗曾赐予安禄山丹书铁券,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位天字第一号的宠臣发动了几乎颠覆大唐江山的安史之乱。八年战乱平息后,唐王朝为了拉拢安禄山的旧将,“皆赐以铁券,誓以不死”,没想到造成了日后兵祸连接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朝数百年间共有一百多人获赐铁券,结果超过四分之一的人都被杀了,并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共只发放了三张铁券,其中倒有两人被杀了。可见,丹书铁券能不能免死还是皇帝说了算。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给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一干开国功臣都颁发了丹书铁券,虽然大幅减少了免死次数,但好歹也注明了可以免死。免死最多的魏国公徐达有3次,其子免死2次,大多数公侯的免死次数在3 次以下,子孙免死次数亦在2次以下。

可是这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元勋们,大多都没有真正享受到“免死”的特权。为了消除功臣对皇权的潜在威胁,朱元璋在丹书铁券上加了“除谋逆不肴”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这句话就非常值得玩味了,是不是谋反全凭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说白了,皇帝想要杀你,免死100次也没什么用。

就拿头号功臣李善长来说,虽然他享有“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权,可结果还是被诬陷为谋反罪,全家70多口被杀。李善长当时已经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即便是协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还是个第一功臣,何苦在70多岁的时候再去谋反呢?到清军入关后,丹书铁券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黄马褂和铁帽子王,这个时候的大臣们也就不再去关注这玩意儿能否免死了,毕竟死不死,还不是全凭皇帝一句话。

可见,所谓的丹书铁券,其真实用途不过是记录大臣的功劳和赏赐罢了,至于能不能免死,那就要看情况了,毕竟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里。所以说,不如将丹书铁券看做是赐给大臣的荣誉证书反倒更恰当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赐的免死金牌,其实就是个笑话
古代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铁券|文化馆
传说中的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其实是“必死金牌”?
古代持有“免死金牌”的大臣,为何反而很少有得到“善终”的?
中国封建王朝真有免死金牌吗?若有,它真能在关键时候保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