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氏针灸 | 国医大师程莘农谈“得气”

“得气”,是指在进行毫针针刺治疗时,医生行针时于针下可感觉到沉、涩、滞的感觉和患者可感觉到酸、麻、胀、重的感觉。作为从事针灸临床五十多年的老中医,程院士对于针刺时候“得气”的重要性深有体悟,认为毫针针刺时只有得气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程院士并对明·徐凤所辑《针灸大全·金针赋》所载的三才进针法进行了发展、改进,使得针刺的时候更容易得气,疗效也就更显著。本文,根据程院士的口述,对得气进行如下探讨:

一、何谓得气

“得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此段文字不仅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并且指出“得气”是针刺的目的:以得气为故”。此篇还将“得气”称为“气至”,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宋·针灸名医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对得气时医生手下的感觉作了形象的描述:“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针刺若得气,则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而如未得气,则针下的感觉,似在一个安静、空荡的房子里一样,什么异样的感觉都没有。《内经》中不仅指出针刺得气时医生手下会有感觉,还指出得气时患者亦有感觉。《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云: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这句话,指出了针刺时,要达到“神变而止”的目的。这里的“神变”,即指患者对针刺有了感觉,神情都为之一变。就像现在,当针刺得气的时候,患者往往会有惊呼“哎呀,麻了,还顺着××走呢”。程院士认为,针刺得气时,医生针下会有滞涩、沉紧的感觉,就好像穴位下面有东西在拖扯,同时,患者也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在对针刺比较敏感的人身上,不仅会在接受针刺的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这种感觉还会顺着经脉的走向传导。所以也有人称得气为“循经感传”。如未得气,则医生感觉针下空空如也,什么信息也感觉不到,患者除了可能出现的疼痛感觉以外,也同样没有什么感觉。

二、留针与得气

而今针灸者,于留针、行针与得气之 关系,多曰行针之目的乃为 得气,而留针,则是得气后将针留于穴位之内,以加强治疗效果。如详细分析《内经》原文,则会发现《内经》中的留针与得气之关系,留针是为得气,而得气之后,就要按补泻治疗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置。如是补法,则针刺目的已达到,已可起针。《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指出,针刺补法,若针刺之后未得气,也即气未至,就要耐心的留针“静以久留”,以待气至。在等待时,要耐心,小心的体察针下的感觉,等待气至。“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要像等待自己尊敬的贵人到来一样那样耐心、小心,不能着急,要留针至气至之时,哪怕是等到白昼变为黑夜。而在得气之后,按照《内经》的论述,已达到针刺目的,就可起针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也就是说,如果未得气,则我们可采取多次针刺、手法行针,以达到加强刺激、使经气得至之目的:“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在针刺达到得气的目的之后,就可以起针,不要再继续进行针刺:“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如针刺手法为泻法,《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针刺入内,吸气时转动行针,以使得气。待得气,配合呼吸,在呼气时摇针,扩大针孔,使邪气从针孔泻出,然后在呼气末的时候将针起出。如此,邪气从针而去,邪去则正安,针刺泻邪气的目的就达到了。

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对于留针与得气,有更明晰的论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主。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明确指出应用针刺疗法进行重刺激、轻刺激补泻操作时,虽各有针刺分寸的把握,但是有一个准则,那就是“得气即止”,也就是说一旦得气,就可以停止继续针刺了。这和而今多数针灸医师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三、得气与病情预后

针刺时候从下针到得气的时间的长短、得气感觉的强烈与否,不仅决定着治疗效果如何,还能够作为判断病人病情和治疗预后的依据。《针经指南·标幽赋》云:“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这句话就是说,在针刺的时候,如果能够迅速的得气,就说明了患者体内正气充足,在针刺时,人体正气能迅速给予反应,从而能够比较迅速的调节身体的状态,动员正气起而抗争,使疾病能够较快的趋于康复。相反,如针刺时,身体对针刺的刺激毫无反应,迟迟不能得气,说明患者正气已严重亏虚,以至于不能对针刺刺激及时作出反应,或者勉强能够做出反应,也是慵懒、无力,也就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元气,使身体的状态恢复平衡。《内经》对于这种针刺之后身体无反应,针刺不能取得疗效,病情严重的情况也有论述。《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这句话,指出如患者病情发展已到“形弊血尽”的地步,也就是到了骨瘦如柴、气血衰竭的地步时,针刺的时 候,就会“神不使”。也就是说针刺的时候,身体就会毫无反应,当然也就不会有疗效,病情到此地步,已经很难治愈。

四、得气的影响因素

我们在上段文字当中已经提到,能否得气,以及“得气”到来的快慢,是与病人正气的状态密不可分的。那么,除了病人正气的状态可以影响到得气的快慢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得气呢?程院士根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认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针刺方法

针刺,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 火针、芒针、电针等。而“得气”,主要讲的是毫针刺法。因为毫针针刺一般都深入到穴位以内,并在穴位内部进行手法操作,能够较强的调动人体的经脉之气,从而可以产生“得气”的感觉。而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等其他针刺方法,则因针刺用具不同,治疗目的不同,所造成的刺激也就不一样,所以较少产生得气的感觉。有人以毫针以外的其他针刺方法不讲究“得气”,从而就得出针刺不必追求“得气”、不得气也可获得治疗效果的说法,程院士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些人不懂针灸还妄谈针灸。因为不同的针刺方法,所追求的治疗目的不同,给人体所带来的刺激的感觉也不同。针刺“得气”,主要讲的是毫针针刺法当中取效的关键,而非所有针刺方法取效的关键。

2.医生水平

另一个影响得气的因素,和针灸医生针刺时的选穴是否精确,针刺手法是否娴熟、运用是否恰当有关。程院士认为要在针刺的时候辨证论治、据证选穴、熟练针刺、行针才能有得气的感觉,也才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得气,程院士发展了“三才进针法”和创立了“指实腕虚运针法”。三才进针法,取意天、地、人三才,进针轻巧而迅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得气率高,疗效明显,且易学易用。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早的“三才法”的雏形。

而“三才”,最早是道家的一种说法。《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三才指的是天、人、地三者的变化规律。而针灸当中提出“三才”者,乃是元·窦汉卿的《针经指南·标幽赋》。其云 :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在这里指的是百会、璇玑、涌泉这三个分别位于人体头顶、中部和脚底的穴位,代表了天之阳气、人之宗气、地之阴精。

而程院士所擅长的这种“三才”进针方法,其最早溯源则为明代针灸名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收录的《金针赋》。《赋》云:“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之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之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之泻。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明确指出了将穴位的浅、中、深归为天、人、地三层,然后进针时分三层逐步进针,行针时也按照不同的治疗目的,在天、人、地这三层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行针操作。程院士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三才”进针行针法,并且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有所发挥。经过程院士改进的这一“三才”进针法,仅进针这一操作,就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等融合为一体在一二秒钟内完成。这一针法具有无痛、快速等优点,同时使初学者便于掌握应用,深受患者和学生的好评,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前来学习。指实腕虚运针法,强调持针要有“手如握虎”之力,方能“伏如横弓,起如发机”,运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意,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气血和调,正胜邪去。此外,还有震颤催气法和飞旋行气法等独特手法。

3.正气胜邪

得气靠练习,靠临床经验,而程院士认为更靠医者自身的正气锻炼。以程院士为代表,程氏家传习研书法,其实是重在锻炼调息和守神之道,以使临证时医者正气充备,以正气愈病气,驱邪气。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也无法用言语详细表达,所以程院士保留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并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着只可意会的针灸之道。

所以针灸师给患者施针治疗的时候,自身的正气也能通过手中的针传导到患者的受针之处,从而对患者的正气起到扶助的作用,患者的正气充足,自然能够祛邪外出、修复病损,从而使疾病能够较快的向愈。所以针灸医师,要注重自身气的修炼,不仅仅是要熟记经络、腧穴,熟练针刺的手法、技艺。在施针时,医生通过针向患者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针刺入机体的刺激,还应当以针为媒介,将医生自身的正气输入患者体内,帮助患者体内衰弱的正气,使正气胜邪气,从而使疾病向愈。所以针灸师在成长过程中最好能修炼一种气功,以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当然,培养自身正气的方法不仅仅是气功导引,中医认为,琴、棋、书、画四者皆可培养人的正气。琴棋书画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气质,还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将这四者作为自己养性修身之术。前不久国家所评的三十位“国医大师”中,张灿岬教授于古琴、书法、音律等都颇有研究;程院士的书法更是精美。琴棋书画不仅能养正气,还能够锻炼宁神定志的能力。

此外医者施针时,还要保证自己的身体状态处于良好的状态,医者无病,才能够调病人之病,才能够宁神定志、贯气于手。如此下针入穴,才能够更好的调动患者的正气,迅速得气,效如应桴。

正气除了上文所说之锻炼之法,还包含施针之医者临证治病之时对患者的态度。《素问·宝命全形论》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程院士认为只有医生怀有济世救人、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心,临证之时心中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之念,而无私心杂念。如此临证之时正气在胸,宁神定志下针疗病,则患者正气得助,迅速得气,效如立影。程院士因为在文革的时候被剥夺了看病的权利,所以在文革结束以后,老先生为了将这几年所耽搁的时间补回来,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常常是早晨六点钟就到达诊室开始应诊,并且门诊收费十分低廉,仅仅几块钱,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一点费用。对从远处从农村来的病人,程院士甚至都不收任何费用。正是因为程院士在临证施针时心中全无杂念,只有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善心,所以能够正气浩然,下针疗效显著。反之,如《古今医统大全》所云:“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捻几捻,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曰∶经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又云∶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凡此数说,敬乎怠乎?”必不能愈病。

五、小结

综上所述,程院士认为,得气,是毫针刺法取效的关键。而能否快速得气的窍门,一方面要熟练的掌握针灸知识,另一方面医生本人要有浩然正气,有一腔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善心,如此,施针之时才能够快速的得气,而唯有如此,毫针针刺才能取效于顷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针刺之术2
中医刺灸针刺的得气与补泻症状/治愈方法/诊断
针家精要│程莘农谈“得气”
2.1毫火针的气至与针法
程氏三才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针灸之之  太坡居士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