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胡乱华”的胡人从何而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的迁徙历史
五胡乱华时期的“五胡”,指的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其实参与动乱的民族较多,只是这五个民族相对影响较大,所以称之为“五胡乱华”。那么这些少数民族又是从何而来呢?

匈奴:西汉时期受降,东汉时期内迁

匈奴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曾一度与秦、赵、燕三国在北部交战。秦末汉初之际,冒顿单于继位之后,匈奴开始崛起,大败东胡王,吞并楼烦,驱逐月氏,领土得到大幅度扩张,实力极为强横。正是冒顿单于时期,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遭遇白登之围,之后汉匈开始长期和亲。
冒顿单于死后,老上单于继位,他大败并杀死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汉武帝时期,汉匈大战爆发,西汉先后收复河南地区和河西走廊,通过一系列大战,匈奴最终被迫迁往漠北,而在此期间,西汉吸收的匈奴降军便多达十几万人。
到了东汉初年,匈奴在伊稚斜单于死后爆发“五单于争立”,最终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留居漠北,而南匈奴则南下向汉称臣。此后,由于北匈奴连续遭遇天灾,再加上遭受南匈奴、鲜卑等族的攻击,实力日渐衰弱。
东汉永元元年(89年),汉匈再起战端,北匈奴单于大败逃走,在汉军的追击下被俘杀一万三千多人,另有二十余万人归附汉朝。
此后,由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连年战争,中原人口锐减,为了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朝廷不但允许包括匈奴的胡人内迁,甚至对此采取积极鼓励,乃至招诱措施。

鲜卑:三国时期鲜卑分裂,秃发部、乞伏部内迁中原

鲜卑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存疑),后由于匈奴的强大,鲜卑族被迫退保鲜卑山,接受匈奴的奴役。直到汉武帝击败匈奴,鲜卑才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由于此前鲜卑一直在乌桓北方,因而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匈奴的分裂,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开始逐渐脱离匈奴的控制并崛起。在北匈奴被迫西迁之后,鲜卑趁势占据草原,并吞并匈奴数十万人口,开始崛起于北方,并和东汉产生冲突。然而,在鲜卑首领檀石槐去世后,鲜卑分裂为三部分,分别是云中、雁门一代的步度根集团;代郡、上谷的轲比能集团和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的东部鲜卑。
三国时期,轲比能集团兼并其他鲜卑各部,最终统一漠南鲜卑,开始对曹魏北部形成威胁。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各部再度分裂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而秃发部和乞伏部也先后从鲜卑分裂出来,并开始内迁中原。其中,秃发部由塞北迁居到河西,而乞伏部则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羯族:两汉时期臣服于匈奴,随匈奴内迁

羯族的来源至今仍有争议,经历史学家童超考证,羯族人极可能就是中亚康居人,属于康居(羌渠)游牧人,生活在中原王朝以西。由于两汉时期臣服于匈奴,因而有一部分羯族人随匈奴东迁,于蒙古草原征战,此后又随之南迁,逐步内迁至上党武乡一带。
随着与汉人来往逐渐密切,羯族人也开始学习中原汉人的先进技术,因此汉晋时期的羯人虽然还保留有一定的游牧习俗,但农业却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同时,羯族也被认为是西晋时期中原人对杂胡的泛称,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北一带。

氐族:西汉自三国时期先后两次大规模迁徙

一般认为氐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春秋至秦汉时期,一直活动在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即今甘肃省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
汉朝时期,朝廷在氐族聚居区设有武都郡、陇西郡、阴平郡等,并置十三氐道。西汉自三国时期,氐族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
第一次发生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从元鼎六年(前111年)开始开拓西南境,并设立武都郡,氐族人由于受到排挤,开始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前108年,氐族人反叛,汉武帝派兵镇压,之后迁徙一部分氐人于酒泉郡,即酒泉禄福之氐。另一部分则迁徙至关中水、陇山之间。
第二次发生在三国时期,氐族生存在曹操和刘备两大集团之间,往往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氐族于是趁机崛起,在武都地区形成四股势力,分别是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下辨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河池附近氐王窦茂。建安十六年(211年)阿贵、杨千万等随马超反曹操,阿贵最终被夏侯渊所灭,一部分随马超入蜀投奔刘备,另一部分则投降了曹操,被曹操分别安置在扶风、美阳,以及天水、南安地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窦茂率众抵抗,被曹操攻灭。后来,曹操担心氐族为刘备所用,于是命雍州刺史张既迁徙氐族五万余人于扶风、天水二郡。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因此,到魏晋年间,氐族人除了原来在武都、阴平二郡之外,也有一些分布在关中、陇右地区。

羌族: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内迁,汉朝时期开始大肆扩散

羌族源于古羌,是人们对居住在西部游牧民族的一个泛称,之后部分羌族迁往西部和南部,留居在河湟一带的羌族则被称为西羌,迁往天山南麓的则被称为婼羌。
周朝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建立义渠国,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在战争中逐渐与秦国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的羌人则仍然以射猎为生。此后,西北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分为越嶲羌、广汉羌、武都羌等。
汉朝时期,羌人已经分布极广,部落繁多。为了隔绝匈奴和羌人的联系,汉王朝除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之外,归附的羌人也开始大量内迁,分为东羌和西羌,其中东羌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从事农业生产,逐渐步入封建社会;而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则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例如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的白马羌,分布在今甘肃武都市的参狼羌,分布在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的青衣羌,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冉駹羌等。
综上所述,由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的长期战乱,北方汉族人口极度锐减,胡人的内迁数量急剧增加,最终导致北方汉人与胡人比例失调。到西晋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最终为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概述(廿五)——西晋(二):北方各族的内迁与发展壮大
五胡乱华中的“五胡”,现在还存在吗,是哪些少数民族?
曾经祸乱中原的五胡, 在猖狂一时后, 都去了哪里?
五胡乱华中的胡人去哪里了
永嘉之乱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民族融合最终在最惨烈的情况下发生
探秘:“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下场分别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