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与人生·儒家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在自由抉择时所呈现的,环绕着“自我”的生命而展开。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儒家价值观一方面肯定这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强调由下而上的提升。以下分别说明之。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首先,古人的一般观念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这是常识,也是基于经验的观察,更是人的本能需要。儒家并不反对人的生存本能,而是要增益其内涵。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篇》)好色是本能,好德则须教育与工夫。他又提醒人们血气造成的问题,要以“色、斗、狠”(《论语·季氏篇》)为戒。孟子遇到齐宣王时,后者也坦白承认自己有三大毛病:“好色、好勇、好货。”(《孟子·梁惠王下》)这与孔子的劝诫正好相互呼应。
本能的过度扩张固然不好,但是本能的适度满足却是不可或缺的。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必须建立在妥善的经济规划上,初步目标是“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出处同上)。即使是孔子,也需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篇》);颜渊再怎么清苦,也需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篇》)。他们与一般人的差别在于:“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
什么是道?简单说来,就是在价值上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儒家的价值观十分明确,所以遇到抉择时不会犹豫。孔子谈到政治时,认为对于百姓,要依序“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篇》),就是繁殖人口,增加生产,再进展到教育。孟子说得更直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如果吃饱穿暖,每天安逸生活而没有接受教育的话,就与动物相差不远,因此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在于“教”。教的第一步,则是有关“发展”的原则。
所谓“发展”,是指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富贵可以作为代表。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相对于此,“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篇》)他本人并不反对富贵,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⑧(《论语·述而篇》)只要手段正
当,不妨各逞其能。然而,人间富贵无法脱离政治环境;国家有道,正人君子才能出头,否则大有问题:“帮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篇》)“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
然而,有道与无道的判断标准何在?在客观上不易认定,譬如孔子与孟子都曾周游列国,求为可用,最后都难免于失败与失望。因此,思考的焦点回到自己身上,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的原则。国家有道、无道可以姑且不论,因为“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⑨(《孟子·告子上》)就是强调个人的处世态度必须坚定,由此做出价值判断。譬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⑩(《论语·里仁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小人是凡民,所关心的是“利、土、惠”(利益、产业、利润)这些个人的所得;君子是上进之人,注意“义、德、刑”。在此,“刑”可以理解为下一阶段所谓的“礼法”(规范);而“义、德”则属于“情义”的范畴了。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
人与人互动时,不能没有行为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是“法”,较高尚的安排是“礼”。儒家兼顾二者。孟子说:“徒善不是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善与法是相辅相成的。孔子则重礼而轻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从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合而观之,礼与法可以并称,都是教育的初步内容。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立身处世,不能不知礼。在有关“好礼与好色孰重”、“好礼与好食孰重”(《孟子·告子下》)这两个问题上,孟子的立场很清楚,是礼胜于食与色。子贡想要省去祭祀时的牺牲,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礼不是物质或财货可以替代或衡量的。如果礼出了问题,像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就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因为人间秩序与分位大乱,国家也将陷于覆亡。孔子谈到“益者三乐”时,说:“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论语·季氏篇》)其中以“节礼乐”为首。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可见殷切叮咛之意。不仅如此,许多品德如果少了礼的节制,将出现后遗症。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篇》
不过,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它必须植基于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亦即“仁”。如前所述,“仁”是自觉与感通,自觉是指人自觉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可以抉择而且必须为自己的抉择后果负责。感通是指人体认自我与他人之间,有密切而对等的关系,由此开展出情与义。
这个层次的特征是尊重别人与要求自己,由此可以促使人际关系安定和谐。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篇》)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下可弃也。”(《论语·子路篇》)这两句话表示天下各民族的人心都是相似的。
他的学生引申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篇》)由此可见,礼法与情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
情义的位阶较高,因为它是出于人性并且是礼法的内在依据。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篇》)。这个“义”兼指内在自觉该做之事及外在合宜的行为方式。《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由此可知,每一种角色都有预定要达成(止于)的目标。情义因角色而有不同要求,因此首要原则是“恕”,不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推己及人”,处处设想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应该如何安顿。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孔子与子路、颜渊谈到志向时,提供了颇有深意的参考架构。子路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这是重视情义胜于财物。颜渊期望自己“毋伐善,毋施劳”。这是化解自我的执著,朝着无私的目标前进。孔子呢?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这就更进一步,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希望达到至善的效果,就是天下大同。
孔子对颜渊的评价高于子路,是因为他以无私为努力目标。“无私”除了从“恕道”出发,是人人可以效法的之外,常常需要特定的凭借,才能得到印证的机会。譬如,在儒家的描述中,圣王或贤相的作为比较能显示这种成就。孟子认为,文王发政施仁,必自“鳏寡孤独”(《孟子·梁惠王下》)四者着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这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特别容易在统治者身上表现出来。孟子又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统治者可以“视民如亲”,一般人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观点,一方面肯定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是基于人性的情义要求,另一方面也强调无私是人群社会的崇高理想。如果有人在实际成效上造福大多数百姓,就会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最鲜明的例子是管仲:当子贡与子路严词批评管仲时,孔子竟然为管仲辩护,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夷狄所亡,丧失了文化传统,不再拥有合宜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二、管仲使春秋初期免于兵车战祸,可以说是“民至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篇》)。当然,管仲本人并非“无私”之人,但是他的作为却泽及苍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无私之效果。
圣王的无私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以舜为例,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凡是这一类的表现,都可以用“民无能名焉”、“民无得而称焉”来描述。
不过,要从无私抵达至善,却是不容易的挑战。孔子说过两次“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连尧舜都觉得遗憾的事。什么事呢?一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二是“博施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篇》)(普遍照顾百姓又能实际帮助众人)。孔子前面说过的志向,不也是如此吗?或许我们可以说:无私是泛善的过程,至善是无私的目标;然后,人生在世总是可以日新其德,因而也不可能真正止于至善。换言之,圣人之忧与圣人之病,毋宁是自然的与必然的。
儒家有些说法不易理解,因为描述的正是至善之境。这些描述的特色是:不再局限于人的世界,而是把天地万物连贯为一个整体。譬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我们之前提过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指“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接着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一系列描述的依据,是儒家“天人合德”的观念,彰显了价值观的究竟真相。
如果这时再思考:儒家价值观只是一套人文主义吗?答案很清楚,不只是如此。孟子谈到“善、信、美”之后,继续宣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圣”代表无私与至善,“神”就“不可知之”了。儒家价值观从生存出发,一路上升到不可知之的妙境,其中系统之连贯性与完整性,值得我们省思与取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与人生·儒家价值观
四书要义
孝悌与博爱——儒家的仁爱精神
第十二讲 完美的生命
2011台州国学知与行1
儒学思想复活之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