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日时光(一)》张爱芳

往日时光(一)

我一出生,就有五个哥哥。后来,又多了一个弟弟。七个兄弟姐妹中,我是唯一的女孩。但因为家庭困难,我也没有被娇养过,反而因为是女孩而早早地干起了家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已经在父母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即使几个哥哥都是高中毕业,我也没有机会上学。

家里孩子们多,所以父母就分外忙碌,从我四岁记事开始,到我十八岁,母亲晚上睡觉就没有脱过衣服,她总是睡醒一觉就起来做针线活。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低头俯首忙碌的身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经过这么久远的时间和空间,依然记忆犹新!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母亲是从来不睡觉的,因为孩子们的新衣服还没有缝好,这个没有缀扣子,那个没有上领子,还有几件没有上袖子......而每年初一起来,大家都会穿上合身舒服的新衣服。看着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穿戴整齐,母亲欣慰地笑了,但我看到了母亲熬了一夜的红红的眼睛和凌乱的头发,心里满是心疼。 

四岁时,有一件事记忆最深刻,就是母亲背上生了一个疮。冬天穿着棉袄纺花一直磨破那个疮,疼的母亲龇牙咧嘴满眼泪花。那时候也没有秋衣,母亲就用布条简单捆绑包扎一下,披着棉袄继续纺花。我看在眼里,心里都能感觉出来母亲的疼痛。 于是我积极地跟着母亲学做生活学做家务,我想用我微薄的力量替母亲分担一点点。 五岁的时候,我学着熬饭,因为个子矮够不着锅,于是搬个大板凳踩在脚底下,踮起脚尖搅锅,看到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下地回来能有口热饭喝,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冬天的暖阳透过门框照进屋里的土地上,那些肉眼可见的灰尘漂浮在阳光里,虽然很好奇为什么背阴处看不出来浮尘,但我也不去细想,依然喜欢坐在阳光里学做针线活。于是,九岁的时候,我就会结疙瘩扣子,也学会了缝补衣服,虽然针脚没有大人们的好,但也将就着能穿。十二岁的时候,我学会了纺花织布。每天收拾了锅碗洗了衣服,我就坐在纺车前面纺花,看一团团雪白的棉花在我手里逐渐变小,线穗一圈圈变大,心里可舒服了。那么小的我,脚刚刚够得着踏织布机的脚踏,左右开弓飞梭拍档,看那缯一上一下来回交替,线条经纬交错一点点变成白色的布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母亲的热心和善良是众所周知的,七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平时很忙,但不管那家需要帮忙,她总是扔下手里的活就跑过去了。母亲从来不跟村里有些人那样议人长短说人是非,总是认真地帮罢人家忙就悄悄回家。有一年过年发面蒸馍,家里在灶台上发了一大盆面,已经发的面都顺着盆子流下来了,流到盆子下面围着的麦麸上一大圈,父亲看的心疼,四处找母亲也没有找到,在那干着急。好不容易等到母亲回来了,父亲一听门响就劈头盖脸一顿嚷,埋怨她去杂了,不知道自己家的面已经发了吗?还跑的无影无踪!母亲满脸堆笑,赶紧解释说邻居家孩子们都小,邻居一个人既得看孩子又得蒸馍,她就想了给她家帮忙蒸开了就放心了。自己家的面怎么会忘了呢,夜里加加班也会蒸开的。父亲知道母亲生就一副热心肠,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很是心疼那一圈流到盆子下面的面。那次,两个人一直忙到后半夜才蒸好。 

母亲又是一个极为注重礼节的人,但凡有亲戚朋友来家,总是用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招待人家,而且总是做好了第一个双手捧给人家,别人刚吃了第一碗母亲就用笊篱给人家倒到碗里第二碗,生怕人家不好意思去盛第二碗。 村里要是来了算卦的,远远的听到敲梆子的声音,母亲就喊我们七个“大家都别喝了啊,赶紧去给先生送一碗,他肯定没吃饱,咱在家,这顿不迟还有下顿,人家看不到,在外面不容易!”虽然母亲一辈子没有算过卦,但对先生都很尊重。有一次,我奉母亲之命赶紧去锅里舀了一碗稀饭,连跑带走地端给先生,那先生许是饿极了,三口两口就把一碗稀饭给灌到了肚子里,我赶紧又端回去给他盛了一碗,兄妹七个其实都没有喝饱呢,眼巴巴的看着我又舀了一大碗端给了先生。 父母对奶奶极为孝敬,平时虽然生活贫困,但再穷也要让奶奶衣食无忧。虽然我们兄妹多,但母亲本来不要求奶奶看孩子,奶奶看母亲高兴,奶奶不看,母亲不抱怨,从进任家门,母亲就从来没有给奶奶吵过嘴。那时候能喝上一顿炒米汤就是上乘好饭,每次喝,母亲就要让孩子们去给奶奶送一大碗,哥哥们都得学习,数我送的最多。每年中秋节,父亲都会去买两个月饼,一个给奶奶送去,一个带回家来给我们几个分分,切四刀分成八份,兄妹七个一个一份,剩下那一份父亲母亲再分开尝尝。双手捧着分得的那一小块儿月饼,舍不得吃,小心翼翼的放到嘴里舔舔,再一点一点地慢慢咀嚼,把那里面的甜香一点一点浸润到四肢百骸里,那样一种幸福感是现在人无法体会的。由于小时候这种深刻的体会一直弥漫在心,所以虽然现在月饼品种繁多,味道多样,但我每年都会去买一斤老食品厂的五仁月饼,尝一尝,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 母亲是小脚,走路可想而知难不难,但每年初冬时节,出白菜的时候,母亲都要步行十几里地到临淇去捡白菜叶子白菜根,用补丁摞补丁的大水裙包一大包,再用头顶一大箩筐,回来洗净剁巴剁巴腌在大缸里面,每顿熬饭的时候都用一把木制舀勺搲一大勺放在锅里,每次吃饭,还指的这些酸菜叶子让我们喝这稀溜溜的玉米粥时不至于觉的平淡无味。我记得我每次都要喝上三四碗,虽然没有其他吃的,但这些白菜叶子和白菜根足以满足我的饱腹感,让我们在那些穷日子里不至于饥肠辘辘。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重视,一有空闲,就给大家灌输做人的道理,“宁让人不dui,不叫不dui人”这是母亲的口头禅,那意思就是说宁愿别人对不住咱,咱不能对不住别人。时常告诫哥哥们要用功学习,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而且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头有尾,绝对不可以半途而废。兄妹七个,每个每天都是穿的干净整洁,学校的校长就老是夸赞,说“老任家孩儿们多,但哪个都穿了齐齐整整,看××家就俩,每天都邋里邋遢,袄上那个套子都露出来了也不补补!”我知道,这都是母亲每天夜里不睡起来做生活的功劳,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 母亲生怕自己的孩子多,比不上人,站不到 人前,自己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把孩子们收拾的齐整。 那时候放了麦假,大家都要去地捡麦头上交了挣工分,许多人为了增加重量,就去找个水坑,把麦头去里面蘸蘸水,还有人把砖头块儿藏在篮子里,但哥哥们一个都没有,老老实实的捡多少称多少,从不投机取巧。 父母从来不骂人,即使和父亲拌嘴也不带脏字,母亲特别看重这点,一再教导我们几个不骂人。也是亏得母亲的好人缘好口碑,虽然我家当时在村里也是穷的出了名的,但是我五个哥哥都是从本村找的媳妇,人家娘家人都说:“老任家,穷是穷了点,但人家人好啊,过日子不就图个人好啊!”要知道,当时比我家条件强的好多适龄男青年都娶不上媳妇呢!因为知根知底所以她们放心,家里人也放心。那时候,彩礼都兴十斤花十丈布,人家都知道我家情况,所以都少要了二斤棉花两丈布,于是五个嫂子家的八丈布都是我黑夜白天一梭子一梭子织出来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爱芳,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从小喜爱文学,文章散见于《芝兰园》《林州党史》《太行文学》。闲暇时光里,焚一炉檀香,烧一杯清茶,任思绪飞扬,随笔尖流畅,让字堆积成文,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
幸福教师‖无言中有万语千言
小时只知月饼甜,长大才懂人生苦
母亲是本读不尽的书
【特刊】纪东亮 | 远去的月饼故事
【中华杯2022全国第三届清明节笔会】大展:苗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