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池》郭成林

(岭后淇河)
某日驱车过小村,村名是带池字的,当年在这池里喝过水,在池边条石上坐歇过,然而曾有的池子眼前成一片平地了。想起我们村的池,也不见了,和属于它的那悠久历史一起埋入地下了。

书上说很难给池子下定义,它与坑与洼的区别,与库与湖的区别,不容易用数字界定。这我信,是有点乱。长白山天池,用池来称呼它恐怕有点压级。王母所在的瑶池,皇帝家的那水泊也叫池,都觉得叫法太土,不上层次。但就这样叫过来了,反觉更亲,令人想到那个山村,想到“诗和远方”。远方者,不但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但我们这儿的老百姓倒说不难,他们说池是小的库,湖是大的池,池又是大的坑,也是清楚不了糊涂了。

历史上农民吃水有四个来源,一是池塘,二是泉水,三是井水,四是河水。泉水与井水不必净化,池水是经过自净过程的,河水那时也是挑了来就能做饭的。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村子要靠池塘。所以我们县带池的村名多。这是有理由的,自古以来逐水而居,水是第一资源,是生命线,是命脉。所以以池命名就对了。有池更好,没池也得挖一个出来。

池塘首先是解决饮水的,后来又派生出其他用途,不能合并的就单独建设,如沤麻池,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共用的。还有洗衣池,淘菜池,再细分还有了牛羊饮水池。吃水池一般在村子一角,来水顺路,有个专门的进水口,好接纳雨水与山洪。还有个原则叫高中低低中高,也不难理解。高中低说的是好进水,低中高说的是阻止污水流入。为此还用料石砌了,圈出高出地面的圈子,牛羊再想下去就不能,只好望洋兴叹,老老实实等羊倌牛倌挑了水,倒在池边石槽里,开怀畅饮之。

池是不能断了水的。快到“池底子”,人们心里就慌。记得有一年旱得太不像样,雨来时还有不少人家放了火鞭。鞭炮声中,男人们都去聚水,往吃水池里引。红旗渠修成后,首先吃水不是问题了,闸门一开,白花花的水顺斗渠毛渠哗哗流下,流着流着就成了红泥汤,但不要紧,过一夜就澄清了。农民珍惜命脉一般的饮水环境,禁止牛羊接近自不必说,小孩子也不得去里边玩耍。隔一段时间要淘洗,把池底的淤泥挖了,用水冲洗了,池壁也冲刷了。

按照学者的论断,人类对关乎自己生存的资源,是一定要使之生命化的,就是说叫它有了灵性,和人一样甚至高于人。吃水池较之其他池自然高级,就在附属建筑上也能体现出这点。建筑体现仪式感。必在周边添置一些景观小品,如棚子,小庙,或者竖立碑碣,刻上农民不太懂的话,就叫老古物,故事哄哄的。半懂不懂的东西反而叫人敬畏,这也是规律。或者隔开一条不窄的距离,几丈开外栽点树,当然不是叫鸟儿来宿以供贾岛写诗的,他写的那池不当吃水池。这树是叫六月天汉子们来阴凉处打瞌睡,妇女们来搓绳纳鞋底的。是叫老人们来访古说三国,叫孩子们来树下挖知了猴,去树干上拍花大姐的。过年一定要与池子同喜,红绿纸上写感恩的话,去池壁上贴了。记得都是些好听的话,现在是一句也想不开了。好像有歌颂观音菩萨的话吧?要不就是感谢龙王的。

池是凝聚甚至滋生人气的所在,很多事发生在池边。池子是农民的镜子,半大小子从里边看到自己的尊容得洗了,女子们从里边看到自己的月貌,顾影自怜。农家每天要挑水,这里早晚必有一段时间人声喧闹,在乡亲眼里也便成了一景。这里还成了信息集散地,张三李四,鸡毛蒜皮,三言两语,已经足够消化一天半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经行这池一定得停,或向池子报到,或向池子辞行,或请池子圣安。说书先生到来,也大多要在与这池子若即若离之处,摆下器具,设场演出。咚咚锵锵,道尽古往今来;咿咿呀呀,都是苦辣酸甜。大满足,小宽慰,短恩怨,长流水,总而言之以怨而不怒大团圆为要旨也。池更大的精神作用是陶冶性情。山里人倔强,有了这一池水,便滋润了心田,加入点柔韧,刚柔相济,豪迈与婉约相加,就完美了。

池是农民的后花园,是我们的游乐园。去池边做作业,钓鱼,追蝴蝶,扑蜻蜓,也玩水。论学游泳,数池里好,当然不去吃水池。河是流动的,水情变化大,高深莫测,危险性大。渠走了另一个极端,平铺直叙,深浅没变化,渠岸又高不可攀,出了事没法救。池子就安全得多。从周边向中间有规律地由浅入深,人说是锅底子,正符合学习要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的游泳都是在池里学个基础,再到渠里去“试水”验证,之后再到河里去实习提高。从静水进入流水,是从量变到质变,很慎重的过渡,不小心也会出事的。做作业不过是个幌子,那一池波光潋滟的水就如妖精的眼,诱引得心都乱了。核桃大的字没写够一书包,一个眼色使出都懂了,脱得赤条条的,下饺子一般都扑入池里去了。池里边有青蛙,更多的是蝌蚪,我们叫它蛤蟆豆子。本来都是头朝外瞪着黑眼珠舞动尾巴,我们一下去都跑了。我们便跟它学,头朝外屁股朝里,手扶水底的泥,两条腿露出水面狠命地敲,捶,打水,踢腾,不要多久,那水成了一锅汤,下巴上都有一抹泥,活像长出了胡子。就这样,三两个夏天过来,竟然也学到点皮毛,以后是深造的事了。

池塘是青蛙的课堂,天天在里边阁阁阁阁念书。也上晚自习,个别情况下,是临近大考罢,会读个通宵。“古之学者皆有师。”青蛙也是有老师的。它们的读书课很有章法,先是老师阁阁阁三声,反复若干次,那是在点张小三李小四的名。点完了,老师就先读几句书,像我们的老师范读课文,青蛙同学也如我们,听老师读完,就都读开了。还会分角色按性别,男女生“对读”,男生读“雨”,女生读“风”,男生读“地”,女生读“空”。如此类推,读得如醉如痴。再后就“散读”,很快就读成了一锅粥。老师这时就不读了,不时出声矫正一下,学生继续读。青蛙有一点更值得学习,就是从不“唱读”,都是音韵清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饱满圆润。老师曾骂我们读书“还不如青蛙叫”,的确抓住了要害。

青蛙读书不影响人睡觉,“听取蛙声一片”,“青草池塘处处蛙”,都没有反感意味,不嫌聒噪,因为蛙声阵阵意味着雨水丰沛,庄稼丰收有望,枕着希望睡觉是喜悦的。但我们不懂大人的心,也不懂青蛙的心,可能是忌妒它被我们老师夸了罢,听到它那么陶醉地读书,只要路过,一定投石击破水中天。都准备好,围成圈,突然把石头土块如冰雹炸弹般投入,叫它们大吃一惊,立刻停止,然而等我们走远了,老师说一声“走了”,马上又蛙声鼎沸了。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有了它,村子便眉飞色舞了。也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一支,叫池文化。诗词中话及池子的极多,都是充满田园气息,和悦意味。这也说明古时池多,且贴近居所,随时可以产生兴寄,写入作品。与泉水比较,池水首先是近,避免了谁也不想去挑,三个和尚没水吃。但和尚们也会改进。我们村的深山寺院后也是有泉子的,近年和尚们埋设管道,引到二里外的寺院,注入蓄水池,从此不再有挑水抬水没水的问题。看来还是池子好。池子平易近人,不像井那么瘦,泉那么吝,潭那么深,河那么远。说来说去是农民的至交和恩物。当然池有它的缺陷,还是那个水质问题,特别到了今天,这环境越来越糟糕,吃水再靠它实在不现实了。当然这不怨它,用一个老汉的话说,“我吃了一辈子池水,不也活到七老八十了吗?”

新旧世纪之交,农民饮水转入取用地下水,水池与机井交割清楚,从此退出历史。对于这池子,人们万般不舍,许多村子保留着这空了的池塘,用是用不着了,只当是个念想,只当是个曾经的证件。不料那水不用了便变味,但老人们坚持这池子不能填,人得留点退路。渐渐有人往里边偷倒垃圾,再后来它便被蚕食,最后干脆填平了。连那砌石也不要了,一概埋入地下,应该是一个伏笔罢?

等若干年后供专业人员挖掘出来考证一番,由学者断定:“这个嘛,在古代就叫池!”再后来,农村叫新农村了,又有水池出来。但已不是吃水池了,是叫养鱼池,莲花池,与以前的首要功能已经大不相同了。这也是一种绿肥红瘦,当吃水的池子没有了,供审美的池子,另有他用的池子多起来。

在我,在我们这一代人,只要听到这池字,无论这池那池,都能有一种心理冲动,产生点想法,觉得我们还没有把它淡忘,也就够了。
2020、5、14

【作者简介】:郭成林,资深语文教研员。性憨直,人爽快,文笔老辣,常有佳作发表于报刊、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歪果仁后院小池塘修建全过程记录
【原创故事】被同学涮了
小水池大作用
一条叫李白的鱼 | 单读
【地域文化】李拴增丨哑巴池
远去的桃花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