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足心热医案

 2008.5.15日初诊足心发热10余年,日轻夜重,晚间犹如火烧,不能入眠,需赤足踏于地板上方觉凉爽,晚上11:00-凌晨3:00最重,然后可勉强入睡。平素极易上火,煎炸食品稍一入口便咽痛齿肿,脊柱冷,食欲一般,渴喜热饮,大便稍干,两日一行。舌淡嫩苔水滑欲滴,脉虚弦。10年求医未果,来我门诊碰下运气。诊断:足心热(虚阳外浮)方剂:白通汤《附子(15克) 干姜(6克) 葱白(四根)或:葱白4茎 干姜3克 附子10克(生) 》+乌梅 :熟附子10 干姜10 乌梅15 葱白1尺(自备) 热药冷服4剂患者足心发热有如火烧,平素极易上火,咽痛齿肿,大便干,乍看上去很像是火热之症,但渴喜热饮,食欲一般,是火衰土败,中焦虚寒,无力腐熟运化;后背脊柱发冷,是督脉阳衰,舌淡嫩苔水滑欲滴更是暴露阳虚征象无疑,南京黄煌教授称这种舌象为附子舌。真火虚衰,相火离其本位而浮越于外,于上则咽痛齿肿,于下则足心发热,夜间11:00-3:00最重,正是肝胆经偱行的时刻。故用熟附子直补命火,干姜温中焦脾阳,葱白沟通上下阴阳,加乌梅敛降相火,热药冷服以防格拒。4剂后患者欣喜来告,晚间足心热好了大半,已经不影响睡眠了,只是觉得脚底温温热热的。希望可调理痊愈。我也倍受鼓舞,信心十足,但原方加减两周,仍没有明显进步。后一次患者没有挂到号,在其它药店自己买药错买成生附子10g。没想到3剂而愈。

白通汤出自《伤寒论》,原方即是用生附子破八片,加干姜、葱白治疗少阴病戴阳症,因阳衰而致气机升降障碍、阴阳逆乱、上下不相交的症状。因为此患者没有书中写的那么重,再者生附子有较大毒性,故临床上我从不给病人内服。待她再来门诊时得知此事,我还是嘱咐她安全为重。后改回熟附子,虽睡眠能够改善,但晚间脚底温热的感觉又回来了。这样总共看了一个月的时间,患者就没有再来了,想来她是外地来穗,花费较大,可能是回原籍了吧,还是挺遗憾的。

李可老中医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中介绍了一例极为相似的病例,以四逆汤原方3剂治愈,很敬佩,他写得医理也非常透彻,兹录于下:刘虹兰,女,33岁,梁家焉学校教师,1983年8月20日初诊:足心发热7年,日夜不休,日轻夜重,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不论冬夏,夜卧必把脚伸出被外,或踏于凉墙上,始能入睡。曾多次求医,服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以及清骨蒸劳热之剂百余剂,不效。又认为阳陷入阴,用升阳散火汤,反增头面轰热。诊见面色嫩红,艳若桃李,阳浮于上显然。询期病史,因年久已不甚了然,似与产后失调有关。按脉细数,132次/分。干渴,小便清长,饮一溲一,不存尿。中上脘处冷感,胃纳不馨。食入稍一受凉,即觉酸腐不适,双膝独冷。细思此症,乃阴阳盛衰之变。阴阳之道,阳为阴根。

(《易》曰:天一生水)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此火一衰,火不生土,胃中水谷溲无由蒸化,故见纳少化艰;人身津液赖此火之温煦,始能蒸腾于上,敷布上下,此火一衰,气化溲弱,津液不能升腾,故口干;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肾气之所出,今下焦阳衰,不能统摄肾阴,而致阴火沸腾,足心热如火焚。是宜补火之原,真火旺,阴火自安:炙草60克,干姜、附子各30克,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2次分服,3剂。 8月24日二诊:药后热势顿减,多年之双膝冷亦热。自诉多年来从未有如此舒适过,且食纳亦增。因在会议期间,不慎感冒,觉脑冷,如风从脑壳吹入状,畏恶风寒特甚。筋惕肉瞤,皮下如虫行,脉反沉细。诸多见证,足征阳微: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炙草30克,干姜15克,2剂。药后又愈,临行前特来致谢。嘱服金匮肾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足心热是中医临证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伴或不伴有烦躁。目前临床上多认为阴虚内热、脾胃内伤、阴阳失和、湿热熏蒸等病因皆可致手足心热。张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的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李东垣亦从脾胃内伤的角度出发,以升阳散火汤治疗“手心热,手背不热”之症。本文独从血瘀发热的角度出发,论述其致手足心热的病机与清热活血散瘀之治法,并附两例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足心热之验案以佐证。 
1 、血瘀发热手足心热的病机 
  凡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之中,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停留于体内,均可称为瘀血。妇人之经带胎产,无不以血为本,故此证型多见于女性,若因情绪郁结、或经期受寒而见血瘀宫室,以致气滞、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凝滞。《瘟疫论》曰:“百病发热,皆由壅遏”,血瘀内阻,日久失治,即郁而化热。人体五脏六腑与手足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脏腑经络的病变均可在手足有所反映。《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又因血瘀致热,热属阳邪,此乃两阳相得,阳气独盛,故可见手足烦热。唐宗海在其所著《血证论》亦云:“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以上所论,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进一步佐证肝郁血瘀,郁而发热之病机。《医津一筏》有云:“手足心热及夜热,有虚有实,不得独定阴虚”。本文所讲血瘀发热为瘀血阻络,郁久化热,实热致病,治疗上当以清热活血为主,辅以滋阴以防久病成虚或苦寒伤阴,应当与阴虚内热之滋阴加以区分。 
2、 三物黄芩汤治疗血瘀发热手足心热的方剂解析 
  手足心热的病机为血瘀化热,其治疗应以清泻实热,化瘀散结为主。《续名医类案》有一则“张子和治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两手热痛。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当夏时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敛则痛。以三花神丸大下之,热遂去。”提示临床遇实热证型所致之手足心热,当下之则病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本方由三味药组成,清热解毒,养血滋阴,吕奎[2]用三物黄芩汤治疗以手足心热为主要表现的邪热内伏、阴虚血燥之烦热症34例,痊愈26例,好转8例,有效率100%,临床疗效颇佳。 
  本方先用苦寒之黄芩,取其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之功,《药性论》曰“能治热毒,骨蒸……去关节烦闷,解热渴”。现代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具有解热作用,而黄芩苷是解热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3];对其活性成分进行抗焦虑活性评价,发现黄芩也具有明显的抗焦虑效果[4]。此方与《肘后方》中苦参汤药味组成相同,但黄芩在苦参汤中比例较高,是以用治“五六日以上热不除者”。《神农本草经》论黄芩则首言“主诸热”,其清实热、湿热、血热,一药三用,故能直中病所。 
  辅以另一苦寒药苦参,《本草正义》曰:“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苦参既可清热祛湿,又兼活血化瘀之功,助黄芩通泄实热。使血行通畅,经络通达,邪热不得煎熬血液,则瘀除新生。在苦参碱注射液的研究中,发现苦参提取物苦参碱对治疗瘀胆型肝炎有很好的疗效,具有清热利湿、凉血化瘀的作用[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参同样具有显著的中枢镇静作用。与黄芩并行,对手足心热引起的烦躁不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干地黄具有凉血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既助黄芩、苦参清热泻火,又具“除寒热积聚”而疗“瘕积聚痃癖”的作用。古方治疗痰阻气滞血淤之症,多用干地黄以消散瘀滞,并常与当归、川芎等化瘀之品合用。此外,血瘀发热属于内伤范畴,与阴血亏虚又可互为因果,日久成虚或苦寒伤阴,皆可致伴随阴虚内热,虚实夹杂。津液不足,血液相对粘滞,运行不畅,能产生瘀血,瘀血形成后,血流缓慢,全身各脏腑组织因得不到充沛的血液和津液的濡养,久而久之亦可形成阴虚之证[8]。中医一贯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故用地黄凉血养阴,以防上二味大苦大寒,进一步损伤阴血,造成阴虚内热。 
  是方清热而不伤阴,去邪热则津液复,三药共奏清热逐瘀,滋阴凉血之功,临证多根据病症配伍赤芍、田七、当归等清热活血之药,血行通畅,实热得泻,则手足烦热自愈。 

  病例1: 患者李某,女,34岁。2015年8月22日于普宁市培元堂诊所就诊。主诉:手足心发热5年。患者诉5年前经剖腹产生下一子后,开始出现手足心发热,或伴两颧发热。春秋冬常感发热、发烫,夏季则伴手足心汗出。冬季常不觉寒冷,夜间入睡只需盖一层薄被子,双手、双足常发热,必须露于被外。西医以口服激素、涂擦干燥剂等治疗,症状皆无法缓解,故求治于中医。刻诊:面色灰白,两颧微微发红,常感疲倦乏力,脉细略涩,舌质淡边红,苔薄有瘀斑。饮食正常,睡眠一般,二便调。生理期时伴有痛经。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病史。辨证为瘀血阻络证,治以凉血散瘀。方用三物黄芩汤合四物汤加减:黄芩30g,苦参15g,生地30g,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9g,地骨皮30g,白薇10g,紫草15g。6剂,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服。5月19日二诊,告知发热已减轻,上方加龙骨、牡蛎各15g,续服10剂,6月随访,得知其诸症消失,手足心热及失眠痊愈。   

按:产后多瘀,患者剖腹产后,胞宫受损,离经之血停留致瘀,郁而发热,虚实夹杂。治疗以三物黄芩汤加味,清热逐瘀,滋阴凉血,佐以补血之熟地、当归,活血之赤芍、川芎,清热之地骨皮、白薇、紫草,攻补兼施,达清手足热之效,又能顾护阴分。 
  病例2: 患者陈某,女性,41岁。2015年8月8日于普宁市培元堂诊所就诊。主诉:手足心发热、瘙痒、起皮疹2年。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手足心发热,伴有瘙痒、皮疹,夏季多汗出不止,冬季则常皮肤皲裂。常年口服知柏地黄丸,疗效不佳。西医诊断为“出汗不良性湿疹”,经涂抹激素等无效,建议进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不允,求治中医。刻诊:双手足发热,伴见烘热汗出,可见些许蜕皮、湿疹,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少,小便正常,大便一日1~2次,偶有便溏,睡眠一般,夜间易出汗。脉沉弱,微涩,舌质紫暗,边有齿印,偏红,苔薄黄有瘀斑,口唇爪甲色暗,经行有刺痛感,血色暗,可见紫黑色血块。既往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病史。辨证为脾胃亏虚,血瘀发热,治以健脾益气,凉血散瘀。方用三物黄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芩30g,苦参15g,生地30g,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5g,田七12g,丹参12g,甘草10g。10剂,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服。7月20日二诊,诉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减丹参、田七至5g,续服10剂,随访痊愈。 
  按:“气为血之帅”,本病例乃气虚停滞,无法推动血行,血郁遏不通而发热。故见卫表亏虚,少气萎黄,舌紫暗、瘀斑等一派气虚血瘀之象。基础方以三物黄芩汤合四君子汤,逐瘀、益气并行,再以田七、丹参加强活血之力,药证相合,故热退病除。 
  综上所述,瘀血既可以是胞脉受损或气滞不行等原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又可为引起如发热等诸多病变的致病因素。临床上辨证论治不应忽视这一病理产物,拘泥于局部,只治远端病因或近处症状,以防愈补愈血瘀,愈凉愈凝滞。当从血瘀发热的角度整体考虑、辨证论治手足心热,方能清热而不伤阴,养血而不滋腻,手足心热之症便自除。 

手脚多汗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交感神经功能性引起手汗增多。多发生在情绪波动度较大的青壮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中医认为,肾阴虚,阴虚火旺,加之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体质较差,才会出现四肢发热,但是我们在临床看到这种发热绝不是实火,总言之是脾肾太虚所致,阴阳两虚化火非实,脾胃虚弱所致正气不足明显,脾胃实症极为少见;临床也可见气虚、湿郁、血瘀等引起。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肾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虚实两种类型。

1、脾胃手脚出汗虚症:脾胃虚弱者除手脚多汗外,还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可选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治疗。

2、脾胃手脚出汗实症:脾胃实症者极为少见,一般多因饮酒过多及过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选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菔子各15克治疗。

3、肾阴虚手脚出汗:阴虚流汗也常常伴有虚热,一般夜半之后流汗,汗出在梦中,醒来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玉屏风散或六味地黄丸有效。

4、肾阳虚手脚出汗:肾阳虚手脚出汗,常伴有恶风、怕冷、乏力、易感冒等症状,也常在白天流汗。用《刘济川医案三则》的临床经验处方:白术、泽泻、茯苓各15克,猪苓、黄柏、知母各10克,肉桂3克。十剂左右有效。也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或玉屏风散。

5、气虚手脚出汗:气虚流汗一般伴有虚热(李东垣在《脾胃论》称“虚火”)的症状,常在白天流汗。方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丸可治。

6、血瘀手脚出汗:血瘀的手脚出汗临床不多见,血瘀流汗者手脚常有肿胀、疼痛感。方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有效。

7、湿郁手脚出汗湿郁流汗常伴有汗出前全身酸困的感觉。用防己黄芪汤(其中把白术换成苍术)加茯苓、薏仁各15克,杏仁10克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治手足烦热方子
医方真谛--------10.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 - 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 复兴中医网...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
身体8个部位出汗异常预示疾病
从血瘀发热论治手足心热
【三物黄芩汤:专治手足烦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