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遗忘的水洞,原来名气大于本溪水洞,可能就是明朝提到的佛僧洞

本文大风原创

第一部分 拙论明朝成化三年的双岭战斗可能发生的地点

前些段时间,看到梁志龙老师的一篇文章,论证本溪水洞在明朝可能叫佛僧洞。而本溪县网友鸿雁(网名、69岁)老先生提到佛僧洞有可能是上世纪本溪县的富家楼水洞。我通过查询资料,并利用电子卫星地图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我认为明朝的“佛僧洞”应该是富家楼水洞,不是本溪水洞。1995年观音阁水库建成蓄水,本溪县富家楼乡整个淹没于水库之下,也包括富家楼水洞。

富家楼水洞位置示意图
1970年版本溪县富楼子乡地图记载双岭堡子、清河、水洞位置关系(现在富楼乡已经淹没水面之下)

《明实录》在记录双岭伏击战中提到“佛僧洞”一名:“成化三年 (1467)二月已亥,总督辽东军务左都御使李秉等奏:‘海西、建州等虏,入鸦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副总兵施英等分兵御之,遣都指挥邓佐率兵五百前哨,至双岭遇伏战死,一时陷没者余百人。施英亦次树遮岭,与参将周俊兵合,去佐不远,不能应援,致损士马、挫军威,罪不可宥。’事下兵部,言:‘施英向以启衅要功被劾,令立功自赎,今复行师失律,致陷佐等,诚宜逮问,但兵兴之际,用人方急。’上是之,曰:‘施英姑不问,仍令杀贼赎罪。’”

李秉奏章的意思是说:成化三年(1467)二月,当时,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部落从鸦鹘关进人明朝内陆,在佛僧洞等处掠夺物资。辽东副总兵施英派遣邓佐率五百兵士做为前锋前出平乱,兵至双岭,遭遇女真人的伏击,邓佐与百余兵士战死。战斗中,施英率兵至树遮岭,与参将周俊所率兵马会合。这里距离双岭不远,但施英却未及时赴援。李秉在战后的奏折中认为,邓佐兵败,施英应负主要责任。兵部考虑当时形势,未对施英予以“逮问”,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赞成兵部意见,命施英“杀贼赎罪”。

从这个战役记述中,可以提炼出几个信息:

第一,从文中依次提到的4个地名位置关系分析,文中提到的鸦鹘关、佛僧洞、双岭、树遮岭,很有可能由东至西依次在一条路的沿线上。

目前,我们知道鸦鹘关位于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村。成化五年( 1469),清河堡建成后,鸦鹘关归属清河堡所辖。通过1970年版本溪县纸质地图和卫星地图查询,可以发现在本溪县清河城西5公里左右有一个“双岭堡子”,在百度上查询交通图直接显示为“双岭”,在其他更早一些的地图上也可查到“双岭”。再综合考虑,在明末清初,清河城方向为当时交通要道,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双岭伏击战”极有可能发生在现在的清河城西侧双岭附近。

电子地图显示双岭和清河城位置关系

至于佛僧洞、树遮岭两个地名,现有的资料中还无从查到具体位置。

本溪清河城、鸦鹘关地区地形地势图

第二,从奉集堡与清河城的地理位置关系分析明军可能的行军路线。

据梁老师考证,《全辽志》等史料记载,邓佐本次出兵地点,是奉集堡,堡址位于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奉集堡村,电子地图可查询到,处于清河城西北,辽阳和沈阳的驻军也是在清河城的西面或西北,因此施英率领的后续明军无论是从奉集堡、沈阳、或者辽阳出发,都是在邓佐的前哨人马后面跟进,当邓佐在双岭遇伏后,施英到达的树遮岭应该在双岭的西面或北面。

另外,根据“前哨”一词判断,邓佐与施英应该前后跟进的可能性较大,否则不能称为前哨,如果两条行军路线,或可称为两路并进,所以施英从奉集堡出兵的可能性较大。

从战略意图来讲,明军是从奉集堡出发,打算经清河城(当时还未建城、未驻军)去攻打鸦鹘关内外的女真兵,不想至双岭遇伏失败。利用奉集堡至清河城地区的卫星地图分析,受山谷河流影响,不考虑近代修建的公路,能够行军的路线有两条,其一可能从奉集堡出发、经张其寨、偏岭至双岭,其二可能是从奉集堡出发、经牛心台至双岭。如果经谢家崴子(本溪水洞所处位置)、小市、下夹河子去攻击鸦鹘关的敌人,需要绕路很远,又要克服太子河流水阻断、山谷纵横崎岖难行等诸多困难,那时本桓公路还没修,所以这条行军路线可能性微乎其微。

根据地形图分析明军与清女真兵在双岭战斗可能的行军路线

第三、从施英负担主要责任的因果关系分析树遮岭可能的位置。

在李秉前面的奏章中说施英要为邓佐战败身亡承担主要责任,李秉在另一个奏折又说:“双岭之战,随征官军署都指挥邓佐、达官指挥使李刚等九十八人阵亡……”由此两个奏章推断,邓佐率领的500名官兵,阵亡98人,还有400来人兵败逃回,回去可能见到了施英和李秉,详述经过。施英既然要承担责任,说明他到达的树遮岭离双岭很近,如果他率军加入战斗,邓佐可能不至于阵亡兵败。

在明末冷兵器时期,邓佐前哨500人遭遇的伏击战,阵亡98人,战斗时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建州女真属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所以战斗时间有半小时至1小时或许足矣。

按我们现代部队正常的徒步行军速度计算,1小时步行5公里左右,这样推算,树遮岭应该在双岭的西或西北5公里以内的范围内,甚至2-3公里范围内,登高举目可观,或疾驰可至,具体位置有待考察。

电子地图显示本溪水洞、富家楼水洞、清河城、鸦鹘关、双岭位置关系

第四,有人会问,明朝在清河城有驻守的军队,明军怎么会在清河城西面遇到伏击呢?

据本溪县志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年),明朝开始经营辽东边墙,建清河等十堡;成化五年( 1469)清河堡建成;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马文升派兵驻守清河堡,并拨地实行军垦。由此判断,清河堡城在邓佐阵亡的之后次年开始修建的,两年时间建成,但是9年之后才开始有驻军。所以在成化三年没有清河城的情况下,建州女真越过鸦鹘关后,在清河城一带,明军无城可守,建州女真可以沿线肆意抢掠,在双岭伏击明军也就不足为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朝成化三年,发生在本溪地区的邓佐遇伏战斗,应该就发生在现在的清河城西侧的双岭附近,树遮岭可能在双岭的西侧或西北2至5公里的范围内。

双岭地区的电子地形图

第二部分,接着探讨一下佛僧洞可能的归属问题。

明朝辽东军务左都御使李秉的奏表中有:“海西、建州等虏,入鸦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从这句话可以分析出,佛僧洞应该是女真兵入关后较近、较富庶的地方,交通便利又有东西可抢。

首先,用现代的电子地图分析一下可能的入关后抢掠路线

电子地图分析女真兵可能的出击路线

通过卫星地图可以看出,女真兵从鸦鹘关入关后,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第一条经下夹河乡、马家城子进入富家楼乡地区(现淹没于观音阁水库);第二条经苇子峪、金斗村,西行到达富家楼乡地区;第三条路线经西厢大堡、金斗村西行到达富家楼乡地区,第二条、第三条路线后期重合,可以合并视为一条路线,进入地势平坦的富家楼乡地区后,可沿清河两岸抢掠。富家楼乡地区处于清河两岸,地势平坦,可耕作打渔,当属富庶地区,属于抢掠重点地区。而富家楼水洞正处于这一地区。

本溪水洞与富家楼水洞的位置关系

反观本溪水洞,原来以村庄为名称谢家崴子水洞,地处偏僻,通过电子地图测算,距离富家楼水洞直线距离又25公里左右,再考虑太子河、山谷难行等因素,女真兵到达谢家崴子水洞抢掠的可能性要明显小于富家楼水洞。

第二,从古代地图及交通状况分析一下女真入关后可能抢掠的路线。

清末时期本溪县地区北部地图

此图为老版本溪县志中附录的本溪地区地图,从图上信息判断,此图当为本溪县设立之初的地图。本溪县设立于光绪32年(1906年)十月,隶属于奉天府,而奉天府于1912年改为奉天省,图上左上角标注为奉天府界,所以此图应该为1907年至1912年之前的成图,当属100年前的老地图。此图成图时间早,在明末清初至清末这300年的时间段内,由于清政府对龙兴之地采取封边的措施,道路等交通路况变化不大,信息可信度高。此图道路信息显示,在清河城直接东出经三家子、弯柳河(万利河),直达兴京地界(即新宾地区),西行经双岭至本溪湖地区,而且这一条路线应该为当时主要的交通路线,即上述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清末时期清河城地区交通路线地图

根据本溪县志记载,清朝末期,由于采矿业的兴起,关内移民到县内,人口大增,商贸活动比较活跃。境内东部碱厂,因其扼据太子河上游,水路交通便利,成为辽东农产品集散地和商业中中心,加之民国时期完成对道路的修整,形成了以东以碱厂、西以本溪湖为中心的交通道路网。1922年(民国11年)9月至1924年对原有道路进行了整修,以便马车通行,与称县道,《奉天通志》记录了本溪湖至碱厂的马车道,“自本溪湖始,途经赫地沟、威宁营、偏岭、西麻户、清河城、富家楼子、赵家甸子、水洞、南甸子、碱厂,全程94公里。”日伪时期,1934年,日本侵略者强迫当地老百姓整修了此道,成为国道,都途经“水洞”,而且“水洞”也作为一个独立地名使用和记述。从道路交通使用的延续性方面考虑,水洞村在清朝末期都处于一个交通便利的位置,水洞的名字也更有历史的延续性,从便于记录、叙述和简化等角度考虑,水洞的名字有可能就是从佛僧洞简化而来。

日伪时期,日本兵驻守碱厂留有一份兵力部署图,从此图上分析,当时由清河经双岭至本溪湖应该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路线。而不是经小市、谢家崴子回本溪湖,侧面说明了当时本溪水洞地区的道路还很难行。

第三,从地名源起和文字表述来分析一下佛僧洞可能的归属。

“抢掠佛僧洞”,从抢掠的本质分析,应该抢掠的是个村庄或大村民集散地,而不是单纯的“洞”,因为单纯的洞并无资产可抢,只有村庄住户的家里才有东西可抢掠,抢牲畜、或钱粮、或人口。

本溪水洞在未开发之前应该说不见经传,开发很晚,原来只是借附近的村庄谢家崴子为名,称为谢家崴子水洞,并没有单独的名称。所以说,如果女真兵抢掠谢家崴子村的居民,古代人记录中应该为“抢掠谢家崴子村”,而不是佛僧洞。

上世纪70年代富家楼乡地图

富家楼水洞虽然也是以当地的乡为名,但是在《铁刹山志》中称原名为卧龙潭。富家楼乡成立较晚,水洞离富家楼子村又远,所以富家楼水洞这个名,当在本溪设县设乡之后。在观音阁水库修建前,富家楼水洞靠近清河东岸的公路沿线,且附近的村庄以水洞为名,称为水洞村(或水洞大队,70年代的地图标识为水洞大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处的水洞出名较早,附近的村庄是以水洞命名,不同于本溪水洞以附近村庄命名,至于是何年月有水洞村一名,暂时还无从考证。是否可以试想一下,“水洞村”或许就是“佛僧洞村”,那么“抢掠水洞”与“抢掠佛僧洞”就意义相同了。

第四,从古今文字表述上分析,佛僧洞可能的归属。

老县志关于富家楼水洞的记载

1983年版本溪县志记载了有关富家楼水洞:原名卧龙潭(铁刹山志),源出水洞大队北大会山下公路西石崖之下的天然洞。水自洞口滚滚涌出。其水逢大雨不(涨),久旱不断流,严寒时节不结冰,伏天凉气袭人。1942年日本人安部曾探洞取水化验。认为水中含十四种物质成份,宜于养鱼和酿造用。现已建成核电站。并获发电、灌溉、养鱼之利。水洞口宽脖窄。其洞里更阔。但由于水深和洞外向洞里吹风较大,船泊不稳,故不易勘测。

2009年版本溪县志记录水洞电站发电情况

2009年版本溪县志记载,1959年利用水洞流出的水建成水洞电站,水流量1.6-3.6立方米/秒,装机160千瓦,1台机组,年发电量65万千瓦时。可供清河城、富家楼、南甸子、偏岭等地照明和各种加工用电。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家楼水洞与本溪水洞相比成名时间要早,早期的贡献更大。

明代《辽东志·地理》“辽阳” 条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佛僧洞,城东二百五十里,内有石佛、石罗汉,洞中有水伏流,西北出洞,又伏流五十里,至暗吉里。”

辽阳至本溪水洞、富家楼水洞的直线距离

本溪地区处于辽阳之东,古代也称东山。城东即辽阳城东。从电子地图上测算,距离辽阳的直线距离,本溪水洞70公里左右、富家楼水洞95公里左右,考虑山路崎岖和古代测算误差等因素,很难由城东250里确定具体是哪一个。

至于那些“石佛”、“石罗汉”,本溪地区的大型溶洞为卡斯特地貌,洞内多有各类象形的钟乳石。

“有水伏流”,说的是洞中暗河。伏流,多指地下水流。本溪水洞的河水流出后,暴露在外;富家楼水洞内“其水逢大雨不(涨),久旱不断流”,说明水除了自然流出洞外的水之外,遇到大雨等天气,超过一定水位,水洞仍有泄洪的暗河。“又伏流五十里”,有一点巧合的是,富家楼水洞至下游本溪水洞的直线距离正好50公里左右,不知道古代哲人是否根据上下游的关系推断本溪水洞的水是由富家楼水洞的水而来呢?

本溪水洞与富家楼水洞的直线距离

第五,佛僧岭与烽火台。

明《全辽志 · 边防》,在清河堡“边台”条目内,记有16座烽火台,其中一座名叫“佛僧岭台”,当与佛僧洞有关。佛僧岭应该与佛僧洞同源。据本溪县网友鸿雁老先生讲:他有一个表亲在下夹河居住,在没有修建观音阁水库之前,他这个表亲经常从富家楼水洞处的山岭上翻过,去刘家哨串亲,而且每次都要从富家楼水洞旁边经过,经过时能听到水洞的流水声,当地居地把这个岭称作水洞岭。水洞岭对面的山岭,在电子地图上显示为蛤蟆岭,两处隔河相望,地形相似。

蛤蟆岭与水洞岭地形图

水洞岭处于辽东边墙沿线上,边墙沿线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因此在水洞岭上找到烽火台应该不难。如下图中的李王沟烽火台就离水洞岭很近。

关于富家楼水洞,有网友曾给我网上留言:当地老人对水洞很有感情,当观音阁水库的水要淹没水洞前,当地的老人拿着贡品到水洞门前进行祭拜,水洞门口有一个大树,水要淹没时,大树倒下了,树冠正好盖住了洞口,当地老人看到洞口被淹没,许多人都哭了!从当地老人对富家楼水洞祭拜和伤感哭泣这两件事说明,在古代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对水洞感情深厚,在水洞内供奉佛龛等祭拜等活动,是极有可能的,即使现在,也有很多信男信女在大型洞穴供奉佛龛等祭拜。

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朝提到的佛僧洞,就是原来的富家楼水洞,而不是本溪水洞(原谢家崴子水洞)。此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头条号好友的支持。由此,鸦鹘关、佛僧洞、双岭、树遮岭与符合《明实录》关于“双岭伏击战”的表述。至于树遮岭,本溪多山多岭,可在双岭村西侧或西北2至5公里范围内寻找考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本溪水洞的名称
游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辽宁】
游本溪水洞。
赵志诚:沈阳、本溪京剧旅行记(三)
本溪水洞,大自然的神奇之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