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在壬辰战争中的四次失误, 它们把战争拉长, 也把王朝推向深渊

1592年至1598年,中日朝三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战争,史称壬辰战争。

当时,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率先挑起战端。朝鲜危亡之际,明朝伸出援手,苦战七年,最终取得胜利。

令人费解的是,明朝国力远胜日本,战争却打得一波三折,最终付出极大代价方才获胜。究其原因,明政府主要犯下了四次致命的决策失误:

失误一:战前盲目自大,无视战争警报,没有及早整军备战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期谋划之后才付诸实施的。

早在万历六年,即壬辰战争爆发的14年前,丰臣秀吉还不是日本之主时,就曾对织田信长进言:“君欲赏功臣,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

万历十五年时,他在信中写道:“在我生存之年,势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万历十六年,他再次表示:“连唐、南蛮各国也要加以征服,九州之事则与王畿相同。”

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他的野心更加膨胀,叫嚣道:“有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

以上只是列举了诸多史料中的一部分,但足以证明丰臣秀吉吞并朝鲜、入侵大明的计划早已有之。

这些事情朝鲜和明朝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丰臣秀吉曾给朝鲜国王写信,威胁朝鲜充当其入侵明朝的“带路党”。

在权衡利弊后,朝鲜方面还是将日本意图侵略之事上奏给了明廷。

加上明朝设有锦衣卫等专门情报机构,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政府对丰臣秀吉的诸多狂言一定不会毫不知情。

如果说这些只是存在于口头上的狂言妄语并不值得引起明政府重视的话,那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的实际行动总该引起明朝的警觉了。从万历十八年到万历二十年的三年时间里,丰臣秀吉大肆扩充军备,征兵、征粮、建造战船。

日本已经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这么做的目的还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很快,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染指中国的战争意图就通过各种渠道漂洋过海传到了明朝。

然而对于这些预警信息,明政府的处理只不过是:“下兵部移咨朝鲜王……朝廷不以为事。惟责治海申严戍守而已。”

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春天,丰臣秀吉给琉球国王写信:“我将明春先伐朝鲜,尔亦率兵来会。若不用命时,先屠乃国,玉石俱焚之!”

琉球国王大感震惊,连忙向明朝发出告警。同年,福建巡抚赵参鲁感到事态严重,向明廷提议“增战舰,募水军,齐式郭,添陆营。”

对此提议,明廷的回复只有两个字“从之”。既不下公文,也不拨钱粮,让地方官员如何“从之”?

到了万历二十年二月,距离战争爆发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万历皇帝在批复并不奏折时仍称:“倭奴变诈,虚喝春讯,宜加严慎。”想当然地认为日本只是虚张声势,不可能胆敢出兵进犯,因而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备战措施。

明廷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也对朝鲜产生了影响:既然主子都不着急,我一酱油急什么呢?结果就是在日本摩拳擦掌准备入侵时,朝鲜仍处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没有提前进行任何防备。

猝不及防之下,朝鲜军队面对悍然而至的日军一溃千里,短时间内八道三都几近沦丧,朝鲜国王也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逃亡来到明朝境内。

失误二:战争爆发后,在战与不战间纠结,贻误战机

在战争爆发之后,朝鲜迅速向明朝求援,而这时明政府没有火速救援,而是掀起了一场广泛的大讨论。

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问题。

反对出兵一派的核心观点是:“自古只闻守在四夷,不闻为四夷守。”因而主张“屯师境上,遥为声援”,不必入朝作战。

主张出兵一派则认为:“日本以劲悍之贼,起倾国之兵,度其意料必置朝鲜于度外,而实欲坐收中国以自封也。”主战派提出御敌三策:“迎敌于外,勿使入境,此为上策;拒之于海,勿使深入,是为中策;及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是无策矣。”

我们今天从上帝视角来看,主战派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当时,两派之间各执己见,谁都说服不了谁。作为一国之君的万历皇帝对此也是犹豫不决,始终不敢妄下决断。

朝鲜派来求救的使臣回国后汇报说:“臣行到帝京,则朝廷议论尚不定,或以为当御于境上,或以为两夷之斗不必救。”

想来朝鲜君臣在听到这样的答复后心中一定飘过了无数只草泥马,但国家危亡,他们也无计可施,只能继续大喊救命。

到了夏天,明廷终于对朝鲜的求救作出了表态:派辽东副总兵祖承训领兵3000赶赴朝鲜,保护朝鲜国王周全。

此时,战争已经进行了三个月。

紧接着,进入朝鲜的3000明军在祖承训的指挥下,勇敢地向已经占据了平壤的日军主力发起猛攻,很快就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直到这次惨败,明廷才终于下定决心:出兵抗倭,救朝鲜。

等到第二批明军进入朝鲜,已是12月,距离战争爆发过去了8个月之久。

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侵朝日军的脚步片刻未停,攻王京、进开城、占平壤,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从日本渡海而来,兵锋直指鸭绿江畔。

与此同时,明朝君臣优柔寡断、踟躇不前,使得朝鲜全境生灵涂炭,日军也站稳了脚跟。等到明军来到朝鲜时,早已错失了最佳战机。

失误三:碧蹄馆一役前后,先轻敌冒进、后畏敌议和,再失破敌良机

万历二十年冬,四万明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路披荆斩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接连收复平壤、开城、黄海、平安、京畿、江源等地。

虽然战果辉煌,但经过长途奔袭和连日苦战后,明军将士已经疲惫不堪,加上战线拉长、军粮难济,明军实已到达强弩之末。

在此时刻,明军本应就地修整等待补给,但接连而来的胜利催生了明军将领李如松的轻敌思想,他贪功冒进,意图一鼓作气,拿下朝鲜首都王京。

结果还没走到王京城下,明军就在碧蹄馆遭遇大败,连李如松本人也险些成为日军俘虏。

这一战明军虽然败了,但日军也同样很不好受。一方面由于水土不服,病亡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日军后勤补给同样难以为继。加上军中厌战情绪不断滋长,当时前线主帅小西行长已经准备弃守王京,退缩至南部沿海地区固守以待再战。

而明军方面,虽然经历了一场失败,但是后续援军补给不断赶到,朝鲜友军也收复了距离王京不远处的幸州,实力不降反增。

如果明军整军再战,攻克王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是面对失利,李如松首先想到的不是总结教训,以期再战,而是称病请辞,他向万历皇帝上奏说:“众寡不敌,臣病甚,请以他人代其任。”

在此厌战畏敌的思想主导下,明军开始撤退求和。

对此,日方将领小西行长的内心是懵逼的,我都准备跑路了,你却要来和谈?

于是,求和心切的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离王京,并交还劫掳的朝鲜王子、官吏一干人等。

简而言之,明军只要再勇敢地稍微使上一点劲儿,这仗就打赢了。可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这样变成了一纸和谈协议,并为之后再起战事埋下了祸端。

失误四:错估形势,过早撤军,酿成和谈闹剧,并导致庆长倭乱再起

日军退出王京后,明廷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认为战事已经结束。可是实际上,日军当时只是退缩在釜山而已,并未真正离开朝鲜半岛。

当时明朝大学士王锡爵以“恐远追穷寇,全胜难期”为由,力主撤军。此议得到了明廷大多数人的支持,万历皇帝因而下令:“朝鲜王还都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镇兵久疲海外,以次撤归。”

见明朝撤军,丰臣秀吉大喜过望,在和谈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包括明朝公主下嫁日本和亲、朝鲜割让领土给日本、朝鲜王子去日本作人质等。

搞笑的是,明朝负责谈判的沈惟敬在回朝后竟然隐瞒真相,谎称丰臣秀吉自愿称臣退兵。日方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也向丰臣秀吉谎称明廷同意了日方所有要求。

这样低级的谎言自然无法维持太久,两年之后,和谈闹剧彻底收场。丰臣秀吉重新集结14万大军大举入侵,史称庆长倭乱。

无奈之下,明军再次远征朝鲜。

直到这时,明朝才知道必须斩草除根,将日军彻底赶离了朝鲜半岛,这场战争方才真正结束。

结语

以上四次失误,明朝只要能够把握住其中一次,战争就断不会像历史上发生的那般艰难。但历史没有假如,正是这四次看似不可理喻但又切实发生了的致命失误,导致壬辰之战一打就是七年。

明朝虽然最终获胜,却也元气大伤,不久之后就被清朝取而代之,谁能说和这四次失误毫无关联呢?

也许正是这次蝴蝶轻轻扇了扇翅膀,最终才酿成了改朝换代的巨大风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锡爵:万历壬辰抗倭援朝
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中国很少提,日本不愿提,韩国天天提的战争
释读中国历史320:抗倭援朝打了7年,谁也没占到便宜,却是明朝彻底走向衰亡的转折
明朝之谜:万历援朝战争胜负如何?
万历的怒火挡不住日军,能让日军停下脚步的,是天气(14)
李如松:从纨绔子弟到一代名将,以四千人打三万,名震中朝日三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