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探源|秦始皇帝陵再揭秘

秦汉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社会缩影的都城及都城缩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都城和帝陵文化传统。从秦与西汉帝陵的规划布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两个王朝思想的痕迹,以及它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

  • 考古人员对9901陪葬坑进行考古发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秦始皇帝陵丽山园,南倚骊山,北临渭水,范围约60平方公里。自秦俑发现4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俑考古队的专家对其进行了长期考古勘探和发掘。随着揭露的新发现越来越多,结果却让人更加困惑:陵墓封土高度与史籍记载不符;陵墓周围未发现大火焚烧或大规模盗掘痕迹;数量和品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陪葬坑,看似毫无章法,不少超出陵园范围;考古勘探范围不断扩大,陵园整体布局仍然无法与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学统一起来,等等。

秦始皇的陵寝中隐藏着哪些秘密?炎炎夏日,记者陪同考古专家驱车前往陕西临潼丽山园,一探究竟。

秦始皇真的埋葬于秦陵?

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后,记者进入秦始皇帝陵所在的丽山园。覆斗形的巨大封土已被种植的林木覆盖,但轮廓仍然依稀可辨。封土中部有两个缓坡状的台阶,形成三层阶梯状。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刘向传》中录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其中写道:“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记者发现封土现状与史籍记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看不出来该封土高有“五十余丈”。

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刘庆柱用比较法,即基本封土边长与高的比例关系,回答了秦始皇陵封土高度存在的疑问。刘庆柱从已知的西汉11座帝陵封土着手测算出西汉帝陵的底边长度与其高度比例关系都是5∶1。“汉承秦制,秦始皇陵应该也是这个比例。它封土底边宽500多米,高度应该为110米左右,这正好和记载‘五十余丈’一致(据出土秦时实物和铭文核算,秦一尺约为今23.1厘米)。为什么现在不是这个高度?因受秦末战争及王朝更替的影响,陵墓封土工程并未最后完工。有人解释是水土流失,如果水土流失导致封土高度从110米变成50米,流失了60米,那秦始皇陵陵区之内的地下陪葬坑早就冲没了。”刘庆柱对本报记者说,“文献记载的仅仅是当初规划的设计高度。”

长期从事秦始皇帝陵考古研究的秦始皇帝陵考古队原队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说:“最新测量的高度是51米左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可见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众多历史学家根据《史记》记载,推测陵园工程前后共花了约39年。

对于陵墓的建造期限,段清波有不同观点,“目前考古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建造时间只有大约10年,似乎不是司马迁所述的那样,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司马迁如此写史有影射汉武帝之意。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读书人只要讽谏当权者大兴土木之事的时候,都会拿秦始皇说事。”

秦始皇病亡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距都城咸阳路途遥远,时逢夏季天气炎热,遗体不易保护;陵墓封土和建造时间与史料记载相异;秦俑等陪葬坑不在陵墓周边,和秦始皇可能无关……不少人疑窦重重:秦始皇陵埋葬的真是秦始皇吗?秦陵是否为衣冠冢?

文献记载,“秦名天子之冢曰山,汉曰陵”。段清波介绍说,在秦陵区内出土的一件铜钟,其底部刻有“丽山园”的铭文。秦始皇帝陵在秦代的原名为“丽山园”,秦陵的主人为秦始皇确定无疑。

秦始皇自薨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烂,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终于运回咸阳发丧。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李硕认为,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

《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中安装着自动发射暗弩的记载,使秦始皇陵墓保护设计充满神秘色彩。

从古至今,有关秦始皇陵墓被盗的传说五花八门,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墓并放火焚烧之。然而,从近年考古发掘来看,秦始皇陵地宫基本保存完好,似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迹象。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表示,根据这几十年的考古勘探,陵墓的封土没有大的扰动,地层还是很清楚。近代以前,发现过私人盗掘秦始皇陵的盗洞,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都没有到中心点。项羽挖掘秦始皇陵的说法,现在尚不能证实,因为大规模发掘一定会留存痕迹。根据考古人员在俑坑内发现大量火烧痕迹和水淹痕迹,在秦俑躯体上发现大量钩斫、砍杀痕迹,以及在陵园内陆面上现在还堆积着很厚的残砖断瓦和炭灰、红烧土等现象,目前可以推测,项羽入关后,秦始皇陵地面上的建筑被烧了,一部分当时被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被盗掘、被烧,大火焚烧又造成了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

袁仲一说:“《史记·秦始皇本纪》:‘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由于秦始皇陵面积庞大,结构极其复杂,葬礼之后筑陵工匠又全部殉葬于陵内,因此,项羽的军队可能始终没有找到进入地宫的甬道。”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土壤汞含量化验,2003年,考古队再次对封土的含汞量进行测量,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平均汞含量比周围高数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认为,这足见《史记》的记载不虚,也是推断陵墓未遭盗毁的有力证据。

封土里面埋藏着秘密

在长期考古工作基础上,2002年,中国启动了863计划“秦陵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工程,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秦陵进行探测。段清波介绍说:“我们通过物探化探技术探测发现,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下埋藏着高出地面30米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史上的特例。为慎重起见,我们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验证,研究发现,这栋夯土台建筑分布在秦陵地宫之上、封土堆下的墓圹周围,呈围合形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上窄下宽,内外均呈台阶状,剖面呈‘凸’字形;四侧夯土台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台阶上发现堆积较厚的瓦片,靠近顶面台阶上的瓦片尤多,顶面及各级台阶上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遗迹;夯土台底部外侧建于墓圹外的秦代地表上,内侧伸进墓圹;夯土台的底部经过取平处理,各侧最下层的台阶位于同一水平面。”

黄河流域自春秋晚期开始陵墓出现封土之后,封土基本上都是由一层层薄厚不均的夯土构成,地表之上、封土之下出现巨型建筑体的现象,唯秦始皇陵独有。

“夯土台阶外侧的形状,有可能在各层台阶上没有木构建筑,仅在墙状夯土台顶面上有木构瓦屋面建筑,也有可能各层台阶及顶面上均建有木构瓦顶建筑。从远处观察陵墓的话,除中心部位外,其实是一座高达九级的高台木构建筑。”段清波介绍,这座九级高台木构建筑应在秦始皇薨前已建成,之后被完全覆压在巨大的封土之下,除借助科技手段之外无人能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测算,这座土木结构建筑的底座是边长500米的正方形,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的高度是115米。而一直被公认的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陵墓建筑——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底边长230米、占地5.29万平方米,底面边长还不到它的一半。也就是说,这座“土木大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占地面积最大的陵墓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刘九生长期关注秦俑和秦陵研究,他认为,陵墓封土内,自墓底直筑到封土顶部的九级台阶式“方城”,仿效昆仑的“增城九重”,起着传说中“地天通”的功能,旨在死后升天成仙。秦始皇陵即是秦始皇的通天之路。

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地宫情况成了秦陵最大的悬疑所在,“我们采用高光谱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现,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表示,综合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就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顶部为石结构。

一般的竖穴土圹墓都是用土填实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验证结果显示,地宫中存在石质板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认为,墓室中存在石质板材可能属于地宫墓室顶部的覆盖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上具天文’的记载也就是说地宫顶部有绘制的天文星宿图。”刘占成介绍说。

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近年来,西安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考古人员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为代表的山川地理。

《史记》载,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封土本身进行了测试分析,再次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高汞异常现象,这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表明地宫内存在大量的水银。段清波介绍,墓葬中放置水银,并不始于秦始皇陵。用水银进行防腐、防盗,以及将水银用来炼丹的观念都是秦以后才出现的。秦始皇陵以水银象征天下水系,实际上是始皇帝自己的精神追求。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谢阳举认为,秦始皇“初并天下”以后,其首要任务就是竭力使周边民族成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多民族的广阔疆域和山川地理需要通过水银模拟的“沙盘模型”带入地宫,符合“事死如事生”的基本观念。

两重城垣与庞大宫殿建筑群

秦始皇帝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资料显示,秦始皇帝陵地面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其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珍异宝。但历经2200多年风雨,遗迹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垣具体什么样?考古工作者经过勘探发现,地表以下残存着当初的夯土基础。现已探明这个恢弘的帝陵被一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共计长约1万米的长方形两重夯土城垣包裹,陵冢位于内城南部。两重城垣之间的空间关系明确显示,秦始皇陵园的内城处于外城的相对中心,外城是内城同比例的“放大版”。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人员曾对这处庞大的建筑遗址的小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因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四合院式建筑等,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实际上,不仅考古工作中较少发现建筑群遗址,历史文献中对秦始皇陵园内建筑遗址的记载也不多。

秦始皇陵园的内外城墙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土木结构的三出阙,楼基和墩台均系夯筑,外用砖包砌,墩台上面建楼。段清波告诉记者,“三出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级别,帝王宫殿专用。古代陵墓建筑最开始是单出阙,始皇时建三出阙。汉代重要谋臣霍光死后,其夫人为其建三出阙,被政敌发现后举报,墓被平。唐宋之后,三出阙才较为常见。”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目前保存在地下的基址和石块等遗迹遗物基本完好。“从其平面测绘图上能看出,这是一处有中轴线和明确主体建筑的庞大宫殿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伟刚说,这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虽然仅仅保留下了墙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见微知著,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皇宫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刻意仿效昆仑山?

刘九生对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秦始皇帝陵冠名“丽山”,与造山运动形成的天然骊山完全不同,它是指人工夯筑而成的帝陵封土,“树草木以象山”,刻意仿效昆仑山。秦始皇帝陵区的地下埋藏与地表建筑上应天象,营造丽山园的主导思想是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说:“秦始皇要求把陵墓修成三山相叠状,并在方城顶端留下出口以象征阊阖之门,是为了追寻不死和升天之路,对他来说,昆仑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且更是进入神界的实在的天梯和凭借。”

丰富多彩、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是自秦始皇帝陵才开始有的现象。“目前,在陵区共发现了180多座大小各异、形制不同、内涵复杂的陪葬坑,其中包括为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秦俑坑,由此构成了秦始皇帝陵庞大的外藏系统。”段清波认为,秦陵地宫以外数量众多的陪葬坑丰富了秦始皇帝陵的物质内涵,全面反映了秦朝中央政权及皇权的运作机构,是秦朝行政系统在地下的模拟再现。“整个陵园体现的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概念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表现了秦朝的国体和政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废封建,立郡县”,以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刘九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秦始皇的最高价值准则是圣贤人格,终极关怀是长生不死或死后升天成仙。秦始皇陵的营造反映了先秦至秦代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秦始皇宇宙观中“地天通”的具体表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堪舆、星象等,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集大成。

赵世超认为,“随着秦东扩和攻灭六国,羌文化中的昆仑神话大肆传播。作为非常渴望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他命人将自己的陵墓建成昆仑神山的样子,就是希望通过此‘天梯’进入神界,长生不死,这也是当时神仙思想大兴后的时代精神体现。”

考古研究未有穷期

秦兵马俑坑文物的出土大幅度改写了秦代科技水平的历史,以大量的实证材料向现代人形象地展现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譬如,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确印证了秦简中关于“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是一种标准化概念,这种标准化既是秦人管理艺术发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标志。秦人加工的青铜弩机器件精密、形体标准,相同规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换。许多特殊的加工工艺,如青铜铍脊上的纹饰生成,纤如毫发的金属小孔钻刻技艺,也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工艺至今还是不解之谜。由于古代统治者有重政治、重伦理、崇人事而轻科技的倾向,史书关于科技的记载往往简略残缺,秦代科技资料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秦俑考古的历史文化价值就更加重要。

秦人的视野比我们预想的更远。段清波认为,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等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

刘庆柱认为,秦始皇帝陵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内涵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陵墓的营建蕴涵着许多千古之谜,破解这些谜团,对于重新认识秦陵、秦代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目前在秦始皇陵考古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处于未被完全证实的“假设”阶段,不能被认定为科学的结论。秦陵考古,未有穷期。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徐卫民认为,帝王陵墓建设是古代时期国家重点工程,由最优秀的建筑师、礼仪专家、艺术家与堪舆师负责选址和工程设计。陵墓选址的重点首先是考虑风水,即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要考虑陵址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影响,以及政治、军事、交通等多重因素;帝王陵墓的营建过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高大的封土显示出皇权的威严,地下宫殿象征着帝王生前的皇宫,陪葬品应有尽有。修建帝王陵墓,除了为死后的帝王建栖身之所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建帝王陵墓来保持原有的政治权威。这些帝王陵墓所凝聚的“精”、“气”、“神”不会随风而逝,反而在漫长岁月的延宕中固化为一种历史的永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陆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行秦始皇帝陵(一)丽山园
秦始皇陵地宫深度揭秘
秦始皇帝陵惊现地下"军备库" 惊天谜团令人震惊(组图)
秦始皇帝陵选址新认识:秦始皇帝陵的选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深埋地下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谜
揭秘“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墓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