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题导学式微课:内涵、特征与设计

问题导学式微课:内涵、特征与设计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自从广东省佛山市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审活动开展以来,“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各种名目的微课征集评比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基于微课的研究全面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此起彼伏,“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但是,当前的“微课热”主要表现为“比赛热”而非“应用热”,真正将“微课”系统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还比较少见,“微课”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全面走进教学一线。微课,并没有比那些“花费 巨大 费力 建成 的数 量庞大、 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 ()”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微课,同样是“看上去很美,却中看不中用”;微课,“落地难”。微课能否实现“软着陆”,关键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巧构思和设计。那么,如何做到精巧构思和设计呢?问题导学式微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传统课堂或普通微课的教学逻辑或思路通常是“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普遍的表达方式是: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咱们学习什么。一般微课,为了达到“短小精悍”,干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被动听讲,填鸭式教学严重;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等。问题导学式微课设计,在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问题导学式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问题导学是一种围绕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而展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从提出问题开始,在探究问题中开展,在解决问题中结束,在产生新问题中延续。问题导学教学,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具体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

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引入微课设计,就产生了问题导学式微课。因此,如果要给问题导学式微课下一个定义,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而展开教学的微课形式。

三、问题导学式微课的特征和优势

(一)与普通的开门见山式的微课设计相比,问题导学式微课具有如下两大特征和优势:

1.问题引人入胜,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导学式微课更是通过创新问题情境,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当学生脑海里有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做目的性明确,注意力容易集中。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主动接受知识,学习与思考同时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问题启发思考,学生学习更主动

如同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导学式微课同样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但并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视频观察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问题的刺激作用,学生在接收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会立马尝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在自己不得其解后会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边听边思考。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高度思维水平。随着问题解决过程的逐步展开,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使问题解决方法在延伸拓展应用中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形成。

(二)问题导学式微课与问题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的比较

1 三种以问题为核心有教学策略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三种以问题为取向教学策略,都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和基础,强调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既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启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思维活动。既获得知识,也使能力得到发展。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与问题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问题导学策略在微课中的教学应用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则是运用情境创造出问题,由学生们自己讨论、查阅得出问题的答案,而问题导学式微课教学不是由学生提出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解决问题,它强调由教师自己创设问题情景,自己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一步一步引向答案,学习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向学生展示说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同时进行思考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效率最高,所费时间最少,易于控制。一般集中于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开发和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关键是所设计的问题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在老师分析问题时,学生是不是也在独立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最后的结果。

四、问题导学式微课的设计

根据教学问题在微课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问题导入型和问题探究型。下面分析两种类型微课的设计过程。

(一)问题导入型

问题导入型微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学要探究的规律和结论,而是借助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探寻学生想知道的答案的过程中,引出新概念、新原理的学习。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掌握了教师要求学习的新内容。

以青岛三中禚彦老师的微课《超重和失重》为例(如图1所示),禚老师先证明了静止时,台称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然后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令学生非常好奇的问题: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台称的示数是否还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呢?这个时候,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非常想知道答案。为了知道答案,他们会非常自觉和专注。但对于教师来说,知道运动状态下台称的示数是否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引诱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关于超重和失重这个知识点的实验、分析和讲解。在学生知道答案之前已经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并提升能力,轻松愉快,快乐学习。



1 提出问题:在运动过程中,台称的示数是否还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呢?

(二)问题探究型

问题探究型微课,教师提出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本课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原理,或者说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转化本课所要求探讨的问题。学生为了接受挑战,必然自觉地跟着老师庖丁解牛,剥茧抽丝,直捣黄龙,深入问题的核心。最后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新原理,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拓展。

以中山市龙山中学陈锴老师的微课《正弦定理》为例,陈老师首先提出一个来自实际生活的问题,如何一根普通(长度有限)的皮尺和测角仪测量广州小蛮腰(广州塔)的高度?如图2所示。孩子天生具有探究和接受挑战的欲望。对这样有探究价值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学生也想看看老师有何神机妙算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已经进入了老师预期和需要的思考和求知状态,老师需要做,就是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进数学问题的分析、转化和解决过程中,并不断接近事实和真相。



 

2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广州小蛮腰的高度?

第二步,陈老师将问题转化为测量AD的长度和ɑ和β两个角的大小。

第三步,陈老师将问题转化为正弦定理的证明,即研究三角形的边与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四目步,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微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即测量和计算广州小蛮腰的高度。如图3所示。



3 问题解决:计算出广州小蛮腰的高度

第五步,用正弦定测量和计算月亮、高山、飞机的高度。

(三)两种微课形式的比较

问题导入型与问题探究型作为问题导学式微课的两种不同的设计模式,由于学习目标不一样,导致“问题”在微课设计中的作用也不一样。如图4 所示。


4 两种微课的比较

问题导入型微课以讲解知识原理为目标,提出疑难问题,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学生精力集中地跟随老师观察分析得知答案和真相使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老师“顺便”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内容。

问题探究型微课以分析解决问题为目标,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是微课探究学习的核心内容,新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五、问题导学式微课中的问题设计

在问题导学式微课中,“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式微课设计的核心。问题设计好了,问题导学式微课的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七大原则:

    原则一: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要善于将学习目标转化为探究的问题。

    原则二: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及关键点。

    原则三: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四: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是那种不动脑子就能答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则五:关联性原则。其问题情境创设很重要,由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情境引出问题。同时,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与具体的问题背景发生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和解决。在创设情境时,最好选择来自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比较近的问题,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原则六:挑战性原则。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原则七:明确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表述问题所使用的语言既要严谨,又要通俗易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通用技术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怎样评课?评课评什么?(引用集锦)
听课有感
老师必看:好教师每天必做
浅谈我对微课的认识
​如何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