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万国牌走向自产——中国坦克史

本文将着重介绍从50年代开始的中国装甲兵部队的坦克,缴获的各式美日坦克不在此文的介绍重点内,请留意。

1950年11月,中国接收了苏援的十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武器装备,包括300辆T-34系列坦克,60辆IS-2重型坦克和40辆ISU-152自行火炮。苏军援助的时候连同技术人员一同送往新中国进行一对一帮扶教学。新中国依托苏援装备和人员,实现了装甲部队的专业化。

扑朔迷离的T-34-X计划

在1950-1955年接收苏制T-54A(国产代号为WZ-120,以1959年式中型坦克之名而闻名)之间的空档期内,中国坦克的发展似乎是片空白。网络游戏《坦克世界》中,这段时间里,中国曾规划过三个T-34-85的改进型号,分别为T-34-1,T-34-2和T-34-3。如果Wargaming在设计中国科技树的时候并没有像凭空造出来的百运那样为了科技树的完整性造出来的假规划的话,那就不知原始资料是遗失了还是说仍被封存在某些档案馆中禁止外人观看,目前网络上对着三个计划都没有信息。因此,以下对于这三台坦克的计划只是猜想和可行性研究,历史上是怎样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首先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中国军队在接收苏制T-54A之前有没有100毫米口径的坦克炮?
答案是坦克炮并没有——在缴获的和援助的坦克中,中国军队有源自M3A3中型坦克的美制37mm火炮、源自T-34-76、T-34-85和IS-2的苏制76mm、85mm和122mm火炮以及部分源自日本的小口径火炮。但当我们转向坦克歼击车的时候,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1950年12月1日,苏军从大连撤退的时候将其麾下的99辆SU-100,18辆IS-2以及224辆各型T-34就地卖给了中国。因此,中国在1950年时就已经有了苏制100mm D-10S反坦克炮。此炮与T-54上的D-10T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D-10T的前代。因此,中国当时有机会为自研坦克装上一门100炮的。

再着眼于炮塔。T-34-85的炮塔显然是无法装下一门100mm口径的火炮的。为了将一门100炮装入T-34的车体内,埃及想出来了一个解决方案:在T-34-85的车体上换装了一个巨大的炮塔,里面装上一门100mm BS-3反坦克炮。

最终改造出来的样子投影面积非常大,显然在T-34的底盘上搭载一门100mm口径的火炮已经达到了这个底盘的极限。至于T-34-1,在游戏中,该车的宽度为2.87m,甚至比T-34-85还要窄。因此,即使T-34-1被设计出来了,也应该是一辆仅配备有85炮的更“扁”的T-34-85(游戏数据上T-34-1仅高2.1m,而T-34-85高2.62m)。原因很简单——T-34-1的炮塔座圈大小无法支持这样的一门火炮。

此外,T-34-1的车高也比T-34-85更矮,本人很怀疑中国当时的发动机技术能否支持这种设计。如果有的话,也应该只是纸上谈兵。

而至于T-34-2,我就更不能理解了。T-34-2在游戏中宽度仅有2.85m,比T-34-1还要窄上0.02m。要是说该坦克可以装上100mm乃至122mm口径的坦克炮,宽3.27m的59式怕不是要跑到小角落里哭去了。

谈到T-34-3的时候,本人认为这个计划比前两个要更实际一些。游戏中的T-34-3宽3.13m,尽管仍比59式要窄上一些,但起码能让人看到搭载100mm以上口径的希望。同时,Wargaming给出的T-34-3的研发时间在1957年以后也就是国内已经接收到T-54A全套图纸之后,因此可能对于车体的设计等方面能有一个借鉴作用。但由于T-34-X系列并未有实车留存,因此对于其的任何探讨都基本是盲人摸象。我个人认为,以上的三个计划都不太可能制造的出来实车,即便不是捏造的那也只能是图纸而已。

59-16计划的前世今生

1957年,用于解决东南沿海作战需要,轻型坦克的研发被提上了日程,并被要求在两年之后的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上展示。同年,674厂(哈一机),哈军工和北京工业学院(北理工)参加了轻型坦克的研发工作。哈军工的设计师们认为,为了抵抗对岸服役的M41斗牛犬和M24霞飞轻型坦克,轻坦的总重应该达到24吨左右。但北理工则认为,轻型坦克的装甲并不能放到首位,而是要更多的考虑地形通过性。因此,北理工提出的方案是16吨总重的轻型坦克。

这两个计划不分伯仲,最终只得分两个计划进行研制。两个计划都冠上了“131”的名称,但为了方便区分,16吨轻型坦克的计划还有另一个名字叫59-16。并不是因为其脱胎于59式中型坦克,而是“在1959年亮相的16吨轻型坦克方案”。

两个方案都被要求采用76.2mm口径的火炮作为主炮(也就是坦克世界中59-16所用的76.2mm弹夹炮),配备自动装弹机和单向稳定装置。该项技术在当时并不成熟,但在“大跃进”的热潮推动下,该型火炮依旧被提上了日程。因为自动装弹机的缘故,131原计划乘员只有3人。防护方面,16吨轻型坦克只要求能够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即使如此,16吨的总重对于这样一台轻型坦克仍是不够的。最终方案中,59-16的总重超过17吨。

59-16在1958年下半年完成了样车,并为中央领导进行过展示。但由于零件强度不够、自动装弹机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该车在1961年4月由国防科工委第四工作组的科研定案会上被否决,转而继续研发哈一机厂的轻型坦克计划。

上图被掀翻的坦克从路轮的数量来看应当是被砍掉的轻坦方案59-16。至于掀翻的原因,本人认为这辆59-16原型车在核爆试验时被摆放在实验场作为靶车。

62式+62改+62大改+62魔改...

转过头来再看24吨计划的131。

1959年,科研单位自行设计的T2VT35柴油发动机在试制中技术发生困难,131计划于1959年5月不得不下马。同年6月,又提出了一个名为132的方案。新方案仍采用76.2mm主炮,但发动机改为采用12150L系列发动机。1959年9月,132的原型车就被制造了出来并进行了行驶实验。同年11月,样车被送到北京进行表演和6000千米的行驶实验,但由于76.2mm火炮的自动装弹机技术上仍不过关,132就成了一个只能跑不能打的半成品。

1960年10月,研究人员根据指示,提出了132A的方案。该方案取消了76.2mm火炮的自动装弹机,增加了一名乘员(装填手),取消了自动测距仪,改用我国自行设计的观察瞄准双用镜。但由于存在76.2毫米口径火炮不过关、观察瞄准双用镜不落实、战斗空间狭小等问题,132A型轻型坦克的方案也不理想。

1961年4月的科研定案会上,国防科工委作出指示:要采用成熟的主炮和发动机替换掉不可靠的原方案。会上研究决定,在132样车底盘基础上,选用已经进行了471发实弹射击试验后鉴定合格的85毫米坦克炮为主炮,并加长车体、加大座圈、增大战斗室,取消观察瞄准双用镜,改用85毫米坦克炮瞄准镜。新方案的代号改为132B。

1961年8月,工厂拿出了修改后的方案,同年10月进行试制。炮用平衡机、新式瞄准镜、火炮操纵台、轻重结合型机枪、A-220型电台、红外夜视仪、自动加温器等原搭载在中型坦克上的设备在更换85mm主炮的同时一并进行了替换。此外,设计人员又研制出蜗轮蜗杆履带调整器、带人字形筋履带板、等速万向节风扇传动装置、轻型侧传动等新式零部件,为132B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32B经历实弹射击及3000千米定型试车后,于1962年11月正式定型,命名为1962年式轻型坦克,简称62式,产品代号定为WZ-131,于1963年进入部队服役。

62式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其全车总重21吨,共4名乘员,使用一颗横置摆放的12150L-3柴油机提供动力(43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60km/h,最大行程约500km。炮向前车长8.016m,宽2.85m,高2.25m。炮塔车体均采用均质钢制造,主炮为一门85mm 62-85T坦克炮,弹药基数47发,立楔式炮闩,另有两挺7.62mm同轴机枪及一挺12.7mm高射机枪。行走装置方面,62式采用单轮缘负重轮。

上图是装76.2mm火炮的132工程的照片。该工程后因火炮的问题而被132A所替代。

这两张照片据说是在包头仅存的一辆WZ-131计划实车,有兴趣的同好可以找一找。

62式轻型坦克,从立项到设计定型,研制方案从最初的131,到后来相继推出的132、132A和132B,设计方案前后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造和完善,但所用研制时间仅4年零3个月,试制挥军共32辆,试验行驶里程达16118千米,火炮实弹射击试验共567发,创造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坦克的多项奇迹:首次提出了使用自动装弹机、自动测距仪多项新技术的设想,大胆选用了国产85毫米坦克炮,在我国坦克设计和制造的“自主创新”式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62式轻型坦克安装的85毫米坦克炮,火控简单、火力反应速度慢、精度低、夜战吃力、不能有效击穿当时主要作战对象装备的中型坦克(T-54/55,T-62等)的首上装甲板,因此,提高62轻型坦克火力的威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此外,该车行走系统的可靠性、潜渡能力、装甲防护能力,以及车辆的使用和维护修理方便性、人机环境等都有待改进。为此,总部机关提出了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改进的设想。

1964年到1965年,62式轻型坦克的生产厂开始进行WZ131-1轻型坦克的论证工作。1966年,主管部门正式下达了WZ131-1轻型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工厂随即开展了工程设计,1967年生产出样车,1968年进行了样车试验。其中,坦克炮的改进论证工作先于整车于1964年完成,1965年进行设计,1968年进行了台架试验,1967年交坦克总装厂总装。改进型火炮的炮闩由立楔式改为卧楔式、反后座装置由分置式改为同心式。炮弹的种类增加了微旋破甲弹和粘头碎甲弹,主炮弹药基数由47发增加至62发。WZ131-1轻型坦克全系统于1969年完成了定型试验。随后,工厂正式向定型委员会呈报了《131-1轻坦克试验、鉴定报告》。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和干扰,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WZ131-1轻型坦克未被批准设计定型。

1979年2月的自卫反击战中,62式暴露了不少问题。同年5月,主管部门提出对坦克进行改进的计划。同年年底,工厂试改进了两辆62式轻型坦克,在进行多项实验之后,该改型被命名为WZ131改型。该改型的改进项目共33项,其中部分主要改进有:增加坦克激光测距机,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将战斗室的半自动灭火装置改为自动灭火装置;加装高射机枪防护塔,提高了装填手的生存能力;在炮塔周围增加了栅栏屏蔽,并在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从而有效对抗敌军的破甲弹;前大灯加装了防护罩;增加了新安全门。原版62式轻型坦克的安全门的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一样,在炮手的前方,使用时需将火炮转一个角度,打开上面的盖板才能开门,很不方便。改进后,安全门安装在装填手处,不需要转炮便的开启。此外,WZ131-1中的两个新弹种微旋破甲弹和粘头碎甲弹也进入使用,弹药基数由47发下调为45发。改进后的轻型坦克战斗全重达到21.5吨。

20世纪90年代末,62式轻型坦克在装甲兵部队服役已达近40年,战术技术性能已相当落后。火炮威力、通信手段、装甲防护均有显著不足。由于存在这些问题,62式轻型坦克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作战的需要。因此,解放军总部机关决定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试验性大改,并重点提高火炮的威力、通信能力和防护能力。任务下达后,有关单位2000年初试制出3辆样车,交付南方部队试用。

此次改进的改进之处也有几十项,其中有几项特别重大的值得一提。该坦克更换了低后坐力的基于英国皇家兵工厂105mmL7坦克炮的线膛炮。该炮威力巨大,能有效击穿二代中型坦克的首上装甲。该改型亦安装了新型火控系统、微光观瞄装置,加装了垂直向稳定器,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精度和夜战能力。进入21世纪,复合装甲的应用在任何坦克上都是必须的。新改型的炮塔由铸造式改为焊接式,炮塔正面安装了复合装甲。而发动机方面,功率提高到520马力,有效提高了速度。根据通信能力的要求,改型亦换装了新式电台,提高了通信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经过大改后的轻型坦克,整体性能基本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相当。

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改型并未投入量产。个人推测是中央认为62式作为一款60年代设计的坦克,改装余地并不是很大,决定将全部资源用于新轻坦的设计工作中去。现在听说新轻坦已经进行行走测试了,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就能目睹中国新轻坦的列装,心中还是有点期待的。

此外,WZ-131还有一个未采纳的改进设计叫做WZ-132。

1970年春,科技人员在1辆62式轻型坦克上成功地安装了1门59坦克用的100mm口径坦克炮。实弹射击试验表明,62装大口径火炮基本可行。为慎重起见,科技人员又对装大口径火炮的轻型坦克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稳定性摸底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车打出111发炮弹后,轻型坦克经受住了强大后坐力冲击的考验,底盘和其他系统基本完好,轻车“扛”大炮基本可行,从此62式的改进版WZ-132就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当时正值文革顶峰,相关部门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指标要求,使得研究人员做了很多无用功。“二四会战”办公室对132的设计指标逐渐改变的更加现实,主要突出火力方面,采用100mm短管滑膛炮作为主炮(未找到型号,本人推测是71式100滑的短身管版)。该型坦克的设计指标一改再改,改到苏联的T-72坦克都大范围列装了,WZ-132的老100滑自然也就失去了火力上的优势。最终中央对研制WZ-132失去了兴趣,转而将目光聚集到研究62式的改型上去了。

源自苏联,用于中国——IS-2坦克简介

二战结束后,中国的装甲兵部队几乎等于零,需要全部白手起家。作为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美国对其颇有戒心,隔壁战败国日本没有任何一个拿得出手的重型坦克,欧洲众国与中国又距离太远,左右思量,唯有距离中国又近、又同是共产主义国家、坦克部队又十分强大的苏联值得中国进行借鉴和学习。借此契机,中国在1950年向苏联购买了一批坦克。这批坦克中有IS-2 1944型和IS-2 1943型。IS-2车组乘员共四人,分别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车长同时兼职通信兵。该车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驾驶舱内,其余三人均在炮塔内部。主炮左侧从前往后为炮手和车长;而主炮右侧为装填手。这两版坦克的主要区别在于1943型使用的是122mm D-25坦克炮,该炮采用螺口式炮闩,而在1944年型上采用的D-25T则采用了立楔式炮闩,提高了装填效率。车内炮手的潜望镜也由PT-4-17更换为了MK-4。此外,IS-2m还将前部装甲改为倾斜60°的整片倾斜装甲,该设计在后续的IS-4中得到了传承。IS-2m亦在车顶加装了一挺DShK重机枪。


1943年型IS-2。注意驾驶员席附近的装甲较为垂直,与KV系列相似。


1944年型IS-2。 前部装甲的改动与车顶的机枪都很明显。

IS-2 1944年型有个别名叫IS-2m。注意这不是IS-2M,IS-2M是50年代进行现代化改造之后的IS-2。IS-2 1944年型和IS-2M最主要的区别在于IS-2M的载弹量由28发增至35发、换装V-54K-IS引擎(600马力)、以及一些细碎的更新,但车体外观的变动并不大。


觉得之前两车的前装甲对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看下图。

深藏还是意淫——IS-2U/110无责任猜想

110/IS-2U,坦克世界中中系8级银币重坦。除了坦克世界官方给出的数句介绍以外,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证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辆坦克, 互联网上除了一张模糊不清的图纸以外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而且该图纸也不清楚到底是史实图纸还是后来人进行的艺术创作。本人回顾了Wargaming上传的介绍中国坦克历史的视频,发现它只字未提该计划,估计是为了八级不空随便编了一个假故事。

(上图为现在唯一能找到的“证据”,一张写着俄文的图纸,可见这个计划设想的主炮并没有变动,还是122mm D-25T型主炮)

据官网介绍,110/IS-2U在《坦克世界》中的介绍是在1944年10月由苏联人在IS-2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改装设计的一个计划,后被终止并提供给了中国。值得注意的是,IS-3的设计也在相似的时间进行开发。Wargaming讲的故事本身有一定的可信度: IS-2和110的底盘没有修改。悬挂系统方面,均是6个小路轮搭配3个拖带轮; 而引擎室也和史实IS-2的一模一样。再看乘员布局。在《坦克世界》中,110与IS-2的乘员分布惊人的相似,几乎没有变动的地方。当然苏联的IS-3布局亦是如此,苏联的乘员布局设计可谓是一脉相承。

在名字方面,110的这个编号也没有什么问题。由苏联引进的T-54A的国内编号为WZ-120,而自行设计的坦克69式的编号则是WZ-121;中国没有引进别国轻坦,而轻坦的编号就从WZ-131开始进行编排;由苏联引进的IS-2并没有国内编号,而WZ-111是中国研制的第一辆重坦。以此推断,苏联引进的图纸IS-2U如果正式列编,WZ-110的这个编号是较为准确的。

至此,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着宁可信其有的精神,本人在此提出四个可能的情况:

1.该计划是IS-3(703工程)的前期设计稿,最终定稿的时候炮塔和车体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动。

2.该计划是与IS-3(703工程)竞争的计划,但因为IS-3被选用而被废弃。

3.该计划是IS-2m的进一步修改型,吸取了IS-3的设计理念,但因改动较大不经济而被否决。

4.该计划是其他苏联坦克计划(IS-4/IS-6)的某个原型图纸。

第一辆也是最后一辆——中国重型坦克WZ-111

1960年10月19日,国防科工委发表指示,要求设计一款重型坦克,用于替代50年代购买的苏制IS-2坦克,产品代号WZ111。同年12月24日,装甲兵技术部对重型坦克做出了技术规定。1963年5月,国防科工委重新颁发《WZ111重型坦克设计技术任务书》,明确了坦克的技术指标。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装甲兵虽然欠缺工业实力和技术储备,但勇于争先的精神十足。计划书中展现出了「赶苏超美」的决心: 新式重坦的性能要超越苏制IS-2和T-10M,也要赶超美制M60坦克。同年10月,WZ111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64年,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院下达研究任务书,进一步确立相关技术指标。以此为计划,在1965年,第一辆原型车就驶下了生产线并进行试车。可惜的是,1966年,总部机关和国防工业部门认为主战坦克取代中、重型坦克的势头不可阻挡,对坦克发展规划做出了调整,仍处在技术攻关阶段的WZ111重型坦克就这样胎死腹中。

WZ111重型坦克的外观明显散发着“苏联血统”,首上装甲与T-10相似,均为楔形装甲。该车炮塔设计浑圆,就像一口倒扣的铁锅一样,抗弹外形优良,投影面积小。WZ111的战斗重量为46吨,不过其履带也相应设计的更宽,因此接地压力反而比59式中型坦克还要低,仅为75.1Kpa通过性很好。车体全长(炮管向前)为10.625米,车体宽度3.3米,高度2.497米。除长度外,基本保持了与59式中型坦克一样的大小,59式能通过的地方WZ111也能通过。

与IS-3相似,WZ111的车体装甲两翼向外延伸至履带上部,在尽可能减小车重的同时增大了车内空间。这种设计结构复杂,工艺也要求更高,展示了国内生产水平。

WZ111的驾驶舱位于车体前中部的楔形装甲后侧,与IS-2、IS-3和T-10基本相同。这种设计能有效减少视野死角,方便驾驶员操控。动力方面,该车计划配备一台基于V-54(59式中型坦克的发动机)的750马力柴油发动机,因发动机过长而采用纵向布置。因为这颗大马力发动机,整车的吨推比能够达到惊人的16.3hp/t,足以支持其以50km/h的时速在公路上飞奔。WZ111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共有7对小路轮,与IS-2的悬挂一脉相承。该车采用废气引射冷却装置,取消了冷却风扇。它的原理是利用发动机排气形成的压差,将外部冷空气吸入,对水散热器、机油散热器等进行冷却,随即与发动机废气一并排出车外。这样做省去了风扇,简化了传动装置,降低了发动机的排气噪音。但这个装置体积大、排气时温度上升、废气若用于涡轮增压装置,就不能再用于引射冷却装置了。因此,该设计仅有少量装备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线图中WZ111有3对托带轮,而另一部分线图和坦博的那辆WZ111的底盘都是4对托带轮,本人认为这是在不同时期WZ111的设计,3对托带轮的是比较前期的,而实车则是1965年版的设计结果。

此外,对比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上面那张线图的设计更像是IS-3的设计稿——楔型装甲的设计贯彻整个首上,首下装甲我想也应该是与IS-3相似的类五边形轧制装甲。而后面的线图和实车,前部装甲与游戏中的一样,首下装甲为长方形,首上的楔型装甲也是“嵌”在一片平面装甲上的。我猜测这是为了提升与IS-3的区别度的重新设计,但历史事实网上并不能查到资料。

WZ111配备一个三人炮塔,车长、炮手和装填手三人位于炮塔内。除动力舱外,战斗舱车底亦有油箱。行驶时,该油箱内的柴油会通过一个吸油泵自动吸入主油箱,为车组成员减少不少转换油箱的麻烦。

WZ111采用液压操纵装置,是国产坦克中的首例。采取液压装置的坦克,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在连续长时间的驾驶后也不会非常疲劳,对操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大有裨益。

《坦克世界》中9级重坦WZ-111 I-IV的130mm口径火炮,虽然本人并没有找到现实中相对应的火炮,但推测该炮改自中国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苏制M-46 130毫米加农炮的国产化型,后在后续改进型的59-1型中,炮架、炮闩、反后座装置、炮口制退器等都有所改进。不过给WZ-111装130炮的计划若是有,也无法制造出来。作为中国1959年8月才初次量产成功的加农炮,想把它进行修改,装到坦克的炮塔内谈何容易。由多孔式炮口制退器改为双气室炮口制退器的59-1式是1970年才设计定型的,WZ-111作为一款已于1966年彻底停止的计划,又怎么可能装的上这门火炮呢?

(上图为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炮口制退器的构造和游戏中WZ-111 I-IV的一样)

而且,绝大多数资料都将WZ-111计划配备的火炮称为Y174,一门122毫米口径的火炮; 而这些线图也应该是依据这门122毫米口径的火炮设计的,而并非什么130毫米口径的火炮。

而多数文献中提到的Y174,也没有穿深等诸元数据,甚至没有什么有力证据证明这门炮曾生产出来过。有文献指出,这门坦克炮由地炮改进而来。听到地炮,与其名称非常相似的苏制122毫米D-74地炮就立刻进了怀疑名单。该型地炮的中国授权产型被称为60式122毫米加农炮,相比IS-2上的D-25T坦克炮,该型火炮更加先进。本人认为,所谓的Y174很可能就是60式的改进型。

有人认为,所谓的130毫米口径火炮计划,是因为Y174型迟迟未能交货而采取的第二套方案。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此处存疑。

一直以来,WZ111都是国内唯一承认的重型坦克生产计划,其底盘目前仍摆在北京的坦克博物馆内。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110、112和113在历史上存在过,因此,任何关于它们的历史都是基于可能性和外观的推断。作为第一款重型坦克,WZ111的设计指标明显超出了国内的生产水平,乃至“WZ111的火炮、装甲和发动机迟迟达不到设计水准,因此被迫下马”的推测与“为主战坦克让路”的推测各有信者,上文介绍时本人用的是“为主战坦克让路”的推测。另一种观点的理由也比较充分,譬如60X系列无镍钢钢种于1960年代才逐渐设计定型,而制造WZ111所需要的工艺又比59式要困难得多,出现技术困难是正常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1963年该项目真正开始研究到1966年被停止,该坦克计划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年研发时间。就算是与开发时间非常短的62式轻型坦克相比,研发时间也是整整少了一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设计定型完成,恐怕是强人所难。而且,62式坦克在经历76.2毫米坦克炮无法实装的困难后,通过更改计划中的主炮,最终完成了计划。而到了WZ111,中央就突然变得没有了耐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此,本人认为,WZ111的下马,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路线的改变导致的。

重坦还是中坦——112、113的猜想

在《坦克世界》的坦克介绍中,112的设计始于1962年。该计划为了方便后勤保障,使用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零件进行组装。它的后期发展型称为113。113的发展始于1963年,作为WZ111坦克的替代选择进行发展,但由于主战坦克的发展而被取消。

这两个计划和WZ111的最大区别就是112和113上的大路轮了。对59式中型坦克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112和113的路轮与IS-2和WZ-111的完全不同,反而与59式的一样。这两个计划的悬挂系统应该就是借鉴乃至直接采用的59式的成熟方案。

个人认为,这两个计划如果真的存在,那应该是因WZ-111坦克开发困难而提出的替代方案。中国当时拥有的坦克制造技术最精确、最好的就是苏联援助的59式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线。从WZ111托带轮的变化可以看出,该车的悬挂系统当时是受到争议或是不可靠的。因此,采用另一套悬挂系统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借用成熟的59式坦克的悬挂系统来设计重坦的确是个可以考虑的想法。此外,若是750马力发动机和Y174坦克炮都遇到技术问题,也可以选择12150L系列发动机和D-25T坦克炮进行装备。不过如果这么造坦克的话,和IS-2的差别可能就是一个装甲外形了......

不过这两个计划都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在历史上存在过,因此以上关于112和113的内容均为猜想,请不要轻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年前的美国HIMAG轻型坦克计划,这个轻坦不简单
《天梯榜》10级坦克性能天梯榜震撼!你有多少辆T0王战车?
二战坦克系列盘点:德国篇
空前绝后的二战苏军编制(三)
火力强大,解密新中国第一辆重型坦克
二战德国所有坦克及性能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