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义的基本精神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国作为一个秉承着“礼义之邦”传统的国家,其见面施礼的方式也不断地演变。几十年前,传统的打恭礼被慢慢地替换成了鞠躬礼;之后,为更加规范和标准化,握手礼也被引入,但之后又因不够庄重被替代;最近的见面礼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形式——点头礼,使得中国见面的礼仪又迎来了一次变革。因此,如今中国人在见面时采用的礼仪方式已不再单一,而是逐步演化,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文化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四大类:衣、冠、文、物。在日本这个国家,尽管人们平时穿着西式服装,但在皇室的重大典礼上,他们依然会穿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传统礼服。在中国,曾经也有过一段时期,执政党曾草拟一份规定国民服饰等方面的文件草案,但由于战争的爆发而未能推行。尽管如此,这些文化类型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社会,礼仪方式极为多样化。不论在飞机场、结婚礼仪中,都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礼仪方式融合。在见面方面,人们采用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五种礼仪,还有更加亲密的抱一下、贴面等新方式。在结婚礼仪上,传统的拜天地、拜父母已经逐步演变为文明结婚,马车不再有男傧相和拉纱的花童,但新娘穿白衣服依然保留着我们过去的孝服。在法律方面,写一张简单的婚约便可以在无需证人的情况下成为了夫妻。而对于和外国人结婚的人来说,更加自由随性的方式——穿上日式木拖板——就可以完成婚礼。尽管这些礼仪方式各异,但它们都在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丧事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仪式形式。无论是军乐队、西乐队、锣鼓队、笙箫队,还是佛教、道教的代表,都会在出殡行列中出现。然而,这些习俗却不是严格规范的,因此千变万化,颇不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建立自己的文化风格是极为重要的,而在礼仪方面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探索、研究,以更加严谨和标准的方式来规范礼仪的表达。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把古代传统文化体系沿袭下去,并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和礼仪形式。这种努力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时代特征,并且使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更具有代表性。
在《论语》中,“礼”是指社会秩序的礼仪和个人的行为礼节。越来越多的人却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礼仪。例如,有人在给南老师写信时称呼没有特定的名字,而只是使用了通称“南老师”,明显违反了中国礼节中呼姓不礼貌的原则。另外,使用“愚生某某”这样的称呼方式,也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对于实际身份和年龄的呼称要求。如果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就会在社会交际中出现各种尴尬和不合适的情况。
尽管现代社会中使用了许多西方的物质文化产品,但西方人也照样存在着自己的礼节和规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懂得并且正确运用礼节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应该认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如此才能在社交场合中得体地处理自己的言谈举止,营造和谐宜人的氛围。同时,尊重、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再讲到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句话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它表达了对先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其中的“先王”并不仅仅指历史上的君王,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精神。这种精神蕴含了礼、仁、智、信等诸多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根基。而“小大由之”的精神更是延续了礼制文化的传统,即无论大小事都秉持着礼的精神来处理。只有在尊重、信任、关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让人类在和平、共同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因此,尊重传统、发扬文化,坚持以礼为准则,一直是我们要坚守的信念。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事物不能脱离中庸之道。过分的追求或过度的调节始终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此适度调整至为重要。在礼仪方面,过分讲究礼节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和不真诚,而少讲礼的人也可能会被人误解为不懂得礼貌。因此,了解中庸之道非常关键,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处的环境,才能够适度调整,达到和谐的状态。
礼仪的提倡并不代表一定要一味地讲究规矩,而是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礼仪的精髓在于用中庸之道来对待诸事,既有自己的准则,也顾及他人的感受。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用中庸之道去应对,用和谐的态度去互动,才能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杂谈:让人眼花缭乱的礼仪
孝悌之道:父在观其志
【南怀瑾老师】“礼”是和平的思想、中和的作用!
政协委员韩方明:倡导恢复传统拱手礼以取代握手礼
人无礼则不立 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中的春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